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3 专项对点 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属性
1.C [A项,“直接原因是从太阳快要落山到眼前漆黑,我早已饥肠辘辘”错误,直接原因是担心父母的安全;B项,“因故迟送了”错误,文中所说的“迟来”是相对“我”的盼望而言;D项,“其实是老枫树本身就具有的”错误,这两种风格是“我”的发现,老枫树并不具备。]
2.A [A项,“夸张”错误,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文中的“两百多岁”“高一百多米”是事实。]
3.①以文学作品中对老枫树的描述,照应标题中的“被描写”;②从有牵引力、钟情大地(扎根大地)、拉近乡情三个方面刻画老枫树,丰满老枫树形象,体现作者对老枫树情感的一贯性;③使行文富有变化,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4.①体现了眷恋故土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写自己生命之源、精神之根的故乡谷里村,描写家乡,讴歌家乡;②体现了珍爱亲情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刻骨地牵挂留守在故乡的父母血亲,表达亲情,呵护亲情;③体现了亲近自然的民族审美传统,作者极力描写见证并参与自己成长的老枫树,尊重自然,拥抱自然。
5.B [B项,“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错误,目的关系不成立,文章提到孔子的身世并不光彩、老子的身世含混,只是对二人的身世背景进行介绍,不是“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
6.C [C项,“前文冷静的叙写”错误,前文的叙写并不完全“冷静”,也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如“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表现了作者对孔子和老子的赞美。]
7.①“春”指年幼些的孔子,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秋”指年长的老子,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②“春”指救世的儒家学说,“秋”指避世的道家学说。③“春和秋”指春秋末世的时代特征,既有充实欢乐的一面,也有萧瑟冷峻的一面。
8.(示例一)我认为本文体现了“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①文本中孔子与老子会面的故事聚焦在两人对时代的忧思上。②作者由此引发的抒情和议论都与国家的文化兴衰有关。③读者从文本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热切的家国情怀。
(示例二)我认为本文没有体现“感时忧国”的创作追求。①文章讲述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没有对当下的时代问题展开探讨。②作者赞美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意义,没有感伤、忧虑之情。③读者从中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不易和中国文化的坚韧、博大,没有突出“感时忧国”。
1/1练案63 专项对点 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属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一棵被描写的树
东 西
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村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
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去卖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
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村部做文书,他说了,只要在村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糨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
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
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念父母,想象他们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从太阳初升走到日头悬顶,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块地头,便拨开自家的窗门,爬进屋去,炒了一碗米饭,煮了一碗鸡蛋汤,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几张钞票,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
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散文和小说。“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刘建平说我是鼎罐厂的,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十几里远都看得见。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
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母外出卖粮迟迟不归,幼小的“我”一直在盼望,直接原因是从太阳快要落山到眼前漆黑,我早已饥肠辘辘。
B.高考后我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在村部做文书的姐夫虽然答应一看到通知书就会送给我,但他还是因故迟送了。
C.“我”在布柳河畔与回来的山路上看到村口的老枫树,可以说,每一次“看到”都是物理意义上的,即真的看到。
D.老枫树“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实是老枫树本身就具有的,并不是源于“我”的发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老枫树,使老枫树高大巍峨和村庄守护者的形象毕现。
B.作者在写老枫树的过程中多次抒发对父母的挚爱之情,但不能据此得出“老枫树象征父母”的论断。
C.文章细致描写平腊村的景象,意在说明他乡再怎么富饶美好,也取代不了家乡在“我”心中的地位。
D.从“拨开自家的窗门”到“拔腿回程”,一串的动词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我”的行程之紧跃然纸上。
3.本文三处引用作者自己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4分)
★4.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体现了哪些民族审美传统。(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李 舫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一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览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二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战乱。诸侯割据,礼教崩殂,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老子之高标自持、之高蹈轻扬,确是世俗之人、尘俗之世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的。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只求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于世。
当然,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孔子依然故我,宵衣旰食,席不暇暖,赶起牛车,带领他的弟子出发了。他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纵使困难重重,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两千五百年前漆黑的长夜里,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旋即坚定地奔向各自的未来——一个怀抱“至智”的讥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个满腹“至善”的温良,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狗”。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矻矻,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至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和老子相遇的时间、地点等均不详,两人会面的场景颇具神秘感,给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B.文章提到孔子的身世并不光彩、老子的身世含混,是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
C.同样沐浴在春末的暖阳中,孔子和老子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是因为两人性情有别,思想理念不同。
D.这次会面后,孔子并没有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而选择周游列国,继续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用齐整的短句勾勒孔子与老子的神貌,将两人并举,表明二者在这场历史对话中同等重要。
B.文章引用《史记》关于孔子问礼的记载,使作者对这次会面的想象有了历史依据,增强了真实感和文化底蕴。
C.“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这一问句饱含深情,一改前文冷静的叙写,引出后文对两位智者热情的赞美。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回望了两位思想巨人的这场对话,视野宏阔,富于思辨。
7.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8.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认为本文是否体现了这种创作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