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
(23-24七年级下·安徽合肥·期末)【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 (2)草色入帘青 入:
(3)往来无白丁白 丁: (4)我言秋日胜春朝 胜: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从【甲】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可见作者有 的志趣;【乙】文“ ”的景象(填写原句),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4.【甲】【乙】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刘禹锡怎样的人生态度?
(24-25七年级下·上海黄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责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③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④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⑤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是:不被认可。④萧艾:指艾蒿。⑤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不蔓不枝 枝:枝茎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以……为贵 D.清风过之 之:代萧艾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B.【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C.【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8.【甲】文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君子洁身自好的美德。【乙】文作者认为这样的人才能堪称君子:(1) ;(2) ;(3)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3-24七年级下·山东东营·期末)(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选自沈括《活板》)
(乙)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②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③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④,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方家:行家。②缕:丝线。③纩(kuàng):丝绵。④芥子许蜡:芥菜籽大小的蜡。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范:
②持就火炀之 就:
③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唇:
④不若缕悬为最善 若:
10.甲文中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11.简要说明两文在选材和主题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
(23-24七年级下·湖南衡阳·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B.但当涉猎 但手熟尔
C.笑而遣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见往事耳 归来见天子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乙文通过记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B.甲文通过鲁肃话,对比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巨大变化,由此突出了中心;乙文则从地位、名声和态度多个角度对陈尧咨和卖油翁进行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甲文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乙文所阐释的道理可以用四字成语“熟能生巧”高度概括。
D.甲文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乙文通过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15.进入初中后,小茗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又找不到好的方法,感到迷茫。作为小茗的好朋友你读了【甲】【乙】两篇文后很受启发,请你用得体的语言给小茗指点迷津,帮助小茗走出学习的困境。
(23-24七年级下·山西运城·期末)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显①之境,犹之奇葩烂目②,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
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③者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
(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荣显:荣盛显赫。②烂目:绚烂夺目。③哓哓(xiāo xiāo):唠叨,多言的样子。
16.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处。
然 则 人 之 荣 枯 显 晦 成 败 利 钝 皆 不 足 据 但 询 其 根 之 无 恙 否 耳。
17.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皆为人设”,供人观看的,就能让人感受。本文作者通过观察草木的荣枯生死,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3-24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铁铉,邓人也。尝谳①疑狱,立白。太祖②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燕兵③攻济南,铉偕盛庸④等据城守御,誓以死守。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铉伏壮士城上,候燕王入,下铁板击之。另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王愤甚,百计进攻。凡历三月,卒固守不能下。
(节选自《明史·铁铉传》,有删改)
【注释】①谳(yàn):审判。②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③燕兵:燕王的军队。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起兵推翻惠帝(朱元璋死后即位),后为明成祖。④盛庸:人名。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公问其故( ) (4)尝谳疑狱( )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长勺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B.必以分人 铉以计焚其攻具
C.为山东参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无案牍之劳形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铉伏壮士城上,候燕王入,下铁板击之。
2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曹刿请见、论战、参战和释疑的过程。
B.甲文中的“将鼓”“将驰”等词刻而出一个急躁冒进的鲁庄公。
C.甲文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D.乙文中明太祖朱元璋为铁铉赐字“鼎石”,足见对他的器重。
22.两文都写了战争,甲文写长勺之战,乙文写济南保卫战。两文分别详写了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
