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习题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习题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5 06:33:45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五章整合提升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01
知识体系构建
02
重难考点精讲
03
中考真题体验


考点1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1.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种类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分布地区 分布广泛,集中在华北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发生时间 春夏季 夏季 夏秋季节多发 秋末、冬季、初春
种类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形成原因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热带、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气旋 源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强冷空气入侵
危害 粮食减产、用水困难 洪水泛滥 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 带来降温、大风、霜冻等天气
2.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泥石流
多发地区 台湾地区;西北、西南地区等 西南地区,东部低山丘陵及其与平原交界处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山区面积大;降雨量大且集中;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破坏
危害 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山石滚落崩塌;诱发其他灾害,如海啸、滑坡等 摧毁城镇、村庄;破坏农田、道路;危害生命,给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
例1 读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图,完成(1)~(2)题。
(1) 从图中直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B )
① 分布广 ② 频繁发生
B
③ 集中在夏秋季 ④ 种类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自然灾害与频发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A )
A
A. 干旱、寒潮—华北地区
B. 滑坡、泥石流—东北地区
C. 海啸、冰雹—西南地区
D. 台风、泥石流—西北地区
考点2 防灾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 措施
旱灾 兴修水库及灌溉设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
洪涝 退耕还湖,整治河道(裁弯取直、修建或加固堤坝,排沙减淤),修建水库,炸冰泄洪(黄河),加强预警
寒潮 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建立预警机制;采用温室大棚、地膜等保护农作物;提前做好牲畜的保暖防护,依靠科技培育良种
台风 加强预警;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建立专业救援队伍
自然灾害 措施
沙尘暴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开垦、樵采,保护植被
雾霾 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源,完善法律法规,调整经济结构,提倡低碳生活,植树造林
滑坡、泥石流 加强预警;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意识;提前撤离危险地带,建立救援物资储备中心、防灾减灾工程;建立专业救援队伍
地震 科学预测;加强宣传、演练;提高建筑抗震设计要求
例2 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读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1)~(2)题。
(1) 青藏高原寒潮发生频次高低及主要原因是( C )
C
A. 高 海拔高,气温低
B. 高 离冬季风源地近
C. 低 海拔高,寒冷气流不易影响
D. 低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2) 自然灾害发生时与安全防护技能对应正确的是( D )
D
A. 地震—乘坐电梯逃生
B. 台风—躲在广告牌旁避风
C. 洪水—跑到低洼地带
D. 泥石流—往垂直于泥石流流向的高处跑
  (2024·南通一模)南昌市气象台2024年4月2日发布冰雹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小时内,我市部分地区将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重雹灾,局地伴有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1~3题。
1. 此次预警伴随的天气可能有( B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1
2
3
4
5
6
7
8
2. 此次南昌的冰雹、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易引发的气象灾害是( C )
A. 台风 B. 寒潮 C. 洪涝 D. 冻雨
C
1
2
3
4
5
6
7
8
3. 遭遇强对流天气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① 不要站在大树下躲雨 ② 电闪雷鸣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空调等电器 ③ 冰雹来袭,要迅速进入室内或到坚固的遮挡物下躲避 ④ 远离高大建筑物,尽快跑到空旷的高地上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A
1
2
3
4
5
6
7
8
  (2024·山东枣庄)为应对某种极端天气,人们在停车场里或地铁站里堆放着沙袋(如下图)。据此完成4~5题。
4. 在哪种极端天气来临时需要用到沙袋( C )
A. 雾霾 B. 强风 C. 暴雨 D. 酷暑
C
1
2
3
4
5
6
7
8
5. 为应对这种极端天气的正确做法还有( D )
A. 佩戴口罩 B. 躲在树下
C. 跑到户外 D. 居家避险
D
1
2
3
4
5
6
7
8
  (2023·南通)制取氢气需要消耗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是绿色能源,被称为“绿氢”。2023年4月,我国首个“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项目——“西氢东送”工程正式启动。下图为西氢东送线路示意图。据此回答6~7题。
1
2
3
4
5
6
7
8
6. 乌兰察布市制取“绿氢”,可利用当地丰富的( C )
A. 煤炭 B. 石油 C. 太阳能 D. 潮汐能
C
1
2
3
4
5
6
7
8
7. “西氢东送”工程建成后,有利于减轻北京市( A )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
C. 水土流失 D. 土地荒漠化
A
1
2
3
4
5
6
7
8
8. (2024·南通)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能源领域的绿色发展成为碳减排的重点。
1
2
3
4
5
6
7
8
材料二 图1为我国规划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图2为我国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
1
2
3
4
5
6
7
8
(1) 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清洁能源分布不均。以下框图简要分析了两区域某清洁能源丰富的原因,请将框图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高 ,②  西北 ,③  少 ,④  太阳 。
高 
西北 
少 
太阳 
1
2
3
4
5
6
7
8
(2) 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 占比最大。与该能源相比,风能、太阳能、水能具有  无污染、可再生、碳排放少 的优点。
煤炭 
无污染、可再生、碳排放少 
1
2
3
4
5
6
7
8
(3) 碳减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请你设计一条有关“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或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拒绝使用一次性制品) 。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或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拒绝使用一
次性制品) 
1
2
3
4
5
6
7
8(共19张PPT)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资源  短缺 、环境  污染 、生态  退化 等。
2. 治理措施:20世纪90年代末,脱硫治理  酸雨 ;21世纪10年代,治理  雾霾 天气;黄土高原坡田改  梯田 工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三北” 防护林工程开始于1978年;  小流域 综合治理工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天然林 保护工程开始于1998年;  退耕还林还草 工程始于1999年。
短缺 
污染 
退化 
酸雨 
雾霾 
梯田 
“三北” 
小流域 
天然林 
退耕还
林还草 
二、 走向生态文明
1. 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  节约 优先、  保护 优先、  自然恢复 为主,用  生态文明 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2.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绿色出行 ;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 ;
 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粮食 ;  少用一次性用品 。
节约 
保护 
自然恢复 
生态文明 
绿色出行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
节约用电用水,不浪费粮食 
少用一次性用品 
  读漫画《有家难回》,完成1~2题。
1. 这幅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B )
A. 气候变暖 B. 水污染
C. 水土流失 D. 水浪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2. 我国多个城市存在图中现象,为减少这种现象,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B )
① 农业生产采用大水漫灌
② 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B
④ 减少农业化肥使用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云南省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修筑了成千上万亩梯田。下图示意哈尼梯田生态系统及梯田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 当地的地形类型是( D )
A. 丘陵 B. 平原 C. 盆地 D. 山地
D
1
2
3
4
5
6
7
8
9
10
4. 最初哈尼族修建梯田的目的是( A )
A. 增加耕地面积 B. 发展旅游业
C. 增加就业岗位 D. 美化自然环境
A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中森林的环境作用主要体现在( A )
A. 保持水土 B. 防风固沙
C. 隔音降噪 D. 提供木材
A
1
2
3
4
5
6
7
8
9
10
  绿色消费是一种新型消费理念,倡导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据此完成6~7题。
6. 下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绿色消费理念的是( B )
A. 谦和好礼 B. 勤俭节约
C. 乐善好施 D. 勇毅力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7. 下列符合绿色消费的是( C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4年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绿色屏障完全闭合,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锁边合龙”,合计3046千米,这是我国历时40多年时间完成的治沙奇迹。据此完成8~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8.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的( B )
A. 四川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柴达木盆地 D. 准噶尔盆地
B
1
2
3
4
5
6
7
8
9
10
9. 这一伟大的生态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沙漠治理工程,采用了生物固沙、工程固沙和光伏治沙等多种措施,其主要生态成效体现在( D )
① 阻止沙漠侵袭绿洲和铁路 ② 防止流沙扩散
D
③ 有利于防洪工作 ④ 沙漠化趋势得到逆转
⑤ 增加经济收入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2024·南通启东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称为绿氢。2023年4月,我国首个绿氢长距离输送项目“西氢东送”工程正式启动。
材料二 2023年,青岛煤炭消费占比不足30%;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首次近半,总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青岛清洁运输占比持续提升,运营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达95%,新增大量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三 图1为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为“西氢东送”线路示意及乌兰察布气候资料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 由图1可知,我国消费占比最大的能源是  煤炭 ,它属于  非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
煤炭 

