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期末绿色评价
语文学科试题卷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青春正当时,韶华需珍惜。正值青春的我们要有《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要有《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
的境界;更要有《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离开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
(2)品读经典诗文,品读一种情怀。《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地描写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体现了木兰的家国情怀;《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宁静与超脱。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12分)
暴风雪突然袭来。灰色的阴云低低地压在地面上,移动着,布满了天空。大雪纷纷piāo落下来。晚上,刮起了大风,烟筒发出了呜呜地怒吼。风追逐着在树林中飞速盘旋、左躲右闪的雪花,凄厉地呼啸着,搅得整个森林惊惶不安。暴风雪咆哮不止,猖狂了一夜。车站上那间破房子根本存不住热气,虽然通xiao生着火,大家还是从里到外都冻透了。
第二天清晨上工,雪深得使人迈不开步,而树梢上却挂着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碧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A的小队在清除自己地段上的积雪。直到这时A才体会到,严寒造成的痛苦是多么难以忍受。奥库涅夫那件旧上衣一点也不保暖,脚上那只旧套鞋老往里灌雪,好几次掉在雪里找不到。另一只脚上的靴子也随时有掉底的危险。由于睡在水泥地上,他脖子上长了两个大痈疮。托卡列夫把自己的毛巾送给他做了围巾。瘦骨嶙峋的他两眼熬得通红,猛烈地挥动大木锨铲雪。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piāo落( ) 怒吼( ) 通xiāo( ) 嶙峋()
(2)与“飞速盘旋”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是()(3分)
A.左躲右闪
B.碧蓝天空
C.清除积雪
D.两眼通红
(3)以上语段选自《 ______ 》(书名),作者是______。选段中的A是______
(人名)(3分)
(4)请你根据整本书的阅该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2分)
3.启明中学七年级开展了主题为“孝亲敬老,传承家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宣孝德辨书体】老师为此次活动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对作品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篆书瘦劲挺拔,均匀齐整
B.隶书字形宽扁,一波三折
C.楷书方正工整,横平竖直
D.行书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2)【看漫画写寓意】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2分(3)【看启事助修改】下面是《启明星》校刊编辑部的一则征稿启事。其中有几处问题,请你帮助修改。(4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本刊特举办以“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来稿要求字迹清楚,800字左右。稿件请寄到《启明星》编辑部。稿件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启明星》编辑部
2025年6月23日
①这篇应用文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②【知情境谈行孝】班会课上班主任与同学们就“孝亲敬老,传承家风”的话题展开了交流。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补充完整。(4分)
班主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同学甲:《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认为行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忧。
同学乙:《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我认为关爱和体贴父母也是行孝。
班主任:甲、乙同学说得都很好。《论语》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同学丙:我知道了。行孝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如何践行孝道?
同学丁:我明白了。行孝要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主任:古人特别重视“孝”,在今天,我们仍要孝亲敬老。
二.阅读(55分)
【一】一件战袍(22分)
①走进江西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你肯定会与很多衣物相遇。
②纪念馆左边进门处,有一件羊皮袄。它做工十分考究,虽然,它已经很破了,特别是两边下摆满是漏洞,不仅棉质的外套破败,就连里面的羊皮也溃不成“衣”。但比起馆内大多数粗布衣衫,它仍显得特别扎眼,特别有派头,仿佛异类。
③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有故事的羊皮袄。
④事情得从1932年说起。那一年,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于都县28岁的青年曾广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不久,他就参加了漳州战役。这场战役中,他不慎染上了恶性疟疾,但坚持不下火线,还在战斗中立下战功。战斗结束后,他住进了红军医院。一天,团首长来医院看望伤病员,见他全身抖得厉害,就命警卫员去司务长那里将战利品中的羊皮袄拿来,盖在曾广华身上。曾广华病好后,首长明确指示,曾广华在漳州战役中立了功,这件羊皮袄就奖给他!