(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⑧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释】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拘泥。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高举的样子。④侧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窜伏:逃避,藏匿。
23.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险躁则不能治性
2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5.理清甲文思路,用文中原句补充下面的思维导图。
26.【甲】【乙】两文论述的共同点是什么?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27.(23-24七年级下·山东淄博·期末)古诗文阅读与鉴赏·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木经
营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①所撰。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凡梁长几何,则配极②几何,以为榱等③。如梁长八尺,配极三尺五寸,则厅堂法也。此谓之“上分”。楹④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栱、榱桷⑤皆有定法,谓之“中分”。阶级有“峻”、“平”、“慢”三等;宫中则以御辇⑥为法:凡自下而登,前竿垂尽臂,后竿展尽臂,为“峻道”⑦;(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二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绦,末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唱,后一人曰报赛。)前竿平肘,后竿平肩,为“慢道”;前竿垂手,后竿平肩,为“平道”。此之谓“下分”。其书三卷。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未有人重为之,亦良工之一业也。
【注释】①喻皓:北宋前期建筑师。②极:屋顶。实指屋顶与横梁之间的垂直高度。③榱(cuī)等:等级,比例。④楹:支撑横梁的木柱。⑤承棋:即斗拱,梁和柱之间的承重结构。榱桷:椽子。⑥御辇:此指皇帝专坐的轿。⑦“凡自下而登”四句:抬御辇升阶,当抬辇者都在台阶上时,最前面的二人(前竿)手臂自然下垂到手能握竿的最低度(“垂尽臂”),最后面的二人(后竿)则手臂上举到手能握竿的最高度(“展尽臂”),以此保持前后的平衡。这样的台阶比较陡,所以叫做“峻道”。下述“慢道”、“平道”,坡度依次降低,文意参此。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或云喻皓所撰 关联课内 ①
自梁以上为“上分” 关联课内 ②
以为榱等 查字典(做;充当,当做;变成;是) ③
未有人重为之 结合语境 ④
(2)请根据《木经》内容,从下图中选择屋舍“上分”位置。( )
A.(A处) B.(B处) C.(C处) D.无法确定
(3)文中划线句子介绍了什么内容?删掉可以吗?为什么?
荷辇十二人: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二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绦,末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唱,后一人曰报赛。
(4)《活板》(沈括)是按照“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程序顺序对活字印刷术进行说明的。而《木经》对“营舍之法”的说明则采用了不一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5)《活板》(沈括)紧紧围绕一个“活”将活字印刷的特征说得清楚明白;《木经》一文中,作者围绕一个“法”字将“营舍之法”介绍得一清二楚,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23-24七年级下·山西吕梁·期末)班级举办了“品读经典名著·汲取精神力量”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各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活动一 观君子之行为】
28.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9.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0.经典文学作品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请谈谈你从《爱莲说》和《活板》中分别获得的人生智慧和启示。
(23-24七年级下·陕西榆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火烧令坚 ( ) (2)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
(3)则字平如砥 ( ) (4)则第二板已具 ( )
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为活板 愿为市鞍马
B.则以纸帖之 有龙则灵
C.以手拂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公亦以此自矜
3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34.使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总结。
《各地区常考易错专题:文言文阅读-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 出名,有名 映入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胜过 2.(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3. 高雅 晴空一鹤排云上 4.甲文体现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乙诗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导语】刘禹锡的《陋室铭》与《秋词(其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陋室铭》以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环境、生活情趣,凸显高洁傲岸情操与安贫乐道态度;《秋词》打破悲秋传统,借白鹤凌云之景,抒发积极向上的豪情。两则作品均体现其不随流俗、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文辞简洁却意蕴深远。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名:出名、有名。
(2)句意: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入:映入。
(3)句意:交往的人中没有平民(指没什么学问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4)句意: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胜:胜过、超过。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2)丝竹,世俗的乐曲;乱,扰乱;案牍,官府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素琴”指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作者选择弹奏古朴的琴、阅读清静的经文,而非沉溺于世俗享乐,可见其追求淡泊宁静、远离尘俗的生活情趣。故概括为:高雅的志趣。
