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衔接超前练--《论语》十二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衔接超前练--《论语》十二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4 16:0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衔接超前练--《论语》十二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雍也(yōng) 不愠(yùn) 曾子(zēng) 三省吾身(xǐng)
B.好之者(hǎo) 曲纮(gōng) 逾矩(jǔ) 思而不学则殆(dài)
C.论语(lùn) 笃志(dǔ) 传不习乎(chuá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D.一单食(dān) 不舍昼夜(shě) 乐之者(yuè) 逝者如斯夫(f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思而不学则殆 则是无信
C.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D.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义而富且贵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5.下面对《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习旧知的重要性。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出发,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方法,其中,喜爱、爱好学习这一学习方法最重要。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名句默写。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句子是: , ?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喜悦,欢迎大家的到来!”
(5)曾子认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 ? ?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
三、课内阅读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问。
(1)传不习乎( ) (2)三十而立(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 (4)人不堪其优( )
8.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用“/”画出划线句子停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不逾矩(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
14.选文中的第⑥章赞扬了颜回的什么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有必要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论语》节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季氏》)
【注释】①便辟:谄媚奉承。②善柔:当面恭维,背面毁谤。③便佞(ning):夸夸其谈。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传不习乎 传: (2)不舍昼夜 舍:
(3)不相为谋 谋: (4)友谅 谅:
1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论语》十二章中多次提到了“乐”,请你结合第七、八章,分别概括“乐”从何来?
18.有了朋友,生活才会显出它全部的价值。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收获的交友之道。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古人有学书①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②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③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④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⑤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注解】①书:书法。②箧(qiè):竹箱。③封题:封条。④磨穴之砚(yàn):磨出洞的砚台。⑤夙(sù):一直。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2)辞而去 ( )
(3)乃启而视之 ( )
2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愿托置于某山下。
21.下列为【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B.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C.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D.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22.【乙】文的人物事迹与【甲】文中的哪个观点相对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有改动)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鲁莽。⑤败:灾,祸灾。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2)孔子顾谓弟子曰
2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一处)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26.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7.如何评价孔子于小事教育学生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A D B D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好之者(hǎo)——hào,曲纮——曲肱;
C.论语(lùn)——lún;
D.一单食——一箪食,乐之者(yuè)——lè。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A.介词,替/动词,成为,做;
B.都解释为:就;
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D.都解释为:温习;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句意:温习旧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这句话没有通假字;
B. 句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这句话没有通假字;
C.句意: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这句话没有通假字;
D.句意: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句中的“有”是通假字,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B.“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故“思而不学”是表示条件的部分,“则殆”是结果部分,所以正确的节奏划分应该是“思而不学/则殆”。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不是学习方法。其中,以学习为快乐这一学习态度最重要。
故选D。
6.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愠、罔、殆、焉”等字容易写错。
7. 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好的方面,优点 能忍受 8.(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态度。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不断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门科目产生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佳。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论语》中的七则经典语录,涵盖了修身、学习、处世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文章通过曾子和孔子的言论,强调了自我反省、终身学习、道德修养以及安贫乐道的重要性。语言简洁凝练,富含哲理,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这些语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理念。整体上,文章结构清晰,内容深刻,适合启发读者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2)句意:三十岁能有所成就。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句意: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4)句意: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堪:能忍受。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舍:舍弃,这里指停止。
(2)不义:不正当的手段,不合乎道义;于:对于;如:像;浮云:天上的浮云。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一箪食”“一瓢饮”分别描述颜回简单的饮食条件,是并列短语,故分别断开;“在陋巷”点明居住环境,语义完整,应断开;“人不堪其忧”与“回也不改其乐”将他人和颜回面对困境的态度对比,两者各自表意完整。
故断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做答此题,首先理解句子含义。明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知晓、喜好、以之为乐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态度,且层层递进,以乐之者的境界最高;然后,结合学习实际。思考自己在学习不同学科、不同知识内容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例如,回忆哪些学科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投入更多精力,学习成果如何;哪些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去学,效果又怎样;将句子含义与自身学习实际相结合,分析兴趣对学习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提升学习效果等方面,从而清晰地表达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我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刻揭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时,起初我只是知道要学,成绩不上不下。后来我发现通过解题能锻炼思维,对数学产生了喜好,主动去做更多难题,成绩有所提升。现在我以探索数学奥秘为乐,不仅成绩优异,还在数学竞赛中获奖。可见,当我们对学习从知晓转变为热爱,学习效果会发生质的飞跃。
【点睛】参考译文:
①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
