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1 专项对点 理解赏析散文的词句含义(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61 专项对点 理解赏析散文的词句含义(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5:03

文档简介

练案61 专项对点 理解赏析散文的词句含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满地庄稼
付春生
我以前从不知道一块荒地是什么样子。当我走进一块地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是欣欣向荣和郁郁葱葱,种子和秧苗才是主旋律。那时,所有的田地都是光鲜的,温和的,充满生机的,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在上升——期待,让一切为庄稼的付出都变得值得和不可阻挡。
①从一道沟,到另一道沟,那时不管是水地,还是旱地,只要不下雨,到处都可以看到农人的影子,他们不是在拔草,就是在间苗。阳光从他们额头倾泻下来,白皙的皮肤变成了土地的颜色,麦子的颜色。
土声土气的一声 “到地里去呀”,这是农人们经常说的一句家常话。从修地开始,这样的回答就从来没有间断过。祖先们看到任何一块有开发价值的地,都舍不得扔下。就这么点沟沟岭岭,像裁缝师利用好一块布一样,精心设计,巧妙布局——②大的,能走手扶拖拉机;_小的,还放不下一张犁。 大材大用,小材小用,反正不能让任何一块能利用的土地废弃。
农人们也绝不会怠慢任何一块土地。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婴儿一样,给予它们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地饿了,就给它们追点肥。杂合了青草的土经过了猪圈的发酵和酝酿,变成了激发土地激情的一种力量——原来板结无力的地,立马变得暄腾起来,活跃起来,养分充足,像心情舒畅的人一样。
经过精心规划,农人们懂得哪一块地该种什么,多长时间轮换。播种的时候,农人们总是满怀着激情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项程序都做得非常充分,扎实。等所有种子都种到地里,秧苗一点点长出、一点点变大的时候,整个沟沟岔岔都成了丰富的杰作,该开花儿的开花儿,该吐穗儿的吐穗儿,一个个极尽风情,生机勃勃的画作豁然而出。
那时满山遍野呈现的是一种秩序和繁荣,一种精神和气度。以山水为背景,花木为依托,鸟声为伴奏,庄稼把人们的情思,都化成了寓意饱满的意象。从山坡上往下看,黍子是柔的,麦子是密的,挨挨挤挤在一起。叶子手拉着手,一绺绺,把整个田地都装饰一新。③当风儿刮来的时候,快乐生长的黍麦翩翩起舞,任意摇摆,站立,起伏,变换着各种姿态,呈现一种舒缓之美,优雅之美,韵律之美。
玉米和黍麦都排列有序,叶子颀长,但不同的是玉米给人一种宽广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觉,充满了英雄气概。根根玉米也不似黍麦那样纤细,它让人感到一股力量,一种神秘。尤其是拔节的时候,急迫,紧促,急不可待,那是对丰收的渴望。
低处的,是红薯的舞台。长大后,蔓匍匐在地上。这可不是柔弱,而是生存的另一种状态。它们借助着大地的脉搏,延伸,爬行,让更多的子孙在藤上立足,接受阳光和雨露。叶子层层铺展,为红薯提供了一个隐蔽空间,让它们心无旁骛,不受任何搅扰。
那时,不论黄豆、高粱、芝麻,还是红薯、萝卜、土豆,④这些庄稼长在地里,它们的气息是温和的,谦逊的,有教养的,不像满地的荒草,为所欲为,由着性子生长。
怎样才能抑制住地里的草?唯有种庄稼。庄稼和草天生就是一对死对头,但草欺软怕硬,庄稼茂盛了,草就低下了头。其实,草看似一时销声匿迹,但它们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土地的反扑。村里建厂后,年轻的农人被招进了厂里,有着不菲的收入。他们开始慢慢懈怠,不管不顾土地了。庄稼开始无精打采,根本压不住草,草终于占了上风。路上的草开始发威,几乎盖住了路以前的模样。山里的野猪也凭着满山遍野的草的护障,悄然跑了出来,在玉米棒子上啃,在红薯地里刨,把本来收成不好的粮食糟蹋得更惨了。一年,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年轻的农人们后来干脆就不种地了,多少年祖辈们留下来的土地开始荒芜,慢慢显出了颓废的模样。