根据乙诗“晴空一鹤排云上”可知,诗人笔下的秋景中,白鹤冲破云层、振翅高飞,这一矫健豪迈的景象打破了传统悲秋的基调,令诗人豪情顿生,将诗情引向碧霄。故概括为: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景象。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陋室的简陋与作者“德馨”的高尚品德形成对比,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表明虽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反而以品德修养为乐。从“调素琴,阅金经”的生活细节可见,他摒弃世俗的喧嚣(“无丝竹之乱耳”),享受淡泊宁静的精神世界,对物质条件的简陋毫不在意。由此可知,甲文通过对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及生活情趣的描写,展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情操,以及安于清贫、以精神富足为乐的安贫乐道态度。
根据乙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诗人一反传统文人悲秋的基调,鲜明提出“秋日胜春朝”的观点;“晴空一鹤排云上”描绘白鹤冲破云层、振翅高飞的豪迈景象,这一意象打破了秋日萧瑟的刻板印象,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诗人借鹤的形象,将“诗情”引向碧霄,将个人豪情与秋景的壮阔融合。由此可知,乙诗通过对秋景的独特赞颂,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以及面对人生困境时积极向上、昂扬进取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潜藏)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读书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C 6.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7.B 8. 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芬芳 面对逆境保持本性
【导语】两文皆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甲文周敦颐以莲自况,标举“出淤泥不染”的君子品格,暗讽世人趋炎附势;乙文黄庭坚借兰明志,推崇“遁世无闷”的隐士风骨,强调内修其德。莲之清直与兰之幽贞相映成趣,共同构建了宋代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图谱。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A.“不蔓不枝”指莲不生藤蔓、不生枝茎,形容其茎干挺直。“枝”解释为“枝茎”错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为“生枝茎”;
B.“亭亭净植”指莲笔直洁净地竖立着。“亭亭净植”中“植”为通假字,通“置”,意为竖立。解释为“种植”错误;
D.“清风过之”意思是清风吹过兰花,“之”指代兰花(而非“萧艾”);
故选C。
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独,唯独;染,被污染;濯,洗涤;妖,妖艳。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错误。根据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知,作者对菊的态度是认同其“隐逸”,并非批判;对牡丹的“富贵”则暗含讽喻,但并未批判其“傲然超脱”。“乙文赞美了萧艾”错误,根据乙文“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可知,萧艾在此象征普通杂草,文中以兰与萧艾对比,并未赞美萧艾;
C.“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错误。甲文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未提及“退隐山林”;乙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虽含隐居之意,但核心是赞美兰“不改其性”“含章以时发”的君子特质,并非强调“退隐”;
D.“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错误。甲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以牡丹象征追名逐利之人,暗含鄙视;但乙文主要通过兰与自然环境的对比,赞美兰的坚贞与幽香,未直接涉及对“追功名、逐富贵”现象的批判;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乙文“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的内容分析,兰花生长在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无人欣赏就停止散发芳香,体现出“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芬芳”的品质。
根据乙文“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的内容分析,兰花即使在雪霜严寒中被摧残,来年也不会改变本性,展现出“面对逆境保持本性”的坚韧。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播,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竖立着,(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乙】
士人的才能和品德冠绝一国,就称为国士;女子的姿色冠绝一国,就称为国色;兰花的香气冠绝一国,就称为国香。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珍爱兰花,并不等到屈原被贬谪后才开始珍爱它。兰花很像君子: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不发出香气;在雪霜严寒的摧残下几乎被杀死,到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隐居而内心不烦闷,不被世人认可也不苦闷”的人啊。兰花虽然含着香气、身体洁净,但平时与艾蒿等杂草没有区别。清风吹过,它的香气浓郁,在室内满室生香,在厅堂满堂飘香,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的人啊。
9.①模子 ②靠近 ③边缘 ④如、比得上 10.活字印刷术最大的特点是“活”,体现在:①字是活的;②排版是活的;③印刷是活的;④字印数目是活的;⑤做法是活的。 11.都介绍了古代的科学技艺(活板和指南针),都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新精神。
【导语】两文均选自《梦溪笔谈》,甲文详介活字印刷术的流程与“活”的特点,乙文说明指南针的制作及使用。二者以简洁文字记录古代科技成果,通过具体工艺展现古人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传统技艺创新精神的赞颂,具科普与文化价值。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范:模子。
②句意: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
③句意:放在指甲上或碗边都可以这样做。唇:边缘。
④句意:不如用丝线悬挂最好。若:如、比得上。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都制成独立的字印,可灵活组合,体现了字是活的。结合“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知,排版时根据需求排列字印,能随时更换内容,体现了排版是活的。结合“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可知,两板交替使用,印刷过程连贯高效,体现了印刷是活的。结合“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可知,字印数目根据使用频率灵活准备,体现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结合“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遇到生僻字能随时刻制,做法灵活变通,体现了做法是活的。由此可知,活字印刷术的“活”贯穿字、排版、印刷、字印数目及做法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工艺的智慧。
11.本题考查内容及主题理解。
