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体会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理想抱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及特点,并赏析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理解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襟和革命壮志,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
重难点:
读准字音,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找出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并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表现作用。
学习过程:
【热身】
知人论世:
作品里所写的人世与历史时空: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从1911年起,到1924年4月去中共中央工作室,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长达十年之久。
1911年 湘乡驻省中学;1911年10月,参加长沙起义新军;1912年3月,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同年4月,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发现所获有限,同年秋退学;1913年,湖南省第四师范,在此期间多次参与革命斗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中国第一所革命的工人夜校)1918年毕业,唯一一次系统的教育(25岁);1917年《体育之研究》;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1921年8月,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3年4月,创办《新时代》;1921年,出席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党的第一个省委中共乡区委员会;1922年10月,领导长沙工人罢工;
作品写作的年月和社会背景
陈晋《文人毛泽东》在中共核心圈和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干了一年后,他踏着国共合作掀起的大革命洪流,又回到了长沙,按当时一份文件的说法,这次是“回湘养疴”,其实恐怕还有别的原因,如在国民党内工作的麻烦和中共党内陈独秀的关系等等。
1925年9月中旬到广州后,因身体极度虚弱,住东山医院进行短期疗养。
8月28日,湖南省长得到密报,电令逮捕毛泽东,并且要就地正法,毛泽东连夜在党和人民群众的保护下,扮成郎中,被抬着担架离开韶山到达长沙。
毛泽东当时其实身处逆境,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还是昂扬向上的。
任务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状态预设:学生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自学重点字词,矫正字音、字形和词义,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词的情感:豪放(雄伟,壮阔,昂扬等均可)
任务二:再读课文,赏析上片意象
上片的领字:看。
活动1
1.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染红的树林,清透的湖水,争渡的船只,翱翔的鹰,浅底的鱼等。
2.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色?程度词:遍,尽,透 ;动词:击,翔
3.刚才我们找出的是诗词中写到的事物,那么现在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上片的景色。
注意:要体现刚刚圈出的词语,可以自由发散。
在长沙的晚秋,冷气已阵阵袭来,我独自伫立在在橘子洲的边缘,目送着湘江汩汩北流,我看到 ……即使是在冷风阵阵的深秋,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这生机无限的秋光里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教师预设:同学们写的很好,但是对于这几个词的表现效果还没有把握的很好,请小组讨论一下,所圈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遍”写出了红叶的范围广;
“尽”表明了数量多;
“透”说明了江水清澈见底;
“争”表现了船主动、昂扬、奋发的状态;
“击”体现了鹰的矫健有力;
“翔”展示了鱼的轻灵自在。
请同学们再次完成刚刚的问题,相信知道了词语的表达效果后,你能完成的更好。
教师示例:我看到一望无际的重峦叠嶂,秋天把山头全染红了,向远处望,山上的树林层层叠叠,那都是霜染红的枫叶,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江水清澈澄碧,像翡翠一样碧绿清透,百十只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向上望,广阔的天空里,鹰像子弹一样飞射出去,多么矫健,多么有力!向下看,宽广的江水里,鱼儿在水中清灵自在的游着。
活动2
刚刚我们从几个词语进行赏析,也就是“炼字”,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上片,描写的景象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赏析?
首先是多角度,有层次。远眺万山,近观漫江,仰视雄鹰,俯瞰游鱼;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立体构图,层次井然。
其次多色彩,有动静。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天是蓝的,帆是白的;山、林、碧水相对是静态的,鹰、鱼、舸都是动态的。色彩明丽,动静交错。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炼字。写山,“万”字极言山之多,描色,“遍”字尽显红之广。 写林,“层”字写出林之密;“染”字活画色之浓。
任务三:析形象,悟主题
活动3
面对这样一副壮丽、飞动的秋景图,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毛泽东,此时正值革命面临处处阻难的时期,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人类社会不仅不自由,而且充满了灾难,所以,诗人面对这样壮阔的自然景象,发出了惊天之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世间的沉浮、万物的盛衰,究竟该有谁来主宰? 由自然界的沉浮地想到人类社会,想到当时的中国革命,深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抱负。主沉浮点出了全诗的主旨。实际上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作者是怎么回答的呢?
下片领字:忆
忆到了什么?朗读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写他们在湘江中流击水的一幕往事,写游泳时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这个生活细节看似与革命斗争无关,然而在凸现青年革命家的果敢坚毅的精神上,正与前文暗中扣合,一脉相承。
如果把中国革命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这群中流击水者正是长河中的弄潮儿,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弄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有了这种伟大精神和力量,又何愁不能改变中国历史?
一个“忆”字引出往昔峥嵘岁月,诸多英雄之举,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四个排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活画出一群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一九一四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结识了一批胸怀革命大志的学友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王一知、何叔衡,他们经常在湘江岸边、岳麓山中、橘子洲头聚会。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启示下,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激励下,他们纵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的途径,满腔热情,正如汹涌的湘江浪涛奔腾无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践活动。
于是“曾记否”的试问语气,更显得语重心长,沉雄慷慨,摇曳多姿。作者仿佛是在自问,又仿佛是在遥问往昔的战友,一种磨砺旧志、重振雄风的呼唤,飞出了纸面,回荡于湘江两岸,岳麓山间......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诗人在问自己,也是在问战友,还是在问着近百年后的同属于青年的我们?你是否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了吗?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主宰国家命运的,是这些有激情、有理想、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总结:诗人毛泽东 1925 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惊天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0 多年后,1936 年,他和他的战友完成了中国革命的惊世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长征途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对“谁主沉浮”作出了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业:
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结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赏析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