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5:5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诗学里,“虚实”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包容在“情景”问题之中的,这不仅因为“情景”问题与“虚实”问题经常连带在一起,而且许许多多的“情景”之说都有意无意地传达出一种“虚实”观念,并因这“虚实”观念而显得深刻、厚重。为此,有人甚至认为“情景”与“虚实”原本就是一回事,如明代费经虞《雅论》引《类编》的话说:“又有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亦不过‘情景’二字易名耳。”这话虽看上去说得随意,但恐怕不是一两个人的看法。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情景”问题与“虚实”观念的相互交融,那就是中国传统诗学里“情景”论成立之时,“虚实”观念就与之并行。因此,诗学里的“虚实”观念就非得从“情景”问题去看不可,而且要花较多的力气去把握。
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将“虚实”引入“情景”问题,说:“其说‘四实’,谓中四句皆景物而实也。于华丽典重之间有雍容宽厚之态,此其妙也。”从中可见“实”为景物,“虚”指情感。其还论述了“虚”字之所以有妙用,在于它能使诗歌表达的情思“虚活”,即所谓“化而虚之”,如关于“颜色字”的议论:“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这放在诗句排头的“颜色字”,实际上也起着化虚为实的效用,具体说是因强化视觉印象而产生一种情韵,从而虚而难察的情思就由如在目前的“红”与“青”传达出来了。
除以上言论外,《对床夜语》中还有一些评诗的话语,虽不是专论“虚实”,也与其“虚实”观念有内在的联系,值得一看。如“无穷”和“有限”的关系,先前许多诗论家都讲过,像司空图的“万取一收”、欧阳修引述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严羽所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都是。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
材料二:
中国古典美学历来强调“心”的作用。所谓“心”的感悟,主要指在文化形态上体现出一种“内在超越”的特征,也就是用“心”来控制自己,而不是用外在社会或自然的力量来控制自己。这种“重心”的意境追求,实际上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即艺术最完美的境界不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中国传统音乐“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音乐的形式、风格乃至表演等方面。如在形式上,有极强的时间流动性,音乐以蜿蜒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主,不追求和声的空间立体感。游走的旋律线条给予表演一定的自由空间,不少音乐在节奏、节拍处理上带有随意性。如节奏较自由的山歌、情歌、牧歌等,歌者在吟唱中“以实带虚”,随意的拖腔与虚有的衬词表现出语言难尽的“意蕴”。又比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很多民歌,每当旋律音停留在长音上时,总会有另外一个附加的音调作为补充,这种现象正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虚实相生”的审美体现。演唱者或演奏者用“心”的感受去填补真实音响中的空白因素,是自身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就是“内在超越”。
更有甚者,古琴乐谱只记录音位与奏法,演奏者可以自由处理节奏,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此时此地的心境,“随心所欲”地倾吐心声。古琴音乐中所追求的“虚”,需要演奏者用“心”去弥补,给演奏者留以充分的心灵空间,正是音乐“虚实相生”特征的表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戏剧形式,似乎比世界上其他一些戏剧类型更喜欢使用“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不仅舞台没有布景,演员也不用“实有”的道具,一切皆在“虚”中现“实”。戏曲舞台上的轿子是“小帐子”、马车是两面“车旗”,马鞭一晃,就意味着骑马驰骋了。“饮杯”不会有滴水,“开门”不会有门扇,“渡江”只有一桨在手,“上楼”只需提衣襟走几步……也就是说,戏曲舞台上,无论是表演方式还是辅助表演的道具设置,都大量呈现了一种“虚”的意境,它们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余地,这种以象征性为整体特征的艺术形式,正是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生”的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中的“模糊”“难以归类”,从文化的更深层面看,其实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重直觉、重灵感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它更强调顺情适性,在随机中自布疏密、虚实相生,寻求弦外之音。这种强调“虚”的意境,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让“心”去弥补音乐中的“虚”,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强调心的作用,必定要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在宇宙中的核心地位。”这种以“人”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身机体与心理行为为依据的,它基本摆脱了社会性的“人德”和“名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出发点的。