可再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2) 乌兰察布市发展“绿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图文资料,将“绿氢开发”框架图补充完整。
①  内蒙古 ;②  大 ;③  温带大陆性 ;④  长 。
内蒙古 
大 
温带大陆性 
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3) 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青岛在低碳发展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增加新能源发电装机;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1
2
3
4
5
6
7
8
9
10(共29张PPT)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自然灾害严重
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  多 、发生频率  高 、分布  广 。
多 
高 
广 
2. 分类及分布地区
分类 分布 气象灾害 旱灾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一线 以北
 洪涝   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  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地质灾害 地震 /  滑坡   山区,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泥石流  秦岭—淮河一线 
洪涝 
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 
滑坡 
山区,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泥石流 
二、 除害兴利并举
  “  预防 为主、  防抗救 相结合”:灾前,  建设防灾 工程、开展  灾害监测 、建设  救灾物资储备库 ;灾中,抢救  受灾人员 、抢修  基础设施 ;灾后,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
预防 
防抗救 
建设防灾 
灾害监测 
救灾物资储备库 
受灾
人员 
基础设施 
三、 自救互救
    生命 至上!即使受灾被困,也要保持  镇定 ,坚定  信心 ,等待和配合救援。
1. 暴雨、洪水:暴雨天尽量不要  外出 ;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  高处 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生命 
镇定 

