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复习任务一 理解思想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是有限的,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酬和诗几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时,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将其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具体内涵、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知识导图]
任务点一 高考十类常考题材——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学生用书P192]
命题角度一 送别怀人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古人远行的原因大致有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李白)、初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后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回家喜逢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为送别怀人诗的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四类: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续上表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比喻、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命题角度二 咏史怀古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对历史人物的议论、对历史陈迹的描绘,或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警告、劝诫当朝统治者,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对接教材 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任途经荆州时所作。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有怀”或某古迹、古人名等
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或繁华都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等。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荣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命题角度三 边塞征战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多豪迈奔放、沉郁劲健,其表达的情感以爱国主义为主,或表现勇于杀敌的豪情,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或表达对战争的厌倦,或抒发思乡之情等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高适)、初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使至塞上》(王维)、《燕门太守行》(李贺)、《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尾联表现了诗人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③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字眼或与军旅有关的词语
常见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铁衣等。④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惨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命题角度四 羁旅思乡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望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初中《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黄鹤楼》(崔颢)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该诗写于他第三次科举落榜后客居外地时。
这首诗的三、四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
答:
答案:①孤灯所具有的孤寂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山月西斜,使诗人愈加惆怅。②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或“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 客船、车马、孤帆、驿道、明月、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续上表
内容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他乡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哀情)。③侧面落笔(对写法)。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命题角度五 即事(景)抒怀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抒怀诗,内容上并无严格的界定,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的诗作,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 必修上册《登高》(杜甫)、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客至》(杜甫)、《登快阁》(黄庭坚)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清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由这些凄冷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以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3)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
命题角度六 咏物言志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物”,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追求理想、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对接教材 初中《望岳》(杜甫)、《卜算子·咏梅》(陆游)、小学《石灰吟》(于谦)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
(2)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运用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
(2)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词人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词人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借梅表达了词人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情怀。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咏之物 梅、兰、竹、菊、莲、松、草、鹰、燕、蝉、蜂、琴、棋、丁香、桃李等
内容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与处境的失意,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技法 ①描写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修辞、表现手法: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抒情方法:主要是托物言志
命题角度七 山水田园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淡泊名利的心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田园诗始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续上表
对接教材 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初中《游山西村》(陆游)、小学《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描绘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续上表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2)写景的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命题角度八 题(咏)画抒怀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是赏画者对绘画内容、思想的评定,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是指把诗题在画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对接教材 小学《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同“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西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
答: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意为:王宰不知从哪里弄来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一半。这里运用典故,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诗句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等字眼或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内容
常见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③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内容情感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常用技法 ①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通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④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⑤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绘画的内容和意境。⑥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丰富的表达空间
命题角度九 干谒言志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类似于自荐信。古代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常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呈献给达官贵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柳永)、初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①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②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③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④欲荐谁?
