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75 专项对点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①“莽莽苍苍”能更好地表现群山空间阔大、植被丰茂的特点。②“匆匆忙忙”更能描摹出两个盲人匆忙赶路的状态。③空间阔大、自然幽静而人物匆忙,构成强烈的反差张力。④使用叠词,强化了语意,又使得语言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2.①“叆叇”本义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花瓣的繁复。②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这种花盛放的美丽。
3.①“我们”泛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人,“你”主要指听众。②“我们”和“你”交替使用,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传递情感,强化演讲效果;③同时让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增加亲切感。
4.①连用“这样”,强调现场感;②“一个劲儿地绿”运用比拟手法,凸显“绿”得磅礴恣肆;③“只是”与下文“却是”形成呼应,引出天的变化多端。
5.运用了一系列动宾结构的短句,体现了众人游踪,既凸显了大观园造景的巧夺天工与贾府的富贵豪奢,又凸显了贾政等人游园的惬意。
6.(1)①原句为短句,表达更简洁清晰,与文段句式特点保持一致。②原文的“使”字让句子逻辑更严密。③原文将“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放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强调北平秋色能引发观者的观赏兴趣。
(2)①作者引用了古语的三句话是:“悲哉秋之为气”“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思千里兮命驾”。②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北平的秋的哀感和作者对北平的秋的热爱;艺术效果上,增加文章的文化气息。
7.运用比喻手法,把中华民族的红旗渠精神比作旗帜,在太行山顶飘扬,使红旗渠精神形象化,使其震撼力形象可感,增强了红旗渠精神的感染力。
8.①原文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并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相较于改句中“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说法,更具体可感。②原文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强调了戏剧与人生的关系;短句的运用,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9.这三个短语连用比喻,有助于将抽象的专业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将复杂的过程讲述得通俗易懂,更易于普及科学知识。
1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把菌子比作银元,突出其外形圆整的特点;又把菌子比作鸡油,突出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的特点。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1/1练案75 专项对点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语段中画波浪线处运用叠词“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
2.“叆叇”的本义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处使用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看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清新醒活的劲儿,你就觉得一点不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
3.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 ,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 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9,,8,,7,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1)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语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2)短文第二段有三处引用了中国古人之语,请找出这三句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的开凿,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这条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是河南林州人民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记忆载体,更沉淀出红旗渠精神。在一代代画家笔下,人工奇迹与精神伟力交织,熠熠生辉。
8.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戏剧所表演的是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如果小说是说故事的延长,戏剧就是吵架的延长。两者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别。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
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续使用“指挥官”“快递员”“始发站”这三个短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分)
在蹲下休息或系鞋带后,猛地站起身,有些人会出现眼前发黑、两脚发软的情况,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官”,每天需要大量血液“快递员”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它们的“始发站”为心脏。心脏通过不停且有节律的跳动,将血液输送进血管。血液在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推动血液的流动。当人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时,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血液流速也会减缓。当人猛地站起身时,大脑会快速向血压反射调节机制发出信号,迅速调节血流分布,以保持血压稳定。
然而,身体神经调节指令通常比人站起来的速度要慢,部分血液受重力因素影响,流向腰、腿等部位。从静脉回到心脏“动力站”的血液变少,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维持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降低,使得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缓慢。大脑和眼睛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只要缺血1~2秒,人就可能头晕眼花。
10.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练案75 专项对点 赏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1.语段中画波浪线处运用叠词“莽莽苍苍”“匆匆忙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
2.“叆叇”的本义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处使用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看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清新醒活的劲儿,你就觉得一点不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
3.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 ,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 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草原毫无遮拦,开阔,坦率,一片碧绿。”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这天是草原上的天。草原毫无遮拦,这样开阔,这样坦率,只是一个劲儿地绿。天呢,却是变化多端。它常常显得离地很近,有时站在四不靠的草原上,总觉得天还是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在大桥上看日落,真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太阳如同从炉中锻出的炽热的铁,红得发白。沉下去以后,天边还久久地染着余光。
5.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巧夺天工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9,,8,,7,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1)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的百读不厌的奇书。”语义与原句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2)短文第二段有三处引用了中国古人之语,请找出这三句话,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的开凿,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这条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天河”,是河南林州人民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记忆载体,更沉淀出红旗渠精神。在一代代画家笔下,人工奇迹与精神伟力交织,熠熠生辉。
8.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戏剧所表演的是人们的生活与生命历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如果小说是说故事的延长,戏剧就是吵架的延长。两者的表达方式显然有别。有人给戏剧下定义,说戏剧是“演员当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一段精彩的人生”。我很喜欢这个定义,它经得起逐字(词)分析。让我们从最后一个词看起:“人生”,戏剧的内容、所用的材料来自人生。戏剧所表演的是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它演出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戏剧取材人生和小说近似,但是比小说更严格入世。
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续使用“指挥官”“快递员”“始发站”这三个短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分)
在蹲下休息或系鞋带后,猛地站起身,有些人会出现眼前发黑、两脚发软的情况,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官”,每天需要大量血液“快递员”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它们的“始发站”为心脏。心脏通过不停且有节律的跳动,将血液输送进血管。血液在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推动血液的流动。当人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时,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血液流速也会减缓。当人猛地站起身时,大脑会快速向血压反射调节机制发出信号,迅速调节血流分布,以保持血压稳定。
然而,身体神经调节指令通常比人站起来的速度要慢,部分血液受重力因素影响,流向腰、腿等部位。从静脉回到心脏“动力站”的血液变少,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维持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降低,使得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缓慢。大脑和眼睛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只要缺血1~2秒,人就可能头晕眼花。
10.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作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