②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为政》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当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述而》
④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述而》
⑤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贤德啊,颜回!”——《雍也》
⑥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罕》
⑦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雍也》
11.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越过 12.(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2)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13.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以下品质:①能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②能以学习为乐;③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④为人谋事尽心尽力;⑤与朋友交往讲诚信;⑥能不断学习新知识;⑦学习能思考;⑧安贫乐道。 14.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有必要。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完全替代精神追求,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不被物质所迷惑,坚守内心的宁静与高尚,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导语】这篇《论语》选段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修身治学体系:从“学而时习”的治学态度,到“三省吾身”的修养功夫;从“三十而立”的人生境界,到“不逾矩”的道德准则。选文特别突出了知行合一的学习观(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和安贫乐道的人生观(颜回之乐)。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在物质丰富的当下,颜回体现的精神追求更显珍贵。文章编排由浅入深,既呈现了儒家思想的系统性,又保留了语录体的生动性。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说: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3)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4)不逾矩:不越过规矩。逾:越过。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1)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为:做。
(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意思是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表转折,却;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①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体现了君子应能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并以学习为乐。通过按时温习知识,能从中获得愉悦,这是一种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也是君子具备的品质之一。
①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明君子在不被他人了解时,不会生气恼怒,展现出一种宽容豁达的胸怀和涵养。
②段“为人谋而不忠乎?”强调君子为人做事要尽心尽力,忠诚地为他人谋划,这是一种负责、有担当的表现。
②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明君子在与朋友交往时要讲诚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也是君子的重要品质。
④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反映出君子要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体现了君子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探索精神。
⑤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君子学习要善于思考,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避免盲目学习或空想,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己。
⑥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赞美了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品质,君子不会因物质条件的艰苦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乐趣,能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
1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⑥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这句话描述了颜回生活条件的艰苦,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只有一箪饭、一瓢水,这样的生活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颜回却能不改变自己的快乐。通过对比“人不堪其忧”和“回也不改其乐”,鲜明地体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即他不因物质生活的匮乏而感到忧虑,反而能在简单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快乐和对道的追求。
(2)这种精神在当今仍然具有必要性。阐述理由,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比如从精神追求层面,论述物质丰富不代表精神满足,颜回的精神有助于我们充实精神世界;从应对社会压力角度,说明这种精神能让我们以平和心态面对竞争与挫折;从价值观塑造方面,强调它能防止我们陷入物质至上的误区,树立正确价值观等。还可以适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例进行说明,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最后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示例:我认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依然非常有必要。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常常陷入空虚。很多人拥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却因缺乏精神寄托而感到迷茫和焦虑。例如一些人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将大量时间和金钱花费在物质享受上,然而内心的满足感却转瞬即逝。颜回安贫乐道,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仍能保持内心的快乐与对道的坚守。这种精神能帮助我们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不被物欲裹挟。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内心的充盈。我们可以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如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关爱他人等。所以,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在当下不仅不过时,反而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有质量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君子)吗?”(《学而》)
②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学而》)
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为政》)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为政》)
⑤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所得。”(《为政》)
⑥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贤德啊,颜回!”(《雍也》)
15. 老师传授的知识 停止 谋划 诚信 16.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见到贤能的人就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17.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②安贫乐道,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18.示例:友谊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在交朋友时,我认为应该选择那些真诚善良、品行正直、诚实守信、见闻广博、志趣相投的人。这样的朋友在学习、个人修养等方面能带给我们帮助,在这样的朋友的影响下,我们能变得更加优秀!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围绕《论语》展开,甲文从学习、修身、人生阶段等多方面展现儒家思想,乙文聚焦交友之道。二者通过经典语句,阐述为人处世、学习成长与择友标准,文字简练,蕴含深刻哲理,对个人品德修养与人际交往极具指导意义。
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句意:日夜不停。舍:停止。
(3)句意:无法一起谋划共事。谋:谋划。
(4)句意: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知: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贤:形容词作名词,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齐:看齐,向……学习;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自省:自我反思。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知,孔子认为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乐就能在研究学问中获得快乐。由此可知,“乐”来自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学问中得到快乐。
结合甲文第八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同时视不义之财如浮云,体现出他安于贫穷的生活态度和坚守道义的人生准则。由此可知,“乐”来自安贫乐道,在坚守中得到快乐。
18.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先从两文中筛选出与交友相关的语句,提炼出如正直、诚信、志同道合等交友要点,再结合自身理解阐述如何践行这些要点来交友。
