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81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一)(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81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一)(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5:03

文档简介

练案81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一)
1.(示例)故宫精选了性能良好的木材,拥有了多种抗震的构造,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2.A.毁于一旦 B.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3.②可改为:平摆浮搁延长了古建筑整体的自振周期;③可改为:可产生隔震效果。
4.甲:因而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因而能够抵抗较为强烈的地震) 乙:不仅不容易折断(不仅不会折断)
5.不符合逻辑,但可以使用。我们可以说成“在地震到来之前”,也可以说成“在地震没有到来的时候”,而语段把这两种说法杂糅到一起,属于句式杂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表达慢慢为人们习惯和接受,语言使用者知道是什么意思,并不会造成误解,所以可以使用。
6.(示例一)某些人自己心情不好时,学习状态就会变差,学习状态越差心情就越不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示例二)某乡镇坐公交车的人不多,公交车的班次就减少了,然后坐公交车的人就更少了,公交车服务进一步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示例三)某些大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而选择贷款消费,偿还贷款又会使经济压力增大,进而需要更多的贷款来维持生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示例四)某工地老板给的工资比较低,工人不愿意全力工作;工人工作不努力,老板更不愿意提高工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7.②修改为:很多人想通过吃甜食来缓解不良情绪;④“后悔,自责”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或删去;⑧修改为: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
8.A.所以/因此 B.但/但是
9.(示例一)可以使用。“抵抗”可以理解为敏感度下降,“多巴胺抵抗”即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敏感度下降,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人体就感受不到最初获得糖时的快乐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是可以使用的。
(示例二)不合逻辑。“抵抗”一般理解为患者对……类药物不敏感,即抗药性。文中所说的“糖瘾”,其实是高糖食物很难再刺激大脑一次性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这与对多巴胺类药物不敏感没有关系,因此不合逻辑。
10.甲:逐步改变大脑的奖励系统 乙:避免情绪化进食
1/1练案81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此前,土耳其发生地震,震级大,破坏力强,导致千年古堡加济安泰普古堡__A__。该古堡属于以砖石作为建筑核心材料的砌体结构,砖石间通过砂浆黏结,因而当砂浆受到地震破坏时,易诱发建筑整体破坏。相比而言,木结构建筑以弹性性能良好的木材为核心材料,且拥有平摆浮搁柱根、榫卯节点、斗拱等多种抗震构造,(甲)。故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故宫古建筑优秀的抗震构造,是我国古代工匠__B__的体现。从安装角度讲,故宫古建筑的立柱柱根并非插入地下,而是平放在一块石头的顶面。该石头称为柱顶石,柱根的放置方式则称为平摆浮搁。这种连接方式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方面,立柱柱根若插入地底下,木材在封闭的环境中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另一方面,这也是隔离地震的需要。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柱根很容易折断,使古建筑遭到破坏。而平摆浮搁的做法,使得在发生地震时,柱根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乙),而且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另外,柱根的横截面小于柱顶石的横截面,这可以保证柱根始终在柱顶石表面往复滑动,而不会掉落。
①从地震工程学角度讲,②平摆浮搁增强了古建筑整体的自振周期,③可产生隔震。④所谓自振周期,⑤就是物体振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一般现代建筑的自振周期与地震波的自振周期接近,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幅度要放大,产生类似共振效应,因而容易受到破坏。而柱根平摆浮搁的方式,实际上相当于在建筑底部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隔震装置,使得古建筑在地震作用下运动幅度变大,往返时间变长,自振周期远大于现代建筑,因而有利于避开地震波峰值的冲击,而产生隔震效果。
故宫古建筑立柱平摆浮搁在水平柱顶石镜面上,改变了柱上端与梁的联结方式,增强了结构的抗弯矩能力,削弱了地震力的破坏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故宫作为我国最大的古建筑群,防震更重于抗震。在地震没有到来之前,故宫积极采取多种防震措施,如对文物采用防震固定架进行陈列等,唯有防患于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
1.文中第四段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介绍故宫古建筑“平摆浮搁”的作用。请用这种修辞手法,以“故宫”为陈述对象,另写一段文字。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表达流畅。(3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在地震没有到来之前”,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现在,很多人平日里奶茶、果汁等甜饮料不离手,虽然不饿,但就是想吃甜的;虽然不渴,但就是想喝甜的。①心情不好的时候,②很多人想通过吃甜食来缓解解除不良情绪,③寻找短暂的释放,④之后又因吃下太多甜食陷入后悔,自责的漩涡,⑤进入恶性循环;⑥更严重的问题是,⑦当一个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⑧只有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⑨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
事实上,糖瘾难戒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高糖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奖励系统,激活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的释放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或奖赏的效果。当我们吃糖时,大脑会想起上次吃糖时那种甜甜的味道,于是分泌多巴胺,并期待下次继续这样做。长此以往,我们吃同样的糖,就已经得不到同样的快乐了,需要吃更多的糖来获得相同的感受。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胰岛素抵抗。__A__,仅靠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吃糖,可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作用,__B__很难长期坚持,这就是戒糖比较难的原因。
我们该如何减糖?第一,重建大脑奖励系统。我们可以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比如重复地获取新鲜食材,仔细品味;重复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喝含糖饮料。重复做这些,会让你记住这个循环,( 甲 ),助你慢慢脱离糖瘾。第二,选择递进式减糖法。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含糖量的食物,逐渐从高糖食物慢慢转化到低糖食物。比如爱喝咖啡的人可以从喝含糖、含奶咖啡,慢慢转化到喝纯咖啡。第三,( 乙 )。人有某些情绪时,会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正在靠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那就不妨先尝试一些正确的情绪疏解办法,比如看书、跑步。
6.文中第一段的“恶性循环”,释义为:事物互为因果,循环不止,使情况越来越坏。请以“恶性循环”为结果写一个复句。要求:合乎事理,表达流畅,50字左右。(4分)
                                    
                                    
                                    
7.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标点不当,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2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多巴胺抵抗”,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1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