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7-05 21: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要记录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把数据绘制成( )更合适。
A.统计表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2.如图,从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来看,不可能表示的是( )。
A.超市某商品近6天的销量 B.雯雯近6次数学成绩
C.近6天的气温 D.明明近6天的身高
3.下面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
A.小林0~18岁身高变化情况 B.阳光小学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
C.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数量情况 D.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三月份平均气温情况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个。
(1)一杯纯果汁,小明先喝了杯,然后加满水,再全部喝完。他总共喝了杯水和1杯纯果汁;
(2)2的倍数都是合数;
(3)把转化为假分数是;
(4)奇数+偶数=奇数;
(5)正方体的棱长为acm,它的表面积就为6acm2;
(6)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A.2 B.3 C.4 D.5
5.在下面的信息资料收集统计中,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
A.各兴趣小组人数 B.各种车的辆数
C.近5年郴州旅游人数变化发展趋势 D.五年级学生“五一”度假方式的统计
6.下面几种统计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比较合适的有( )。
① 六年级各班数学单元考获“优秀”、“良好”的学生人数。
②杉杉服装店衬衫和羽绒服的销量变化情况。
③ 明明8岁-12岁的身高变化情况。
④8年来,“四季家园”和“和谐家园”的房价变化情况。
A.1 B.2 C.3 D.4
7.王老师自驾车上班,开始时匀速行驶,途中因交通拥堵有一段时间行驶缓慢,拥堵结束后为了赶时间提高了速度。下面图( )能正确描述王老师驾车行驶情况。
A. B. C. D.
二、填空题
8.学校统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应选用( )统计图,了解一个学生一周的体温情况应选用( )统计图。
9.如图是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的记录。
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统计图

(1)甲飞机飞行了 秒,乙飞机飞行了 秒, 飞机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2)起飞后第10秒甲飞机的飞行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飞行高度是 米,第 秒时两架模型飞机处于同一高度,第 秒时两架模型飞机的飞行高度相差最大。
10.这是一幅( )统计图,李明这学期数学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 )单元,考了( )分;考得最不理想的是第( )单元,考了( )分,李明的成绩整体呈( )的发展趋势。
11.某市出租车夜间收费(单位:元)与行驶路程(单位: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如果勇勇乘出租车最远能到8公里,那么他恰有 元。
12.下图是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图中的实线表示这天的气温变化情况,虚线表示这天的平均气温。
(1)气象小组每隔( )小时测量一次气温,这天( )时气温最高,是( )摄氏度。
(2)这一天平均气温是( )摄氏度,( )时至( )时之间的气温不低于平均气温。
13.有一个长方体容器(如图①),现以每分钟25升的速度向这个容器注水。容器的底面有一块隔板(垂直于底面,不考虑厚度),将容器隔为A、B两部分。B部分的底部有一个洞,水按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图②表示从注水开始A部分水的高度变化情况。
(1)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 )升。
(2)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那么只要( )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
三、判断题
14.如果要统计某地年至年每年新生婴儿不同性别人数变化情况,应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
15.张亮说要统计全校各班人数需绘制折线统计图。( )
16.医生为了解新冠肺炎病人昼夜的体温变化情况,应绘制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
17.在同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中,单位长度代表的数量相同。( )
18.在一幅折线统计图中,用1厘米的长度表示30吨,那么150吨应画10厘米长。( )
四、计算题
19.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 (2) (3) (4)
五、作图题
20.某地区教育部门对城镇与农村各100名学生的视力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下表。
某地区城镇、农村学生5年患近视人数情况统计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城镇 6 10 15 20 26
农村 4 7 12 15 20
(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某地区学生患近视情况的变化趋势吗?
(3)四年级城镇患近视学生占城镇调查总人数的。
(4)根据变化趋势,你想给同学和学校提出哪些建议?
