练案48 专项对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典型意义(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48 专项对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典型意义(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48 专项对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典型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铸剑【注】(节选)
鲁 迅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咯吱咯吱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一照。果然,一只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
“老鼠……”他慌忙站起,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
“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
他没有回答。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
“唉!”他的母亲叹息说,“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看来,你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有的。还要你去报。我早想告诉你的了;只因为你太小,没有说。现在你已经成人了,却还是那样的性情。这教我怎么办呢?你的性情,能行大事的么?”
“能。说罢,母亲。我要改过。”
“自然。我也只得说。你必须改过……那么,走过来罢。”他走过去;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
“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那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呢?”眉间尺赶紧问。
“没有回来!”她冷静地说,“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后来听得人说,第一个用血来饲你父亲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亲。还怕他鬼魂作怪,将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了!”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根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他的母亲站起了,揭去床头的木板,下床点了松明,到门背后取过一把锄,交给眉间尺道:“掘下去!”
眉间尺心跳着,但很沉静的一锄一锄轻轻地掘下去。掘出来的都是黄土,约到五尺多深,土色有些不同了,似乎是烂掉的材木。
“看罢!要小心!”他的母亲说。
眉间尺伏在掘开的洞穴旁边,伸手下去,谨慎小心地撮开烂树,待到指尖一冷,有如触着冰雪的时候,那纯青透明的剑也出现了。他看清了剑靶,捏着,提了出来。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你从此要改变你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他的母亲说。
“我已经改变了我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但愿如此,你穿了青衣,背上这剑,衣剑一色,谁也看不分明的。衣服我已经做在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罢。不要记念我!”她向床后的破衣箱一指,说。
眉间尺取出新衣,试去一穿,长短正很合适。他便重新叠好,裹了剑,放在枕边,沉静地躺下。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他醒着。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有删改)
【注】 《铸剑》创作之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后是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在这些“血的游戏”的窒闷中,鲁迅构思了《铸剑》。其后,在作者为了“击退心中的鬼气”而由厦门向广州步步退守之时,终于将这篇优秀的历史小说写就。《铸剑》现存手稿文末注1926年10月,可能是初稿完成的日子。据《鲁迅日记》记载,它的创作完成于1927年4月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是《铸剑》的第一节,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眉间尺成长为复仇者之前的情况。
B.小说的“子时”,既是时间维度上眉间尺长大成人的关键节点,也是眉间尺这一人物性格彻底转变的分水岭。
C.文中的“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鲁迅将手中的“笔”看作无形的“剑”,以表示用无形之力来斩妖除魔、报仇雪恨的决心。
D.本文从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的意义上说,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战斗檄文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铸剑》从创作方法上看,主要是现实主义,以浓郁的激情,描绘出想象中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
B.小说的场景描写颇具特色。如母子夜话一场,以严肃而又凄怨的情调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C.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眉间尺的复杂心态,既有对母亲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D.小说的语言细致平实、严肃庄重,又时或诙谐幽默,绚丽奇诡,充满激情,给予读者复杂的审美感受。
3.文本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4.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你认为文中的眉间尺属于哪一种人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祁瑞宣在出狱的第四天,遇见了钱默吟先生。
钱先生的脸很黑很瘦,一些杂乱无章的胡子遮住了嘴。这已经不像个诗人的脸,而颇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瘦而硬棒。
钱先生的胡子下面发出一点笑意,笑得大方,美好,而且真诚。
“走吧,谈谈去!”钱先生低声地说。
瑞宣从好久好久就渴盼和老人谈一谈。
他们进了个小茶馆。钱先生要了碗白开水。
“喝碗茶吧?”瑞宣很恭敬地问,抢先付了茶资。
“士大夫的习气须一律除去,我久已不喝茶了!”钱先生吸了一小口滚烫的开水。“把那些习气剥净,咱们才能还原儿,成为老百姓。你看,爬在战壕里打仗的全是不吃茶的百姓,而不是穿大衫,喝香片的士大夫。”
瑞宣看了看自己的长袍。
这时候,天已经黑了。小茶馆里点起一盏菜油灯。
“钱伯伯,”瑞宣低声地叫,“家去,吃点什么,好不好?”