结合甲文“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可知,其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排版、印刷等工艺步骤,展现了古代印刷技艺的精妙。结合乙文“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可知,其阐述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方式,体现了古代对磁学的应用。由此可知,两文均围绕古代科学技艺展开,通过对活板印刷和指南针技术的描述,共同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技领域的非凡智慧与创新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于是密密地排列字印,排满铁框成为一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松脂、蜡等混合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字面,于是(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极其快速。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板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可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用来防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字印,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字印。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它,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
(乙)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向东方,不全指向南方。(把针)浮在水面上(指针)容易晃动,(放在)指甲上或碗边上都可以(让针指南),(在这上面)转动速度特别快,但(因为)坚硬光滑(所以针)容易掉落,不如用丝线悬挂最好。这个方法是取新丝绵中独股的丝线,用芥菜籽大小的蜡,(把丝线)粘在针的中间,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也有磨过之后指向北方的。
12.B 13.(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物,不可以不学习!(2)(卖油的老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14.D 1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熟能生巧提出建议,注意劝说语气与方式、语句顺畅。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孙权劝学》和《卖油翁》两则经典故事,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学习与技艺的精进之道。甲文以吕蒙的转变彰显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乙文则以卖油翁的娴熟技艺阐释“熟能生巧”的哲理。两文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对话传神,在对比中凸显主题: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突出实践积累。选文既保留了文言文的典雅韵味,又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人生智慧的优质素材。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动词,认为;
B.都是副词,只是
C.代词,他,代指“陈尧咨”/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无义;
D.动词,了解/动词,拜见;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当涂,当权,当道;掌,掌管;
(2)矢,箭;颔,名词活用为动词,点头。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甲文主要以对话来推动情节,采用语言描写,并没有心理描写;乙文的除了采用语言描写外,还采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选D。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拟写劝说词。
结合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吕蒙一开始是很抗拒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开始认真学习,经过努力学习后,吕蒙增长学识,让鲁肃为之惊叹,这体现,人们要热爱学习,学习能让人增长才干。
结合乙文第二段“康肃问曰:……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在卖油翁看来,所有的出神入化的技艺都是在多练习的基础上才取得的结果。结合以上分析来拟写劝说词即可。
示例:
小茗,学习需要方法和坚持!像吕蒙那样,热爱学习,即使忙碌也要挤出时间学习,积累能让人进步巨大;像卖油翁说的“手熟尔”,遇到困难别灰心,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我们一起制定计划,从基础开始逐步提升,一定能突破困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16.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 17.示例一:只要根基尚在,就有战胜厄运的希望。
示例二:不要被一时的荣耀显赫所迷惑,因急于求成而伤了根本。
【导语】这篇短文以草木的荣枯为喻,探讨了人生成败的根本。作者通过草木的根与花的生死关系,强调了根基的重要性,指出无论外在的荣枯显晦如何,关键在于内在的根基是否稳固。文章语言简练,比喻贴切,既展现了草木的自然规律,又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作者通过观察自然,领悟到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供人观赏,更在于启发人的思考与感悟。文章既有哲理性,又富有诗意,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这样看来,人的兴衰荣辱、成功失败、顺利困顿,都不足以作为依据,只需看他的根基是否稳固。“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结构对称,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的境遇;“皆不足据”是对前面的总结,“但……耳”引出关键观点;
故断句:然则人之荣枯显晦/成败利钝/皆不足据/但询其根之无恙否耳。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以及“根在,则虽处厄运,犹如霜后之花,其复发也,可坐而待也”可知,文中以草本花卉为例,说明那些经历霜打看似死亡却又在春天复发的花是因为根还存在。由此可知,作者由花及人,类比得出人也是如此,只要根基稳固,即便处于厄运之中,也像霜后的花一样,有重新振作、战胜厄运的希望。
结合“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则开矣,花一败而树随之,根亡故也”以及“如其根之或亡,则虽处荣显之境,犹之奇葩烂目,总非自开之花,其复发也,恐不能坐而待矣”可知,文中提到用不当方法让花提前开放,虽然花暂时开了但最终导致根死花败。由此可知,作者借花的这种情况类比人,告诫人们不能为了一时的荣盛显赫(如让花提前开放所呈现的绚烂)而采用不当手段(像沸水浇根、硫磺代土),这样会伤害根本,即便处于荣耀的境地,也难以持久,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急于求成。
【点睛】参考译文:
草本花卉,一旦遭受霜打必然死亡。那些看似死了却又没死,到了春天重新发芽生长的,是因为根还在的缘故。常常听说有让花不按季节,提前开放的方法,有的用沸水浇灌花根,有的用硫磺代替泥土,花是开了,可是花一凋谢,树也跟着枯萎了,这是因为根已经死了。这样看来,人的兴衰荣辱、成功失败、顺利困顿,都不足以作为依据,只需看他的根基是否稳固。根基在,那么即使处于厄运之中,就如同霜后的花,它重新开放,是可以翘首以待的。如果根基已经消亡,那么即使处于荣盛显赫的境地,就像绚烂夺目的奇葩,总归不是自然开放的花,它再次开放,恐怕就不能坐着等待了。
我谈论草木,总是用人事来作比喻。难道是喜欢这样唠叨多言吗?世间万物,都是为人类而设置的。观赏和感悟道理是一致的,供人观赏的,也就可供人感悟。上天生出这些东西,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之娱、心情之适意罢了吗?