六、解答题
21.统计。
超联超市2021年7﹣12月营业额情况统计表
月份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金额(万元) 52 54 44 46 47 50
超联超市2021年7﹣12月营业额情况统计图
(1)请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从 ( )月到 ( )月营业额减少得最多。
22.下图是甲乙两地1980-2019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地气温的变化比较平缓。
(2)两地气温相差最大的是( )月份,相差了( )℃。
(3)如果这两地其中一个是上虞,一个是昆明(昆明是云南省府,又叫“春城”,是四季如春的意思),你觉得( )地是上虞,( )地是昆明。
(4)观察统计图,你还有什么发现?
23.为了解人们平时最喜欢哪种支付方式,某小区每年调查统计本小区的人平时最喜欢使用的支付方式(每人选一项)。下面是相关的统计情况,请细观察下面统计图进行回答。
(1)某小区2023年最喜欢使用手机支付的有( )人。
(2)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最喜欢手机支付方式的人数呈( )趋势。
(3)结合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4.如图是一辆公交车从起始站至终点站的行驶过程中乘客上下车情况统计图。
(1)请把统计图中的图例补充完整。
(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 )站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一样多,第( )站下车乘客最多。
(3)这辆公交车最多时载( )位乘客。
25.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张华、李明两位同学在网课学习阶段数学自测成绩情况。
请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统计图看出( )的成绩提高得快。
(2)请你求出李明同学五次自测的平均成绩。
《(进阶篇)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D A B C B D
1.C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统计表是反映统计资料的表格。
【详解】要记录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根据几种统计图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2.D
【分析】折线统计图特点是用不同位置的点表示数量的多少,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仅能看清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详解】A.超市某商品近6天的销量,销量有多有少,可以用这个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B.雯雯近6次数学成绩,成绩有起伏,可以用这个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C.近6天的气温,气温有高有低,可以用这个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D.明明近6天的身高,身高保持一个高度不变或稍微向上,不可能降低,所以不能用这个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故答案为:D
【点睛】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判断。
3.A
【分析】条形统计图以直条长短清晰表示各数据大小,无需复杂转换或计算,一眼就能判断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能通过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清晰直观地展现数据是增加还是减少,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一目了然看出走势。
【详解】A.小林0~18岁身高变化,需体现随时间推移身高的增减变化趋势,折线统计图通过连接数据点形成折线,能直观清晰地展示这种变化,所以该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B.阳光小学五年级各班人数,重点在于直观呈现各班人数具体数值的多少,条形统计图以直条长短表示数量,在比较数量多少方面更具优势,因此该情况适合条形统计图而非折线统计图。
C.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数量,主要是对比不同类别图书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展示数量差异,更契合此需求,不适合用折线统计图。
D.四个城市三月份平均气温,是要对同一时间不同城市的气温数值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在呈现数量多少对比上更清晰明了,所以该情况更适合条形统计图 。
故答案为:A
4.B
【分析】(1)一杯纯果汁,小明先喝了杯,然后加满水,即加了杯水,再全部喝完,这时他总共喝了杯水和1杯纯果汁;
(2)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2的最小倍数是2,2是质数;
(3)把一个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乘分母加分子作分子;
(4)根据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分析即可;
(5)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6)根据折线统计图特点进行分析,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1)一杯纯果汁,小明先喝了杯,然后加满水,即加了杯水,再全部喝完,这时他总共喝了杯水和1杯纯果汁;正确;
(2)4是最小的合数,2的最小倍数是2,2是质数;错误;
(3),≠;错误;
(4)根据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可知:奇数+偶数=奇数;正确;
