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1 《劝学》《师说》(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练案1 《劝学》《师说》(含答案)-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5:03

文档简介

练案1 《劝学》《师说》
复习任务 1.梳理和积累《劝学》《师说》中的文言知识点。 2.背诵和默写《劝学》《师说》。
再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__]。
青,取之于[____________]蓝,而[____________]青于[________]蓝;冰,水为[________]之,而寒于水。木直中[__________]绳,[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________]轮,其曲[________]中规[________]。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____________]木受绳则直,金就[____________]砺[____________]则利,君子博学而[__________]日[__________]参省[____________]乎[____________]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________]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________]跂[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望矣,不如登高之[__________________]博见也。登高而[__________]招,臂非加长也,而[__________]见者远;顺风而[____________]呼,声非加疾[____________]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____________]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__________]也,而绝[__________]江河。君子生[__________]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________]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功在不舍。锲而[__________]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________]食埃土,下[________]饮黄泉,用心一[__________]也。蟹六跪而[________]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结合上面的梳理,回答问题。
一、通假字
(1)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1)绝
(2)假
(3)劝
(4)望
(5)而
(6)于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地下深处。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金石可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五、特殊句式
(1)用心一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直中绳,以为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化常识积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  )
(2)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  )
(3)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  )
(4)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  )
(5)绳:墨线。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  )
(6):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  )
七、情境默写
(1)(2022·新高考Ⅰ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用“金”“木”做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强调君子天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其善于借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古之学者[____________]必有师。师者,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道受[____________________]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__________]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__________]道也,夫庸[________________]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________]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____________]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____________]益[________]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愚人之所以为愚,其[__________]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____________]其身也,则[________]耻[________]师焉,惑[__________]矣。彼[__________]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____________]而大遗[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__________],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__________]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其智乃[__________]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__]!
圣人无常[__________]师。孔子师[________________]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____________],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____________]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__________]古文,六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传[____________]皆通习之,不拘于[____________]时,学于[____________]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
结合上面的梳理,回答问题。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1)师
(2)传
(3)道
(4)其
(5)之
(6)于
三、词类活用
(1)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五、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拘于时,学于余。(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不必贤于弟子。(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耻学于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化常识积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句读,古时指文辞休止或停顿处。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符号,故要学习句读。 (  )
(2)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师说》中的“六艺”指后者。 (  )
(3)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为人治病。  (  )
(4)士大夫,古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  )
(5)乐师,是古代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  )
七、情境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语》中孔子的择师标准和《师说》中韩愈的择师标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数智练案参考答案与精析
练案1 《劝学》《师说》
篇目一 《劝学》
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
已(停止) 于(从) 而(表转折) 于(比) 为(形成,凝结) 中(合乎)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以为(把……做成) 曲(弯度) 规(圆规) 故(所以)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而(表递进) 日(每天) 参省(检验、省察) 乎(相当于“于”) 而(表修饰) 尝(曾经) 跂(踮起脚后跟) 而(表修饰)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表修饰) 而(但) 而(表修饰) 疾(劲疾) 利足(善于奔走) 水(游泳) 绝(横渡) 生(同“性”,天性)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驾(一天的行程) 而(表假设) 上(向上) 下(向下) 一(专一) 而(表并列) 
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1),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有,同“又”,表示再次 (3)知,同“智”,见识 (4)生,同“性”,天性
二、(1)动词,横渡 动词,停止 形容词,与人世隔绝的 副词,非常 (2)动词,借助,利用 动词,假装 动词,借 (3)动词,鼓励 动词,劝说 (4)动词,远看 名词,名望 (5)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而且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修饰 (6)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介词,在
三、(1)名词作状语,每日 (2)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使动用法,使……弯曲 (4)名词作动词,游泳 (5)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6)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四、(1)地下的泉水。 (2)寄居。 (3)广博地学习。 (4)金属的通称。 (5)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6)把……做成。
五、(1)判断句 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2)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火烘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3)省略句 木材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把它做成车轮。 (4)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骨。 (5)判断句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状语后置句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
六、(1)√ (2)√ (3)√ (4)√ (5)√ (6)√
七、(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3)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4)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5)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篇目二 《师说》
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受(同“授”,传授) 而(如果) 师(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 无(没有) 出(超出) 圣(圣人) 益(更加、越发) 为圣(成为圣人) 其(大概) 于(对于) 则(却) 耻(以……为耻) 惑(糊涂) 彼(那些) 小学(小的方面要学习) 大遗(大的方面放弃) 之族(这类人) 云者(如此之类) 相若(差不多) 之人(这些人)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乃(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常(固定的) 师(以……为师) __之徒(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好(喜欢)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经传(经文和传文) 于(被,受) 于(向) 贻(赠送)
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1)受,同“授”,传授 (2)不,同“否”,没有
二、(1)名词,老师 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2)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3)名词,学说、主张 名词,风尚 名词,道德学问 (4)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代词,他 表揣测语气,副词,大概 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 (5)结构助词,的 助词,不译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类,这类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他 (6)介词,在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被,受
三、(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名词作动词,学习 (6)名词作动词,处在……以下 (7)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8)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9)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10)意动用法,感到耻辱
四、(1)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2)求学的人。 (3)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4)跟随。 (5)一般人。 (6)小的方面要学习。 (7)不一定。
五、(1)判断句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判断句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宾语前置句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5)状语后置句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6)状语后置句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六、(1)√ (2)× “《师说》中的‘六艺’指后者”错误,应该是指前者。 (3)√ (4)√ (5)√
七、(1)诲人不倦 道之所存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