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0 专项对点 概括内容及形象特点
1.B [A项,“写出了一个少年初出家门的无助”错误,开头写“第一次”“千里迢迢”主要写作者初次离家去远方上学的经历,引出下文对潘师的介绍,且文中没有体现无助。C项,“并不断开辟、探寻新的研究领域”错误,“潘师很早就意识到,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去探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可知,是潘师意识到让学生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非他自己不断开辟、探寻新的研究领域。D项,“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打下基础”错误,“他还通过这些博弈和比赛,提高了社会观察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说明是“社会观察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些为他后来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打下基础。]
2.C [C项,“用潘师在数学专业的贡献这条主线串起文章的写作”错误,本文主要回忆与潘师相关的各种事情,是以事件为主线串起文章的写作。]
3.①怀想和仰慕:回想大学初见情景,回忆潘师的数学贡献;②感激和爱戴:回忆潘师对自己的教诲、宽容和帮助。
4.①通过写“我”获得潘师帮助发表论文,表现他对学生的精心教诲;②通过“我”写诗和“我”悔棋获得潘师支持允许,表现他的宽容、大度和对学生的爱护;③通过“我”南归和落户杭州得到潘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表现潘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5.C [C项,“作者理解沈桂章种桑养蚕的辛苦和抱怨”错误。虽然沈桂章认为种桑养蚕很辛苦,但他并没有抱怨。]
6.D [D项,“表意相同”错误。两处表意不同,第一处是表现沈桂章夫妇忙碌紧张的劳作;第二处是对沈桂章式的劳动人民和劳动本身的诗化赞美。]
7.①桑田之间是大片水域,“船”的比喻和联想贴切、自然。②进入桑林的比喻,将“我”和沈桂章夫妇比作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的船,诗意地描写行走在泥土上的艰难,表达行走在桑树林间的兴奋之情。③晚归路上的比喻,将一板车桑叶和沈桂章夫妇比作晚归的船,象征辛苦劳作后满载收获归来,表达对劳动的赞美。
8.①生活的真实:文中对江南风物和养蚕人生活劳动场景的描绘都是实录。 ②文学的真实:塑造以沈桂章夫妇为代表的坚守土地的传统劳动者形象,以此表达对劳动者及劳动的赞美。 ③两个“有”存在因果关系,散文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生活真正融入才能生发真实的感悟,文中“我”是劳动的参与者、记录者,从而也是最真切的感受者。
1/1练案60 专项对点 概括内容及形象特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忆潘师
蔡天新
1978年10月初,考取山东大学的我第一次坐上火车,千里迢迢从南方来济南报到。几天后,数学系举行新生开学典礼,一位风度翩翩、满头银发的老教授上台讲话,他便是系主任张学铭教授。张先生讲了一番欢迎、鼓励的话后,忽然向我们推介起一位年轻数学家,讲他如何如何了得,说完以后便把他请了出来,与同学们见面,那正是潘承洞先生。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潘师,厚厚的眼镜(两千多度),高高的个子(一米八四)。当时我只有15岁,尚未发育成熟。如果站在他身边,应该会差一个脑袋。
那年潘师四十四岁,正值壮年。就在几个月前,潘师因为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由讲师越级晋升为教授。值得一提的是,那也是我唯一一次聆听张学铭先生讲话,第二年他便调离母校,到我后来工作的浙江大学,在那里创建了控制理论专业。那次典礼有点奇怪,数学系有好几位名教授,有两位还是民国年代留美归来的,张先生为何要向同学们独独隆重地介绍潘师呢。后来我猜测,这不仅因为潘师成就突出,还因为那会儿张先生已知自己不久要南下,预见到潘师将会接任他的系主任和数学研究所所长职位。