【注】 ①楚客:指贾谊。②袍:官袍。③烟霄:喻显赫地位。④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人推荐。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
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了自己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以及希望朝中群僚援引之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等字眼或显贵的官名(姓)等内容
常见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诗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诗冲淡自然,多阔大类意象……
内容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需透过其意象的表层意蕴来探究深层意蕴。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命题角度十 酬和诗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解说 酬和诗是诗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也称为唱和诗。“和”读hè,是唱和,和答,附和的意思。酬和诗要依据原作者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原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和答。唱和之作,内容上要有衔接、呼应,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对接教材 初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0.(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根据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常见标题 标题中常见“酬”“贺”“奉”“和”等字眼
续上表
常见意象 和诗内容不同,诗人品行各异,所用意象也不一样
内容情感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赞美和答谢。②借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及对官场的厌倦。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 (1)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深意。(2)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等。(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4)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任务点二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学生用书P199]
一、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歌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做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道思想是古代诗人的两大主流思想。“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顺畅、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代的诗人往往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
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
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
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李白。
2.古代诗人喜乐、悲愤的缘由
喜乐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四季不同景色的喜爱
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愤 国家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百姓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或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等
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亲友 相思不得相见;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思念担忧
二、古诗情感分类及答题术语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被贬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基本心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活状态。宦海沉浮(仕途数起数伏。如辛弃疾、白居易、苏轼)。[别人]仕途不顺——生活状态。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感叹。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愚不分(皇帝是非不分)。[社会]忧国忧民
思乡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情感。漂泊羁旅——状态。[别人、社会]思乡怀人之情
惜春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社会]对春天的热爱。对春天的挽留之意。惜春(惋惜)之情、伤春(悲伤)之情
送别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友人]惜别、留恋之情;称赞;感谢;友情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人还没有走:叮嘱(嘱咐友人记得做一些事情);宽慰(安慰,虽然分开,但是不用难过);祝福(多为好友上任);勉励(鼓励)。友人已经走了:思念之情
战争 战胜 (1)战胜,继续作战。[自己]勇敢杀敌,必胜的信念。[别人]全歼敌人的决心。[社会]爱国主义
(2)战胜,停止作战。[自己]愉悦之情,凯旋。[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思归之情
续上表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战争 战败 (1)战败,继续作战(一般是正在打仗的人写的诗)。[自己]英勇杀敌、必胜的信念、力挽狂澜的决心。[社会]爱国之情
(2)战败,停止作战(国破)(将领一般不会说“停止作战”和认输,这样说的大多是文人,诗中多形容“惨状”,即“国破”。少数将领则是诉说战败的无奈)。[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别人]对君主无能的痛心、对敌人入侵的痛恨、对百姓离散的同情。[社会]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国家破败的感怀、亡国之痛。(可能还会出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等)
山水之乐 [自己]愉悦之情、归隐之情、闲适淡泊——状态。[社会]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情感
豁达之情 困境中依然乐观(困境:被贬、分别、思乡)。被贬:先答怀才不遇,再答乐观豁达 。分别:先答依依惜别,再答乐观豁达。思乡:先答孤独、无奈、苦闷、羁旅漂泊,再答乐观豁达。[自己]历经坎坷、乐观豁达
功名哲理 不贪图功名(一般是由无法得到官职之人所作的诗)。人生哲理(结合诗句情境、作者本人与写作对象进行分析)。对读者的一种告诫与劝慰(看写给谁,该怎么做)
命题角度一 概括分析思想内容)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必修上册《登高》“学习提示”“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这八层意思分别是“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1.请根据第①空,填写下表,体会诗中的思想内容,并总结诗歌写作内容的角度。
类 别 教材复习
描写①自然景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描写②________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描写③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描写④________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续上表
类 别 教材复习
描写⑤________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规律总结:
答案:②社会政治 ③人生理想 ④友情 ⑤爱情
规律总结:诗歌思想内容创作的五大角度为自然景物、社会政治、人生理想、友情、爱情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和南丰先生①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关键词及关键句:①“出山”即由“隐”到“仕”。诗歌前两联描绘先生出山的情景,先写先生的风采,再写出山路上所见;后两联评论先生出山,先写先生向往隐居生活,再写为苍生入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②“鸟飞浑自在”,暗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羡他僧住便平生”,直接表达先生对“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从颈联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他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答: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的生活,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概括分析思想内容“两步骤”。
读懂诗歌 1.关注细节,如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
2.关注题材。依据不同的题材特征判断诗歌的内容、主旨
规范答题 1.理层次,定区间。梳理诗人的写作思路,把握思路要点,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
2.抓关键,细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所用典故、表现手法、所处位置等进行分析
3.知人论世。可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或用此来验证所答内容是否准确
