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2 专项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与隐喻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札莫希奇市①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师长和师部躺在距札莫希奇市三俄里的一片收割过的麦田里。各部正待命夜袭这个城市。军部通令全军,今夜务必夜宿于札莫希奇,所以师长在等待胜利的消息。
哗哗地下着雨。夜风和夜暗在湿漉漉的大地上飞翔。星星全被吸饱墨汁的乌云压熄了。筋疲力尽的马匹在黑暗中叹着气,抖着身子。没有马料可以喂它们。我把马缰绳拴在我腿上,裹上雨衣,躺到一个积满雨水的坑里。被雨水泡得涨鼓鼓的大地向我伸展开了坟墓般令人慰藉的怀抱。马拉直了缰绳,拽着我的腿,把我拖向前去。马找到了一小丛草,低头吃了起来。这时,我睡着了,梦见了一个堆满干草的草棚。草棚上边,尘土飞扬的金灿灿的打麦场上在轰隆隆地打麦。只见麦捆在空中乱舞,使七月的白昼成了傍晚,密林似的晚霞仰面朝天地横卧在村庄的上空。
我展开双臂安卧在静静的眠床上,干草抚爱着我的后脑勺,令我神魂颠倒。后来,草棚的门吱嘎一声推了开来。一位身穿舞会礼服的女子走到我跟前……
我醒了过来。
一个胡子拉碴的庄稼汉站在我面前,他手里握着一支枪。马的背脊像黑糊糊的横梁将天空割了开来。缰绳的死结勒紧了我翘起的腿。
“老乡,你睡着了,”庄稼汉说,他欠睡的夜间的眼睛含着笑意,“马把你拖了半俄里路……”
我解开缰绳,站了起来。被杂草刮破的脸上淌着血。
就在这里,离我两步近的地方,是前沿的散兵线。我已经能看到札莫希奇市的烟囱,犹太人区小胡同里提心吊胆的灯火和黑灯瞎火的瞭望台。灰蒙蒙的曙光像氯仿②的气浪向我们流来。波军营地上空腾起几枚绿色信号弹。信号弹在空中战栗了一会儿,便好似月光下的玫瑰,撒落下来,熄灭一尽。
战地静悄悄的,我听到了远处微弱的呻吟声。秘密屠杀的烟雾弥漫在我们四周。
“在枪杀什么人,”我说,“不知在枪杀谁?……”
“波兰人慌了手脚,”庄稼汉回答我说,“波兰人在杀犹太佬……”
庄稼汉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他的络腮胡子歪到了一边。他友好地瞥了我一眼,说:“这样的黑夜在散兵线内是长得见不到头的,一个人来到这儿就想跟另一个人拉拉呱儿,可上哪儿去找这另一个人……”
庄稼汉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的手,怕我跑了。可我却翻身上马,朝师部所在地飞马而去。
师长正准备出发。他面前是一溜通信员,别看他们都立正站着,却在那里打盹。
骑兵连都下马步行,沿着湿漉漉的山冈缓缓行进。
“我们拧紧螺丝帽了。”师长轻声说道,旋即拍马而去。
我们跟着他,登上了去西坦涅茨的路。
又下起雨来了。一路上的水洼里漂着死耗子。秋天在我们心的四围设下了埋伏,连树木都像一具具站立起来的赤身裸体的死尸,在十字路口摇来晃去。
早晨,我们到达西坦涅茨。我跟师部设营员沃尔科夫在一起。他给我俩在村边的农舍里找到了一间空屋。
“拿酒来,”我对女房东说,“拿酒来,拿肉来,拿面包来!”
老婆子坐在地板上,用手喂着藏在床底下的一条还未下过崽的牝牛。
“统统没有,”她冷冰冰地回答说,“我都记不得什么时候有过这些东西了。”
我坐到桌前,解下手枪,打起盹来。一刻钟后,我睁开眼睛,看到沃尔科夫俯身在窗台上。他在给未婚妻写信。
“万分尊敬的瓦丽娅,”他写道,“您还记得我吗?”