18.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原因、缘故 案件 19.D 20.(1)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铁铉命壮士埋伏在城墙上,等待燕王进入,将抛下铁板袭击他。 21.C 22.示例:甲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突出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善抓战机的军事才能;乙文详写济南保卫战的过程,突出表现铁铉的忠贞英勇、足智善战。
【导语】《曹刿论战》与《明史·铁铉传》片段,皆为战争叙事。前者以曹刿视角,围绕长勺之战,借对话凸显其远谋与鲁庄公的鄙;后者讲述铁铉守济南,展现其智与勇。两文都用简洁语言描绘战争决策与经过,塑造鲜明人物形象,体现古人军事智慧与忠君爱国精神。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又为什么要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句意: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故:原因,缘故。
(4)句意:曾经审判疑难案件。狱:案件。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介词,在/介词,对、向;
B.介词,把/介词,用、凭借;
C.动词,担任/介词,被;
D.相同,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加,虚报夸大;信,诚实可信。
(2)伏,埋伏;候,等候;下,落下、放下;之,代词,指燕王。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甲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及战场指挥等,展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等特点,但曹刿并非“国之重臣”,他开始只是一介平民,是主动请见参与战争。
故选C。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甲文:根据甲文第一段“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以及第三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知,甲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突出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善抓战机的军事才能。
乙文,根据乙文“燕兵攻济南,铉偕盛庸等据城守御,誓以死守。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铉伏壮士城上,候燕王入,下铁板击之……”可知,乙文详写济南保卫战的过程,从铁铉等人守城、应对燕军攻击以及设计反击等情节,突出表现铁铉的忠贞英勇、足智善战。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铁铉,是邓州人。曾经审判疑难案件,立刻就弄清楚了。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他,赐字为“鼎石”。建文初年,铁铉担任山东参政。燕王的军队进攻济南,铁铉和盛庸等人凭借城池坚守防御,发誓以死守城。燕军筑堤堵水灌城,修筑长长的包围圈,日夜攻击。铁铉用计焚烧了他们攻城的器械,还趁机出兵奋勇攻击。又派遣一千人出城假装投降。铁铉在城上埋伏下壮士,等候燕王进城,就放下铁板攻击他。另外还设下埋伏截断桥梁。不久之后事情失去控制,燕王没有进城,铁板突然落下。燕王惊恐地逃走,伏兵出击,桥梁仓促之间没能截断,燕王鞭打战马飞驰而去。燕王非常愤怒,想尽各种办法进攻。总共经历了三个月,最终因铁铉坚守而不能攻下济南。
23.(1)达到 (2)修养 24.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25.①(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6.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志”(或“立志”“志向”“明志”)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启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最终将大有作为,否则将一事无成,虚度年华,荒废一生。
【导语】《诫子书》与《诫外甥书》均为诸葛亮所作,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教育智慧。两文均强调修身立德、立志勤学的重要性。《诫子书》以“静”字贯穿全文,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告诫后人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以免老大徒伤悲。《诫外甥书》则着重论述志向的高远与坚韧,鼓励外甥效仿先贤,摒弃私欲,广纳谏言,不畏挫折。两篇文章语言凝练,寓意深远,不仅是对后人的谆谆教诲,更是诸葛亮高尚人格的写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如果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致:达到
(2)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无以:没有办法用来;广:增长;志:志向;成:完成。
2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由题干信息可知,此空要求填写文章的表示观点句子。根据甲文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这一句是文章的总起句,提出了君子应该具备的行为准则,即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通过节俭来培养品德。因此,第一个空格应填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以概括君子修身的两个方面。
②由题干信息可知,此空要求填写文章的表示正面劝学观点句子。根据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知,这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学习和才能的关系。它指出,学习需要内心宁静专注,而才能则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因此,第二个空格应填写“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用以说明学习和才能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③由题干信息可知,此空要求填写文章的表示反面修身观点句子。根据甲文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这一句是对前面内容的反面论证,指出如果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心志振奋精神,如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因此,第三个空格应填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用以强调避免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的重要性。
