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3 专项对点 挖掘小说语言的内在张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凝 望
聂鑫森
假如,你发觉你的业余生活,时刻被一个陌生的人窥视着,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一定会无比的委屈、怨艾和愤怒!
唐琳就觉得眼下她正置身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中。
她搬进这个崭新的吉平山庄,已经三个月了。她的卧室和书房,正对着四栋三门五楼一户人家的大客厅。而那个大客厅的窗口,从不拉上窗帘,这是很特别的,因此她可以直视无碍地看到那个客厅里的一切:家具、电视机、墙上挂的油画……当然还有人,是一个面孔棱角分明的中年男子,身板笔直,纹丝不动地站在窗前,面对着她的窗口,死死地盯着。除这个中年男子之外,还有一个白发老年妇女,或许是他的母亲,或许是他雇请的保姆。这个男子总穿着一套长单军装,但上面没有帽徽和领章,眼下已是初夏,他就不嫌热。
唐琳可称为名副其实的白领丽人,芳龄二十八,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读的是英语专业,因此英语说得比中国话还流利,能直接读英文原版书,也能用英文书写各种文件和图表,如今在一家英国人开的电脑公司里当策划部主任,收入颇高。爹妈还给了她一个美人胚子,一米六五的身高,削肩细腰,鸭蛋脸,五官的位置仿佛经过精密的计算,用“绝色”二字来形容,并不过分。
英国人办的公司,一切都很刻板和沉闷。一下班她就赶忙回家去。虽然待字闺中,又不缺钱,她却不喜欢像公司其他女孩子那样,去酒吧、茶社、西餐馆,去唱歌、跳舞、蹦迪……她喜欢进入一种完全私密化的空间,亲自下厨做饭菜,然后,洗澡、化妆,在大镜子前试穿各种好看的衣服、裙子。做完了这些,再拉开书房的窗帘,或者看电视,或者读一本什么时尚小说,或者吹自小就爱吹的洞箫,可以坐着、站着,也可以躺着。父母不在身边,暂时还没有男朋友对她指手画脚,很自由,很惬意。
但是,对面窗前的那个男子,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直瞪瞪地盯着她这边。他想看什么?他要看什么?假如他的窗口拉拢窗帘,假如他不经常“戳”在窗前,她的感觉会好得多。难道他从早到晚就这么站着,还是当她下班回到家里有了什么动静,他才这么站着?这个男子,应是一个弗洛伊德所称的窥视癖患者。她只好严密地拉上窗帘,心里怨道:你就去看这宝石色的厚窗帘吧。
夏天的夜晚,要到八点多钟天才黑,一拉上窗帘,红红的夕阳看不到了,院子里的花树看不到了,心上也就早早地黑了。她悄悄地掀开窗帘的一角,朝对面窥视,那个男子还站着、盯着,那目光似乎有一种穿透力,窗帘都挡不住!
唐琳觉得做什么都索然无味了,全都在这个人的监视之下。
屋子里一片黑暗,她把顶灯、墙角灯全都摁亮。窗子关紧,窗帘拉严,一丝风也进不来了,赶快开空调吧。冷风呼呼地吹起来,不一会儿,她就感到露在短裙子、短绣花衣外面的脖颈、手臂、大腿、小腿、脚丫子,寒气森森的。于是,赶忙去换长衣长裤,穿长筒丝袜,趿上绣花拖鞋,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这夜晚无端地长了许多。好容易挨到十一点钟,唐琳再掀开窗帘一角往对面打量,那个大客厅已经漆黑一片,窗前站着的男子也不见了。她松了一口气,拉开窗帘,打开窗子透透气吧,但马上又缩回了手,这个男子是不是躲在黑暗中,继续窥视她呢?于是,她颓丧地到卧室睡觉去,这日子真让人没法子过了!
