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 《赤壁赋》《登泰山记》
复习任务 1.梳理和积累《赤壁赋》《登泰山记》中的文言知识点。 2.背诵和默写《赤壁赋》《登泰山记》。
再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举酒属[__________]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______________],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________]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____________]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______________]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____________]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____________]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__________________],正襟危坐[__________]而问客曰:“何为其然[____________]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__________]望夏口,东[__________]望武昌,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________]其破[________]荆州,下[________]江陵,顺流而东[__________]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__________]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____________]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虾而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________________]得,托[________]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__________]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__________]莫消长也。盖将自[__________]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__________]非吾之所有,虽[__________]一毫而莫取。惟[__________]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________________]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_____]。”
客喜而[__________]笑,洗盏更[________]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__________]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____________]白[____________]。
结合上面的梳理,回答问题。
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1)歌
(2)如
(3)适
(4)于
(5)既
(6)乎
(7)而
(8)之
三、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望夏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五、特殊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有吹洞箫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一世之雄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化常识积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按顺序组合相配,六十组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进入下一年。“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就属于干支纪年法。 ( )
(2)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斗宿”和“牛宿”。 ( )
(3)赋是一种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语言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
(4)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 )
(5)“七月既望”中的“既望”属于月相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通常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 )
七、情境默写
(1)(2023·全国乙卷)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界非凡,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剧《观沧海》中,为了表现曹操的雄才伟略,可以引用前人描述曹操的诗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读全文,解释加点的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泰山之阳[__________],汶水西[__________]流;其阴[__________],济水东[__________]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__________]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____________]京师乘[__________]风雪,历[__________]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至于[__________]泰安。是[__________]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__________],其级[__________]七千有[________]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________]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________]环水也。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道少半,越中岭,复循[____________]西谷,遂至其巅[____________]。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_]。道中迷雾冰滑,磴几[________]不可登。及[________]既[________]上[________],苍山负[________]雪,明烛[__________]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__________]雾若带[__________]然。
戊申晦[______________],五鼓[__________],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_]。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____________]云一线异色,须臾[__________]成五采。日上[____________],正赤如丹[__________],下有红光动摇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或[__________]曰,此东海也。回[__________]视日观以西峰,或[________]得日[____________]或否,绛[__________]皓[__________]驳[__________]色,而皆若偻[__________________]。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____________]。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当道者,皆不及[________________]往。
山多[________]石,少[________]土。石苍黑色,多平方[_________________],少圜[____________]。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结合上面的梳理,回答问题。
一、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级七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1)当
(2)限
(3)望
(4)坐
(5)及
(6)道
(7)以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道少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昏暗;不明显;夜晚。
(5)多平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学名词。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所不至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始循以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松,生石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化常识积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封禅:“封”为“祭天”(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禅”为“祭地”(指古代帝王在泰山下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即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典礼。封禅的理论起源于战国时代的齐国、鲁国,第一个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帝王是秦始皇。 ( )
(2)五鼓:古代一夜分甲、乙、丙、丁、戊五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课文“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中的“五鼓”,即“五更”。 ( )
(3)阴阳: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地理上就得出“山南为阳,水南为阳”的说法。文中的“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 ( )
七、情境默写
(1)《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刚登上泰山后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写回视日观以西的山峰看到的景象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14字,只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赤红的颜色,像是朱砂。
(5)泰山名山傍水,分外壮观。《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汶水、济水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6)《登泰山记》写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汶水和徂徕山沐浴在夕照中的美丽景色,以及环绕山间像轻柔的腰带一样的云雾。
(7)《登泰山记》写太阳将出时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成为五彩缤纷。
1/1练案2 《赤壁赋》《登泰山记》
篇目一 《赤壁赋》
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兴(起) 属(劝请) 少焉(一会儿) 纵(放任) 如(往) 棹(船桨) 渺渺(悠远的样子) 和(唱和) 舞(使……起舞)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坐) 然(这样) 西(向西) 东(向东) 缪(同“缭”,盘绕、围绕) 方(当) 破(夺取) 下(攻占) 东(向东进军) 固(本来) 安在(在哪里)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须臾(片刻)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托(寄托) 夫(那) 卒(终究) 自(从) 苟(假如) 虽(即使) 惟(只有) 竭(尽)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有) 而(表修饰) 更(再) 相与(互相) 既(已经) 白(明亮)
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1)冯,同“凭”,乘 (2)缪,同“缭”,盘绕、围绕
二、(1)名词,歌词 动词,歌唱 名词,歌声 (2)动词,往 介词,像 (3)动词,享有 动词,适应 (4)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到 (5)表范围,全,都 副词,已经 (6)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介词,在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7)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8)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3)名词作状语,向西 (4)名词作状语,向东 (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7)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9)形容词作动词,变明亮
四、(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指白茫茫的水汽。 (3)旷远的样子。 (4)指所思慕的人。
五、(1)状语后置句 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2)状语后置句 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3)定语后置句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4)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5)被动句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宾语前置句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判断句 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8)判断句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六、(1)√ (2)√ (3)√ (4)× “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误。字用于平辈之间相称,在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也可以称字。 (5)×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
七、(1)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3)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4)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5)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6)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7)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8)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9)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10)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篇目二 《登泰山记》
课文再读 挖空落实阳(南面) 西(向西) 阴(北面) 东(向东) 以(在) 自(从) 乘(冒) 历(经过) 限(界限) 至于(到达) 是(这个) 磴(石阶) 级(石级) 有(同“又”) 绕(环绕) 所谓(所说)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循(沿着) 巅(顶峰) 云(助词,无实义) 几(几乎) 及(等到) 既(以后) 上(登上) 负(背) 烛(照) 居(停留) 带(飘带)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漫(弥漫) 极天(天边) 须臾(一会) 上(升) 丹(朱砂) 承(托着) 或(有的人) 回(回头) 或(有的) 得日(被日光照着) 绛(大红) 皓(白) 驳(杂) 偻(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不及(赶不上,来不及) 多(多有) 少(少有) 平方(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圜(同“圆”) 瀑水(瀑布)
归纳整理 夯实考点
一、(1)采,同“彩”,色彩 (2)圜,同“圆”,圆形 (3)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1)介词,在,在……的地方 动词,挡住 (2)名词,界限 名词,门槛 (3)动词,远望 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动词,远看,观察 动词,盼望,希望 (4)动词,坐在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5)副词,等到 连词,和 副词,比得上 (6)名词,道路 名词,途径 动词,取道 (7)介词,在 连词,表顺承 助词,表方位
三、(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四、(1)到达。 (2)这个。 (3)再,又。 (4)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五、(1)判断句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2)判断句 这是我没有到过的。 (3)省略句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4)省略句 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5)省略句 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六、(1)√ (2)√ (3)× “水南为阳”错误,应是“水北为阳”
七、(1)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2)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3)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4)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6)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