2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和启示。
(1)根据甲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子,可知诸葛亮强调了立志和静心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志向明确,心境宁静,才能专心学习,进而增长才干。
结合乙文中“夫志当存高远”以及“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等句子,可知诸葛亮同样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认为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才能摆脱世俗束缚,避免沦为平庸之辈。
因此,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立志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示例:从小立志,是成才的关键。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才能摆脱平庸,实现自我价值,否则将虚度一生,一事无成。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依靠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如果不能保持淡泊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保持宁静的心态,才能增长才干;而才干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落叶一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选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乙】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德才不显于世但怎么会损毁自己美好的志趣,又何必担心理想不能实现。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白白地毫无无为,沉溺于世俗私情,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成为地位低微之人。
27.(1) 有人 是,叫做 充当,当做 编著
(2)A
(3)介绍了宫中御辇所需人数暨分工安排;不可以;用“御辇所需人数暨分工安排”说明皇宫中台阶是按照御辇规制进行设置的,这与“营舍之法”的“法”是向契合的。
(4)《木经》中将房屋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按尺寸比例安排构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文章是按照上中下三“分”空间顺序对“营舍之法”进行说明的。
(5)比如“凡梁长几何,则配极几何,以为榱等。”凡是梁长多少,则梁到屋顶的垂直高度就相应地配多少,以此定出比例(找出文中具体对营造房屋要遵循的构件之间的比例和规则语句);以此来说明营造房屋上、中、下各部分之间、各构件之间要相互协调,要遵循一定比例或“法则”;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①根据关联课内法可知,课内《陈涉世家》有“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句意是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跑了。“或”的意思是“有人”。故“或云喻皓所撰”中“或”的意思也是“有人”。句意:有人说是喻皓所著。
②根据关联课内法可知,课内《出师表》有“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句意: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为”的意思是“是”。故“自梁以上为‘上分’”中的“为”也是“是”的意思。句意:从梁以上的是上部分。
③以为榱等:以此来确定椽子等构件的尺寸。为,充当,当做。
④未有人重为之:没有人去重新编写。联系前句“旧《木经》多不用”句意:旧《木经》不大适合了。故“为”的意思是重新编著。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文本中的“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可知,所有的房屋分为三部分:从梁以上的是上部分,地面以上的是中间部分,台基是下部分。由此判断,C处是“下分”,B处是“中分”,A处是“上分”。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荷辇十二人”可知,这段句子介绍了宫中御辇所需人数。根据“前二人曰前竿,次二人曰前绦;又次曰前胁,后二人曰后胁;又后曰后绦,末后曰后竿。辇前队长一人曰传唱,后一人曰报赛”可知,还介绍了这些人的分工安排与称呼。联系“宫中则以御辇为法”可知,画线句具体的说明了皇宫中台阶是按照御辇规制进行设置的。这说明营造建筑是有规则可循的。即“营造”有“法”。
(4)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根据“凡屋有‘三分(去声)’: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可知,《木经》将房屋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根据“楹若干尺,则配堂基若干尺,以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栱、榱桷皆有定法”可知,营造之法注重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与协调。根据“此谓之‘上分’”“谓之‘中分’”“此之谓‘下分’”可知,本文是按安间顺序,从上至下,按“三分”顺序对《木经》中的营舍之法进行说明。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若楹一丈一尺,则阶基四尺五寸之类,以至承栱、榱桷皆有定法,谓之‘中分’”可知,“中分”柱子高一丈一尺,那么台阶应该是四尺五寸。至于承重的斗拱和椽子、斜枋都有规定的法则。中间部分的柱子高度与台阶的高度有严格的比例,其他的承重的斗拱和椽子、斜枋也都有固定的法则与什么。这句话说明营造房屋时上、中、下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构件都有固定的比例,各部分之间要相到协调。