(5)正方体的棱长为acm,它的表面积就为a×a×6=6a2(cm2);错误;
(6)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正确;
综上,说法正确的有(1)、(4)、(6),共3个。
故答案为:B
5.C
【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详解】A.各兴趣小组人数,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B.各种车的辆数,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C.近5年郴州旅游人数变化发展趋势,是为了看旅游人数的变化,所以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D.五年级学生“五一”度假方式的统计,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故答案为:C
6.B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详解】① 六年级各班数学单元考获“优秀”、“良好”的学生人数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②杉杉服装店衬衫和羽绒服的销量变化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
③ 明明8岁-12岁的身高变化情况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
④8年来,“四季家园”和“和谐家园”的房价变化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
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比较合适的有②④,共2个。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7.D
【分析】解答本题,可先研究四个选项中图象的特征,再对照王老师上班路上的运动特征,两者对应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详解】王老师自驾车上班,开始时匀速行驶,这一段四个选项都符合条件;拥堵结束后提高行驶速度,这一段也符合条件;途中因交通拥堵有一段时间行驶缓慢。
A.拥堵时行驶的路程为零,说明王老师在拥堵期间车没有开动,不符合题意。
B.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又加速行驶,没有因拥堵而行驶缓慢,不符合题意。
C.拥堵时行驶的路程减少,不符合题意。
D.拥堵时速度下降,但路程仍然在增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坐标系的度量与王老师上班的运动特征。
8. 条形 折线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由此根据情况解答即可。
【详解】由分析可得:学校统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应选用条形统计图,了解一个学生一周的体温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9.(1) 35 40 乙
(2) 20 16 15 30
【分析】(1)观察折线统计图,实线代表甲飞机飞行的高度和时间,找到最后一个飞行的时间位置,可得出甲飞机飞行了35秒,虚线代表乙飞机飞行的高度和时间,找到最后一个飞行的时间位置,可得出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较两个飞机飞行时间的大小即可得解。
(2)从图上看,找到甲飞机和乙飞机起飞后第10秒所对应的纵轴的位置,可看出甲飞行高度是20米,乙飞行高度是16米;虚线和实线交叉的位置即是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读出此时的时间是第15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即是表示同一时间,虚线和实线上点的位置相差最大,从折线图可以明显的看到大约30秒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是最大的。
【详解】(1)35秒<40秒
甲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的时间长一些。
(2)起飞后第10秒甲飞机的飞行高度是20米,乙飞机的飞行高度是16米,第15秒时两架模型飞机处于同一高度,第30秒时两架模型飞机的飞行高度相差最大。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0. 折线 五、七 95 一 80 上升
【分析】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顺次把各点连接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折线最高点,表示这个单元考得最好;折线最低点,表示这个单元考得最不理想;折线向上则表示呈上升趋势,折线向下则表示呈下降趋势;据此解答。
【详解】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李明这学期数学考试成绩最好的是第(五、七)单元,考了(95)分;考得最不理想的是第(一)单元,考了(80)分,李明的成绩整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
11.19.9
【分析】从坐标图可看出0~3千米收费8.9元,路程3~6千米钱数由8.9~15.5元在增加,这部分的收费标准是:用15.5元减去8.9元的差除以6千米减去3千米的差,求出它们的商,即是3~6千米这一段每千米要收取的费用,再乘(8-3)千米,即可求出超过3千米后增加的钱。加上0~3千米收费的8.9元,即可求出到8公里要准备的钱数。
【详解】8-3=5(千米)
(15.5-8.9)÷(6-3)
=6.6÷3
=2.2(元)
2.2×5+8.9
=11+8.9
=19.9(元)
说明他刚好有19.9元。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2.(1) 4 14 25
(2) 17 10 22
【分析】(1)可用2时之后的每次测量的时间减去前一次测量的时间,能够得出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折线最高点处就是这天的最高气温,结合图示能够读出此时的气温是多少;