潘师很早就意识到,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去探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此,他派大师兄于秀源去剑桥大学,师从大数学家阿兰·贝克研习超越数理论。而师弟妹们也各有所长,郑志勇在代数数论领域的工作让他较早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香港求是基金的资助;张文鹏、翟文广、蔡迎春坚持研究解析数论,分别在L函数均值估计问题、Dirichlet除数问题、加权筛法的推广和应用等领域颇有建树和成就,文鹏在大西北开垦出一片数论的沃土;而王小云和李大兴则在数论的应用——密码学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特别是师妹王小云,巾帼不让须眉,破解了数个国际通用的密码,名扬海内外,也让我们师兄弟为之骄傲。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一类数论函数的均值估计》灵感来自潘承洞教授来山大讲学时所提的问题,对潘师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他却亲自推荐给《科学通报》发表。那是在1984年,此文让我获得了山东大学首届研究生论文大赛一等奖,也是理科唯一的一等奖。
正是在山大读研期间,我开始迷恋上了写诗。那自然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没想到潘师却予以理解、宽容,从未批评过我,甚至在某些场合,还因此在别人面前夸奖我。时光如梭,我在山大九年零三个月的生活就要结束,即将开启人生新的旅程。可能是因为在北方生活得太久了,我有些想念南方,潘师和师母李老师分别是苏州人和上海人,他们在热情挽留之余,予以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潘师亲自为我写推荐信给上海交通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而我最后落户杭州,也是因为潘师和系里邀请来的一位客人的缘故。
潘师并非埋头死读书或研究的人,他有许多业余爱好,乒乓球、桥牌、象棋等样样精通,并且曾在母校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省市比赛中获奖。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这些博弈和比赛,提高了社会观察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为后来他从事的行政领导工作打下了基础。潘门弟子中,王炜擅长桥牌,我则可能是第一个与他对弈象棋的。当潘师听说我中学时就参加过成年象棋比赛,还在地区一级棋类运动会拿过名次,便邀请我到他家里下棋。我们对弈过三五回,互有胜负,胜率各占六四开,潘师占优。棋如其人,潘师有大将风度,从来落子无悔,与此同时,他却允许我偶尔悔棋。
(节选自2014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第一次”“千里迢迢”写出了一个少年初出家门的无助。
B.专用一节写学生的成就,是为了突出潘承洞先生作为一位老师的杰出贡献。
C.潘师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获得卓越成就,并不断开辟、探寻新的研究领域。
D.潘师专业突出、爱好广泛,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打下基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忆潘师,却从张学铭教授写起,由他来推介潘师,笔法摇曳,体现潘师的成就突出。
B.“小菜一碟……却”写出了潘师对我论文的重视,“唯一”则说明他慧眼识金。
C.本文回忆内容虽多,而能用潘师在数学专业的贡献这条主线串起文章的写作,选材领域集中。
D.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清晰,兼用熟语、成语,叙事表情皆流畅自然。
★3.这篇散文在娓娓道来中表达了“我”对潘师的深情,请简要概括。(4分)
★4.这篇散文通过写“我”的言行举止塑造了潘承洞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春蚕记
苏沧桑
(1)黄昏,我进入一片桑林,像进入自己的名字。父亲为我取名源自“沧海桑田”,儿时所有的人唤我“桑桑——桑桑”。东方古国不用金戈铁马慑服远方,用最柔美的力量,一枚绿茶化为无华杯水,一片柔桑化为如水丝帛,不具统治性,却摄人心魂。我和我的影子,连同一片桑林,倒映在桑田与桑田之间的一大片水域中。多么普通、多么安静的一棵树啊,在时光里静静站了五千多年,时光选中它成为“东方自然神木”,选中曾日夜噬咬它的虫为“蚕”,让它们相互成就,在人类文明进程里,璀璨如火石,如光,如电。
(2)这是农历四月初十湖州新市镇勇兴村秀才桥的黄昏,我随沈桂章夫妇,踩着被雨水泡软的泥路,高一脚低一脚深一脚浅一脚穿过一片片桑树林,像三条船淌过一浪一浪的碧波。我的耳畔响起《诗经·桑中》,响起汉乐府《陌上桑》,响起南北朝的《采桑度》,我看见康熙久久伫立在《采桑图》前,画中的年轻男子爬在桑树上往树下扔着桑葚,树下一位男子撩起衣襟仰头去接,一位红衣孩童蹲在地上捡掉落的桑葚,康熙仿佛听到了桑田中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题笔道:桑田雨足叶蕃滋,恰是春蚕大起时。负筥携筐纷笑语,戴鵀飞上最高枝。