(摘编自俞振伟《中国审美讲纲》)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诗学中“情景”论与“虚实”观念同时产生,这意味着,我们研究诗学“虚实”时就必须先分析清楚“情景”问题。
B.由虚实相生的哲理可知,我们要追求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要追求虚与实的统一,不能只关注“实”而忽略“虚”。
C.古琴乐谱只记录音位与奏法的特点给予演奏者极大的创作空间,演奏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倾吐心声可达到音乐虚实相生的境界。
D.人运用主观能动性寻求各种“弦外之音”的过程可看作寻找“虚”、弥补“虚”的过程。这是对“人”主体地位的强调。
2.下列不属于材料一“四实”中“景物而实”的一项是( )
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B.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
C.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
D.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虚实相生”在书法中也有体现, ① 就是虚实的体现。笔迹留下的黑是实,空白的地方就是虚,虚实结合就成了字。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在戏曲中演员通过打、唱、做、念,使观者联想画面,从而 ② 。在戏曲中舞台的布景很少,基本凭借演员的表演来体现情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没有一处是无虚实关系的,画面中任何的对立统一都归结为虚实,比如疏密、轻重、黑白、粗细等。要使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又不失小情趣的感觉, ③ 。可以这么说,“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法。
4.两则材料都以“虚实”为主题,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虚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自成
姚雪垠
一天上午,李自成心中烦闷,只带着一个亲兵出塞,也不骑马,信步在山脚下走走。他在一个高坡上站定,望望坡上的荒地,一回头看见路边的两棵榆树,不禁啧了一声。昨天他骑马从这里走过,看见这两棵树还不曾被人剥皮,今天一看,树身上都给剥光了。过了片刻,王长顺同十几个人押着一队毛驴儿走上坡来。相离十几丈远,李自成就注意到毛驴背上的布袋都是空的,而王长顺等也都是无精打采地坐在驴背上,有的在驴背上打盹。王长顺忽然看见了他,从驴背上跳下来,叫道:
“闯王!”
自成问:“怎么空着布袋回来了?”
“唉,闯王,看起来我这个买卖是不行啦。”
“难道一点粮食也买不到么?”
王长顺走到闯王面前,正要禀明情况,恰好总管骑着马飞奔而来,在闯王的面前翻身下马。自成问:
“有什么事?”
总管已经看清楚所有二十几头驴子背上的布袋全是空的,也看见王长顺那一副沮丧神气,便回答说:
“咱们原说今天中午向附近十来个村庄放赈,我来问问,还放不放?”
“为什么不放?”
“我昨晚算了算,咱们现有的存粮吃不到年底。虽然这次只拿出几十石粮食放赈,可是这么一放赈,咱们的粮食就只能吃到小年下。各处打粮都有困难,过年以前能打来多少粮食,没准儿。万一打来的粮食很少,弟兄们怎么过年?”
“你打算怎么办?”
“我打算暂时不放赈,等再弄到一批粮食再说。”
“今天放赈的事,已经对各村老百姓说了么?”
“还没有。”
李自成低下头去,沉吟不语。如今离年下还有半个月,他本来打算今天放一次赈,到腊月底再放一次赈,让老百姓能够过年。可是如今粮食的来源如此困难,怎么好呢?目前将士们也是只能吃半饱,饿得黄皮刮瘦。倘若过年时再不让大家吃几顿饱饭,定会有许多怨言。
“暂时不放行不行?”总管等不到闯王回答,小心地问。
“你先回去,让我想想再说。”
总管骑马走后,李自成又寻思片刻,决定去找刘宗敏商量一下,便吩咐亲兵跑回老营去牵马匹,独自留在高坡上等候。
旷野寂静,一片荒年和残冬的萧条景象。自成走到一座破土地庙前避避寒风,望着干燥的、万里无云的蓝天,长叹一口气。忽然他似乎听见有一个女人在呼唤他的乳名,使他十分诧异。仔细一听,果然有人在坡下边呼唤,很像他小时母亲唤他的声音:
“黄来儿!黄来儿!……”
声音拖得很长,微微打战,十分凄惨。喊了几声就停下来,哭了两声,然后再喊。李自成的心弦被这呼唤声深深打动,暗想道:“多么像娘在叫我!”他迅速离开土地庙,走到可以望见坡下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婆婆 着一只破荆条筐子,拄着一根棍子,正在艰难地往坡上爬,走两三步就站住回头呼唤,呼唤不应就坐下去哭。约莫半里外,小路旁边,坐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不回答,也不望她。自成的心中明白了,赶快走下高坡,要去搀扶这个老婆婆。当他下坡的时候,忽然想起他的父亲,心中一酸,眼眶里涌满热泪。他十三岁那年冬天,父亲已是五十多岁,一天下午,挑着没有卖完的瓦器回来,因为忍受饥饿,腿脚无力,在离家几里远的山坡上跌倒下去,死在那里。如今想起此事,好像脚下就是家乡的那个山坡,不远处就是父亲跌倒的地方,仿佛地上还散着摔碎的灰色瓦器。等他走到女人跟前,这些幻象消失,他才看见她并不像他想的那么老,只有四十多岁,饿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脖颈很细,暴着一条条青筋。这个女人看见自成走来,也不害怕,只顾哀哀哭泣。自成问道:
“大婶子,你是爬不上这个坡子么?”