唐琳下班后,不急着回家了。回家干什么?那双窥视的眼睛让她难受。还不如和小姐妹们去胡闹,先去吃西餐,再去歌厅唱歌、舞厅跳舞,然后吃夜宵,直到把自己闹得筋疲力尽,再开车回家睡觉。她其实并不喜欢这种生活,人仿佛总在飘浮着,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静栖息的地方,或者说找不到一种家的感觉。她有时想:不如把这套房子卖掉,再去选择另一个新家。
一个周末的午夜回来,洗完澡,唐琳仍没有睡意,就半躺在床上看电视。随手摁到本地的电视台频道,正好在播一档《社区故事》的节目。屏幕上出现了吉平山庄的门坊、花圃、水池、假山、大楼,镜头突然拉近,对准了第四栋楼的三门,再沿楼梯而上,进入五楼的一户人家。先是出现了一个穿军装男子的背影,他直直地站在窗前;他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台精致的录音机。然后出现了男子面部的特写镜头: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双眼显得很空洞,竟是一个盲人!
唐琳的心突突地跳起来,这个站在窗前盯着她家的男子,原在部队当连长,还是一个业余作家,发表过许多散文。在一次实战演习中,他为了救战友,被炸弹炸瞎了双眼。退伍后,他开始了独特的写作生涯:用嘴叙述,让录音机录下来,再由当过语文教师如今已退了休的母亲,根据录音变成书面文字,再一字一句念给他听;他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由母亲记录后,抄正……一篇文章要反反复复好几遍。
他的妻子呢,带着一个幼小的女儿离开了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
唐琳看着、听着,然后小声地啜泣起来。
节目结束时,画外音说:“冉明的第三本散文集《让这个世界充满光明》近日正式出版,三天后,他将在市新华书店,与购书者面对面进行交流。”
唐琳想:这个名字真好,冉明——眼明!她决定那一天到新华书店去,买冉明的这本书,再和他说点儿什么。还决定从明天开始,只要她在家,就大大方方地拉开窗帘,还要倚在窗前吹那支洞箫。
她相信对面那双明亮的眼睛,能够看见她和洞箫里飘飞出来的有色彩的音符…………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写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唐琳因发现自己的生活被人窥视而感到很不自在。
B.冉明家“从不拉上窗帘,这是很特别的”含蓄地写出了现代人生活的相互隔绝。
C.从“刻板和沉闷”“赶忙回家去”等语句,可以看出唐琳的生活充满压抑和拘谨。
D.唐琳“大大方方地拉开窗帘”“倚在窗前吹那支洞箫”等表明她已彻底放下心防。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运用外貌描写,写唐琳“绝色”,使得后文“偷窥”的情节自然合理。
B.唐琳“小声地啜泣起来”表明她为冉明感到不平、苦痛,照应上文,结构严谨。
C.小说语言质朴,注重对场景的刻画,寄寓了作者对生活价值内蕴的思考与理解。
D.冉明是小说的重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作者巧妙借助侧面描写塑造了其形象。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巧思,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4.小说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光明”“有色彩的音符”等词语,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传家宝(节选)
赵树理
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他到区上做工作去,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个,可是就只两个人,也有些合不来。
在乡下,到了阴历正月初二,照例是女人走娘家的时候,在本年(一九四九年)这一天早饭时,李成娘又和媳妇吵起来。
李成娘叫着媳妇的名字说:“金桂!准备准备走吧!早点去早点回来!”她想小娥在这一天一定要来,来了母女们还能不谈谈心病话?她的心病话,除了评论媳妇的短处好像再没有什么别的,因此便想把媳妇早早催走,免得一会小娥回来了说话不方便。
金桂是个女劳动英雄,腊月二十九,区上有通知,要在正月初二这一天派人来村里开干部会,布置结束土改工作,她是个妇联会主席,就不能走开。她听见婆婆说叫她走走娘家,本来可以回答一句“我还要参加开会”,可是她也不想这样回答,因为她知道婆婆对她当干部这个事早就有一大堆不满意,这样一答话,保不定就会吵起来,因此就另找了个理由回答说:“我暂且不去吧!来了客人不招待?”
婆婆说: “有什么客人?也不过是小娥吧。她来了还不会自己做顿饭吃?”
