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植物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芳草]
(1)即香草。后比喻有美德的人。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2)表示怀人。
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3)由芳草年年复生,引发时光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
[梅]
(1)借梅花耐寒的特点,表达孤高、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2)抓住梅花开放早的特点,表现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菊花]
习性傲霜,多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兰花]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陶渊明《饮酒(十七)》]
[竹]
竹的虚心有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相吻合,所以古诗中的竹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竹有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柳]
(1)因与“留”谐音,常用来代指送别、思念、惜别怀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象征时事兴衰。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3)因柳絮飘忽不定,常用来表达愁绪。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莲]
(1)谐音“怜”,借以表现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2)常用莲的素净纯美、亭亭玉立的姿态来表现和谐恬静的意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以莲花的高洁品行来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松柏]
常用来表示孤直坚忍的品格。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五柳]
隐者的代称。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芙蓉(荷花)]
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比喻高洁的品格。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梧桐]
象征凄苦、愁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芭蕉]
常用来表示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
蓬草随风飘转比喻身世飘零,表现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曹植《杂诗》)
[红豆]
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红杏]
古代多借红杏写春,表现勃勃生机。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落红]
“红”在诗词中常常为“花”的代名词,而且一般指凋残的花,与其他词语搭配,多加“乱”“落”“残”等字。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落红,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丁香结]
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二、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动物
[雁]
(1)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用来借指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2)代指书信。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刘邦《鸿鹄歌》)
[惊鸿]
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
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刘禹锡《泰娘歌》)
[杜鹃(子规、杜宇、望帝)]
多用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鹧鸪]
(1)表现思乡离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表现衰败景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莺]
善于唱歌,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燕]
(1)象征春天到来。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象征爱情以及对爱人的思念。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子之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之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青鸟(青鸾)]
传说中的神鸟。多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常用以表现爱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雄雌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文里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猿]
孤寂、愁苦的象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暮鸦(寒鸦、昏鸦)]
常用来渲染衰败萧索之景、痛惜悲凉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蝉]
(1)因其栖高饮露,常用来指品行高洁的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2)因其鸣声悲切,常用来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
三、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自然现象
[白云]
(1)望云思友怀人。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2)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浮云]
(1)比喻不值得关心与重视的事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比喻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比喻小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杜甫《可叹》)
[月]
(1)古人对月思亲怀远,表现离愁别绪、思乡思国之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2)表示时间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流水]
(1)表达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黄昏]
(1)感伤的心情意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人生迟暮的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烟雾]
烟雾无边,一片迷蒙,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冰雪]
冰雪晶莹,比喻品格高洁。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地点
[关山]
多与思乡怀人有关,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长城]
指代守边将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长亭]
代指送别之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西楼]
“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楼兰]
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敌人的壮志。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南浦]
指代送别地。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温庭筠《菩萨蛮》)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蓬莱]
也称“蓬壶”“蓬岛”,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在诗词中,“蓬莱”多借以形容环境美好、犹如仙境的地方。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五、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乐曲
[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
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梅花落]
曲调名,多用来表达苍凉清冷之感。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霓裳羽衣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阳关]
古曲《阳关三叠》的简称。后以《阳关》曲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
[劳歌]
泛指送别歌。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六、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人文器物
[尺素(双鲤鱼)]
古代珍贵的家信写在一尺见方的白绢上,盛以双鱼形木匣。代指书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寒灯(孤灯)]
寄寓羁旅凄凉、思乡怀人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夜思》)
[舟(孤舟、扁舟)]
(1)舟,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孤舟,寄寓漂泊孤独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2)扁舟,象征无拘无束、自由旷达之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寒砧]
指寒秋时的捣衣声,一般用来烘托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体现征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不断的离愁和思念之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独不见》)
[锦字]
织在彩色丝织品上的文字,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借指寄给丈夫的书信。有时也泛指女性的书信。
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晏几道《满庭芳》)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李白《久别离》)
[阑干(栏杆)]
象征思念、寂寞、离愁。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欧阳修《临江仙》)
[芦管]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其音哀伤。常用其表现征夫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羌笛(羌管)]
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唐代边塞诗中常用以表现征夫思乡的怆然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知识清单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一、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植物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芳草]