女人止住哭,抬起头来打量他一眼,哽咽说:“可不是?人都饿得跟纸糊的一样,风一吹就会倒,连站也站不稳,还说爬坡!可是过了这个坡,离家还有六七里,用屁股在地上挪也得挪回家去。家里还有三四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回去晚了都要饿死啦!”说毕,又用手捂着脸哭了起来。
“大婶子,来,我帮你提着筐子。你拄着棍子,爬上这个高坡。你家是哪个村的?”
“张家湾的。”
“啊,路还好走,翻过这个高坡就是平地了。快回去,听说义军今天又要放赈啦。”
一听说义军又要放赈,女人的眼睛亮了,赶快问:“副爷,你说这话可是真的?”
“自然是千真万确。”
“唉,我的天!咱这一带的穷百姓永远也感不尽你们义军大恩!可是今天就放赈么?”
“今天就放赈。”
女人急着要回村子去,又提高战栗的悲声唤她的儿子。那小孩不但不理,反而倒在路边,不肯起来。闯王看这位大婶子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揩泪,又是呼唤,便说道:
“你不用叫他啦。马上就有几个弟兄来这里,我叫一个人把他带上来。这孩子是饿瘫了。”
坡子越往上越陡。女人不住喘气,脚步十分艰难,不再说话了。自成有时不得不站住等她,搀她一把。等爬上高坡时,李强率领一群亲兵也骑着马奔到,在自成的面前跳下马来。女人吓了一跳,不敢作声。自成对亲兵头目吩咐:
“李强,你快去把躺在路边的那个小孩子带上来,然后回老营去,叫总管赶快放赈,不得迟误。你就说我说啦,不要怕军中缺粮,天塌有我长汉顶着,我有法子弄来粮食。去!”
“是!”
见李强上马奔下高坡,闯王笑着对女人说:“大婶子,等你回到村里,就该放赈啦。”说毕,他跳上乌龙驹,带着亲兵们飞奔而去。女人简直吓得糊涂了。她还没有清醒过来,李强已经回到她面前,一俯身从马鞍上把华(黄)来儿放到地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棵榆树被剥光皮,王长顺押回来的毛驴背上的布袋全空着,这些情景反映了当时粮食极度匮乏。
B.总管建议李自成暂时不放赈,是因为他担心剩下的粮食不够,又遇上打粮困难,会影响将士过年。
C.李自成最终决定放赈,尽管军中粮食也很困难,这意味着他更看重百姓的生存需求,不在意军队。
D.女人听到义军即将放赈的消息时眼睛都亮了,这说明李自成的放赈行为对老百姓来说极其重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李自成、王长顺、总管等人的对话描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交代了事情的原委。
B.小说中对寂静的旷野、无树皮的榆树、破土地庙等环境的简要描写,烘托出荒年和残冬的萧条气氛。
C.小说写李自成回忆父亲去世的情节,体现了李自成对百姓苦难生活的了解,丰富了李自成的形象。
D.小说以女人和孩子的遭遇为主要线索,展现百姓在荒年中的苦难生活,深化义军善良正义的主题。
8.小说中李自成在粮食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放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请简要分析。
9.历史小说应该是历史真实和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在《李自成》的创作中,作者的确做到了“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较为完美地结合。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曰:人主之言,不可不慎。(殷)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①,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三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②。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③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也。”王曰:“胡不设不谷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谷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
(选自《吕氏春秋·重言》,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④。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⑤,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⑥成之。
(选自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有删改)