(2)结合图示能够观察得到:表示平均气温的虚线,与这天的气温变化折线有两个交点,都是17摄氏度,所以平均气温是17摄氏度;也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平均气温;继续观察,发现从10时至22时,这之间的折线表示的温度从升到降,分别是17摄氏度、25摄氏度、20摄氏度、17摄氏度,就是指这段时间内的气温不低于平均气温。
【详解】(1)6-2=4(小时)
10-6=4(小时)
气象小组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气温,这天(14)时气温最高,是(25)摄氏度。
(2)(11+12+17+25+20+17)÷6
=102÷6
=17(摄氏度)
这一天平均气温是(17)摄氏度,(10)时至(22)时之间的气温不低于平均气温。
【点睛】明确折线统计图中折线能够反映数据的变化,具体是“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线”表示数量的变化。
13.(1)300
(2)24
【分析】(1)由图①可知,水必须填满A部分(隔板高度)才会溢出到B部分,才会开始漏水。由图②可知,从第6分钟开始,水位高度不变,说明A部分(隔板高度2分米)的水填满了,开始溢出至B部分,所以从第6分钟开始漏水,因为注水36分钟,那么一共漏水30分钟。B部分的水以每分钟10升的速度往下漏,用10×30=300升,即注水36分钟共漏出的水量。
(2)从图②可知,隔板高度是2分米。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即整个容器的水面高是5分米,先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求出水的体积,再用水的体积÷每分钟注水量,即可求出注水所需的时间。
【详解】(1)(36-6)×10
=30×10
=300(升)
注水36分钟共漏出水300升。
(2)(7.5+4.5)×10×5
=12×10×5
=600(立方分米)
=600(升)
600÷25=24(分)
如果B部分的洞不漏水,那么只要24分钟就能使容器A部分的水位达到5分米。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看图找关系)、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读懂折线统计图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4.√
【分析】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可以同时显示多组数据,清晰的反映变化趋势,易于比较数据差异即可解答。
【详解】因为要统计某地年至年每年新生婴儿不同性别人数变化情况,所以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其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可以同时显示多组数据,清晰的反映变化趋势,易于比较数据差异,熟记复式统计图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15.×
【分析】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详解】要统计全校各班人数需绘制条形统计图。
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6.√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
【详解】医生为了解新冠肺炎病人昼夜的体温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所以应该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7.√
【分析】制作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时,要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特点和大小来确定一格代表几,才能保证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准确地表示出所有数值的多少,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在同一幅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中,单位长度代表的数量相同。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8.×
【分析】已知1厘米的长度表示30吨,用150吨除以1厘米代表的吨数就是150吨应画的长度,然后再判断即可。
【详解】150÷30=5(厘米)
所以在一幅折线统计图中,用1厘米的长度表示30吨,那么150吨应画5厘米长,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9.(1);(2);(3);(4)3
【分析】(1)先通分把异分母的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先根据减法的性质去括号,再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从而使计算简便。
(3)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4)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
【详解】(1)


(2)



(3)




(4)


=2+1
=3
20.(1)见详解
(2)呈上升趋势
(3)
(4)见详解
【分析】(1)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纵轴的格子数,确定纵轴每小格表示5人较合适;再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各点,并根据图例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两条折线一直向上,说明该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
(3)已知四年级城镇患近视学生有20人,参加城镇调查的总人数有100人,用四年级城镇患近视学生人数除以城镇调查的总人数,即是四年级城镇患近视学生占城镇调查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根据某地区学生患近视情况的变化趋势,提出建议,合理即可。