我看过信后,从兜里掏出火柴,点燃了地板上的一小堆干草。火苗訇的一声朝我蹿起来。老太婆扑到火上,用胸脯把火压灭。
“老爷,你这是干吗?”老太婆说道,惊恐地往后退了一步。
沃尔科夫回过头来,用呆滞的目光瞪了老太婆一眼,又写起信来。
“烧死你,老东西,”我嘟哝说,把干草撒在地上,“烧死你,把你那头偷来的牛一起烧死。”
“等等!”女房东叫道。她跑到前厅,抱了一罐牛奶和面包回来。
我们吃了还不到一半,外边枪声大作。密集的枪声响了很久,听得我们好生烦躁。我们喝光牛奶后,沃尔科夫就跑到外面去看看出了什么事。
“我给你的马备好了鞍子,”他从小窗口对我说,“我的马中了弹,还是别骑的好。波兰人在百步外架起了机枪。”
这么一来,我们两人只剩下了一匹马。这匹马好不容易把我们驮出了西坦涅茨。我跨在马鞍上,沃尔科夫紧贴着我,坐在我身后。
辎重队的大车奔跑着,叫喊着,陷入泥泞。晨曦由我们体内流向天空,一如氯仿流向医院的手术台。
“柳托夫,你结婚了吗?”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突然问我道。
“老婆把我扔了,”我回答说,“打了短短的一个盹,我梦见自己睡在床上。”
沉默。
我们的马脚步不稳地走着。
“马再走两俄里就要累死了。”坐在我身后的沃尔科夫说。
沉默。
“这一仗我们打输了。”沃尔科夫一边嘟囔着,一边打着呼噜。
“是呀。”我说。
【注】 ①一九二○年,二十六岁的巴别尔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率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本文是他根据这次征战经历创作的一篇战地小说。本文的“我”和沃尔科夫都是知识分子。札莫希奇市,波兰古城。本文选自《红色骑兵军》,有删节。②氯仿:一种医疗上具有麻醉效果的无色液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双线推进,一条线是部队进攻札莫希奇,一条线是“我”的行踪,开头准备进攻,结尾进攻失利,结构完整。
B.老太婆被迫向“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因为那是她在战争中唯一的财产和生存希望。
C.从糟糕的天气到精疲力尽的官兵,从冷漠不配合的当地居民到粗暴的军人,小说暗示,这场战斗失利毫不意外。
D.本文在描写战争和暴力场景时“若无其事”,可这冷若冰霜的“客观”反而蕴含着巨大的抗议力量和震撼效果。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人慰藉”,躺在像“坟墓”一样的雨水泥坑里,都很“舒服”,突出“我”极其疲倦。
B.“提心吊胆”,距离前沿散兵线不远的札莫希奇市,无辜者在被杀害,“我”感到十分紧张。
C.“拧紧螺丝帽”,师长这句话的意思,有可能是要求部下调整心态,以克服眼前的困难。
D.“扑到火上”,用细节描写突出老太婆的反常的敏捷和惊慌的心态,反衬了纵火者的粗暴。
★3.文章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与《荷花淀》中环境描写特点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
4.残酷的战争会让正常的人性异化。请以“我”、庄稼汉和沃尔科夫三个形象为例,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上述观点。(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林小二①
萧 红
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的。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地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
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
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
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
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亮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
“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
“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
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
“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
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
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
“你几岁,小朋友?”
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
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
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
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
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
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
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磴一磴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莱耶夫的《表》②。
(有删改)
【注】 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于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那扫地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好奇想要去问问那扫地的男孩,但是复杂的心理又使“我”停下来了。
B.小说前后几次称林小二为“小叫花”,但结尾段中的“小叫花”所表现的情感稍有不同,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亲近。
C.“我”期盼着林小二长得健壮而明朗,这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关怀,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
D.小说结尾“我想起那班台莱耶夫的《表》”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帮助。
6.关于文中的林小二形象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在描绘林小二处理泥土的情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
B.别人和林小二交流时,林小二只会摇头、点头或微笑,这跟他的腼腆有关。
C.保育院孩子们的欢呼和林小二的沉默构成对比,突出了林小二的孤寂。
D.文章详细描写“我”后窗外的山水风景,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
★7.文章中出现多处环境描写,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意图。(4分)
8.小说讲述林小二的事迹时,生动而富于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叙事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8.(6分)
1/1练案52 专项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与隐喻性
1.B [B项,“是害怕她的小牛被烧死”错误,原因不止于此,她害怕的还有她自己的生命没有保障,害怕其他所有财产被烧毁。]
2.B [B项,“‘我’感到十分紧张”错误,“提心吊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出札莫希奇灯光的昏暗微弱,用来烘托出无辜者被杀害时的恐怖气氛。]
3.①《荷花淀》:清新,充满活力;暗示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烘托出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敌的英雄形象。②《札莫希奇市》:昏暗,压抑,死寂;烘托出战前颓丧的气氛,暗示战斗失利的结局,烘托“我”低沉的心情。
4.①“我”由一个知识分子被异化成一个粗暴无礼冷血残忍的军人:粗暴地命令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用纵火的方式逼迫房东老太婆拿出食物。②庄稼汉由一个朴实汉子被异化成一个极其孤独又冷漠的人:“硬要我跟他对火抽支烟”,拉住“我”怕“我”跑了,对波兰人杀害犹太人漠不关心。③沃尔科夫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异化成一个性格诡异的军人:对未婚妻十分卑微,对房东老太婆冷漠,对战友的暴行熟视无睹,边睡觉边说话。
5.C [C项,“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分析不当,保育院并没有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处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美好祝福,表现了林小二在保育院得到改造,会越来越健康向上。]
6.D [D项,“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不正确,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林小二的孤独。]
7.①渲染了抗战背景下社会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沉重孤寂的内心感受。②塑造了林小二立体的人物形象,突出战争环境对儿童的影响。③补充故事背景,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凸显及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8.(1)叙事过程:小说讲述林小二事迹时,先从“我”的视角出发,在“我”没认出其身份的情况下讲述林小二扫长廊的事件;然后通过院里的一位先生之口表明林小二的身份;接下来插叙林小二的来历;插叙之后,又承接上文叙述“我”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最后,在结尾处,小说又补充交代了“我”第二次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2)作用:小说在叙事时运用了顺叙、插叙等叙述方式,并从“我”的视角出发,将林小二放在一个被观察的位置上,这样安排增添了行文的波澜,设置了悬念,突出了林小二的人物形象,也更好地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情感和认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