[注]①谅暗,居丧。②,隐语。③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④唐,古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⑤妇、寺,宫中的妃嫔与太监。⑥史佚,西周史官尹佚。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意周公辅A成王B宜C以道D从容E优乐F要归之G大H中而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动词,担忧、忧虑。与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意思相同。
B.射,猜测之意。与《石钟山记》“周景王之无射”中的“射”意思不同。
C.然,代词,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然”用法相同。
D.直,只是,只不过。与《屈原列传》“正道直行”中的“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是天子重视言论的典范,他即位后,守孝,三年不发表言论,他认为凭一己之力使天下得到纠正,唯恐说的话不恰当。
B.周成王与其弟叔虞宴饮时,摘下梧桐叶子当珪,开玩笑说用这个亲封叔虞。周公知道后,认为天子没有戏言,直接请求成王封叔虞于晋。
C.楚庄王成为国君三年,不理政事,却爱好隐语。成公贾用隐语劝谏他,楚庄王也用隐语告诉他三年“不鸣”是在观察民间的法度。
D.材料二认为,在一家人中父子之间,不能像对牛马那样,管束得太紧太严,管束太紧太严就要坏事,而君臣关系就更是如此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2)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14.两则材料均涉及“桐叶封弟”,但观点各异,试根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及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祝英台近·挂轻帆①
苏轼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②。酒病无聊,攲枕听鸣橹。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③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④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一声传语。
[注]①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视察富阳、新城、风水洞、桐庐,过严陵濑(tǎ)后返回杭州,作该词哀叹民生的多艰。②钓台路:钓鱼台水路。钓台,指东汉严子陵垂钓处,在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江滨。③孤城:词中指桐庐县城。④萦损:愁思郁结而憔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轻帆急桨写词人在江上归程迅速,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态势。
B.词人因离别而断肠,幸而途中的连绵山峰、重重烟树之美景可予之一些安慰。
C.“回首望、孤城何处”用问句的形式,进一步渲染苏轼对桐庐哪堪回首的忧叹。
D.下阕运用典故,借襄王之典故表达了对旧恨前欢的无奈和心事无据。
16.这首词整体写离愁别绪,但其情感富有变化。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写诗人举杯消愁,歌唱因之中断的诗句是:“ , 。”
(2)小刚经常不经考证就随意传播网络上的段子和新闻等,他的同学小明就用刚学不久的《石钟山记》中的“ , ”两句来批评小刚遇到事情不用眼睛看也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无。
(3)我国神话中的“蛟”隐于深渊,能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常出现“蛟”的身影,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没有西瓜的夏天是不完美的。闷热难奈的酷暑时节,一口水灵灵、甜丝丝的西瓜入口,顿时所有的烦恼全都 A !从冰箱拿出的冒着“仙气”的冰镇西瓜,是每个人的“夏日续命神器”。不过西瓜虽好,也不能贪吃。尤其是长时间放在冰箱的西瓜,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夺命元凶”!有说法认为,隔夜西瓜细菌多,不能吃,容易食物中毒。
其实,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被病原菌或毒素污染而引起的。气温随着升高,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的最嘉生存、生长环境是禽畜肉类、奶类、蛋类等食物或者粪便、受污染的水源和土壤,而能够在西瓜中独立存在的致病性微生物是几乎不存在的。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隔夜的西瓜到低能不能吃,其实问的是隔夜的西瓜,曾经经历过怎样的污染,西瓜中有多少致病菌。这与西瓜进入冰箱前的经历、西瓜在冰箱中存在的环境有关。
