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9 专项对点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49 专项对点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49 专项对点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最后一次巡逻
王 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
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高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情感。
B.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C.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了连长的支持。
D.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达对列兵的认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与第五段的内容形成对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
★3.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孔子的自白
顾 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住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
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到,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说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选文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使子路有些恼了”,是因为叶公的问话包含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质疑。
B.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指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以及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理想的景象。
C.孔子对子路不回答叶公的问题“有些怃然”,可见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
D.孔子认可子路不回答晨门、长沮和桀溺这些人,批评子路不回答叶公,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6.关于文中叶公好龙的典故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
B.叶公见到天龙后判若两人,动作、神态极为夸张,这是典型的漫画式笔法。
C.作者借用典故并加入想象来新编故事,笔法灵活巧妙。
D.写叶公好龙的故事让小说情节发展更合情理,为下文孔子的自白做铺垫。
7.小说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8.本文作者故事新编,塑造出鲜活的孔子形象,请简要分析本文塑造孔子形象的手法。(6分)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8.(6分)                                    
                                    
                                    
                                    
                                    
                                    
1/1练案49 专项对点 形象技巧的判断赏析
1.B [B项,“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错误。根据文章第十一段的内容可知,他想为每一座山都写一首诗,不能理解成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
2.D [D项,“形成对比”错误,这两处内容形成前后呼应,没有对比。]
3.①侧面衬托,借助苍茫雪原的景物描写及连长、指导员、列兵等人物的评价衬托二班长坚守边防事业、内心明亮通透的形象。②正面描写,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细节刻画直接塑造二班长不舍岗位、关爱战士的形象。
4.①指二班长、副营长最后一次巡逻边境。②指以二班长为代表的边防战士在巡逻中展现出来的战风斗雪、不畏艰难、坚守边疆的美好品质。③一代代巡边守卫者对战士的培养与关爱、对边防任务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精神的传承。
5.C [C项,“这篇小说和《论语》中的子路形象完全一致,都常常因为鲁莽急躁而受到老师批评”错误。《论语》中的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小说中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孔子批评子路的不答,是认为答复叶公可以阐明孔子的为人与理想,是一次难得的宣传儒家思想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他鲁莽急躁。]
6.A [A项,“是为了表现叶公富有好奇心的形象特点”错误,专门交代叶公对龙的好奇,为下文孔子主张对此类不了解儒家思想的人进行宣传做了铺垫。]
7.①情节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艺术效果上,三次写孔子“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见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是一种突出强调。③塑造人物上,刻画孔子“执着坚韧”“乐观睿智”的形象特征。
8.本文所采用孔子“自白”这一艺术手法,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两种人物描写技法:①心理描写和幻觉描写,即孔子逆旅晨起后的心理活动,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语言描写,即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及面对众弟子发表的演说式自我陈述,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