命题角度二 概括分析情感主旨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学习提示”“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运用多种方法领悟情感。
2.请找出下列诗句中能够提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或语句,并据此推断出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答: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
答案:(1)直接表露情感词“泪”——内心伤感。
(2)此句为写景诗句——凄清、伤感。
(3)“出师一表”,用典——颂扬诸葛亮,自比志向,讽刺朝廷。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2020·江苏卷)阅读下文宋诗,完成题目。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1058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提示] 题目中的“送”表明是送别诗。关键“情语”——“惆怅”“忆”;“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荆溪两岸春”指常州山水;关键句“忽逢佳士得朱轮”,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治理者的欣喜之情和对朋友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
答:
答案: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地方长官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精准审题
(1)审答题范围:局部(一句、一联、一片等)/整体。内容越多,层级越大,情感要点越多。
(2)审答题要求:概括/分析。情感概括题可根据要点直接概括。情感分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2.规范答题
(1)从内容上规范:分层作答,分对象作答(对自己/友人,国家/人生,历史/朝廷,故乡/自然等)。
(2)从表达上规范:使用情感术语。格式规范:情感=对(情感对象)+情由/情境+感情基调。
(3)从类型上规范:①情感变化型,表述为“由……(情感)”到“……(情感)”再到“……(情感)”。②情感矛盾统一型,表述为“既有……(情感),又有……(情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或者为“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表达……(情感),实质上是在表达……(情感)”。③情感丰富型。应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情感,做到多点答题。④情感单一型。这类题题干上已经给出某种情感,只要求分析。对于这种“逆向分析”型,只要抓住诗中词语,作多角度分析即可。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理解诗人情感变化。
命题角度三 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一方面指评价文本中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指评价他人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所持的观点态度。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3.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张炎在《词源·意趣》中说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反复诵读,说说这种‘意趣’是什么”。
解读:(1)“清空”是就诗词境界而言,清,清新;空,空旷高远。诗人登临览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陵之清新旷远的晚秋图景。(2)“意趣”即指“思想情感”。“清空中有意趣”是说这首词境界清新旷远,情感由此生发,情与境并生。对此“画图难足”之清新旷远的美景,诗人另翻新意,指出嗟叹荣辱不过是徒然而已。“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点明全词意趣:记住历史,不应只是感叹历史的兴衰,更应以此为戒,奋起改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3)回过头来看上阕,“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这“画图难足”的美景中,隐藏着词人的隐忧,登临故国,思接千载,意趣就在“清空”中逐渐展露。
规律总结:解读评价——在文本中找对应。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3.(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要体会第二句隐含的观点,需联系本诗主旨,分析第二句与全诗的关系。
关键词句: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三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两句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几句诗,联系主旨,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观点答出即可。
答: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概括要完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出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用不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命题角度四 概括道理或哲理)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4.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规律总结:深挖意象、意境及事件背后隐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或哲理。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4.(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词中;答题方向——做人的道理。关键是读懂诗歌:
上阕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南山觅春;下阕紧承上阕,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词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词人就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想,“此意”即前面的两句话“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由此确定此为答题区间。“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描绘出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景象。词人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在词的最后提出希望,如果人们都懂得家庭和睦、工作各司其职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
答:
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在解读诗歌道理或哲理时,要注意诗中的“形”与“神”、“情”与“理”,善于化实为虚。
具体步骤为: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所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具体为: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90(单独成册)]
(45分钟)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菼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裛露开沙岸,白鸟衔鱼上钓矶①。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 ①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将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
答案:送别怀人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解析:标题中有“送”,含有离别的不舍和分别的伤感。同时“老年”“空有”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感慨。
答案: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时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诗人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 ①唐公:即张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志。”当日辞官归乡。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__
答案:羁旅思乡诗
(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分析这一联的情感,既要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又要结合全诗,理解“慷慨”“悲歌”的原因,还要注意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①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诗人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 诗
张 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使房间温暖芳香。②爇:燃烧。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即景(事)抒怀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①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②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诗歌突出表现了阶级对立的社会问题,表达了诗人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次韵寄子由①
黄庭坚
想见苏耽②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
骐 INCLUDEPICTURE "马K.TIF" 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③?