⑤从此,这件羊皮袄就与曾广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⑥老实说,面对这件羊皮袄,曾广华最初是惶惑的。他是穷人家的孩子,红军中普通的战士,这么一件昂贵的衣服,他以前见都没见过。它在他眼里,就像一名俘虏。他占有它,其实就是负责看管它。他不穿它,但他走哪儿都带着它——那可是他的荣誉,也是军中领导关心战士的见证。
⑦1934年10月,漫漫长征路开始,曾广华带着这件羊皮袄,跟随中央红军从于都渡河出发。
长征路上,寒风凛冽,积雪没腰,不时会有碗大的冰块混着泥土砸下,多少战士陷入积雪中壮烈牺牲!可曾广华靠着这件羊皮袄的温暖,顺利翻越了雪山,并最终抵达了延安。
⑨羊皮袄,已成了他同一个班组的伙伴。恶劣气候如战场,它为他冲锋陷阵,羊皮像墙一样为他阻挡了寒冷,里面的羊毛仿佛火炉,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温暖。白天,它是矛,是盾,刺破寒风、阻击冰雪;晚上,它是棉被,为他守护美好梦乡。它的军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了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给了曾广华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
⑩接下来,这件羊皮袄跟着他四处征战。他在延安参与了根据地建设,几年后他又到南泥湾垦荒,之后又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辽沈,平津战役。十余年的征战,曾广华这位当年的青年农民,成了一名刚强的红军战士,而那件羊皮袄,也已成为有着钢铁般精神的战士。
新中国成立了。曾广华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等着国家安排去新的岗位工作,还是回家种田?曾广华毅然选择了后者。
曾广华的理由是,他没有文化,不能在需要知识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而且身上还有伤病。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活着他就已经满足。他想回家种地,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如此,他才能心安理得。
他的另一个理由是,他要带着羊皮袄回家——它也该想家了吧?
羊皮袄跟随他四处征战,早已有了战士的人格。他与它相互成全。现在的他,只有堂堂正正自食其力,才配继续做它的主人。
曾广华带着羊皮袄回到了于都。他把家乡当成新的战场,像战士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勤劳、刻苦,靠劳动所得过日子,从不给组织添麻烦。他总是想着帮助别人,常常把微薄的战功补助费借给村里贫困的人。
在家乡,与曾广华最亲的是那件羊皮袄。他经常在夜里从箱子里拿出它打开,从领子到下摆一点点抚摸着它,少不便给家人与村里人说的话,他都悄悄跟它说。多少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看到它,他的心就会迅速安定下来。
1992年,曾广华诀别了羊皮袄,走完了他光荣又平凡的一生。
经过90多年时光的羊皮袄更加威风凛凛。它的经历无与伦比,它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英雄,是披荆斩棘的战士,是无惧的勇者——它悬挂在玻璃柜中,就像一座高耸的碑,须仰视才可见。它无字,却是写满了中国革命 史的羊皮手稿。
每次去于都,我都要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看看这件羊皮袄,它是有籍贯的老者、守军纪的战士,从于都出发踏上长征路的8.6万名英雄,都是它的战友与亲人。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1月17日,有删改)
4.结合全文内容,选出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 )(3分)
A.本文以时间为序,以“羊皮袄”为线,展现了曾广华的一生,这既是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
B.曾广华初得羊皮袄时舍不得穿,只是因为他出身贫寒,没有见过这么昂贵的衣服。
C.羊皮袄像是一座无字的丰碑,向后人展现革命战士们的英勇和无畏的精神,传递着革命精神永恒的力量。
D.本文语言朴实而又饱含深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5.随着曾广华的人生经历变化,羊皮袄在他心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列表格。(3分)
曾广华的人生经历 1932年参加漳州战役立功 ______ 此后十余年,四处征战 ③______
羊皮袄的地位变化 奖品 伙伴 ______ 亲人
6.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1)经过90多年时光的羊皮袄更加威风凛凛。(从修辞手法角度)
(2)它的军绿色与积雪的白色构成了有力的对抗——那是生命与春天的颜色,给了曾广华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从加点词的角度)
