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2 专项对点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62 专项对点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5:03

文档简介

练案62 专项对点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黄河落日
胡秋萍
我出生在黄河中游的岸边,四十多年来,我不曾远离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河流。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得天独厚地享受着这条母亲河带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的滋养。
闲暇时,驱车到黄河边走走,也仅需要三十分钟的时间。在书斋里伏案久了,到河边的湿地走走,一边是望不到边际的绿色的田野,另一边是望不到尽头的河流。书本的知识、思想与天地的开阔、鲜活相交,变成达观、淡定,舒展着你心灵的翅膀,使你可以跨越脚下时空的限制任意飞翔。
在黄河边漫步,最令人心神荡漾的是落日的一瞬。这是生命绚烂的一瞬,也是天地间光明与黑暗变幻莫测的一瞬,这一瞬比昙花一现还要短,这一瞬如同绚烂芬芳的爱情一样美丽或悲壮。
我伫立在黄河古道,脚踏在石头砌成的堤坝上,放眼宽广的水面,平缓、悠然、细碎的波纹在微风的吹拂下,顺风而行,渐行渐远……太阳像个炽热的火球,燃烧着来自内心的激情和能量,那么炽热,那么灿烂,那么无穷无尽。炽热得仿佛要把你烧成灰烬,灿烂得如同少女的笑靥充满诱人的魅力。
傍晚,太阳从刺眼的白炽渐渐泛红,红得那么鲜明、彻底,毫无保留,像一个青春已去的女人竭尽全力地绽放着她的成熟。玫瑰色的晚霞折射出的光焰温柔地洒在舒缓的河面,在晚风的抚慰下,水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影。一片深,一片浅,一片泛着粼光,一片沉寂着暗红。简直太神奇了!同是一片蓝天,同样的玫瑰色的晚霞,同一条河流的水面,怎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光影呢?是因为我伫立的角度?是因为辽阔水面各自不同的方位?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落日余晖中,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定会有不同的景色出现。水天一色,落日熔金喷射出的光焰长短不同,方位不同,接受面的多少也不同。正像每一朵鲜花和每一片树叶因自己生长的方位不同受到的光照也不同,所以,它们各具情态。
我想象着平缓水面下悠然的鱼儿是怎样地享受着太阳透过水面传递过来的温暖,这水里的光合元素给予它铸成生命微量元素的钙质和能量。太阳无私地燃烧着自己,供养着天空、陆地、江河湖海中所有的生物……
在远处渔船隐隐约约在水面漂荡,构成了这美丽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岸边肥沃的草地上,一群羊儿各自低头专注地饱餐着青草的美食。嫣红的落日、斑斓的河面、悠闲的渔船、青青的草地、懒散的羊群……一曲渔歌唱晚回荡在天空,悠扬着远古的幽意;一幅牧羊写真图,追索着生命的自然情态。
太阳由红渐渐变暗,呈深红色,红得那么玄奥、神秘,散发出的光芒也由金光渐变成灰暗的颜色。分分秒秒,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光明和黑暗也在相互交替转换。在光阴的移动中,万物由盛向衰,由衰又重新走向新生,走向新的涅槃。“长河落日圆”,长河自巴颜喀拉山经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在东瀛入海口归向大海。落日在这条长河古道极尽着她的烂漫、苍茫和壮美。
深红色的圆球,在黄河温柔水面的环抱中渐渐下沉、陶醉,澎湃、燃烧之后的她好像很累很累……此时的太阳像一个情意绵绵的小女人,羞涩地垂下眼帘,把头深深地埋进了黄河宽广的怀抱,尽情享受水的柔情和深沉。
幽静古老的黄河在晚霞妩媚的光灿里,以其神秘、泰然、恬静的深情看着骄傲的落日渐渐陷进自己的怀抱,似乎在微笑地默许。天地原本如此运转轮回。
夏日的晚风轻拂着黄河的水面,太阳彻底地将自己沉浸在了河水的深处。此时,天空最后一道光芒也终于消失了,天空渐渐由灰变暗变黑,水面在灰黑中显得寂静、沉默,远处的渔船也渐渐在寂静的沉默里无影无踪,这寂静恐怕要等到午夜那一轮皓月升起才能被打破。
我在长河、落日、晚风的幽意里陶醉,在黑色的寂静里不得不醒来,慢慢把与落日一起融进大河深处的心打捞上来,沿着长长的河堤默默返回,在红尘中,在暮色里,在明天又一轮太阳升起的期盼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明了“我”和黄河的密切关系,为下文写“我”来到黄河边观察落日做了铺垫。
B.因为方位、角度等原因,宽广的黄河水面在夕阳映照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光影,令人称奇。
C.夕阳完全沉没,“我”也黯然神伤,“沿着长长的河堤默默返回”写出了“我”的这种心理。
D.文章描写了黄河落日绚丽多姿的景色,融入了作者对中华大地景观的赞美以及深层次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少女、青春已去的女人、情意绵绵的小女人分别描写黄河落日的各个阶段,生动形象。
B.文章通过叙述交代“我”的行踪,通过描写展现一幅黄河落日图,文中的议论则使文章充满理趣。
C.文章语言有表现力,如“慢慢把与落日一起融进大河深处的心打捞上来”化抽象为形象,想象奇特。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傍晚写到午夜,把眼前所见的黄河落日、皓月升起的景象依次展现出来。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4分)
4.文章描写的是黄河落日,但景象描写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分条概括。(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
“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天空中“铁鸟”嘈杂吵闹的噪音和飞来掠去的清晰轮廓并不能吸引乡下人们的关注,至多也就昂起头望一会儿。
D.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本文运用生动且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展现了茅盾先生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情感,以及对乡村问题的深刻思考。
7.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乡村杂景》的语言极具特色,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6分)
6 / 6练案62 专项对点 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1.C [C项,“黯然神伤”错误。从“在红尘中,在暮色里,在明天又一轮太阳升起的期盼中”可知,作者并未“黯然神伤”,而是充满崭新的期待。]
2.D [D项,“从傍晚写到午夜,把眼前所见的……皓月升起的景象依次展现出来”错误。原文并未写午夜皓月升空的景象,原文是“这寂静恐怕要等到午夜那一轮皓月升起才能被打破”。]
3.①写景远近结合,远处飘荡在水面上的渔船,近处草地上吃草的羊儿画面层次分明;②运用对偶句式,写出田园牧歌式的画面的幽静、闲适,展现出远古的幽意和生命自然的情态;③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自由灵动,错落有致,既有节奏感,又富有抒彩。
4.①落日的一瞬短暂而灿烂,人的生命也该有这样的时刻,虽然短暂,但却绚烂芬芳,不枉生命一场。②太阳尽情释放内心的激情和能量,才有了炽热的生命,有了诱人的魅力;人也一样,只有内心充满火热的激情,生命才会释放出灿烂的光彩,拥有无穷的魅力。③落日余晖中,角度和定位不同,景色也不同;正如鲜花和树叶,生长方位不同,接受的光照不同,生命各具情态;那么作为人,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接受“阳光”,绽放属于自己的风景。④太阳无私奉献光和热,供养天地万物;人也应当努力奉献自我,为他人、为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⑤光明与黑暗交替轮换,万物都是由盛向衰,再由衰而涅槃新生。
5.A [A项,“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原文第二段描写内容为“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据此看出,这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感受。]
6.C [C项,“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理解错误。第九段原文“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可看出此处的描写是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7.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8.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