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4 专项对点 把握作者意图,探究主旨、标题意蕴
1.D [A项,“暗示一场激烈的争斗即将开始”属于过度解读。写黄梅天、漆黑的野外等只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人物出场设置背景,从中看不出激烈斗争即将开始。B项,因果推论不当,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等是被誉为“状元”的原因,而不是被叫作“贼王”的原因。“贼王”意味着他狡诈、精明,甚至能“偷”,选项对关键词“贼王”的内涵理解不到位。C项,曲解原文语意,“但被对岸捕鱼人干扰”这一表述不正确,于文无据。原文只是写南岸人对他的嘲讽,并未写南岸人干扰他捕鱼。]
2.B [B项,“也是对刘才宝个人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肯定刘才宝技高胆大、敢作敢为的品质”错误。“一个人的技能精到状元的程度,如不配以贼心,怎么发得了财!”这句话是小说中的点睛之笔。从人物描写角度看,它是对刘才宝的心理描写,相当于刘才宝的内心独白,点出刘才宝“贼王”得名的本质,揭露其人的狡诈、贪鄙。从小说叙述者的角度看,这句话又可视为叙述者的旁白或点评,传递了作者本人对卑鄙人性、丑恶世风的批判。]
3.①善用俗语、方言,诸如“鲤壳子”“贼说贼话”“扳鱼”等,语言表达富有乡土气息。②巧用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性格特点。如文中刘才宝的话语充分彰显其不愿服输、自负、嫉妒、精明狡猾、贪婪自私等特点。
4.第一问:《鱼钓》与《老人与海》中两个主人公对“鱼”的情感变化截然不同,刘才宝对“鱼”的态度变化轨迹与圣地亚哥正好相反:一个是从“爱鱼”到“恨鱼”;一个则是从“恨(恼怒)鱼”到“爱(敬重)鱼”。
第二问:《鱼钓》叙述“贼王”刘才宝偷鱼不成反被鱼拖入河底溺毙的故事,揭示了人的嫉妒、鄙陋、贪婪以及人对“物欲”的企图挣脱而实际上不能挣脱的悲剧。《老人与海》叙述终于捕获一头大马林鱼的圣地亚哥与尾随而来截食的群鲨苦斗的惊险过程,颂扬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斗争的勇毅精神。
5.D [A项,时间顺序错误,后两次偷青为插叙,应为先“目送”,再“又掰了七八穗”并“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最后“眼睁睁地看着”;B项,“充满信心,下决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偷青者”错误,此时“他”刚放走老蔫媳妇,应是感慨看青的困难;C项,“看似表扬实则讽刺,其实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他辜负了队长的信任”错误,他虽放走偷青村民,但与队长实际的想法一致。]
6.C [C项,“全知视角叙事”错误。本文虽然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但是并不是全知视角,而是有限视角。]
7.①队长种苞米本就是为了方便村民们“偷”。队长将苞米地从偏远的坝头换到村头,是为了给村民偷青创造条件。②队长坚持选择脾气好的“他”看青。队长将去年认真看青、导致老蔫摔瘫的四愣子换成“他”,并在苞米被偷光后表扬“他”,说明队长需要的恰是“他”这样“监守自盗”、纵容村民偷青、善良心软的看青人。
8.①“偷青”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内容。“看青的帮偷青的唱双簧”,他的工作虽为“看青”,其实却是帮助村民们“偷青”。②更能突显他心软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不忍看到村民们忍饥挨饿,放弃了自己“看青”的任务,最后帮着村民“偷青”,实际上也成了“偷青”的一分子,可见他极富同情心。③赞美艰苦条件下人们温暖的关怀。对于生活艰难的村民们“偷青”一事,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体谅和默许,赞颂了人们彼此帮助的温情力量与美好人性。
1/1练案54 专项对点 把握作者意图,探究主旨、标题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鱼 钓
高晓声
江南的黄梅天。漆黑的野外。
雨点打在烂泥地里的吧嗒声、落在水面上的扑通声,碰在阔叶树上的沙啦声……像一支永远演奏不完的乐曲。
江水倒灌进来,打着旋涡,一直撞到运河的南滩,回旋着滚滚东去。
就在这丁字河口的运河岸沿头,站着个穿戴着蓑衣笠帽的人。
渔网提出水面,空空如也。他一松手,网又沉入水里。
“今朝碰到鬼了!”他说着,掏出一支香烟,叼在嘴唇上,咔嚓一声燃亮打火机。
运河对岸,火光也闪了一下,燃出一个亮点儿。
“泼刺、泼刺刺……”又一条鱼落在对岸网里。手电筒亮了一阵又熄灭。想象得出,那条鱼已被绳子穿住鲤口,系在木桩上,囚养在河里了。这样,明天上市场卖活鱼,价钱大。
“什么鱼呀?”北岸的人忍不住问。
“鲤壳子。”南岸的人回答。
“多大?”他真想跑过去看看,可惜附近没桥。
“斤把。”
“贼说贼话!”北岸人骂道,“听声音就不止!”
