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3 专题提升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 认识理论价值,学会理性思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当前,我国发展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推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唯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方能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唯有凝聚在真理的旗帜下,才能不惧惊涛骇浪、坚定勇毅前行。试题命制围绕“理论的价值”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论著作的价值,探寻伟人对革命文化的理性思考,增强理论自信;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在承继和接续从王夫之到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同时,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的“知和行的关系”予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对于“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他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实践论》的开篇,毛泽东就明确地把实践规定为“社会实践”,进而指出社会实践包括了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从事的中国革命战争,因此,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并不是《实践论》所讲的实践;而他所讲的认识,则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这就更新了从王夫之到孙中山对“知”和“行”的理解。
基于这种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毛泽东反对离开社会实践来讲人的认识活动,也不赞成孙中山“分知分行”的主张,强调“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把“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进而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不仅肯定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对于人获得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实践——认识——实践”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理的基本过程,从而唯物而辩证地阐明了“知和行的关系”。这些都表明,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现代知行观的重大发展,而不是向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一种回复。
通过“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对中国现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阐发,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奋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发展出一整套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革命理论、国家理论、文化理论、群众路线,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摘编自李维武《毛泽东“实践论”的创立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认识论的开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密切,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依赖,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归属。
B.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运动,是不论范围大小的,无论是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小过程,还是一个社会或革命的大过程,皆是如此。
C.《实践论》规定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不包括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
D.毛泽东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统一“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提出新的理论,这是基于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违背了认识的历史性和辩证性,全部是错误的,对工作有害无益。
B.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革命理论重于革命行动,但是空有正确理论并不实行,也是没有意义的。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循环后的认识,都比以前的更高一级。
D.辩证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学习知识、分析问题、阐发见解的思想武器,也是他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
3.下列关于“知行合一”的名言,不符合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D.“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新型能源开发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你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但在实验中却遇到了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如何对待这个情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很多的怪现象就产生了。
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比如说,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变成了“一切统一口径”。违反中央政策根本原则的“土政策”要反对,但是也有的“土政策”确是从实际出发的,是得到群众拥护的。这些正确政策现在往往也受到指责,因为它“不合统一口径”。
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固然也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和每个党支部,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文选》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它以高屋建瓴之势针砭时弊,对于今天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到工作全过程。贯穿于《解放思想》全篇的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我们党依靠实事求是从历史走向现实,还要依靠实事求是更好走向未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取得的。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我们仍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牢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被誉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承光荣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要继承发扬《解放思想》蕴含的改革创新精神,面对我国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摘编自李源正《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重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观点。
B.我们党搞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实事求是,我们党从历史走向现实和未来要靠实事求是。
C.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也是一场争论,邓小平的表态使这场争论没有必要而停止了。
D.材料二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阐释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现实意义。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认为思想僵化会导致亡党亡国,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关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可见毛泽东认为解放思想更重要。
B.实事求是地想问题、办事情,这样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多了,勇于思考、探索、创新的闯将涌现了,有利于我们的事业。
C.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D.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下列选项,不能直接且主要体现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强调干革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战争时期,他对脱离实际、以偏概全的做法进行了批评。
B.一九七七年二月七日,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不能照搬照抄。
C.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到二○○○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
D.邓小平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避免了两个方面的极端化和片面性。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反复的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以下内容。(6分)
邓小平同志当年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