岳父去世后,要葬回祖坟。我很多年前曾去过一次,当时岳父还健在,带着我专门看了那个地方。那时,庄稼郁郁葱葱,祖坟的周边还都种着地,坟头突兀,非常显眼。但后来,已完全荒芜了。祖坟的位置很润湿,曾是种稻子的地方。几年不种,已长满了芦苇。虽然还不到最旺盛时节,但已经很高很高,超过了民房那么多。我们怎么也找不到祖坟了。是荒芜让我们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祖先的脚印。祖先,淹没在野草里。
岳父的老家已坍塌了,满地杂草,有的已长到了一人多高。院子里堆满了人们运来的塑料袋、破油桶、碎酒瓶等垃圾,有的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妻子、岳母和大姐来回踱着步,回忆着曾经住过的小屋,不禁感叹:还是要把房子盖起来呀。以后假如从城里回来,这里还是一个家,不盖就是一堆废墟了。是啊,不盖会更加荒凉,曾经的过往、回忆,父亲的关怀,母亲的疼爱,姊妹的游戏,一家人的快乐,都统统化成了废墟。
我近期回家路过一道沟的沟口时,意外发现农人们又种上一块红薯地。土地清新,田埂整齐,一棵棵秧苗长在地里,看起来非常瘦小,但已有了足够对付风雨的能力。我想,红薯几个月后,依然会蓬勃满地。
因为有庄稼在,大地就格外不同。农人们已感受到了这种迥异,感受到了新农村带来的气象——有庄稼的大地是诗意的、人文的,只要有它们在,农人们就不会感到焦躁和不安,不会感到困惑和无奈。这是一种生活的充实、富足和惬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到地里去呀”,这句话是农人之间常用的一句招呼语,看似有些土气,却反映出农人劳作的不间断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B.农人按照规范的步骤、程序来播种,秧苗在沟沟岔岔中不断生长,开花吐穗,生机勃勃,漫山遍野呈现出繁荣有序的景象。
C.玉米和黍麦都是常见庄稼,但在作者看来,玉米更宽广厚重,寄托着农人对丰收的渴望,而黍麦太纤细,对收获贡献不大。
D.在一道沟的沟口,有农人新种的一块红薯地,虽然红薯秧苗还比较瘦小,但是作者对它们能战胜风雨、蓬勃生长充满信心。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使用 “从……到……”“不管……还是……”“只要……都……”等关联词,充分展现出农人的勤劳。
B.句子②选用“手扶拖拉机”和“犁”两种常见农业器械,作为比照田地大小的衡量物,就地取材,巧妙自然。
C.句子③句式丰富多样,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活泼灵动地展现出黍麦快乐生长时的各种美好姿态。
D.句子④运用对比手法,将温和谦逊的庄稼和为所欲为的荒草进行对比,鲜明地体现出作者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3.文中两个加点词“力量”的含意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4.有评论认为付春生的乡土散文“在写痛中体现出对生存意义的思考”。请谈谈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
茅 盾
时常这么想: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够多么快活!我时常希望在梦中我又是中学生:我居然又可以整天跑、嚷,到晚上睡在硬板铺上丝毫不感困难地便打起鼾来;居然又可以熬夜预备大考,又在考试过后忘记得精光;居然又可以坐在天桥上和同学们毫无顾忌地谈自己的野心。呵呵!热烈愉快的中学生时代!前程远大的中学生时代!在那时,如果有谁不觉得整个世界是他的,那他一定不是好中学生,我敢说!
然而我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甚至中学时的同学也不曾梦见半个。不过是十多年呢,然而抵得过一百年的沧桑多变的这十多年,已经去得远远,已经不能再到梦中来使我畅笑,使我痛哭,使我自负到一定要吞下整个世界!
