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4 专项对点 探究散文情感内涵和阅读体验
1.D [A项,“失去了农民本色”错误,文中写自从离开老家后没有种过庄稼,只是表达自己疏远了乡村生活,并不等同于“失去了农民本色”。B项,“表现城市生活的无序与杂乱”错误,写鞋子“见过”的诸多事物,贫乏无趣无聊,是巧妙地表达对远离乡土的遗憾之情。C项,“失意时反复诵读陶诗”错误,文中并无关于“失意”的交代。]
2.B [B项,“化抽象为具体”错误,将“家常蔬菜”比作“正经话题”,将“乡土野菜”比作“民间谚语”,这是将具体事物比喻成抽象的事物。]
3.①摆脱沉闷的都市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②希望延续古国的诗脉诗心,延续田园的意趣意境,延续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4.①陶渊明的“东篱”是他回归田园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纯朴自然、自由精神的追求,是人们的心灵归宿、精神家园。②“父亲的东篱”表面上指父亲的菜园、田地;实则指父亲及像父亲一样的传统农人,扎根土地、辛勤劳作所营造的安稳朴素的美好生活。③“父亲的东篱”是真正的田园诗意,是对“陶渊明的‘东篱’”的延续和维护,是古国的乡愁和诗史的延续。
5.B [B项,“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错误。文章并没有通过对比来突出“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相反,文章通过描述客人向母亲求告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生活的艰辛和困窘,而小圆桌只是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我”的一个日常用品,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家庭的变迁,但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6.C [C项,“写红木装饰柜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开放的、高水平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追求”错误。文章中确实提到红木装饰柜和母亲带来的国外小物件,但这并不是为了突出母亲对“开放的、高水平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追求。实际上,这些描述更多地展现了母亲在艰苦生活中仍能保持一种生活情趣和乐观态度,以及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视。母亲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了一个充满个性和情感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家庭情感和个人记忆的载体。]
7.①时光流逝带来的痛楚。红木装饰柜蒙尘令“我”心痛,体现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②过往美好温情沉寂的痛楚。红木装饰柜是“我们”家老少三代人一起生活的见证,如今一家人“分门立户”,无人打理它,令人伤感。③对母亲无心亦无力于情趣消遣的痛楚。红木装饰柜是母亲当年“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乐观、有情趣的生活的象征,如今母亲多病,无心无力于情趣的消遣,令人悲伤。
8.(示例一)做到了。①本文内容真实:本文回忆在小圆桌上“涂画,剪贴,搭积木,过娃娃家”,在五斗橱旁质疑自我形象,在白木桌子和樟木箱上攀爬,母亲在红木装饰柜里陈列漂亮小东西。这些事与物充满回忆的细节,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作者生命中,没有技术。②本文情感真切:本文在追忆过程中,再现了小圆桌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写五斗橱表现成长中对形象不满的忧郁与惊异,写白木桌子和樟木箱突出了“这些器物”带来的“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写红木装饰柜表达了物是人非的痛楚:这些生命体验和感受,只记录当年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更无刻意美化。③本文语言平实:本文以“话家常”的口语化笔调,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如文中对小圆桌的描写片段,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修辞手法,却准确地传达了小圆桌的形态、颜色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见到这张充满岁月痕迹的桌子。
(示例二)没做到。①内容上,本文立足四件历史物件的回忆事件,虽然真实,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②叙述上,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选择关涉“我”成长经历与生活感受的四件历史物件作为线索,围绕它们营造象征化、隐喻性的叙述空间,清晰的脉络,分明的层次,有技术性写作痕迹。③主旨上,本文虽然选取了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平行发展或交错套置,呈现了多义的复杂情绪,但结合文中出现的“多年以后”“我到现在还记得”等表述,以及“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等基于当下认知的议论性语句,可知作者始终围绕一个主旨——回忆历史老物件里的生命美好和疼痛。因此,本文并不是随意的想到哪写到哪,而是基于“主旨”的目的性写作。
1/1练案64 专项对点 探究散文情感内涵和阅读体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
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
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润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的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
这些年,也许是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
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
直到二○○一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
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
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
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而我呢?