金桂说: “姐姐来了也是客人呀,况且还有姐夫啦!”婆婆不说什么了,金桂就要切白菜,准备待客用。她切了一棵大白菜,又往水桶里舀了两大瓢水,提到案板跟前,把案板上的菜搓到桶里去洗。
李成娘一看见金桂这些举动就觉着不顺眼:第一,她觉着不像个女人家的举动。她自己两只手提起个空水桶来,走一步路还得叉开腿,金桂提满桶水的时候也只用一只手,她一辈子常是用碗往锅里舀水,金桂用的大瓢一瓢就可以添满她的小锅:这怎么像个女人?第二,她洗一棵白菜,只用一碗水,金桂差不多就用半桶,她觉得这也太浪费。“洗一棵白菜就用半桶水?我做一顿饭也用不了那么多! ”
“两瓢水吧,什么值钱东西?到河里多担一担就都有了!”金桂也提出自己的理由。
“你有理!你有理!我说的都是错的!”李成娘说了这两句话,气色有点不好。
金桂见婆婆鼓嘟了嘴,知道自己再说句话,两个人就会吵起来,因此也就不再还口,沉住气洗自己的菜。
李成娘对金桂的意见差不多见面就有:嫌她洗菜用的水多,炸豆腐用的油多,通火有些手重,泼水泼的太响……不说好像不够个婆婆派头,金桂倒很大方,不论婆婆说什么,自己只是按原来的计划做自己的事,虽然有时候顶一两句嘴,也不很认真。她把待客用的菜蔬都准备好,洗了占不着的家具,泼了水,扫了地上的菜根葱皮,算是忙了一个段落。
把这段事情做完了,正想向婆婆说一声她要去开会,忽然觉得房子里总还有点不整齐,仔细一打量,还是婆婆床头多一口破黑箱子。①新毯子新被褥头上放个呲牙裂嘴的破箱子,像个什么摆设?她看了一会,跟婆婆商量说: “娘!咱们还是把这箱子搬下去吧?”
婆婆说: “那碍你的什么事?”
婆婆虽然说得带气,金桂却仍然笑着说:“那破破烂烂像个什么样子?你不怕我姐夫来了笑话?来,咱们搬了吧!”
婆婆仍然没好气,冷冰冰地说:“你有力气你搬吧!我跟你搬不动!”
她满以为金桂一个人总搬不下去,不想金桂仍是笑嘻嘻地答应了一声“可以”,②就动手把箱子一拖拖出床沿,用胸口把一头压低了,然后双手拖住箱腰抱下地去,站起来一脚又蹬得那箱子溜到床底。
谁知道这一下就引起婆婆的老火来。婆婆用操场上喊口令的口气说: “再给我搬上来!我那箱子在那里摆了一辈子了!你怕丢人你走开!我不怕丢我的人!”
李成娘跟这口箱子的关系很深,只是金桂不知道罢了。李成娘原是个很能做活的女人,不论春夏秋冬,手里没做的就觉得不舒服。她有三件宝:一把纺车,一个针线筐和这口黑箱子。这箱子里放的东西也很丰富,不过样数很简单——除了那个针线筐以外,就只有些破布。针线筐是柳条编的,可惜旧了一点——③原是她娘出嫁时候的陪嫁,到她出嫁时候,她娘又给她作了陪嫁,里边除了针、线、尺、剪、顶针、钳子之类,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她守着这份家当活了一辈子,补补衲衲,那一天离了也不行。她本想让媳妇把这份事业一字一板传下去,可是过了几个月,发现媳妇爱跟孩子到地里做活,不爱坐在家里补补衲衲。④她先跟李成说:_“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李成说: “我看还是地里活要紧!我自己是村里的农会主席,要多误些工,地里有个人帮忙更好。”半年之后,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拔到区上工作,地里的活完全交给金桂做,家事也交给金桂管。从这以后,金桂差不多半年就没有拈过针,做什么事又都是不问婆婆自己就作了主,这才叫李成娘着实悲观起来。婆婆只想拿她的三件宝贝往下传,媳妇觉得那里边没大出息,接受下来也过不成日子,因此两个人从此意见不合,谁也说不服谁。
金桂见婆婆的气越来越大,仍然笑了笑说: “娘!你不要生气了!你不愿意叫搬下来,我还给你搬上去!”说着低下头去又把箱子从床底拖出来。她已准备往上搬,忽然听得院里有个小女孩叫着: “金桂嫂!公所叫你去开会啦!区干部已经来了!”