7.作者为什么将“羊皮袄”称为“一件战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
8.文中说曾广华的一生是“光荣又平凡”,“光荣”和“平凡”分别体现在哪里?(4分)
【二】蒲(17分)
丁立梅
①我们叫它,蒲。
②蒲,蒲呀,我们这样轻轻唤。像唤自家的小姐妹。
③蒲是跟苦艾长在一起的。有水的地方,几乎都能瞥见它的身影,绿身子,绿手臂,绿头发,在清风里兀自舒展,翛①翛复翛翛。
④它是从哪一天开始进入我们小孩的视野的?实在说不清。它跟乡下的许多植物一样,存在得那么天经地义台情合理。我们熟稔它,也是那么天经地义合情合理。就像河里本来就有鱼,空中本来就有飞鸟。它生来,就是村庄的一部分。
⑤端午节,家里大人一声令下,去采些蒲和苦艾回来。我们领旨般地,撒了欢地直奔它而去。都知道,它在哪块水塘里长得最茂盛呢。
⑥这是一年一年承传下来的风俗,过端午,家家门上必插上蒲与苦艾。也在蚊帐里悬挂,也在家神柜上摆着。节日的气氛,被渲染得浓烈又隆重。
⑦苦艾味苦,苦到骨头里,是愁眉苦脸的一个人哪,终年看不见他的笑。我们采一把苦艾,手上的苦味,搓洗很久,也去不掉。我们不爱。蒲却清清爽爽的,是喜眉喜眼的女儿家,又憨厚,又天真。它在水边端然坐,青罗裙带,长发飘拂,碧水缭绕,那方水域,也都染着淡香。我们拿它绿绿的枝叶缠辫梢,每一丝头发,都变得好闻,便格外欣喜起来。
⑧夏天,它抽出一枝一枝橙黄的穗,像棍子一样的,我们叫它蒲棍。采了它,晚上点燃了熏蚊子,屋子里也就散发出好闻的蒲香味,像撒了一层薄薄的香料。我们也举着它,当灯,去草丛里捉蟋蟀、捉蚂蚱。
⑨家里也总有几样物件,与它关联着。像蒲扇。它比不得芭蕉扇,又大又笨,扇出的风也大。蒲扇是轻的、软的,它轻摇慢抗,不疾不徐,永远是那么的好脾气,造合温顺的女人和孩子用。乡下的孩子,人人都有一把自己的小蒲扇的。
⑩那时也只道它寻常,不过是野生野长的野草罢了。并不过分珍惜,也没过分看重,只是日日相见的那个寻常人,在骨子里亲着、爱着,却不自知。
经年之后,我在一些书籍里遇到它,才吃惊起来,原来它的来历,非同一般。它入得了菜,入得了酒,入得了药,还入得了爱情。它简直就是隐世高人一个。
早在《诗经》里就有:“其获维何,维笋及蒲。”盛筵之上,蒲和笋一样,是当作佳肴被摆上桌的。春日初生,它白嫩的根和茎,是鲜蔬中的珍品。
是在《诗经》里,它闻进一个少女的心扉,成了她辗转反侧的爱恋,“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彼泽之陂,有蒲与兰。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河畔泽地,它与荷在一起,它与兰花在一起,它与莲在一起,是那么的卓尔不群!英俊又健美的少年郎哪,怎不叫人相思!
蒲也被智慧的先民们,用来泡酒。“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人殷尧潜在过端午时如是祈愿。在那之前,应该早已有了这样的传统,在端午,必喝上几杯蒲酒,祈愿人世安稳太平。有些地方,更是把此酒引到婚宴上,拟出“喜酒浮香蒲酒绿,榴花艳映佩花红”这样的对联,真个是美酒飘香,花美人俏,地久天长。
蒲还是上等的药材,全草入药,曰“香蒲”。它的学名,原就叫香蒲的。花粉亦是入得药的,叫“蒲黄”。果穗茸毛入药则叫“蒲棒”。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入药,叫“蒲蔚”。这样的药煎熬出来,怕也带着一股子香的。
小城新辟的观光带中,不知是谁的大手笔,竟辟出四五个塘,里面长的,全是蒲。阔别它多年,偶然遇见,我的惊喜不言而喻。我不时跑过去看它。它开花,嫩黄浅白。它抽穗,橙黄的一枝枝,像棒槌一样的,昂立,长长的碧叶衬着,实在漂亮。它还有个别名,叫水蜡烛,真正是形象极了。它是替鱼照着光明?还是替莲和菱 还是心中本就生着一枝枝光明 我每回去,都见有孩子在它边上玩耍。他们攀下一枝枝水蜡烛,在风中快乐地挥舞着。我为他们感到庆幸,有蒲熏着的童年,总有一缕清香在飘拂。
【注】①翛(xiāo):自在的样子。
9.结合全文说说蒲有哪些特点?(6分)
10.结合⑤—⑦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在文中要写到艾草?(3分)
11.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12.作者在文中说到“只是日日相见的那个寻常人,在骨子里亲着、爱着,却不自知。”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三】(16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常恐秋风早,飘零⑧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
宜乎众矣:
④圆影覆华池: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5.下列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
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
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坚强不屈。
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
16.《爱莲说》与《曲池荷》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3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榜样给予我力量;阅读中,书籍给予我力量;成长中,亲情给予我力量;困境中,微笑给予我力量...请以“