隔夜食物并不仅仅是当天吃剩下、放到第二天的食物,放置时间超过10小时的食物都属于隔夜食物。如果上午10时切开西瓜,到晚上8时再吃,虽然没有过夜,但放置时间超过了10小时,也算是“隔夜”西瓜。隔夜西瓜能不能吃,主要取决于切西瓜的刀具和履盖的膜是否干净,切开之后是否及时冷藏,冰箱中是否存在交叉污染,以及储存时间。
很多人以为,把食物放冰箱就 B 。然而,冰箱内可能存有大量致病菌。所以,剩下的西瓜不包装直接放进冰箱,与带有细菌的生肉制品、果蔬、鸡蛋等食物接触,西瓜上的细菌就会疯狂生长,在食用后引起感染。
18.文中第一段用“夏日续命神器”表现夏天冰镇西瓜的作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以“冰箱”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改正。
22.根据材料内容,“隔夜”西瓜什么情况下可以安全食用。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奋力向上,然而,所有向上生长的盛景,都离不开日复一日地向下扎根。我们努力向前,但是,农人插秧,“退步原来是向前”。上与下,进与退,背道而驰,又相辅相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①书写时墨线和其留出的空间
②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③就要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中国传统诗学里“情景”问题与“虚实”观念的关系。
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中国传统音乐里“虚实”艺术的表现。 5.①实景,虚情。碧草、黄鹂是对实景的描写;妙用虚字“自”“空”,突显无人赏识与倾听的落寞,使情思“虚活”,这是虚情。
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反衬时局动乱,民不聊生的现实突显内心哀愁惆怅之情,实景与虚情融于一体。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十四个字将景情融合,让读者在碧草独自绽放春色、黄鹂空有好音的孤独之中品味诗歌深层情感意味,余味悠长。
6.C 7.D 8.①李自成本身具有善良、同情百姓的品质。他看到百姓(比如大婶一家)的苦难,不忍心让百姓饿死。②他重视义军的声誉。他希望赢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巩固义军在民众中的形象。③他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粮食问题的方法,并愿意承担责任,表现出作为领导者的担当和决心,也希望借此稳定军心。 9.历史真实:①时代背景真实,环境萧条及粮食缺乏等情节符合明末社会经济状况。②人物形象符合历史特征,文本中塑造出的李自成的形象符合农民起义领袖的特征。
小说艺术:①情节设置巧妙,以粮食问题为线索,充满起伏。②人物塑造细腻,通过对话及对女人、孩子的生动描写,凸显了李自成的形象。
10.BDF 11.C 12.B 13.(1)他一劝说就使成王对言谈更加慎重,使爱护弟弟这种道义彰明,又(因为封叔虞于晋而)使周王室更加稳固。
(2)凡是帝王的德行,在于他的行为怎么样。假设他做得不恰当,即使多次改变它也不算是缺点。 14.①材料一肯定“桐叶封弟”故事中的周公的所作所为,是要证明“天子无戏言”“人主之言,不可不慎”的观点。②材料二否定“桐叶封弟”故事中的周公“劝成王封弟”的所为,是因为柳宗元认为周公如果真这样做是在教成王铸成过错;材料二还否定了周公“劝成王封弟”的事实,因为柳宗元认为周公作为圣人不会这样做,只会拿不偏不倚的道理去引导成王。
15.B 16.①离开之始,词人心中充满不舍。以轻帆急桨来写离别速度之快,衬托词人心中不舍之情。②途中离情浓郁,内心悲伤难抑。卧舟无聊,听桨声消遣愁绪,回首望去,重山云树遮挡视线,词人直言有断肠之痛。③消愁不得,更添忧心。词人本想入梦寻求安慰,不料心中对桐庐百姓忧心更甚,把原来的旧恨前欢之事全然忘却。④清醒后盼望以词相寄。词人明白不可能再返回了,只能盼望别人能把自己的词作传给他们,以表牵挂。
17.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8.示例:冰箱是食物的安全(保险)箱,但要及时清理,否则就会变成细菌的天堂。 19.A烟消云散 B万事大吉 20.修改示例:其实,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被病原菌或毒素污染。随着气温升高,食物中毒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21.①“难奈”中的“奈”改为“耐”;②“最嘉”中的“嘉”改为“佳”;③“到低”中的“低”改为“底”;④“履盖”中的“履”改为“覆”。 22.①切西瓜的刀具和覆盖的膜干净,②切开之后及时冷藏,③冰箱中不存在交叉污染,④储存时间不超过10小时。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