示例:朋友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好的友谊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从两文可知,交友应看重对方的品德与志趣。要与正直的朋友交往,他们能给予正确指引;和诚信的朋友相处,彼此才能相互信赖;与见闻广博的朋友为伴,能拓宽自己的眼界;并且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这样才能相互理解、共同进步。与这样的朋友同行,我们能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成长,让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乙】孔子说:“遇见有德行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里自我反思(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孔子说:“志向不同的人,无法一起谋划共事。”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辅助自己培养仁德。”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奉承的人交朋友,与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朋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9. 诚信 离开 看 20.(1)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
(2)想托付给你安放在某座山的下面。 21.A 22.示例1:学书人对自己的书法技艺过于自满,才向老师辞别,当其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学无止境。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指明的学习需要谦虚相对应。
示例2:当学书人看到数十个磨穿的砚台时,顿觉自愧不如,于是返回学堂,精修学业。这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相对应。
示例3:老师真诚地为弟子谋划学业,让其迷途知返,这与“为人谋而不忠乎”的观点相对应。
【导语】甲乙两文分别来自儒家经典和古代寓言,展现对自我反省和学习态度的探讨。甲文中曾子强调每日自省,谨慎待人,注重忠信,孔子则强调对知识的热爱和通过反思他人学习的智慧。乙文用故事说明勤学不辍,真实的进步源于不断磨练与反思。两文都传达了追求自我成长的重要性,通过自省和感悟他人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能。
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2)句意:告别师父离开。去:离开;
(3)句意:于是就打开来看它。视:看。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知(懂得),者(……的人),好(喜爱)”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愿(想),托(托付),置(安放),于(在)” 要理解正确。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分析,“顿觉羞愧”省略了主语,“顿觉”是谓语,“羞愧”是宾语,故在“愧”后断句;“乃反而学”省略了主语,“乃”是连词,“反而学”是谓语,故在“学”后断句;再结合句意“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可断句为“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故选A。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乙】文“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可知,古时候这个人自以为学到了所有的知识就告别师父离开,当他受师父所托后看到那数十个磨穿的砚台时,才知道他的师傅都从未停止过学习,于是他感到羞愧,重新回到师门继续学习的。学书人自以为达到一定的书法造诣,但当发现老师在书法上的长时间勤奋努力后,他感到羞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最终精通技艺。这个过程体现了向老师学习的谦逊态度,与【甲】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达的观点相符。同时,这个人在反思后对书法的热爱激发他更加热衷地去学习,也符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含义,即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学书人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要多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知错能改,这与“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的观点相符;
结合【乙】文“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可知,师父特意让学书者看到箧中之物,他的目的是让学书者明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切忌骄傲自满、半途而废。据此可知,老师真诚地为弟子谋划学业,让其迷途知返,这与【甲】文“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达的观点相符。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而跟从,针对他的缺点(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乙】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认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托付给其他人,想托付给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它,里面都是磨出洞穴的砚台,有十几枚,才知道是师父曾经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23. 跟随 回头看 24.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25.(1)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雀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依靠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跟从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危急死亡的祸患。 26.示例:一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不效仿年轻人的鲁莽。 27.示例:孔子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得出生活哲理,并以此引导教育学生,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其生活哲理值得我们领悟。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从,跟随;
(2)句意:孔子回头对弟子说。顾,回头看。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善于警觉从而远离祸害,贪图食物而忘记祸患。
“善惊以远害”表达了一种行为及其带来的结果;“利食而忘患”同样是一种行为和相应的后果表述。
故断为: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善,善于,擅长;惊,警觉;得,捕获,得到。
(2)故,因此,所以;慎,慎重,谨慎;虑,谋虑,思考;阶,凭借,依靠;戆,鲁莽。
2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雏鸟因为贪图食物而容易被捕获,这启示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意思是君子要慎重选择跟随的对象,凭借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方法。这表明长者的经验和思考方式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危险,走向成功。“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大鸟善于警觉从而能远离祸害,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警惕性,提前预见到可能的危险并做好防范。“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跟从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危急死亡的祸患,告诫我们不能像年轻人那样鲁莽行事,否则可能会遭遇灾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是要善于自我保护;二是要懂得取舍,不可因贪小利而陷入困境;三是要慎重选择跟随的对象;四是要根据环境做出明智抉择。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文中“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孔子通过对雀鸟不同特点和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的观察与思考,领悟到了关于警惕、贪食、跟从等方面的哲理。孔子不仅仅是自己领悟到这些道理,还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如“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他以这件小事为契机,教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谨慎选择跟从的对象,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要有忧患意识,不能鲁莽行事。这种从生活中的细微之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孔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教育的特点。他的教育思想不拘泥于书本和理论,而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和接受。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孔子能以捕鸟这样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教育学生,展现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其寓教于微的方式令人称赞,所传哲理发人深省。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见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大鸟却捕不到,为什么呢?”
捕鸟的人说:“大鸟容易受惊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容易捕捉到。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大鸟跟从雏鸟也能捕捉到。”
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受惊就能远离祸害,贪图食物就会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内心,而因跟从的对象不同决定是祸是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跟从的对象,凭借长者的考虑,就有保全自身的方法,跟从年轻人的鲁莽,就会有危亡灾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