(选自《赵树理全集》,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家宝”在文中指李成娘的一把纺车、一个针线筐和一口黑箱子,也代表着李成娘落后保守、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
B.小说以正月初二女儿走娘家为开端,至金桂搬箱子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展现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
C.小说中的李成思想进步,在外积极工作,在家极力维护好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文中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
D.小说以农村土改为背景,把农村普通家庭的婆媳矛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了新旧两代女性的思想冲突。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呲牙裂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箱子的破旧,也表现了金桂此时对箱子的讨厌心理。
B.句子②用“拖”“压”“抱”“蹬”等一连串动作,写了金桂搬动箱子的过程,流露出她对婆婆的反抗情绪。
C.句子③交代了黑箱子的来历和李成娘非常珍惜黑箱子的原因,同时也与题目“传家宝”相照应。
D.句子④写李成娘向儿子表达对儿媳的不满,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却深刻反映出她陈旧落后的妇女观。
7.小说中多次写到金桂的“笑”,这对人物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本文和《小二黑结婚》语言风格一致,“土味”的语言让小说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请谈谈本文是如何运用“土味”语言,收到很好的文学效果的。(6分)
主观题作答区域
3.(4分)
4.(6分)
7.(4分)
1/1练案53 专项对点 挖掘小说语言的内在张力
1.A [A项,“开篇写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唐琳因发现自己的生活被人窥视而感到很不自在”错误,开篇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引出下文唐琳发现自己的生活被人窥视。]
2.B [B项,“苦痛”错误,根据“退伍后,他开始了独特的写作生涯:用嘴叙述,让录音机录下来,再由当过语文教师如今已退了休的母亲,根据录音变成书面文字,再一字一句念给他听;他边听边提出修改意见,由母亲记录后,抄正……一篇文章要反反复复好几遍”可知,应该是感动。]
3.①设置悬念:因误会被对面楼男子“偷窥”,唐琳感到疑惑、不自在。小说以此设置悬念,对面这个窥视她的男子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有什么动机?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加深误会: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层层铺垫。层层渲染,加深误会。唐琳自由惬意的独居生活,被对面楼那个窥视男子一再破坏,使她更为厌烦,愤怒;而刻意强调唐琳绝色之美,更使读者加深了对“偷窥”者的误会。③结局意外:在唐琳的负面情绪趋近极点时,一档节目揭开谜底,窥视者不是坏人而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散文家。唐琳的态度转为敬佩,结局的出人意料使叙述别有情趣,增强了艺术张力。
4.①“光明”有热爱生活、心怀希望的意思。男子眼虽盲,却渴望看见外面的世界,并且认真创作,将他的散文集命名为《让这个世界充满光明》,举行交流会与读者交流,这些都体现了他对生活充满希望,饱含热爱。②“有色彩的音符”有信任、沟通和交流的意思。唐琳由原来的过度揣测、防范转变为敞开心怀,打算主动去读者交流会与男子交流。她的洞箫声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沟通和交流。
5.C [C项,“在家极力维护好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错误。文中没有维护好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情节,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6.B [B项,“对婆婆的反抗情绪”错误。根据原文“忽然觉得房子里总还有点不整齐,仔细一打量,还是婆婆床头多一口破黑箱子。新毯子新被褥头上放个呲牙裂嘴的破箱子,像个什么摆设?她看了一会,跟婆婆商量说:‘娘!咱们还是把这箱子搬下去吧?’”,可知金桂只是对婆婆珍爱箱子的做法不理解,搬动箱子只是为了让自己看着家中东西摆放得更和谐,并非反抗婆婆。]
7.①通过“笑”的细节描写,突出金桂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体谅尊重婆婆;②和婆婆冷冰冰的神情、语气形成对比,使婆婆的形象更加鲜明。
8.①人物语言乡土化,切合农民身份。如“那碍你的什么事?”写出了婆婆对儿媳的不满,让婆婆强势的形象个性鲜明。“你有理!你有理!我说的都是错的!”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守旧的农村老太太形象呼之欲出。②方言的有机融入,地方色彩浓郁,乡土气息极强。如“心病话”“保不定”“鼓嘟了嘴”“占不着”“忙了一个段落”“老火”“补补衲衲”“过不成日子”等。③叙述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开篇以日常讲故事的口吻,交代文中的人物及其关系,简洁流畅,明白易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