【注】 ①本诗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外任吉州太和县令。前一年,苏轼遭“乌台诗案”之祸,谪居黄州。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至筠州。黄庭坚的兄长黄大临与苏辙甚为友善,因而赠诗劝慰。黄庭坚步黄大临的诗韵写了几首诗,此诗即其中的一篇。次韵,和诗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子由,苏辙的字。②苏耽:传说中汉末的仙人。③自圣颠: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癫狂病。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__
答案:酬和诗
(2)诗歌尾联应如何理解?请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尾联意为: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大的癫狂病?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大的癫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懑之情。③尾联以问作结,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到渔家
张 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①。
【注】 ①草衣:蓑衣。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水田园诗
(2)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等待渔人归来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颔联“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意思是诗人因天晚而想要投宿,可是房屋的主人在外打鱼还没有回来,不免流露出一些失望。颈联“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意思是竹林幽径,距村落还很远;月亮升起,江上渔船已稀。写诗人踯躅、等待时所见之环境:竹林幽深,小径蜿蜒,前村遥远;月照江上,钓船愈稀,更见其冷落凄清。一个“远”字,透露出诗人急于投宿的心情。尾联“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意思是眺望中忽见渔翁寻找沙岸泊船,春风阵阵吹动他的蓑衣。以泊船江岸、风吹草衣的细节,勾勒出春风中月夜归航的渔人形象。“遥见”写诗人在渴望主人归来时,看到希望,陡生喜悦之情。
答案:①颔联写想要投宿,但主人未回来,诗人有些失望;②夜色已晚,乡村路远,诗人焦急地等待主人的归来;③看到渔翁泊船后,诗人很是喜悦。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四首(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题材类型:______________
答案:边塞征战诗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解析: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空旷苍凉的景象,表现了环境的恶劣和戍边将士的艰辛;后四句将“意气高”和眼前的黄尘白骨形成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批判。
答案:前四句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边塞自然条件艰苦。后四句表现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批判,对战争的反对。
二、综合练
7.(2024·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解析:“凭轩”错误,“凭”意为倚、靠着,而根据诗题“雨后为山亭独卧”和首联中的“卧闻刁斗起连营”可知,诗人此时是躺在亭中望月,而非“凭轩”望月。
(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诗人曾经致力于抗金,有建功立业、忠贞报国的壮志雄心,如今却已白头,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局势,忧心国家命运,内心充满壮志未酬的无奈和遗憾;②诗人听到刁斗声,看到江水、星空等景象,生发孤苦寂寥之感,勾起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心事重重;③诗人为年轻人主动请缨收复失地而自己盛年不再、有心无力感到惭愧。
8.(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无法避免”说法绝对。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06张PPT)
板块二 古代诗歌鉴赏
复习任务一 理解思想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复习任务一 理解思想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是有限的,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酬和诗几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时,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将其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具体内涵、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高考十类常考题材——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命题角度一 送别怀人诗
解说 古人远行的原因大致有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蜀道难》(李白)、初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2013·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后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回家喜逢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
意象 “柳”“酒”“月”“水”为送别怀人诗的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四类: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内容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比喻、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命题角度二 咏史怀古诗
解说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对历史人物的议论、对历史陈迹的描绘,或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警告、劝诫当朝统治者,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对接教材 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任途经荆州时所作。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常见标题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有怀”或某古迹、古人名等
常见
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或繁华都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等。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④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内容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荣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命题角度三 边塞征战诗
解说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多豪迈奔放、沉郁劲健,其表达的情感以爱国主义为主,或表现勇于杀敌的豪情,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或表达对战争的厌倦,或抒发思乡之情等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高适)、初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使至塞上》(王维)、《燕门太守行》(李贺)、《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将士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②尾联表现了诗人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③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字眼或与军旅有关的词语
常见
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
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铁衣等。
④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惨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命题角度四 羁旅思乡诗