南岸人嘿嘿笑了。
北岸人低声骂道:“我扳鱼败在你手里,除非鬼摸了头!”
沉默了一阵。南岸人喊道:“贼王,贼王!”
北岸人不答。
南岸人又喊起北岸人的真名:“刘——才——宝——!”
刘才宝生气了:“叫什么魂!”
“今天怎么啦?”南岸人的口气有点揶揄,“听不见你网里有声音哪?!”
这是贼王刘才宝前两夜嘲笑南岸人的话。他哼了一声,道:①“我捉过的鱼,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呢!”
“嘿嘿嘿嘿。”
刘才宝今天一直很纳闷。他在这扳了三夜鱼,前两夜几乎网网不落空,可今晚饭后到现在,两三个钟头了,他只扳到一条鳗鱼、一只乌龟。按照渔人的迷信,这是今夜不会再捉到鱼的先兆。但刘才宝天生不是疑神疑鬼的人,要知道他是这一行的状元,已经封王了。虽然王之上冠了个“贼”字。②一个人的技能精到状元的程度,如不配以贼心,怎么发得了财!他要坚持下去,设法扭转局面。
“泼刺、泼刺刺……”又一条鱼落在南岸网兜里。电筒光亮了一阵,那鱼又被系住了。
刘才宝刚满四十三岁,却有二十四年捕捞经验。他毫不怀疑他选择的这个落网地点要比南岸那个地方好得多。为什么今夜兜底起变化,把全部优势转到南岸去了呢?
他提出网来,向丁字河口移近约一丈,把网落入激流中去。
网还没沉入河底,突然网杆竹被猛烈击撞了一下。好家伙!刘才宝几乎在同一秒钟之内,迅速把网提起来。“轰隆隆”一声,那鱼吃了一惊,腾空跃起,落在网外几尺远的河里。
刘才宝一愣,网还不曾放下,南岸却连续响起“轰隆隆……”的声音,分明就是刚才那条大鱼,落入南岸网里了。
那边手电筒亮了很长一阵,隐约看见那条鱼有半人来高,被拎到河边养起来了。
“这条鱼本来是我的。”他咬咬牙说。
他重新提网,发现网被冲得翻了一个身,歪在旁边。他吃了一惊,打亮电筒仔细察看,这才看到今夜的水流太急了,网都停不住。
“嘿嘿。”他忽然冷笑了。心想:“我的鱼竟被他捉得去!我……我不会让你爬到头顶上欺负我!”
