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任务五突破选择题课件(共35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任务五突破选择题课件(共35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16:01:08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五 突破选择题
任务点一 词句解说
命题人对诗(词)句意思或其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苦”的意思是“苦苦,竭力”的意思。“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人们情愿苦苦来南山寻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1)一词多义词语的解释违背语境义;(2)词句使用手法(修辞、词类活用、表现手法等)的解说错误;(3)词句情感分析错误;(4)语言特点错误;(5)语体风格错误;等等 1.逐字逐句译读诗歌(注意“诗家语”),边读边还原诗歌情境,进而解读部分关键词句的意义。2.注意积累一些重要词语。(1)对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同学们需要认真积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基础。如“沙场”指战场;“角”指军中所吹号角;“秋蓬”指秋天的蓬草,比喻游子漂泊异乡。(2)有关节气、官职、地名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也需要积累
任务点二 形象特征及作用分析[学生用书P233]
命题人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的形象特征及作用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 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解析:“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而苍凉”。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等 1.找出诗(词)句中出现的形象,若有多个形象,则需逐一分析其特征,最后整合概括形象的共同特征。2.通过分析形象感知诗歌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
任务点三 主旨情感分析[学生用书P233]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其中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破 阵 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对象错误、哀乐颠倒等 在判断选项对诗歌主旨情感的分析是否有误时,需注重以下几点:1.明确“抓手”(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诗歌类别),整体把握。不要只关注选项所涉及的词句,这样会脱离文本,断章取义,最终出现理解偏差。2.寻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3.探究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意蕴。4.关注注释,寻找突破点。看注释给出怎样的提示
任务点四 艺术技巧及效果分析[学生用书P234]
命题人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有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可以看出词人是在想象明年送别朋友的场景,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艺术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 1.诗歌中凡是运用艺术技巧的地方都要关注,慢读细读,对其具体技巧及作用理解透彻。2.涉及艺术技巧的选项通常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切不可脱离诗句,只看选项,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3.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抓名句,抓炼字,抓技巧,这是我们鉴赏诗词的关键法宝,不可掉以轻心
任务点五 语言风格特点分析[学生用书P234]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做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谢中上人寄茶
齐 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注】 齐己:晚唐时期著名诗僧。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
B.“并手”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的珍贵。
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
解析:“语言华美含蓄”错,细读全诗,可知其语言风格是质朴、清新、明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慷慨悲壮、沉郁顿挫。
平时要把所学诗歌的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细读全诗,看其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任务点六 诗歌常识[学生用书P235]
命题人对诗歌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进行设题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而“野泊”。
B.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写饮酒解愁,平添眼泪,愁绪如酒泪般飞溅,浪花卷动,引发诗人的归乡之心,使诗人暗自惊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解析:“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误,应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相关常识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的正误做出迅速判断。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98(单独成册)]
(40分钟)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 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本诗为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这里“鹖”同“褐”,指褐色。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诗题交代写作的时间与地点。“舟”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
B.首联中的“强饮”写出了诗人在过小寒食节时豪饮的情态,“戴鹖冠”则暗示了诗人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
C.颔联中的“天上坐”“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非常切合诗人年迈舟居观景的实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  )
D.颔联极为精练传神。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十分真切的感觉。(  )
E.颈联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运用叠词,韵律优美,且语含比兴,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  )
F.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着。(  )
答案:A.(×) “舟”为实写,并无隐喻,也无“一语双关”之意。B.(×) “强饮”说明诗人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诗人在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并非“豪饮的情态”;“鹖冠”则点出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诗人此时穷愁潦倒,虽不在官场却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而不是“过着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C.(√) D.(×) 产生“天上坐”错觉的原因并非“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是天空倒映在水中。E.(×) 颈联写景,应为由近及远。F.(√)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中书事
杨 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赏析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范蠡归隐一事。(  )
C.诗中运用典故,以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功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
G.诗中将吴国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答案:A.(√) B.(√) C.(×) 应为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D.(×) 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国旧地如今的荒凉破败。E.(×) 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不同,也没有“辞官归隐”之意。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慨叹谁能陪自己一起借酒消愁,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F.(×) “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G.(√) H.(√)
二、综合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③。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 ①黄徐州:作者之友,时任徐州知州。②刻画无盐:《晋书·周 INCLUDEPICTURE "凯S.TIF" 传》载“庾亮谓 INCLUDEPICTURE "凯S.TIF" 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INCLUDEPICTURE "凯S.TIF" 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说的是周 INCLUDEPICTURE "凯S.TIF" 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途穷:《晋书·阮籍传》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句中“途穷”是指诗人于绍圣元年(1094)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题中的“别”字表明,本诗是一首离别诗,“黄徐州”是辞别的对象。
B.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推荐自己的友人。
C.黄庭坚在《登快阁》诗中使用“青眼”的典故,其作用与本诗有所不同。
D.尾联,诗人由自己的现况着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的主旨,情感真挚。
解析:“诗人认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着实愧对……友人”错误。颔联前句意思是一朝得有虚名,由友人推荐做官;后句意思是自己为官十年,现在仍有穷途之感。结合注释来看,诗人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并没有表达出自己为官十年“只是浪得虚名”的意思,也没有表达出愧对友人之感。
(2)尾联中有“数行老泪”之语,你认为这里的“泪”有哪些内涵?
答:                                    
                                    