解说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望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初中《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黄鹤楼》(崔颢)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该诗写于他第三次科举落榜后客居外地时。
这首诗的三、四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试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孤灯所具有的孤寂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山月西斜,使诗人愈加惆怅。②诗的末句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惆怅。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语,或“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
意象 客船、车马、孤帆、驿道、明月、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内容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幽怨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哀情)。
③侧面落笔(对写法)。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命题角度五 即事(景)抒怀诗)
解说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抒怀诗,内容上并无严格的界定,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的诗作,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景)抒怀诗”
对接教材 必修上册《登高》(杜甫)、必修下册《登岳阳楼》(杜甫)、《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客至》(杜甫)、《登快阁》(黄庭坚)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清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由这些凄冷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政治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
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芳花等
内容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以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
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这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
命题角度六 咏物言志诗
解说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诗人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物”,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追求理想、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
对接教材 初中《望岳》(杜甫)、《卜算子·咏梅》(陆游)、小学《石灰吟》(于谦)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
(2)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
(2)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词人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词人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借梅表达了词人自己坚守高洁品格的情怀。
常见
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常咏
之物 梅、兰、竹、菊、莲、松、草、鹰、燕、蝉、蜂、琴、棋、丁香、桃李等
内容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与处境的失意,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常用
技法 ①描写方法: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修辞、表现手法: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抒情方法:主要是托物言志
命题角度七 山水田园诗
解说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表达对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表现淡泊名利的心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田园诗始于东晋陶渊明,山水诗始于南朝谢灵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有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对接
教材 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初中《游山西村》(陆游)、小学《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后四句情景交融。描绘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内容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2)写景的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命题角度八 题(咏)画抒怀诗)
解说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是赏画者对绘画内容、思想的评定,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是指把诗题在画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对接教材 小学《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同“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西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意为:王宰不知从哪里弄来并州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一半。这里运用典故,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诗句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等字眼或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内容
常见
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中所状之物
内容
情感 ①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高超技术的赞美。
②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常用
技法 ①常用比喻、夸张、比拟等形象化的修辞手法。
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通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感受。
③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
④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⑤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绘画的内容和意境。
⑥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丰富的表达空间
命题角度九 干谒言志诗
解说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歌,类似于自荐信。古代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常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呈献给达官贵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对接教材 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柳永)、初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①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②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③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④欲荐谁?