他把右脚伸到河里,猛然划了几下:“轰隆隆……”真像有条大鱼落在网里。
“你到底来啦!”他装得快活地说。还亮了片刻电筒。
“什么鱼呀?”南岸人信以为真。
“不识得。”他装得不屑回答。
过了片刻,刘才宝又如此做了一次。把水踢蹬得更响些,似乎又捉着一条更大的鱼。然后,他安然在湿地上坐下,燃起一支烟,悠悠地抽起来。
③风轻了一点,雨也小了一点。
刘才宝看了看手上的夜光表,十点五十七分,就打亮电筒,爬上岸头,晃里晃荡,朝自家村上走去。一路还唱着动情的山歌。
歌声越唱越远,电光越打越暗,刘才宝煞脚停住,“咕咕”一笑,熄了电光,轻手轻脚摸黑回头往河边走。
他还没回到原来的地方,就见南岸也亮起电筒,回去夜餐了。刘才宝加快步子到了河边,脱得一丝不挂,悄然滑下河;顺着水势,很快到了南岸。然后沿滩摸去,寻找囚鱼的所在。本来是他(逃脱)的,竟被别人捉去,当然应该收回来。
他摸着那条鱼。真精,一接触,就知道是条草鱼;从头到尾一摸,就吃准重量在十二斤到十三斤之间。他随手从桩上解下绳子,把鱼像牛一样牵在手里。
目的物到手了,一切如他干过了的千百次一样,平安无事。
现在,只要把这条鱼拿到北岸,这趟生意就算成功。
“它还真有点劲道呢!”他兴奋起来。
他决定牵着鱼泅渡。
刚开始浮游,牵鱼的手就被鱼拉住不得自由。他就把绳子打了个葫芦结,把左脚穿进去,让绳子勒紧在脚踝上,腾出双手,一蹬脚,向深水中游去。
他一鼓作气前进着。
那鱼忽儿拉着他往斜刺里去,忽儿拉着他往水底下沉。他游得很吃力。
“它还想拼一拼呢!”他在心里骂。
草鱼把绳拉得急腾腾。箍在腿肚上的葫芦结,越抽越紧;勒得他越来越痛。刘才宝忽然想到,自己都痛了,鱼嘴勒在绳子上能不痛吗?他高兴起来,使劲把脚伸缩,要让鱼嘴痛得不敢再拉他。那鱼也像斗出了性子,竟吃得住痛,一步也不让。
他喘着,把仰出水面的头颅没到水中去,只是在透气时才抬出来。
他被鱼拉得沉下水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动摇了,觉得犯不着同这畜生争胜负。
④草鱼拼命直窜,把绳拉得像一根铁棒。刘才宝解不开那个结。
连续三次,刘才宝憋住气,任鱼拉着走。但一口气憋不得那么长,只得放开手,再拼命挣扎着泅上水面换气。
他咬紧牙关,使出绝力,发疯似的挥舞着双臂。前进不到五尺,他沉下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一、二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为人物出场提供典型的舞台背景,暗示一场激烈的争斗即将开始。
B.刘才宝年过不惑,是一个捕鱼能手,经验丰富,技艺精湛,自信笃定,因此他被当地人誉为“状元”“贼王”。
C.刘才宝选的落网地点好过南岸人的那个地方,但被对岸捕鱼人干扰,刘才宝这晚未能捕到称心如意的大鱼。
D.刘才宝以往也干过很多次类似的“偷鱼”之事,都安然无恙;但是这个夜晚他去南岸偷鱼,却意外地出事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①呼应上文“我扳鱼败在你手里,除非鬼摸了头!”这一句,突出表现刘才宝不甘示弱、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
B.句②是对刘才宝心理隐秘的揭示,也是对刘才宝个人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肯定刘才宝技高胆大、敢作敢为的品质。
C.句③写风轻雨小的情景,一方面衬托出刘才宝故作悠闲自得的心态,另一方面起到舒缓情节、调控叙事节奏的作用。
D.句④用比拟手法,突出草鱼强韧的反抗力,与上文“像斗出了性子”等句呼应,将人鱼争斗的情节推向高潮。
3.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请从乡土气息和个性化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4.《鱼钓》与《老人与海》都写到“人与鱼”的关系,两个主人公对“鱼”的情感变化有怎样的不同?两篇小说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偷 青
朱海峰
他远远地躲在树后,看着女人挎着筐慌慌张张地钻进苞米地,随后就传来“咔嚓,咔嚓”掰苞米棒子的声音。
这块苞米地离屯子最近。其他地块都种的谷子和糜子,种得最多的是甜菜。队里的习惯,苞米都种在离屯子较远的坝外,分布在月亮河北岸。今年开春的时候,队长偏要在村头种一片苞米。好多社员不解,还不都得丢净了。
眼下正是八月初,苞米已经灌完浆,正是烧着吃煮着吃的好时候。
女人还真麻利,一会儿工夫,挎着满满一筐苞米从地里钻出来。她站在地头,静静地听了听,又警觉地向道两边望了望,确信没人,她将筐用力向胯上提了提,便迅速朝屯子的方向走去。他悄悄地从树后探出头,观察着人的一举一动。打算等女人走近时,来个人赃俱获。
也许是太沉了,女人挎得很吃力,她时不时地换一下胳膊。
他在心里暗骂:贪心的娘们儿,下手忒狠,掰了这么多,也不怕累死你。骂完,赶紧“呸呸”两声,还轻轻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掰几穗苞米,至于咒人家死吗。
他长这么大从没骂过人,更没与人红过脸。那天,队长找到他说:“选来选去就觉得你最合适,今年看青就你了。”
队长说得斩钉截铁,可他听得忐忑不安。他红着脸说:“队长,我不行。”
队长却手一挥:“磨叽啥,不行也得行。就这么定了。”