(1)即香草。后比喻有美德的人。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2)表示怀人。
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3)由芳草年年复生,引发时光匆匆、人生短暂、年华宝贵的惜时感叹。
可惜春光闲了。阴多晴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朱敦儒《一落索》)
[梅]
(1)借梅花耐寒的特点,表达孤高、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2)抓住梅花开放早的特点,表现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菊花]
习性傲霜,多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兰花]
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陶渊明《饮酒(十七)》]
[竹]
竹的虚心有节正好与古代君子之风相吻合,所以古诗中的竹往往被塑造成君子的形象。竹有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孤高刚劲的君子风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柳]
(1)因与“留”谐音,常用来代指送别、思念、惜别怀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象征时事兴衰。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3)因柳絮飘忽不定,常用来表达愁绪。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莲]
(1)谐音“怜”,借以表现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2)常用莲的素净纯美、亭亭玉立的姿态来表现和谐恬静的意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以莲花的高洁品行来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松柏]
常用来表示孤直坚忍的品格。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五柳]
隐者的代称。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芙蓉(荷花)]
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比喻高洁的品格。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梧桐]
象征凄苦、愁绪。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芭蕉]
常用来表示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添字丑奴儿》)
[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
蓬草随风飘转比喻身世飘零,表现漂泊的孤寂和哀伤。
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曹植《杂诗》)
[红豆]
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红杏]
古代多借红杏写春,表现勃勃生机。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落红]
“红”在诗词中常常为“花”的代名词,而且一般指凋残的花,与其他词语搭配,多加“乱”“落”“残”等字。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写过落红,常常带着无限惋惜和无奈的感情。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丁香结]
比喻心中郁结的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二、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动物
[雁]
(1)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用来借指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春夜闻笛》)
(2)代指书信。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刘邦《鸿鹄歌》)
[惊鸿]
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
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刘禹锡《泰娘歌》)
[杜鹃(子规、杜宇、望帝)]
多用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鹧鸪]
(1)表现思乡离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表现衰败景象。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莺]
善于唱歌,是春天的象征。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燕]
(1)象征春天到来。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象征爱情以及对爱人的思念。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子之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之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青鸟(青鸾)]
传说中的神鸟。多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常用以表现爱情。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雄雌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文里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猿]
孤寂、愁苦的象征。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暮鸦(寒鸦、昏鸦)]
常用来渲染衰败萧索之景、痛惜悲凉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蝉]
(1)因其栖高饮露,常用来指品行高洁的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2)因其鸣声悲切,常用来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
三、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自然现象
[白云]
(1)望云思友怀人。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2)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浮云]
(1)比喻不值得关心与重视的事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比喻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比喻小人。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杜甫《可叹》)
[月]
(1)古人对月思亲怀远,表现离愁别绪、思乡思国之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2)表示时间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流水]
(1)表达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绵绵愁思,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黄昏]
(1)感伤的心情意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2)人生迟暮的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烟雾]
烟雾无边,一片迷蒙,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冰雪]
冰雪晶莹,比喻品格高洁。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地点
[关山]
多与思乡怀人有关,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长城]
指代守边将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长亭]
代指送别之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西楼]
“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者指代闺房,或者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者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者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楼兰]
汉代西域的国名。后代诗文常常用“斩楼兰”“破楼兰”抒写为国立功、抗击敌人的壮志。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南浦]
指代送别地。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温庭筠《菩萨蛮》)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蓬莱]
也称“蓬壶”“蓬岛”,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在诗词中,“蓬莱”多借以形容环境美好、犹如仙境的地方。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五、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乐曲
[杨柳曲]
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关山月]
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后庭花]
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梅花落]
曲调名,多用来表达苍凉清冷之感。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霓裳羽衣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阳关]
古曲《阳关三叠》的简称。后以《阳关》曲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
[劳歌]
泛指送别歌。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六、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人文器物
[尺素(双鲤鱼)]
古代珍贵的家信写在一尺见方的白绢上,盛以双鱼形木匣。代指书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寒灯(孤灯)]
寄寓羁旅凄凉、思乡怀人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韦庄《章台夜思》)
[舟(孤舟、扁舟)]
(1)舟,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孤舟,寄寓漂泊孤独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2)扁舟,象征无拘无束、自由旷达之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寒砧]
指寒秋时的捣衣声,一般用来烘托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体现征人远征在外,家人绵绵不断的离愁和思念之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独不见》)
[锦字]
织在彩色丝织品上的文字,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借指寄给丈夫的书信。有时也泛指女性的书信。
别来久,浅情未有,锦字系征鸿。(晏几道《满庭芳》)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李白《久别离》)
[阑干(栏杆)]
象征思念、寂寞、离愁。
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欧阳修《临江仙》)
[芦管]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以芦叶为管,其音哀伤。常用其表现征夫思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羌笛(羌管)]
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唐代边塞诗中常用以表现征夫思乡的怆然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