是的,吞下整个世界!是中学生,一定得有这个气魄:有一个挨得起饿,受得起冻,经得起跌打的身体;有一个不怕风吹,不会失眠,不知道什么叫做晕眩的脑袋。还有,二三十年大好的光阴,原封不动地叠在他前面,他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人类将来的一切,都操在他手里,都等待他去努力创造,他怎么可以自己菲薄?
遇到了年青的朋友时,我总喜欢听他们谈他们的中学生生活。听到了他们这时代所特有的斗争生活的紧张和快活,我常常为之神往;再听到了他们这时代所特有的青年的苦闷,我又常常为之兴奋而惆怅。不错,现代的青年,尤其是前程远大的宝贝的中学生,都不免有些苦闷,都曾经有过一度的苦闷;始终不感得此苦闷者,若非“超人”,便是浑浑噩噩的傻瓜。
时代的特征就是每一个有造化的青年必得经过一度苦闷。应该欢迎这苦闷,然后再战胜这苦闷,十分元气地要吞下全世界似的向前向前,干着干着,创造你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和人类将来的一切罢!
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
在我的中学生时代,却没有福气来身受这两件法宝的熏陶。相差不过十多年呀,然而我的中学生时代是灰色的平凡的,没有现在的那许多问题要求我们用脑力思考,也没有现在的那许多斗争来磨炼我们的机智胆略。我经历过三个中学校,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三个中学校曾经给予我些什么,现在心痛地回想起来,是这些个: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写信拟六朝人的小札;举止要风流潇洒;气度要清朗疏狂……当时固然没有现在那些新杂志新书报,即使也有一二种那时所谓新的,我们也视为俗物,说它文章不通,字非古义。在大考时一夜的“抱佛脚”中,我们知道了有哪些国,哪些战争,哪些人,然而我们照例是过了大考就丢在脑后去了。世间有所谓社会科学,我们不知道,且也不愿意去知道。是在这样的畸形闭塞的空气中,我度过了我的中学生生活。
那时我们亦无所谓“苦闷”。苦闷是思想展开到某种程度的征象。因为通过了这一时期的苦闷,思想就会得确定,人将无往而不勇敢,而不愉快。我们的中学时代却只有浑噩,或牢骚,那种无聊的非青年人所宜有的牢骚。
中学毕业的上一年,“辛亥革命”来了。中学生的我们,大概也有些兴奋罢?然而这兴奋既无明确的意识的内容,并且也消灭得很快。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的,是我们中学的校长在演说会上拿拳头上指骨的凸出处来说明阳历各月的月大月小。如果说我在中学校曾经得了些新知识,那恐怕只有这一件事罢?
后来我又进过北方某大学,读完了三年预科,我还是我,除了多吃些北方的沙土,并没新得些什么。
现在,三十许的我,在感到身体衰弱、依然有吞下整个世界的狂气的时候,每每要遗恨到我的中学生时代的太灰色太平凡了。我总觉得我的太平凡太灰色的中学生时代使得我的感情理智以及才能,没有平衡的发展。时代不让我的青年时代,最可宝贵的中学生时代,在斗争的兴奋和苦闷的熬炼中过去,不让我有永远可以兴奋地回忆着的青年时代的生活的浪花,这也许就是所谓早生者的不幸罢?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时时有这样的感想: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够多么快活!各种的思潮都在你面前摊开,任由你凭着良心去选择。学校生活不复是读死书,还有社会的活动。这些,多么能够发展你的才具,充实你的生活!现代的中学生,正在青春而又正在前程无穷的中学生时代,躬逢数百年一见的历史的悲壮剧展开,又未被捧在掌里含在嘴里做活宝贝,应该不要辜负,应该不要自暴自弃,应该比什么人都兴高采烈些!
只有不幸被烘软了骨头的现代青年,才是很不幸地只配在历史的大轮子下被碾成肉泥!