【注】 ①楚客:指贾谊。②袍:官袍。③烟霄:喻显赫地位。④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人推荐。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了自己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以及希望朝中群僚援引之情。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等字眼或显贵的官名(姓)等内容
常见
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馀的诗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诗冲淡自然,多阔大类意象……
内容
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③对推荐者的赞美。
④潇洒旷达的态度。
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
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需透过其意象的表层意蕴来探究深层意蕴。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命题角度十 酬和诗
解说 酬和诗是诗人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也称为唱和诗。“和”读hè,是唱和,和答,附和的意思。酬和诗要依据原作者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原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和答。唱和之作,内容上要有衔接、呼应,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对接教材 初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0.(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根据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常见
标题 标题中常见“酬”“贺”“奉”“和”等字眼
常见
意象 和诗内容不同,诗人品行各异,所用意象也不一样
内容
情感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赞美和答谢。
②借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及对官场的厌倦。
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
技法 (1)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深意。
(2)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等。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③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4)想象,想象对方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知一类诗,通一首诗
一、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歌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做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1.古代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
古代诗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道思想是古代诗人的两大主流思想。“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顺畅、建功立业,功成名就。“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代的诗人往往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
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
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
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李白。
2.古代诗人喜乐、悲愤的缘由
喜乐 自然 对自然山水景物的热爱;对四季不同景色的喜爱
人生 隐逸生活闲适、自由;政治得意;功业有成
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人(友人)团聚;回归故乡
国家 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悲愤 国家 山河沦丧;小人当道;报国无门
统治者穷兵黩武;当权者昏庸腐朽
百姓 剥削者压榨人民;人民遭受苦难
历史 昔盛今衰;王朝兴替
借古讽今;由历史寄托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或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等
悲愤 人生 不得志,仕途失意
人生短暂,年华易逝
年华已老,壮志未酬
客居他乡,孤独寂寞
人生无常,伤春悲秋
亲友 相思不得相见;依依不舍的留恋;离愁别恨;思念担忧
二、古诗情感分类及答题术语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被贬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基本心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生活状态。
宦海沉浮(仕途数起数伏。如辛弃疾、白居易、苏轼)。
[别人]仕途不顺——生活状态。
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感叹。
奸臣当道、小人得志、贤愚不分(皇帝是非不分)。
[社会]忧国忧民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思乡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情感。
漂泊羁旅——状态。
[别人、社会]思乡怀人之情
惜春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社会]对春天的热爱。
对春天的挽留之意。
惜春(惋惜)之情、伤春(悲伤)之情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送别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友人]惜别、留恋之情;称赞;感谢;友情深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人还没有走:叮嘱(嘱咐友人记得做一些事情);宽慰(安慰,虽然分开,但是不用难过);祝福(多为好友上任);勉励(鼓励)。
友人已经走了:思念之情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战争 战胜 (1)战胜,继续作战。
[自己]勇敢杀敌,必胜的信念。
[别人]全歼敌人的决心。
[社会]爱国主义
(2)战胜,停止作战。
[自己]愉悦之情,凯旋。
[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思归之情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战争 战败 (1)战败,继续作战(一般是正在打仗的人写的诗)。
[自己]英勇杀敌、必胜的信念、力挽狂澜的决心。
[社会]爱国之情
情感分类 常见术语
战争 战败 (2)战败,停止作战(国破)(将领一般不会说“停止作战”和认输,这样说的大多是文人,诗中多形容“惨状”,即“国破”。少数将领则是诉说战败的无奈)。
[自己]孤独、无奈、苦闷。
[别人]对君主无能的痛心、对敌人入侵的痛恨、对百姓离散的同情。
[社会]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对国家破败的感怀、亡国之痛。
(可能还会出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等)
山水
之乐 [自己]愉悦之情、归隐之情、闲适淡泊——状态。
[社会]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情感
豁达
之情 困境中依然乐观(困境:被贬、分别、思乡)。
被贬:先答怀才不遇,再答乐观豁达 。
分别:先答依依惜别,再答乐观豁达。
思乡:先答孤独、无奈、苦闷、羁旅漂泊,再答乐观豁达。
[自己]历经坎坷、乐观豁达
功名
哲理 不贪图功名(一般是由无法得到官职之人所作的诗)。
人生哲理(结合诗句情境、作者本人与写作对象进行分析)。
对读者的一种告诫与劝慰(看写给谁,该怎么做)
命题角度一 概括分析思想内容
必修上册《登高》“学习提示”“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这八层意思分别是“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1.请根据第①空,填写下表,体会诗中的思想内容,并总结诗歌写作内容的角度。
类 别 教材复习
描写①自然景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描写②________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描写③________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描写④________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社会政治
人生理想
友情
类 别 教材复习
描写⑤________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规律总结:
爱情