【点睛】参考译文;
修造房屋方法的书叫做《木经》,有人说是喻皓所著。所有的房屋分为三部分:从梁以上的是上部分,地面以上的是中间部分,台基是下部分。梁有多长,那么所造的房屋屋脊也应该相应有多高,以此来确定椽子等构件的尺寸。比如梁是八尺长,那么屋脊就应是三尺五寸,这是造厅堂的法则,这称之为上部分。厅堂的柱子有多高,那么厅堂的基础也应造多高,以此来确定椽子等构件的尺寸。比如柱子高一丈一尺,那么台阶应该是四尺五寸。至于承重的斗拱和椽子、斜枋都有规定的法则,这就是中间部分。台阶分陡坡、中坡和缓坡三等,皇宫中台阶的坡度以御辇抬法的不同作为区分的标准,抬辇从下面上台阶,前竿的人双臂伸直下垂,后竿的人双臂向上举直,这样的坡度为峻道。(抬辇的有十二人,前面两个人叫做前竿,后面两人叫做前绦,再后面两人叫前胁,接着后面两人叫后胁,又后面两人叫后绦,最后两人叫后竿。辇前有一个队长叫传唱,后面有一人叫报赛。)抬前竿的人平肘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慢道;抬前竿的人垂着手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平道。这里所说的便是下部分。《木经》分为三卷。近年来对土木工程要求更加严格完善,旧《木经》不大适合了,没有人去重新编写,这也是优秀工匠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啊!
28. 烘烤 靠近赏玩 29.(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意近即可)
(2)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意近即可) 30.从《爱莲说》中,我学到了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生活中即使我们像莲花一样身处淤泥之中,也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从《活板》中,我明白了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对于技艺,“熟是经验,活是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中华民族更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更需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名于世的工匠精神。
【解析】2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1)“持就火炀之”的意思是: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炀”的意思是:烘烤。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意思是: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亵玩”的意思是:靠近赏玩。
2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语:
(1)奇字,生僻字。素,平常。备,准备。旋,立刻。
(2)予,我。独,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过分艳丽。
30.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启发,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爱莲说》表明了作者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由此可得:我们要像莲花一样,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也要保持高洁的品格,行为方正,通达事理,做一个君子。
《活板》一文主要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突出了“活板”“活”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毕昇是一个小人物,但他发明的印刷术却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从中可得启示:一些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是从小人物开始做起的,这种进步和文明,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应该对毕昇这类民间革新家、发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乙】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31. 使 覆盖 磨刀石 准备好 32.B 33.①用胶泥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
②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 34.使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
字模制作简便,用胶泥刻字即可。字模不易变形,因为胶泥质地均匀,不像木头纹理有疏密,沾水会高低不平。不沾药物,印完用火烤使药物熔化,字模能轻松脱落且不被弄脏。能够随时补充生僻字的字模,刻制迅速。
【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用火来烧使它坚硬。令:使。
②句意: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冒:覆盖。
③句意: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砥:磨刀石。
④句意: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具:准备好。
32.本题考查 文言文一词多义。
A.动词,创造\介词,替;
B.连词,于是,就\连词,于是,就;
C.代词,它\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
D.介词,用\介词,凭借。
故选B。
3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钱唇:铜钱的边缘;为:制成,刻成。
(2)若:如果;止:同“只”;未为:不能算。
34.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使用“燔土”做字印质地均匀,不像木头那么有疏密,疏密度都一样,字模不易变形;沾水时了平整,比木头好,木头沾水就会有的高,有的低,高下不平;另外就是用了后也好取,只要用火烤一下药物就会熔化,不会被沾污,这点木头也比不上。
从“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如果遇到平时没有准备好的字模的生冷字,用燔土则能够随时补充生僻字的字模,刻制迅速。
【点睛】参考译文: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