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1 专项对点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51 专项对点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51 专项对点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
1.C [C项,“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错误。约瑟芬担心的是自己违背妹妹意愿跟进去会使之情绪更激动,引发心脏病,不仅仅是“尊重”,她也完全不懂妹妹内心的变化,谈不上“理解”。]
2.D [D项,“通篇采用全知视角”错误。第④段采用限知视角(即马拉德夫人视角)描述窗外景象、周围环境。]
3.(1)特点:①早春雨后的街道,明媚的春光、自然的活力;②俗世人们的忙碌、愉悦。
(2)作用:①内容上,这一“乐景”表明马拉德夫人走出了极度的悲伤,并暗示之后其思想的觉醒;②结构上,为下文其理智的思考作铺垫;③效果上,宕开一笔,行文陡生波澜,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4.①有“隐形的翅膀”,即马拉德夫人的心底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求。②只有“隐形的翅膀”, 指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只局限在思想层面,未能付诸实践:事故发生前,渴望自由只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丈夫的“死讯”唤醒了她的渴望——憧憬自由,而丈夫一回家,憧憬成为泡影。③只能有“隐形的翅膀”,也指在男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的社会里,女性追求平等自由有巨大阻碍,从而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婚姻和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进而表达对自由和新生的无限企盼。
5.A [A项,“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农民”错误,坚守乡土并不代表孙少安保守落后,结合注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少安领导生产队在双水村率先实行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可知,孙少安在当时烧砖办厂也是敢想敢干的体现。]
6.D [D项,“犹豫和彷徨”错误,孙少平外出闯荡的态度是坚决的,流泪是因为对家人充满牵挂。]
7.①刚开始听到儿子走黄原的打算时,父亲孙玉厚惊得目瞪口呆,并表示不放心。②当儿子说自己待在家里不痛快时,孙玉厚理解儿子的心情,同时担心他外出受苦。③当看出儿子为外出做出了长时间的准备后,产生了犹豫,就让少平和他哥哥少安商量。
8.(1)环境描写手法:①以动衬静,以人声和水声衬托了夜的静谧;②视听结合,看到了夜的黑和模糊的灯光,听到了喊孩子的声音和东拉河的水声;③拟人,“吟唱着”表现出东拉河的生命活力。
(2)环境描写作用:①渲染了“沉默”的氛围,烘托了兄弟俩当时的心情;②暗示了少平内心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想要外出闯荡的追求。
1/1练案51 专项对点 赏析环境描写特点与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注]
①因为知道马拉德夫人正受着心脏问题的困扰,所以人们努力做到尽可能婉转地报告她丈夫的死讯。是她的姐姐约瑟芬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和半遮半掩的暗示告诉了她。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短的时间里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力图赶在那些不够小心委婉的朋友带来这坏消息之前。
②她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带着麻木的神情听这个消息。她立刻就哭了出来,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她姐姐的怀里。当那悲痛的暴风雨慢慢退却后,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有一把舒服宽大的安乐椅。她疲惫不堪地把身子陷在椅子里,这疲惫占据了她的身体,也似乎侵入了她的灵魂。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自由,自由!”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然而她确实爱过他——有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她不爱他。这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那未解的谜团,又算得了什么!“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她不停地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求求你,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打开前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镇定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离那事故很远很远,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事故。他惊愕地站在那儿,听见约瑟芬尖厉的叫声;看见理查德飞快地移动着,想把他挡住不让他妻子看见他。
但是理查德还是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那置人于死地的快乐。
【注】 凯特·肖邦,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理查德“匆匆赶来”“力图赶在那些不够小心委婉的朋友带来坏消息之前”,可见他是个关心人、体贴入微的朋友。
B.用“暴风雨”形容马拉德夫人的“悲痛”,既写出她哭势的剧烈,也暗示她的悲痛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C.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而非强行跟进房间安抚劝慰,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
D.结尾人们以为马拉德夫人因过于高兴而死,其实她因极度的惊恐和绝望而死,两者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发人深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提到马拉德夫人正受到心脏问题的困扰,大家对告诉她丈夫的“死讯”表现得小心翼翼,为结局主人公的猝死埋下了伏笔。
B.第⑦段“自由,自由,自由!”与第⑩段“自由!身体和灵魂的自由!”,运用独白法,让马拉德夫人的真实想法酣畅淋漓地倾吐而出。
C.作者描写马拉德夫人的心理细致入微且富有层次,其中一点闪回式的插叙,向读者展示了她长期屈从于丈夫意志失去自我的婚姻生活。
D.小说通篇采用全知视角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描述了马拉德夫人从获知丈夫死讯到丈夫活着回家一个小时的状态、身边人的反应及周围环境。
★3.概括第④自然段环境描写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4.有人说,马拉德夫人有且只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平凡的世界[注](节选)
路 遥
孙少平把他外出谋生的一切方面都想好以后,决定先和父亲谈这件事。
这天吃过午饭,父子俩到山上一块坡地种玉米。
父亲挖坑就像母亲纳鞋底,行行道道,疏密有致,远看如同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少平耐着性子,尽量把籽种不偏不露点在土坑中间,再补一个不轻不重的脚印。终于休息了。父亲蹲在地上抽烟,少平就凑到他跟前,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
