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8 专项对点 分析散文的文本特征(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58 专项对点 分析散文的文本特征(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4:52

文档简介

练案58 专项对点 分析散文的文本特征
1.A [B项,“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错误。根据原文“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可知,并不是汉语无法描述,而是作者认为自己的描述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C项,“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错误。原文为“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而非所有人;“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说法也不准确,原文为“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D项,“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错误,由“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可知,文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有时明快而疏朗,具有抒情意味,没有将两人进行对比,于文无据。]
2.B [B项,“对比的手法”错误。句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并没有进行对比。]
3.①树木和树叶的色彩繁复之美。②照进森林的阳光纯净、耀眼、明亮,呈现光影交错之美。③每一棵树木都不相同,有自己的年轮和风姿,生机勃勃,呈现出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
4.形散:①选材上,从托尔斯泰的树林的色彩、光线写到希施金、列维坦这两位画家,内容丰富。②表达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神聚: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个核心组织材料,展现树林的色彩、光影以及生机之美,主题明确集中,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D [D项,“感受是一致的”错误,依据“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可知,本文表达了积极的思想,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二者感受不同。]
6.C [C项,“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误,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应是表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7.①布局谋篇上,“泰山”是行文线索,将照片中的泰山、杜甫等人的泰山及作者思考的泰山串联起来,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情感载体,借此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
8.①诗歌经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选择“底片上的泰山”这个特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②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本文语句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富有节奏感,有浓浓的诗意;③诗歌经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内涵;④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抒情个性化色彩浓郁,情感含蓄隽永。
1/1练案58 专项对点 分析散文的文本特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托尔斯泰的树林
徐 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树”。
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橡树、榉树、枫树、朴树、椴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
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
是的,我想起来了,“林中水滴”,这是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散文家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说:
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美丽的字眼和名称。
不过,他还向人们“卖了个关子”:当然,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觉得到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丰富。
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我惭愧地感觉到,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尤其无法描述照进树林的那种纯净、透明、耀眼的光线。这并不是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汉语的词汇不如俄语那样富有奇幻性和丰富性,相反,我坚信,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和最具有描述力与表现力的语言,没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
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
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不仅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显示着俄罗斯民族坚忍、博大、英勇、高贵的气质与精神。《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
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之一。
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
②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
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
眼下虽是深秋,但树林里依旧生机勃勃,光影斑驳,没有半点落木萧萧、秋风萧瑟的景象。③秋日的金色树林,和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样,照样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带来清新和光明的气息。
每一棵树木的名字、形态都不相同,也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株树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经枯死断裂、周身覆满了苔藓的树身,也一样是森林的产物,不也是物质循环和生死交替的一部分吗?它们将会成为新生的小树所需要的养料。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态啊!
不难想象,冬天到来时,白雪将覆盖住这片广袤的树林,一些树的枝枝叶叶将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这些将会变成森林肥料的腐烂的断木和深厚的林叶,不会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变成新的生命,从泥土之下萌发出来,长出青翠的树叶,长成茁壮的枝干,甚至结出饱满的坚果,点缀这生生不息的森林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托尔斯泰的树林”即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这里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野生的小树,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树种丰富。
B.身处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
C.希施金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在遥远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展现了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
D.与希施金相比,列维坦的风景画更多地去表现小树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列举了树林中树木和树叶的各种颜色,突出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B.句子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列维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现出他的风格特点。
C.句子③将秋日的树林与春天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池塘进行类比,突出其生机和力量感。
D.句子④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相似。
3.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底片上的泰山
闫 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生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典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7.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