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离开老家后,城里人的生活让作者失去了农民本色,作者在自省自悔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B.文章借鞋子所见过的“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等诸多事物,表现城市生活的无序与杂乱。
C.列举陶诗常用意象,既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也暗示了作者失意时反复诵读陶诗的原因。
D.父亲虽然“不识字”“不读诗”,却能守护好自己的庄稼和田园,内心平和安稳地享受生活。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父亲的东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强了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父亲的菜园里家常蔬菜和乡土野菜兼备,运用了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新奇有趣,富有诗意。
C.父亲把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寄托在日常的田园劳作中,与作者那些“不无优越感”“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
D.文章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既有风趣幽默的调侃,又有细致入微的描摹;既有深刻的自我剖析,又有真诚的深情赞美。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一次次钻进《诗经》”“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及经常“‘拜访’陶渊明”的原因。(4分)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陶渊明的‘东篱’”与“父亲的东篱”的内涵及联系。(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茜纱窗下(节选)
王安忆
有些对象经过使用,沾了人气,便有了魂灵,活了。中学时,曾去过一个同学家,这家中只一母一女,相依度日。沿了木扶梯上楼,忽就进去了,只一间房,极小,却干净整齐地安置了一堂红木家具。那堂红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寡净里,有了些热乎气。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其实常常不以为是什物,而好像是贴身的一部分,有些水乳交融的意思。这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一件是一张小圆桌。桌面并不很小,但比较矮,配有四把小椅子。年幼时,还上不了桌,我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后来大了些,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上桌,小孩子另开一桌,就在这桌上。夏日里,晚饭开在小院里,用的也是这张桌子。它,以及椅子的高度,正适合小孩子。而且,它相当结实,很经得住小孩子摧残,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搭积木,过娃娃家。有一日下午,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和我妈妈说话,我就坐在这张桌子旁一边玩,一边大声唱歌。后来玩累了,也唱累了,想离开,不知怎么,却站不起身,我就只得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了嗓子。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因为处境尴尬,所以记忆格外清楚。记得客人是一个亲戚,上门大约是带些求告的意思,妈妈则是拒辞的态度。但求与拒全是在暗中,就听他们互叹苦经。妈妈指着我说,她比大的会吃。那亲戚则说,某某比她会吃。某某是他家的小孩子,比我小得多。那是在一九六○年的饥馑日子里。
第二件是一个五斗橱。大概记得是分为两半,左半是抽屉,右半是一扇橱门。这具五斗橱于我而言,最亲密的接触是橱上立着的一面镜子。白日里,父母上班,姐姐上学,保姆在厨房洗衣烧饭,房间里只剩我自己,我就拖过椅子,踩上去。只见前边镜子里面,伸出一张额发很厚的脸。这张脸总使我感到陌生,不满意,想到它竟是自己的脸,便感失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抑郁。多年以后,在亲戚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我甚至需要弯下身子,才能够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
第三件是由一张白木桌子和一具樟木箱组合而成的。它可供我们小孩子自如地爬上桌子,舀水喝,擅自拿取篮里的粽子什么的。有一晚,我和姐姐去儿童剧院看话剧《白雪公主》,天热口渴,回到家中,忙不迭地爬上樟木箱,从冷水缸里舀水喝。冷水缸里的水是用烧饭锅烧的,所以水里有一股米饭味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
我们家有一具红木装饰柜,两头沉,左右各一个空柜,一格小抽屉,中间是一具玻璃橱,底下两格大抽屉。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于是,在我们大小两间拥挤着床、橱柜、桌椅,还有老少三代人中间,便跻身而存着这么一个“情趣”。在这具橱柜里,陈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北欧的铁皮壶、木头人,日本的细瓷油灯、绢制的艺伎,从美国芝加哥的高塔上买来的玻璃风铃,一口包金座钟,斯拉夫民族英雄像。橱顶上是一具苏俄写实风格的普希金全身坐式铜像。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我的妈妈,就是那个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也要给战士的枪筒里插上几株野花的人。在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她会用一包从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激凌。她总是有着一点侈心,在任何生存压力之下,都保持不灭。到了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它原先那种,挟裹在热蓬蓬的烟火气中的活泼面貌,从此沉寂下来。
(摘编自《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红木家具朴素无华,是相依为命的母女的依靠,为下文深入探讨与这些日常物品之间的情感纽带,设定了一种温情和素雅的氛围。
B.文章叙写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它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C.五斗橱和镜子,让“我”对自我形象有了不满和失望的情绪;后来,“我”对它的认识和感受发生了变化,有了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D.写爬白木桌子和樟木箱,“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突出了我们与这些器物的密切关系。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借同学家的红木家具,引出对“什物里热乎气”的思考,先说“这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再依次叙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她总是有着一点侈心”的“侈心”贬词褒用,在文中表现为母亲即使为衣食发愁也会带孩子们去吃冰激凌,展现了一个在生存重压之下不妥协、不屈服的母亲形象。
C.什物不仅是物品,更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写红木装饰柜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开放的、高水平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追求。
D.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将家具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和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使得家具成为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符号。
7.本文结尾写道:“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紧扣“痛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8.在散文创作方面,王安忆认为,“散文是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没有技术可言”。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