(3)在黄昏的桑田里,没有戴鵀鸟,也没有踩着桑梯爬上桑树如鸟儿般歌唱的采桑女们。空中一匹骏马形状的晚霞飞驰在桑林之上,雨后粘成一团的湿气,被一声声锐利的“咔咔”声啄破。骏马,沈桂章看不见,如果有戴鵀鸟飞过,沈桂章也看不见。他抬着头,“咔咔”地剪着桑枝,眼睛看向虚无。花甲之年的脸藏在一顶灰布帽下,很瘦,身上是一件印着一行小字的蓝布工作服,脚上是一双军绿色的旧解放鞋,①整个人显得有点旧。他的头循着声音转向我们,白亮的目光无着无落。几年前,他的白内障手术失败,几近失明。干杂活农活,采桑养蚕,倒是一点都不妨碍,如他所说,手感在的。这一片桑林,喂养着家里三张半蚕种、十万条蚕,桑叶一采完,就要赶在天黑前将桑枝剪完,否则,枝条就老了,不好剪了。
(4)邵云凤剪一枝桑枝最多只需一秒。②左手抓住桑枝,一拗,右手的剪刀顺势一绞,一枝枝桑枝,瞬间臣服在她两条老桑枝般的胳膊之下。一棵桑树有七八根桑枝,她五六秒就能完成,而我用了两分钟,虎口已被压出一道道深红的印。这些印她也有过,十三岁就有过,岁岁年年,如今早已变成了老茧。夕阳挂在一棵桑树上,她“咔咔”剪下去,夕阳没有掉,掉落的是一颗颗发紫的熟桑葚。桑葚很甜,他们没空吃,白白掉在地上,每一棵桑树下的泥地都被洇染成了紫色。
(5)从蚕种孵化到收蚕茧,约一个月,每天三点起床,四点半喂好蚕,天一亮去地里采桑叶,采好桑叶再回家吃八十岁老母亲烧的早饭。二十四小时要喂三四次,其余时间采桑,剪枝,整理桑叶,晚上九点多喂好蚕,十点多睡觉,一天睡四五个小时。最辛苦的,是三天之后,蚕快要做茧了,像一垄垄正在灌浆的水稻丰收在望,桑叶要喂厚一点,照料得要更勤一点。这是“辛勤减眠食,颠倒着衣裳”的一个月,也是担惊受怕的一个月。第一怕,是断粮。几年前,秋蚕将熟,整个杭嘉湖地区所有桑叶都被虫吃了,好不容易养大的蚕,到了最后一周活活饿死,几乎绝收。怕蚕宝宝生病,僵掉。怕蚕茧卖不掉,十五天后就会变蛾,咬破蚕茧,茧子就废了。怕蚕茧卖不出好价钱。
(6)沈桂章是名闻方圆百里的养蚕能手。他当过兵,当过村支部委员,办过水泥厂、福利厂,养蚕养了几十年,以前每年要养十几张蚕种,楼上楼下七间蚕房。人们只道他蚕养得最好,他自己知道,窍门是有的,主要还是用心,平时桑叶铺得薄一点,蚕间隔得稀疏一点,这就意味着要勤喂,多花工夫。③和江南大地上无数养蚕人家一样,勤快,是本分。
(7)“我们这一代人养好了,就不养了,儿子他们不会养了,太辛苦了。”他声调平淡的话语将被暮色吞没时,我用力抓住它,心中黯然。是啊,五年后十年后多年以后,还会有集体合作社和蚕桑基地继续养蚕,有桑基鱼塘长久的保护传承,但散落民间的养蚕人家恐怕真没有了。“你们也不希望儿子养吧?换作我是你,也不想儿女那么辛苦。”我说。“对啦!你说得太对了!”他的声调骤然高起来,显得很兴奋,仿佛遇到了知己,说出了他最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话。如他所说,现在条件好了,农村跟城市差不多了,做其他事也能挣钱,养蚕实在太辛苦了。
(8)暮色如雾,渐渐淹没桑林,淹没桑田与桑田之间的那片水域,水域倒映着最后一缕霞光,也倒映着一板车桑叶和两个人:邵云凤在前面摇摇晃晃拉着板车,沈桂章弯腰手扶着车尾,像一条晚归的船,驶过田埂,渡过村口,穿过两棵巨大的火桑树。④通往家门的窄窄的小路上落满了桑葚,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像开满了迎他们回家的鲜花。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部分,“我”进入桑林,展开丰富想象,桑蚕与自我、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相融合,视野渐次扩大。
B.第(2)段提到《采桑图》,作者想象康熙站在此图前的感受,采桑男女的欢声笑语中寄寓着对丰收的期盼。
C.第(7)段作者的换位思考,让沈桂章如遇知己,是因为作者理解沈桂章种桑养蚕的辛苦和抱怨,说出了他的心声。
D.文章结尾部分,将人物放置在环境中加以描写,画面感极强,有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浑厚、深远意境。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用“旧”字,既写沈桂章的年老消瘦又写穿着的简朴过时,还蕴含言外深意。
B.句子②运用比拟,把人和劳动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融为一体,形象性和抒情性兼具。
C.句子③中,养蚕人的这种品质也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用判断性短句,突出庄重的语气。
D.句子④中“泥地被桑葚汁洇染成了大片大片的紫色”,呼应前文,重复强调,表意相同。
★7.进入桑林和晚归路上,为何都选择“船”这一意象来设喻?(4分)
8.作者认为散文创作应该是“有中生有”,前一个“有”指生活的真实;后一个“有”指文学的真实,文学的真实蕴含着作者创作意图的倾向性。如果你是S中学文学社的社长,你将如何向社员阐释作者的这一创作主张。结合文本,请列出发言稿的要点。(6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