老人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不去!见着你的祖父和小顺子,我就想起我自己从前的生活来,那使我不好过……你认识你们胡同里的牛教授?”
“不认识。干吗?”
“不认识就算了。你总该认识尤桐芳喽?”
瑞宣点点头。
“她是有心胸的,你应该照应她一点!我也教给了她那个字——杀!”
“杀谁?”
“该杀的人很多!能消灭几个日本人固然好,去杀掉几个什么冠晓荷、大赤包之类的东西也好。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除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的思想——就是一方面想做高官,一方面又甘心做奴隶——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条老牛似的往前慢慢地蹭;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
“我怎么照应她呢?”瑞宣相当难堪地问。
“给她打气,鼓励她!”老人慢慢地往起立。
瑞宣还不肯动。他要把想了半天的一句话——“对于我,你有什么教训呢?”——说出来。可是,他又不敢说。假若钱伯伯教他狠心地离开家庭,他敢不敢呢?他把那句话咽了下去,也慢慢地立起来。
两个人出了茶馆,瑞宣舍不得和钱老人分手。走了几步,老人立住,说:“瑞宣,送君千里终须别,你回家吧!”
瑞宣握住了老人的手。“伯父,我们是不是能常见面呢?”
“不便常见!我们多见一面,便多耗费一些工夫;耗费在闲谈上!这不上算。”
瑞宣无可如何地松开手。手中像有一股热气流出去,他茫然地立在那里,看着钱先生在灯影中慢慢地走去。
到了家,他感到疲倦。很早的,他便睡了觉。
随着第二天的朝阳,他可是看见了新的光明。他把自己放下,而专去想钱先生。他觉得钱先生虽然受尽苦处,可是还很健康,或者也很快活。为什么?因为老人有了信仰,有了决心,信仰与决心使一个老诗人得到重生与永生。
看清楚这一点,瑞宣以为不管他的行动是否恰好配备着抗战,他也应当在意志的坚定上学一学钱老人。
是的,他要活着,为自己,为家庭,为操守,他须活着,他不应当再躲避。
这是星期六。下午两点他就可以离开公事房。他决定去看看下午三时在太庙大殿里举行的华北文艺作家协会的大会。
会场里坐着立着已有不少的人,可是还没有开会。他在后边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坐下。
大赤包,招弟,冠晓荷,走了进来。
瑞宣看到冠家夫妇,实在坐不住了。可是,这时候,门外响了铃。冠晓荷半立着,双手伸在头上鼓掌。别人也跟着鼓掌。瑞宣只好再坐稳。
在掌声中,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蓝东阳。今天,他穿着西服。没人看得见他的领带,因为他的头与背都维持着鞠躬的姿式。他的后面是,瑞宣认得,曾经一度以宣传反战得名的日本作家井田。
蓝东阳宣布开会,台下又鼓了掌,他张着嘴等候掌声慢慢地停止。“现在,请大文豪井田先生训话!井田先生!”又是极深地一躬。
井田挺着身,立在桌子的旁边,肚子支出老远。他不耐烦地一摆手,阻住了台下的鼓掌,而后用中国话说:“日本的是先进国,它的科学,文艺,都是大东亚的领导,模范……”瑞宣在大家正鼓掌中间,溜了出来。
出来,他几乎不认识了东西南北。找了棵古柏,他倚着树身坐下去。井田,在十几年前,的确是值得钦敬的一位作家。他万没想到,井田居然也会做了日本军阀的走狗,来戏弄中国人,戏弄文艺,并且戏弄真理。
想到这里,他没法不恨自己。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血与火的残酷现实面前,钱默吟由淡泊自守的隐士转变为金刚怒目的战士,他身上体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B.家庭的拖累使瑞宣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但在钱先生的影响下,他终于摆脱桎梏,幡然觉醒,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C.小说通过“垃圾”“遗传病”“老牛”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落后的观念、文化、制度等对国家、民族的危害。
D.井田在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是日本文化殖民的一部分,既暴露了战争文化的罪恶本质,也揭示了侵略者的自大、虚伪。
6.文中提到瑞宣在会场上的反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瑞宣看到冠家夫妇进入会场时,感到坐立不安,这反映了他对冠家夫妇的厌恶和不满。
B.瑞宣在日本作家井田训话大家鼓掌时选择离开会场,表明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文化侵略和井田成为走狗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失望。
C.井田在文中被描述为“在十几年前,的确是值得钦敬的一位作家”,但如今却成为日本军阀的走狗,这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D.瑞宣离开会场后,感到几乎不认识了东西南北,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井田的失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感。