年青的朋友,尚在中学校或将出中学校的年青的朋友呀,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看着那庞大混杂的社会而自惭形秽,不是这么的,正因为你是个中学生,你的骨头尚未为富贵利禄所熏软,你有好身体,你有坚强的意志,你肯干,你是无敌的,你刚在人世,你有年富力强的二三十年好光阴由你自己支配,你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人类将来的一切,都操在你手里,都等待你去努力创造呢!
三十年代照例是新历史的展开期,前程远大的什么都足以骄人的中学生呀,时代在唱着进行曲欢迎你,欢迎你!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毕业十多年,作者“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这说明当年中学生活的灰色与平凡让其心有余悸。
B.作者理解现代青年特有的苦闷,因为自己也曾经历过中学生时期,在劝慰、鼓励之余,也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
C.文章借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提醒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更好的年代,不应该自暴自弃。
D.作者发表这篇文章,既反思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也为现代青年如何度过中学时光提出了建议。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连用三个“居然又可以”,很好地传递了往昔若能重现给幻想者带来的讶异和快活。
B.“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以简洁有力的对比揭示出青年人成才的两件法宝。
C.作者回想并列举了三个中学校曾经给自己的一些“要求”,这些叙述真实地再现了作者求学时的苦闷与浑噩。
D.第七段使用“在我的中学生时代”一语,带有总结意味,指出了那一代青年求学的共同弊端,蕴含作者的遗憾。
★7.文章两个画线处都提到“如果我现在又是个中学生”,含义却不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茅盾曾评价自己的散文创作是“大题小做”,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 / 7练案61 专项对点 理解赏析散文的词句含义
1.C [C项,“对收获贡献不大”,原文无此意。原文“但不同的是玉米给人一种宽广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觉,充满了英雄气概。根根玉米也不似黍麦那样纤细,它让人感到一股力量,一种神秘”突出的是玉米的给人宽广博大、沉郁厚重的感觉,并没有比较二者对收获的贡献。]
2.C [C项,“展现出黍麦快乐生长时的各种美好姿态”错误,应该是黍麦被风吹拂时的各种姿态。]
3.①第一个“力量”含意是田地中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庄稼给予农人的丰收的期待。②第二个“力量”含意是肥料所起的使土地变得暄腾活跃、养分充足的作用。
4.①通过写年轻农人放弃种地使土地荒芜的痛,体现对人们不应因追求收入而背弃土地的思考。②通过写找不到岳父家祖坟的痛,来体现对人们不能丢失祖先脚印、迷失方向的思考。③通过写快乐的回忆随着岳父老家坍塌一起化为废墟的痛,来体现对人们生存要有家和根的思考。
5.D [A项,“心有余悸”错误,结合“不过是十多年呢,然而抵得过一百年的沧桑多变的这十多年”等内容可知,“始终未尝在梦中再为中学生”主要是突出毕业十多年来,社会沧桑多变,“抵得过一百年”。B项,“也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错误,结合“他自己将来的一切,社会将来的一切,人类将来的一切,都操在他手里,都等待他去努力创造”,作者主要是对现代青年进行劝慰和鼓励,并没有提醒青年要脚踏实地。C项,“借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错误,结合“正因为你是个中学生,你的骨头尚未为富贵利禄所熏软,你有好身体,你有坚强的意志,你肯干,你是无敌的”等内容,提到“骨头尚未为富贵利禄所熏软”,是为了勉励青年学生,并没有具体提到一些青年离开学校后被富贵利禄熏软的遭遇。]
6.B [B项,“以简洁有力的对比”错误,此处的“斗争”“苦闷”不构成对比。]
7.①第一处是作者表达对中学生时代的怀念和对青春时光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纯真无拘的生活的留恋。②第二处是作者对现代青年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8.①“小做”体现在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个人中学生时代的回忆,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反思。②“大题”指的是文章指向青年成长、教育、历史使命等宏大主题。③“大题小做”的创作方式,虽然从小处着手,以个人的经历为切入点,但是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既细腻又包含深广的社会意义。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