心 
外出 
高处 
2. 台风:关注台风  预警信息 ;前往  安全场所 避险;停止  户外活动 。
3. 地震:在室内选择  易形成支撑 的地方躲避,保护  头部 ,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  逃生通道 ,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预警信息 
安全场所 

外活动 
易形成支撑 
头部 
逃生通道 
4. 滑坡、泥石流: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  垂直 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垂直 
  (常考地图)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下图为我国年降水量及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 我国( D )
A. 北京的年降水量在200~400mm之间
B. 青藏高原的南部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C. 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长江干流重合
D.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关于我国的自然灾害,描述正确的是( A )
A. 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800mm的地区
B. 冬春季节,海南省、台湾省和甘肃省常受台风侵袭
C. 秋冬季节,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经常受到寒潮侵袭
D.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导致东部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的原因有( D )
① 特殊的地理位置
② 多山的地貌
D
③ 强烈的地壳活动
④ 季风的不稳定性
⑤ 岛屿众多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常考地图)下图示意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据此完成4~5题。
4. 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 D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东南地区
D. 西南地区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遇到泥石流发生时,正确的避灾方法是( B )
A. 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B.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C. 逆着泥石流的流动方向向山上跑
D. 顺着泥石流的流动方向向山下跑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关于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B. 近年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偶尔发生,无须小题大做
C. 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高度注重防灾减灾工作
D. 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年4月3日7时58分,我国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千米。下图为世界板块分布图(局部)和台湾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台湾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B )
A. 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
B.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C. 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比较稳定
D. 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家住台湾省的小明打算设计一个简易的地震应急包,你认为他最应该放入的物品有( D )
① 压缩食品 ② 急救药品
D
③ 电脑 ④ 饮用水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南通启东期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图1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2为我国某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次数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图1中( B )
A. 全国各地普遍受到寒潮侵袭
B.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C.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最为严重
D. 台风只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图2反映的气象灾害是( C )
A. 台风 B. 干旱 C. 寒潮 D. 洪涝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4年9月6日,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沿海登陆。读中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图,完成11~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从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分析,台风“摩羯”登陆地属于( A )
A. 中心区
B. 高强度区
C. 一般强度区
D. 非台风影响区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从发生频率来看,我国台风灾害大多发生在( B )
A. 春夏季 B. 夏秋季
C. 秋冬季 D. 冬春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台风的有利影响包括( A )
① 缓解旱情 ② 降温消暑
A
③ 破坏交通 ④ 引发洪灾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图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洪涝区主要位于我国的东部  季风 (填“季风”或“非季风”)区。
季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受影响最大的粮食作物是  水稻 ,作物熟制是  一年两熟到三熟 。伴随着洪涝灾害,山区容易发生  滑坡 、  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
水稻 
一年两熟到三熟 
滑坡 
泥石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表格。
自然原因 气候:以①  亚热带季风 气候为主 夏季降水丰沛 易发生地质灾害
地形:多山地丘陵 地势起伏较②  大  人为原因 ③  乱砍滥伐 ,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亚热带
季风 
大 
乱砍滥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制定和完善防洪规划;加强气象水文预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 。

定和完善防洪规划;加强气象水文预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保护和恢
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