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4 22:1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美国费城唐人街
唐装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代是让中国领先世界一千多年的至高点。“唐”这个字往往成为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最简单的标记。
——余秋雨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李渊
李世民
武则天
课标: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贞观遗风”,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
1.背景:
唐高祖 李渊
(566-635年)
隋末农民大起义
李渊
起兵
反隋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一、唐朝的统一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他有资格继承皇位么?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隋炀帝即位时,李渊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
李世民是通过何种方式夺得帝位的?
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一、隋的统一
通过弑兄逼父登上皇帝之位的李世民会是一位好皇帝吗?
唐太宗:在位23年,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阅读课本P10并结合材料,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 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
①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
材料二 魏征 唐朝政治家,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曾先后进谏200多次,谏言多达“数十余万言”。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异常悲痛,他感叹道: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②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为什么在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他痛失了一面镜子
二、“贞观之治”
阅读课本P10并结合材料,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三: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奉养君主),犹割股(大腿)以啖腹(填饱肚子),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以民为本,重视百姓的力量。
材料四: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为贤,不拘一格。他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农民起义的将领,甚至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是他的用人法则。
④广纳贤才,知人善用
“房谋杜断”
二、“贞观之治”
阅读教材第10页,归纳唐太宗的革新措施(治国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防止过度专权。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 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历史重现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二、“贞观之治”
阅读教材第10页,归纳唐太宗的革新措施(治国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最重要科目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关注民间疾苦,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1:(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2:(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rěn,丰收) ,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 ——《资治通鉴·唐纪》
政治清明
文教昌盛
各族友好
经济发展
通过一系列举措,取得怎样的治国效果?
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
及时巩固
1.(2024·广东·中考真题)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反映了唐朝( )
A.澄清吏治,加强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
2.(2023·四川·中考真题)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
三、武则天的统治
14岁,入宫廷,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26岁,唐太宗驾崩,入感业寺为尼姑;
28岁,再度入宫,为高宗昭仪;
32岁,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51岁,与高宗并称二圣,共同临朝;
67岁,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
82岁,病逝,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地位)
结合书本P11,补充完整表格内容?
地位 治国 措施 政治
经济
影响 评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继续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注重人才的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安定,人口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三、武则天的统治
三、武则天的统治
乾陵无字碑
武则天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墓前树立有两块碑,一块是唐高宗碑,由武则天亲自题写碑文,盛赞他的功绩;另一块是武则天碑,却不著一字,被称为“无字碑”。
想一想:为什么武则天的碑上没有碑文
武则天立无字碑,原因众说纷纭。一说她认为自己功过是非,应由后人评判 ,此举彰显其对历史公正的信任。另一说,她自感在位时政绩斐然,难以用文字尽述,干脆留白。还有观点称,因继位者对她态度复杂,难以定碑文,最终搁置成无字碑。
课堂小结
治国理念
治国措施
618年建立唐朝
推进统一
治国措施
(政治、经济)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女皇帝
武则天

奠定基业
贞观之治
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

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①开通运河 ②太原起兵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C
A
及时巩固
练习巩固
3、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玄宗废除酷刑苛法,重振贞观之风。他们的执政理念实质体现了( )
A.儒家的“仁政德治” B.道家的“自然无为”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A
4、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A
练习巩固
5、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史学家还是肯定了她的功绩。其原因是武则天( )
A.创立殿试制度 B.重用有才之人
C.打击大族势力 D.促进社会发展
D
6.唐太宗、武则天、采取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亲自面试县令 B.合并州县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D
练习巩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