女人已经走近了,此刻,只要冲出去,就可以人赃俱获。可等他看清了女人,赶紧将头缩了回去。这不是老蔫媳妇吗,老蔫够不幸的了。去年就因为偷青,被看青的追撵,不慎摔到坝下,一直瘫巴在炕上。家里家外,现在都靠这个女人苦苦支撑。四个丫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是揭不开锅了,不然,老蔫媳妇不会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
想到这,他不由叹息一声,腿沉重得像灌了铅,怎么也走不出树后了。眼睁睁地看着女人从他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走回了屯子。
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
他望了一眼黑黢黢的苞米地,索性坐到树下,掏出烟口袋,一边卷烟一边哼唱起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他就会哼这两句,哼完恰好烟卷好了。他叼在嘴上,掏出火柴点着,又接连吧嗒了好几口,直到烟头的火旺起来,他又深吸一口,重重地吐出烟雾。
他长长喘息一口,自言自语道:“这青真不好看。”他记起,自打苞米灌浆以来,已经连续三天有人偷青。
前天半夜,他从坝外巡查回来,刚走到这片苞米地头,就听到苞米叶子哗啦哗啦的声音。不好,有人偷苞米。他急忙闪到树后,等人钻出苞米地,他看清偷苞米的竟然是王瘸子。王瘸子是地主,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了全部财产,挨斗时,被打断了一条腿。他要是家里能揭开锅,才不会这么大胆子来偷青。这要是被抓住送到队里,还有活命吗?还是放他一马吧。他目送着王瘸子扛着一袋儿苞米一瘸一拐地回了家。他摇了摇头,队长要是知道了,就是罚他,也认命了。
最匪夷所思的是昨晚,当时刚入夜,他进到地里查看,没承想,与往出走的秦大奶奶撞了个正着。秦大奶奶那是谁呀?烈士的母亲,现在领着一个七岁的孙子相依为命。他啥也没说,看了看秦大奶奶的筐里,也就装了七八穗,他一转身,又掰了七八穗,装进秦大奶奶的筐里。秦大奶奶惊愕地说:“这怎么可以?再说我也挎不动啊。”
他一哈腰,拎起筐,挎在腰间,咚咚咚……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
得,看青的帮偷青的唱双簧,还给送回家,这不是监守自盗是啥?这活儿还能再干吗?
第二天,他去找队长:“您还是让四愣子干吧,丢多少您罚我好了。”队长诡秘地哼一声:“你还提四愣子,去年要不是他虎吵吵地瞎撵,老蔫能摔下大坝,至今还瘫巴在炕上吗?让你干你就干,我就信得过你。”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他还能咋整,继续看吧。
秋收的时候,村头那块苞米地只收回一点儿秆儿禾。真让一些社员说对了,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
队长非但没处罚他,还说,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社员们也乐呵呵地提议,应该给他奖励工分。队长竟然同意了。只有他自己糊涂着。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从“眼睁睁地看着”到“目送”,再到“又掰了七八穗”“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他对“偷青”行为越发纵容。
B.从他卷烟时哼唱的歌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可以看出,他对看青这项工作充满信心,下决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偷青者。
C.整块苞米地被偷光后,队长评价“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看似表扬实则讽刺,其实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他辜负了队长的信任。
D.故事结尾皆大欢喜,“只有他自己糊涂着”,使得“他”心思单纯、质朴善良的形象更为突出,与前文放走偷青者的情节相呼应。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构思巧妙,存在多处呼应。如前文他放走偷青的老蔫媳妇,与后文队长选他看青的真正原因形成闭环,使情节联系更紧密。
B.文章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如当他放走偷苞米的老蔫媳妇后,这时“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用环境来配合人物的心理变化。
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以“他”作为视角人物,贴近“他”的眼光讲述事件,叙事自由灵活,又能引人入胜。
D.本文整体语言通俗浅近,其中人物对话更是直白有趣,充满地域特色,如“磨叽啥”“虎吵吵地瞎撵”,生动而颇具趣味。
7.“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这一结局在“他”意料之外,又颇合情理,正是因为在文中有两处伏笔,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8.男主人公被队长委以“看青”重任,而本文却以《偷青》为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