他用父亲的打火机点着烟抽了几口,然后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谈起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
他“吱”地用劲吸着烟。思谋了好一阵,才说:“你还小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
少平一时难以给父亲说清楚自己的心思。
“我待在家里不痛快,想出去跑一跑……”
父亲低倾下头,说:“我能想来。你从学校回来劳了动,心里难过。没办法啊!世事就是这样。爸爸看见你一天灰土满面的,心里也难过……不过,而今政策宽了,劳动虽说熬苦一些,但吃饭不要再受熬煎。你刚开始出山,爸爸晓得你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什么事,也没有人帮扶你……”
“爸爸,这你不要操心。我二十几的人了,自个儿能管得了自个儿,你就让我出上几天门!你年轻时不是也吆牲灵跑过山西吗?我不到外面闯荡一回,一辈子心里平不下来,你就让我走吧!咱们家现在有你和我哥,这点土地你们能耕得了。我出去,也不是去瞎逛!我也长两只手,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爸,你放心……”孙少平几乎要哭了。
父亲看得出儿子为他的行动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显然很难再说服他放弃这种冒险念头,他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唉,我老了,世事要看你们闹。不过,爸爸生怕你们有个闪失……”
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
玉米地半后晌就种完了,父子俩回家后,离吃晚饭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他们又收拾了一下,赶到后村头烧砖窑那里给少安两口子帮忙。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第三窑砖正烧到紧要关头。少安既要加炭漏灰,还要刁空抢着打下一窑的土坯,还不到热天,他就光穿了件小布褂,脸熏得如同戏里的包公;秀莲头上拢着的毛巾也像烟囱里拉出来的,她正拿着铁锨和泥。
少平和父亲一到,四个人上手,活路很快就宽松了。父亲接替少安烧火,让他集中打土坯;少平和泥,让嫂子去溜土。已出的两窑青砖,约莫一万多块,齐齐整整码在土场边上,像两堵蓝色的长墙。双水村的人面对孙家的这派兴旺景象,谁不眼红?啊呀,不得了!孙少安这小子竟然办起了“砖厂”!
天黑以后,少安让家里人回去吃饭。他自己的饭照例由秀莲吃完饭后送到土场上来——他要照看炉火,不能离开。等父亲嫂子先后走了以后,少平却磨蹭着,没有急忙回家。他一边在和哥哥添炭,一边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
少安惊讶得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人手缺得要命,你怎么能跑到外面逛去呢?”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也有点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事!”“干什么事?无非是去揽工!你又不是匠人,当个小工,一天挣一两块钱,连自己的嘴都糊不住!你何必要去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们的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
“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什么事!”
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
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已经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长大了……本来他应该为此而高兴,可是此刻心里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
他早已看出来,弟弟是一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现在,少安已经明白,尽管他不情愿弟弟出走,但看来已经很难劝阻他了。
兄弟俩在土场边上沉默了一会,一人嘴里噙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天已经黑严,远处村子里亮起了模糊的灯光。在金家湾那边,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声音呼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少安已不再和弟弟争辩,他伤感地对少平说:“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他感到语塞,竟不知说什么了。
这时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也就不要牵挂家里,你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无依无靠,倒要好好操心哩!家里的事你放心,有我哩……”
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几天以后,少平就决定走黄原了。
(有删改)
【注】 小说反映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孙少安领导生产队在双水村率先实行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孙少安又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孙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激励着他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到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当上了煤矿工人。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少安满足于双水村的生活,愿意守土持家,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农民;而孙少平想要走出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
B.“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体现了孙少平对哥哥不理解自己的伤感,孙少平打定主意,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C.“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和“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写出了孙少安对弟弟外出闯荡的态度的变化。
D.“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我走了,你和爸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写出了孙少平准备外出时对家里放心不下。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把“父亲挖坑”的动作比作“母亲纳鞋底”,而把挖的坑所形成的“行行道道,疏密有致”比作“工艺美术家精心设计的图案”。
B.“学着他哥的样,卷了一支旱烟棒”反映了孙少平内心的不安,他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和父亲说了他走黄原的打算。
C.“两口子正忙得不可开交,第三窑砖正烧到紧要关头……”为后文孙少安要孙少平就在家里帮忙做事而不同意他外出闯荡做了铺垫。
D.“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写出了孙少平此时此刻非常复杂的心情,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对外出闯荡产生了犹豫和彷徨。
7.在孙少平告诉父亲想要外出谋生的想法后,父亲孙玉厚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8.文中画横线处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8.(6分)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