给予我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②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2025年七年级期末绿色评价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12分)
(1)(4分)飘hou宵lin
(2)(3分)B
(3)(3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柯察金
(4)(2分)①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②暴风雨所诞生的
3.(13分)
(1)(3分)B
(2)(2分)孝心传递/孝心接力
(3)(4分)①第一行正中间加上“征稿启事”。②在“孝亲敬老”后面加上“的美德”或“的精神”
(4)(4分)①要尊敬父母。②要爱惜身体,珍爱生命。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4.(3分)B
5.(3分)①1934年年10月开始经历长征②战士③新中国成立后,回家乡种地
6.(1)(3分)拟人(1分),“威风凛凛”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皮袄无畏的勇者形象/披荆斩棘的战士形象(1分),表达了对羊皮袄的敬仰之情(1分)。
(2)(3分)表面上写羊皮袄的军绿色,羊皮袄在曾广华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分),实际是突出羊皮袄给予了曾广华革命的信念和力量,对曾广华精神上的支撑(2分)。
7.(6分)(1)“战袍”本指战士作战时穿的衣服,(2)将“羊皮袄“称为“一件战袍”,强调了它陪伴曾广华经历多次战斗,在长征中抵御寒冷,如同真正的战袍一样保护着他;(3)象征着他顽强坚韧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革命精神。8.(4分)平凡:曾广华是穷人家的孩子,是红军中普通的战士;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回家种地,靠劳动自食其力,不麻烦组织,生活平凡。光荣:在漳州战役中染上疟疾仍坚持战斗并立功;带着羊皮袄经历长征,抵达延安;之后又参与根据地建设、南泥湾垦荒、辽沈和平津战役,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文本解读】这篇散文通过一件羊皮袄,展现了红军战士曾广华的一生,既是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中国革命史的缩影。文章以“人与物”两条线索交织并进,羊皮袄不仅是曾广华的生存依赖,更是他的精神寄托,象征着他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将羊皮袄赋予了人格化的特质,使其成为曾广华生命中的“战友”和“亲人”。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曾广华平凡而光荣的一生,也通过这件羊皮袄,传递了革命精神的永恒力量。 【二】(17分)
9.(6分)(1)外形美:它开花,嫩黄浅白。它抽穗,橙黄的一枝枝,像棒槌一样的,昂立,长长的碧叶衬着,实在漂亮。芬芳。(2)用途广:端午插蒲,渲染节日氛围;夏日,熏蚊当灯作扇;入菜,入酒,入药,入情。(3)品质高洁,心中生着光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每个维度各2分。)
10.(3分)(1)端午插蒲或艾草是当地习俗,能够澶染出热烈隆重的围(1分)(2)与蒲形成对比(1分),用艾的苦反衬出蒲清爽、芬芳(1分)。
11.(4分)结构: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蒲能入菜、入药、入酒、入情的叙述。(2分)。内容:突出了蒲的非同一般,表达对蒲的喜爱与赞美。(2分)。
12.(4分)理解(2分),生活实际(2分)。对于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或物,我们已经习惯于他对自己的付出,常常不懂得珍视。例如,对于我们的父母亲人要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三】(16分)
13.(4分)①艳丽②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③应当④盖
14.(6分)①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5.(3分)A
16.(3分)《爱莲说》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和君子人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追求(2分),《曲池荷》表达了作者对莲凋零后的担忧,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年华易逝的感慨及对自己命运的担忧。(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