7.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本文是如何表现钱默吟这个人物所具有的“民族气节”的。(4分)
★8.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核心人物,也是北平沦陷区那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请结合本文分析老舍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6分)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8.(6分)                                    
                                    
                                    
                                    
                                    
                                    
1/1练案48 专项对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典型意义
1.B [B项,“也是眉间尺这一人物性格彻底转变的分水岭”错误。依据原文“但他醒着……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可知,眉间尺的性格并未彻底改变。]
2.A [A项,“主要是现实主义”错误。《铸剑》从创作方法上看,主要是发挥了浪漫主义的优点,以浓郁的激情,描绘出想象中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在“伟丽雄壮”的画幅中,深化了主题。]
3.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眉间尺与母亲的对话,交代了仇恨的缘由,为眉间尺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复仇者的情节做了铺垫。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突出了眉间尺形象的复杂性。③凸显主题。一问一答间使眉间尺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揭示了小说战斗复仇的主题。
4.①眉间尺是“圆形人物”。②眉间尺起初是优柔寡断、善良软弱的。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③但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坚定果敢。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以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
5.B [B项,“他终于摆脱桎梏”“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理解有误。由原文“假若钱伯伯教他狠心地离开家庭,他敢不敢呢?他把那句话咽了下去,也慢慢地立起来”“看清楚这一点,瑞宣以为不管他的行动是否恰好配备着抗战,他也应当在意志的坚定上学一学钱老人”“是的,他要活着,为自己,为家庭,为操守,他须活着,他不应当再躲避”可知,祁瑞宣性格懦弱,顾虑重重,在钱先生的影响下,逐渐从保守怯懦中勇敢走出来,日渐明白自己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位置,开始觉醒,并非终于摆脱桎梏,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6.D [D项,“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井田的失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失去了方向感”表述不准确。瑞宣感到“几乎不认识了东西南北”更多是因为内心的震撼和迷茫,对井田行为的失望是其中之一,但并非直接原因。这种表述过于夸大了个人情感对生理感知的影响。]
7.①形象描写。通过对钱先生“颇像练过武功的人的面孔”描写,表现人物内在的坚韧不屈服的性格。②言行描写。文中钱先生的话和举动,表现人物具有的坚定实干精神。③对比手法。“祁瑞宣的犹豫不决”“汉奸的嘴脸”与钱先生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具有的民族气节。
8.①表现新知识青年的觉醒。祁瑞宣接受了新知识,有爱国心,性格懦弱,顾虑重重,犹豫彷徨,但民族大义和钱先生的感召正促使“祁瑞宣们”觉醒。②揭示国民性的固有弱点。在外敌入侵、国土沦丧的北平,甘心做奴隶,苟且偷安,固守良心、清白却缺乏行动力,这是“祁瑞宣们”共同的缺点。③寄托了作者的殷切期望。祁瑞宣经过惶惑和偷生,逐渐从保守怯懦中勇敢走出来,日渐明白自己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位置,这是抗战胜利的希望所在。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