答案:①官职被免之痛。诗人因事被免,不免有“途穷”之感,化用阮籍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伤感。②年老体衰之伤。现在自己已白头,又“衰病”在身,不免有年华逝去、体衰不健的感慨。③惜别好友之凄。在秋风之中,诗人要告别友人离去,离别之情不言自明。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
望长安南山①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怀,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以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解析:“象征的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答案:词人凭高望月,看见南山的明月把层层暮云都推开,言其“多情”,运用拟人的手法,上承“凭高”,下启词人遥想长安之景,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 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使用的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B.第二联空中与地上的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桃(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解析:第二联大意为:正值三春季节,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以此来看,无“对比”意味。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激越雄健。①写景画面雄健,意境开阔:诗歌前四句虽然竭力渲染路途的险阻与凄凉,但“绝域”“阳关道”“胡沙”“塞尘”“万里”等组成的画面开阔雄伟,能激发友人的豪情壮志。②情感激越,慷慨豪壮:诗歌尾联意在勉励友人此去当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安边定国的理想抱负。全诗语言激越雄健,表现出积极上进的盛唐气象。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③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 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五。②筠:竹皮。③谅:料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自然地引出下文的竹。
B.三、四两句写笋箨中迸发出苦节,竹皮环抱着虚心,极具动感、画面感以及表现力。
C.五至八句写在桥上俯视细流,仰听竹声,远观落日,近闻鸟鸣,是为了突出桥的形象。
D.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意蕴,将自己的身世际遇与苦竹有机联系起来。
解析:“为了突出桥的形象”错,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请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
答:                                    
                                    
答案:①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的地方,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却被贬偏地,不受重用。②苦竹只能为人们提供栖息的绿荫,蕴含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与无奈;苦竹尚能为人们提供栖息的绿荫,则暗含着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复习任务五 突破选择题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词句解说
命题人对诗(词)句意思或其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予以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苦”的意思是“苦苦,竭力”的意思。“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人们情愿苦苦来南山寻觅。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1)一词多义词语的解释违背语境义;(2)词句使用手法(修辞、词类活用、表现手法等)的解说错误;(3)词句情感分析错误;(4)语言特点错误;(5)语体风格错误;等等 1.逐字逐句译读诗歌(注意“诗家语”),边读边还原诗歌情境,进而解读部分关键词句的意义。
2.注意积累一些重要词语。(1)对于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同学们需要认真积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基础。如“沙场”指战场;“角”指军中所吹号角;“秋蓬”指秋天的蓬草,比喻游子漂泊异乡。(2)有关节气、官职、地名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也需要积累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形象特征及作用分析
命题人从归纳概括诗歌中的人、事、景、物等的形象特征及作用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①
苏 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华颠:头发花白。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解析:“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并非“幽僻而苍凉”。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等 1.找出诗(词)句中出现的形象,若有多个形象,则需逐一分析其特征,最后整合概括形象的共同特征。
2.通过分析形象感知诗歌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主旨情感分析
命题人对全诗(词)或其中某一句、某一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分析,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破 阵 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望文生义、以今律古、对象错误、哀乐颠倒等 在判断选项对诗歌主旨情感的分析是否有误时,需注重以下几点:
1.明确“抓手”(意象词、情感词、修饰词、诗歌类别),整体把握。不要只关注选项所涉及的词句,这样会脱离文本,断章取义,最终出现理解偏差。
2.寻找诗眼,把握情感基调。
3.探究典故,分析典故背后的深层意蕴。
4.关注注释,寻找突破点。看注释给出怎样的提示
任务点四
04
任务点四 艺术技巧及效果分析
命题人从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诗歌的结构等角度设计题目,要求考生判断选项中有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的正误。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 江 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可以看出词人是在想象明年送别朋友的场景,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设误类型 针对措施
艺术技巧判断错误、艺术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 1.诗歌中凡是运用艺术技巧的地方都要关注,慢读细读,对其具体技巧及作用理解透彻。
2.涉及艺术技巧的选项通常也涉及对内容的理解,所以切不可脱离诗句,只看选项,以他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
3.平时训练的时候要抓名句,抓炼字,抓技巧,这是我们鉴赏诗词的关键法宝,不可掉以轻心
任务点五
05
任务点五 语言风格特点分析
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做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谢中上人寄茶
齐 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注】 齐己:晚唐时期著名诗僧。
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
B.“并手”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的珍贵。
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

解析:“语言华美含蓄”错,细读全诗,可知其语言风格是质朴、清新、明了。
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多种,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类: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慷慨悲壮、沉郁顿挫。
平时要把所学诗歌的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细读全诗,看其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任务点六
06
任务点六 诗歌常识
命题人对诗歌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进行设题解说,要求考生判断正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而“野泊”。
B.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写饮酒解愁,平添眼泪,愁绪如酒泪般飞溅,浪花卷动,引发诗人的归乡之心,使诗人暗自惊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解析:“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误,应属于近体诗的一种。

了解诗歌发展历史,对其分类及相关常识熟记于心,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的正误做出迅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