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83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三)
1.①文中强调皮质醇激素往往给人带来刺激或压力,这与“打鸡血”让人产生情绪异常作用相似。②文本用二者功用的相似性来巧设比喻,既帮助读者理解专业性较强的概念,也贴近日常生活。
2.A.息息相关 B.不可或缺
3.①可改为:这种激素具有促进社交、让人愉悦的功效。(或:这种激素能够促进社交、让人愉悦。) ⑤可改为: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是靠催产素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4.(示例)甲: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 乙: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5.(观点一)不能替换,“饥饿”与“饥渴”虽然都是生理感受,但二者意蕴不同,相较于前者,“肌肤饥渴”还隐含渴望、期盼这样的心理感受,更契合文本语境。
(观点二)可以替换,“肌肤饥饿”与“肌肤饥渴”都是以生理感受喻指中国人在生活中缺少拥抱这样的亲密接触,希望人们重视拥抱的积极意义,二者语义相近。
6.(示例)①像两个人背靠背站立 ②不仅是打败仗
7.C [此处主要阐释“北”字蕴含的“败逃”之意。A项,句意是秦国有剩余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军队,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使大盾牌漂浮。此处“北”蕴含败逃之意,但在句中作名词使用,意为败逃的军队。B项,这里是说在科举中落第。与战争无关。C项,句意是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败。“北”作动词,意为败逃。D项,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王领导各路诸侯向北方进兵。不含失败、逃跑意。]
8.(示例)①“本”最初的意思是“草木的根”。《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大意是说,但凡种树的方法,讲究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②“觥”最初的意思是“酒器、酒杯”。《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大意是说,宴会上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时起时坐大声喧哗,十分尽兴。
9.①比喻:将“通体或红或黄褐”的胭脂鱼比作易逝的红霞笼月,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之姿比作“回风旋雪”,比喻手法的运用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的形态之美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形象生动,如在眼前。②对偶:语言整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韵美感。
10.(1)中的“倒是”表示让步;(2)中的“倒是”表示转折。
1/1练案83 专题提升 语言文字运用(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拥抱、握手等身体接触行为都会促进个体体内催产素的释放,催产素又被称为拥抱激素,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当一个人去爱和感受到被爱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体内分泌催产素的感觉。①这种激素具有促进社交、让人愉悦。②它会引发我们的同理心,③让我们渴望亲密接触,④并且更愿意关爱他人。⑤人与人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是靠催产素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另外,拥抱时体内的皮质醇会马上降低。皮质醇是人体内肾上腺皮质释放的一种糖皮质激素,又称为压力荷尔蒙。我们可以理解为皮质醇就是“鸡血”般的激素,是精神刺激、压力情绪背后的罪魁祸首。科学研究表明,童年时代身体接触的多少与长大后的身心健康__A__。拥抱会促进触碰双方的血液循环,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使人获得放松和安全感,同时能减轻孤独感。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来说,拥抱也发挥着__B__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甲),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为的孩子强大得多。
中国人的习惯里是很少拥抱的,即使与家人之间也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了“肌肤饥渴”。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一些孩子在小时候极少得到母亲拥抱、亲昵,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有的是对身体接触的渴望:渴望被抱紧,被爱抚,甚至被摸一下头或者头发。而另外一些人则喜欢抱着被子、枕头或者毛茸茸的玩具。他们往往感觉到孤单、不被爱、自卑,容易与人产生隔阂。而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能充分享受到母亲的亲密接触,就不会形成“肌肤饥渴”,而会对所获得的爱感到满足,这对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以及关爱别人的能力,(乙)。
1.生活中常以“打鸡血”一词,讽刺或调侃某人遭遇外界刺激时突然情绪异常的行为表现。文中第二段以“鸡血”来比喻皮质醇激素,请简要分析其相似性和表达效果。(4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肌肤饥渴”,有人说可替换成“肌肤饥饿”。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人”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站立之人的侧身像,“北”的甲骨文字形 ① ,表示相互背离。金文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字形一脉相承。
“人”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北
“北”字形流变
一般认为,“北”最初的意思是“相背、违背”。《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大意是说,吃人肉,煮人骨,条件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古代双方交战,战败一方的士兵会朝着背离战场的方向溃逃,于是,“北”就有了“败逃”的意思。__a__。在此基础上,就有了“败北”的说法,意思是打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哪怕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最终也在乌江边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后来“败北”词义扩大, ② ,凡是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都叫“败北”。
“北”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后来逐渐成为它的主要意思。“北面”表示“北边”,倒是符合今义,而古文中的“北面”常常表示“面朝北”。按照古代礼仪,臣拜君,卑幼拜尊长,都是面向北行礼,因此,它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臣服于人,二是表示拜人为师或行弟子敬师之礼。
6.请在文中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7.根据文意,下列句子最适合放在横线a处的一项是(3分)( )
A.《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B.《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
C.《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D.《史记·高祖本纪》:“汉王引诸侯兵北。”
8.星球中学邀请你给学生阐释字义。请从下列两个句子加点字中任选一个,借鉴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结合甲骨文字形,拟出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4分)
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②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9分)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这是鱼传尺素的由来。鱼笺、鱼素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鱼灯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
在江边码头,见到胭脂鱼,心底暗暗为这名字叫好——艳丽、芬芳。胭脂鱼幼时身形如山,形扁,背鳍高耸像一叶帆舟,故有“一帆风顺”之寓意。成年后的胭脂鱼躯干可达三尺之长,背部低平,黑色条带褪去,通体或红或黄褐,一条鲜红色的纵带头尾贯穿全身。那日,夕阳下垂,站在芦苇丛中,江风吹过,想象一条通体颜色像胭脂一般的鱼游在水里,映得波光泛红,是桃红,时隐时现像红霞笼月,游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10.语言文字运用(一)和(二)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北面”表示“北边”,倒是符合今义。
(2)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