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66 专题提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守护心灵家园,拥抱生活之美(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66 专题提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守护心灵家园,拥抱生活之美(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5:03

文档简介

练案66 专题提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守护心灵家园,拥抱生活之美
心灵家园代表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归宿和栖息地。通过不断地建设和滋养心灵家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享受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老街的历史变迁和个人成长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深情;山阴道上的自然风光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老街沧桑
徐贵祥
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
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
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
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篾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
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
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
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
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
今年五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混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
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水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
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
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上,嘴巴嚅动着说,莫非,莫非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您,老人家。
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
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特崇拜陶声奎,因为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时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所向无敌,保护我们。
B.“我”小时候,老街的生活“舒坦得像神仙”,说明了老街的人追求安逸,也就造成了老街后来的衰败。
C.跻身于城市后,被钢筋水泥封闭的境遇,让“我”更加怀念故乡,虽然“我”并不确定故乡会有怎样的变化。
D.“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连用两个“居然”,表达“我”意外惊喜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抒情,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感的抒发。
B.“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单调。
C.文章用“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对“龙井”做了描述,烘托出“老街”的安详宁静。
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了文章主旨。
3.“龙井”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简析其特点及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4分)
4.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①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出发。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②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迅速地前进。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飘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柯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的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新建的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鲁迅先生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块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了一座勇士的雕像:
③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的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的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是著名的山阴道?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注]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④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是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暮天幽蓝色的湖水。远远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注】 《好的故事》: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故乡”一语双关,既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也指作者一直向往的精神家园。
B.句子②使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此处的阳光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思。
C.句子③中“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描绘极具画面感,鲁迅作为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D.句子④中的“如此”指山阴道上一派悠闲和乐的景象,是鲁迅先生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以“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起笔,看似平淡随意,实则先抑后扬。
B.文章以参观游览的往返路线为明线,以赞颂鲁迅精神和追寻精神家园为暗线,二者相互映衬。
C.结尾有关《好的故事》的评述,实际上是对鲁迅这座精神雕像进行最后的雕琢,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D.虚实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文中既有三味书屋等眼前实景,也有“勇士雕像”等作者的心中之景。
7.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命名为《在山阴道上》。(4分)
8.绍兴中学团委拟拍摄一个题为《重走山阴路》的视频,号召学生追寻方令孺先生的足迹,感受精神力量,视频计划以《在山阴道上》一文内容为蓝本,划分三个板块,请你为每个板块各拟一则主题词并陈述理由。(6分)
7 / 7练案66 专题提升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守护心灵家园,拥抱生活之美
1.B [B项,“说明了老街的人追求安逸,也就造成了老街后来的衰败”说法错误,“老街的衰败”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并不是“老街的人追求安逸”造成的。]
2.C [C项,“烘托出‘老街’的安详宁静”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老街便被抛弃了”可知,应是凄凉落寞。]
3.①特点:清冽幽深,混浊,凄凉落寞。②作用:龙井曾经是故乡人最重要的生活源泉,是“我”童年记忆中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却如此荒凉落寞,龙井的变化让“我”感到痛心、失落。
4.①小时候,“我”希望老街是一座城市,长大后发现城市遍地都是,而且大同小异,但“我”心目中的老街只有一个。②老街有着“我”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老街很多环境、场所见证了“我”的成长。③老街的生活气息浸润了“我”的心灵,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是“我心灵的家园”,因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
5.D [D项,“对过往经历的回忆”理解有误,《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且后文提到“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由此可知,这是鲁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6.C [C项,“是鲁迅精神的延续”理解有误,评述是为了说明鲁迅的愿望已成为现实,赞美了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7.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作者此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美不胜收”,凸显出这一场文化之旅带给作者的精神收获。③借用古语,含蓄典雅,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8.主题词:前往绍兴寻故乡、瞻仰圣地知勇士、山阴归途续故事。
理由:根据作者行踪及行文脉络,首先写前往鲁迅故乡的行程及向往之情,即“前往绍兴寻故乡”;然后叙写游览圣地的具体过程,描述了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景观,感知了鲁迅的勇士形象,即“瞻仰圣地知勇士”;最后写归途中所见山阴道上的景象引发“我”的联想,呈现了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想望已经实现,“以至于无穷”,即“山阴归途续故事”。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