诗歌思想内容创作的五大角度为自然景物、社会政治、人生理想、友情、爱情
1.(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和南丰先生①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 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关键词及关键句:①“出山”即由“隐”到“仕”。诗歌前两联描绘先生出山的情景,先写先生的风采,再写出山路上所见;后两联评论先生出山,先写先生向往隐居生活,再写为苍生入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②“鸟飞浑自在”,暗示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羡他僧住便平生”,直接表达先生对“隐居山中的僧人”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的羡慕。从颈联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写他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的生活,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概括分析思想内容“两步骤”。
读懂
诗歌 1.关注细节,如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
2.关注题材。依据不同的题材特征判断诗歌的内容、主旨
规范
答题 1.理层次,定区间。梳理诗人的写作思路,把握思路要点,根据题干要求划定答题区间
2.抓关键,细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所用典故、表现手法、所处位置等进行分析
3.知人论世。可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或用此来验证所答内容是否准确
命题角度二 概括分析情感主旨
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学习提示”“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运用多种方法领悟情感。
2.请找出下列诗句中能够提示诗歌情感的关键词或语句,并据此推断出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露情感词“泪”——内心伤感。
此句为写景诗句——凄清、伤感。
“出师一表”,用典——颂扬诸葛亮,自比志向,讽刺朝廷。
2.(2020·江苏卷)阅读下文宋诗,完成题目。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1057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1058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题提示] 题目中的“送”表明是送别诗。关键“情语”——“惆怅”“忆”;“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荆溪两岸春”指常州山水;关键句“忽逢佳士得朱轮”,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治理者的欣喜之情和对朋友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地方长官的欣喜之情;②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③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④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1.精准审题
(1)审答题范围:局部(一句、一联、一片等)/整体。内容越多,层级越大,情感要点越多。
(2)审答题要求:概括/分析。情感概括题可根据要点直接概括。情感分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2.规范答题
(1)从内容上规范:分层作答,分对象作答(对自己/友人,国家/人生,历史/朝廷,故乡/自然等)。
(2)从表达上规范:使用情感术语。格式规范:情感=对(情感对象)+情由/情境+感情基调。
(3)从类型上规范:①情感变化型,表述为“由……(情感)”到“……(情感)”再到“……(情感)”。②情感矛盾统一型,表述为“既有……(情感),又有……(情感),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有机地统一于诗人的……情绪中”,或者为“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表达……(情感),实质上是在表达……(情感)”。③情感丰富型。应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情感,做到多点答题。④情感单一型。这类题题干上已经给出某种情感,只要求分析。对于这种“逆向分析”型,只要抓住诗中词语,作多角度分析即可。
理解诗人情感变化。
命题角度三 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一方面指评价文本中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另一方面指评价他人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所持的观点态度。
3.必修下册《桂枝香·金陵怀古》“张炎在《词源·意趣》中说这首词‘清空中有意趣’。反复诵读,说说这种‘意趣’是什么”。
解读:(1)“清空”是就诗词境界而言,清,清新;空,空旷高远。诗人登临览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陵之清新旷远的晚秋图景。(2)“意趣”即指“思想情感”。“清空中有意趣”是说这首词境界清新旷远,情感由此生发,情与境并生。对此“画图难足”之清新旷远的美景,诗人另翻新意,指出嗟叹荣辱不过是徒然而已。“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点明全词意趣:记住历史,不应只是感叹历史的兴衰,更应以此为戒,奋起改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3)回过头来看上阕,“归帆去棹残阳里”“酒旗斜矗”这“画图难足”的美景中,隐藏着词人的隐忧,登临故国,思接千载,意趣就在“清空”中逐渐展露。
规律总结:解读评价——在文本中找对应。
3.(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题干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要体会第二句隐含的观点,需联系本诗主旨,分析第二句与全诗的关系。
关键词句: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三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两句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几句诗,联系主旨,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观点答出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1)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3)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概括要完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出来,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用不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
命题角度四 概括道理或哲理
4.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意境,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人对美景的赏鉴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规律总结:深挖意象、意境及事件背后隐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或哲理。
4.(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题提示] 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词中;答题方向——做人的道理。关键是读懂诗歌:
上阕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涌向南山觅春;下阕紧承上阕,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词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词人就此情此景所抒发的感想,“此意”即前面的两句话“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由此确定此为答题区间。“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描绘出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景象。词人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在词的最后提出希望,如果人们都懂得家庭和睦、工作各司其职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在解读诗歌道理或哲理时,要注意诗中的“形”与“神”、“情”与“理”,善于化实为虚。
具体步骤为: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正所谓“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具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