【详解】(1)如图:
(2)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可知,某地区学生患近视情况呈上升趋势。
(3)20÷100=
四年级城镇患近视学生占城镇调查总人数的。
(4)答:建议学校多宣传预防近视的知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每隔1小时要多向远处眺望一下,增加户外运动的时间。(答案不唯一)
21.(1)见详解;
(2)8;9
【分析】(1)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先整理数据;利用纵轴和横轴上的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观察折线统计图,7月到8月、9月到12月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超联超市的营业额都是向上增长的,不存在减少的情况,只有8月到9月这段时间,营业额是下降的,据此解答。
【详解】(1)如图: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从8月到9月营业额减少得最多。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2.(1)乙;
(2)1;16;
(3)乙;甲;
(4)见详解。
【分析】(1)观察折线统计图,甲地月平均气温1至7月气温上升明显,7至12月气温下降明显,而乙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整体比较平缓;
(2)求两地气温相差最大的是几月份,找到图中两条线上的点与点的距离相差最大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和12月这两个月的气温相差比较大,只需要比较这两个月,即可求出两地气温相差最大的是哪月,气温相差了多少;
(3)因为从分析(1)可知,乙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整体比较平缓,而昆明又叫“春城”,四季如春,一年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正好符合乙地的气温变化情况,所以乙地是昆明,甲地是上虞;
(4)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甲地和乙地的气温整体变化趋势都是1至7月呈上升的趋势,7至12月呈下降的趋势。
【详解】(1)乙地气温的变化比较平缓。
(2)17℃-1℃=16℃
18.7℃-3.4℃=15.3℃
16℃>15.3℃
所以两地气温相差最大的是1月份,相差了16℃。
(3)我觉得甲地是上虞,乙地是昆明。
(4)答:两地的月平均气温整体变化趋势一致,气温变化都是1至7月呈上升的趋势,7至12月呈下降的趋势。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3.(1)2790
(2)上升
(3)见详解
【分析】(1)实线表示最喜欢使用手机支付的人数,虚线表示最喜欢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数;找到2023年实线对应的人数即为2023年最喜欢使用手机支付的人数;
(2)从2016年到2023年实线整体呈上升趋势,也就是最喜欢手机支付的人数整体在不断增加;
(3)通过统计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手机支付,使用现金支付的人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是科技在进步,使用手机支付越来越方便了。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详解】(1)2023年最喜欢使用手机支付对应的人数有2790人。
因此某小区2023年最喜欢使用手机支付的有2790人。
(2)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最喜欢手机支付方式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3)结合数据我发现:从2016年到2023年最喜欢手机支付的人数整体在逐年递增,而最喜欢现金支付的人数在逐年递减,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手机支付方式,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数越来越少了。我认为产生的原因是:现在科技不断进步,使用手机支付越来越方便快捷了,促使人们喜欢选择手机支付,而渐渐减少或不用现金支付了。
24.见解答
【分析】(1)观察图例可见,一条实线随站次变化,表示每站“上车”人数;另一条虚线则表示“下车”人数,故应将图例补充为“上车人数”“下车人数”。
(2)从图中读数比较,可发现只有在第六站时,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相同;而虚线在第八站达到最高值,说明第八站下车人数最多。
(3)要求“最多时车上有多少乘客”,只需逐站累加(上车人数减下车人数)即可。
【详解】(1)如图:

(2)第六站实线与虚线相交,表示上、下车乘客一样多;第八站下车乘客最多;
(3)起始站有2位
第一站:2+9-1=10(位)
第二站:10+11-7=14(位)
第三站:14+12-8=18(位)
第四站:18+10-8=20(位)
第五站:20+13-10=23(位)
第六站:23+14-14=23(位)
第七站:23+13-15=21(位)
第八站:21+12-16=17(位)
第九站:17-13+5=9(位)
23=23>21>20>18>17>14>10>9;最多时载23位乘客。
这辆公交车最多时载23位乘客。
25.(1)张华
(2)75.6分
【分析】(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实线表示张华的自测成绩情况,虚线表示李明的自测成绩情况;实线和虚线都呈上升趋势,且两人的第一次自测成绩相同,实线从第三次开始一直在虚线的上方,说明张华的成绩提高得快。
(2)先用加法求出李明同学五次自测成绩的总分,再除以5,即是他五次自测的平均成绩。
【详解】(1)从统计图看出张华的成绩提高得快。
(2)(65+73+75+80+85)÷5
=378÷5
=75.6(分)
答:李明同学五次自测的平均成绩是75.6分。
【点睛】掌握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