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三 古代文化常识
1.回归课本,分类识记
古代文化词语,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庙社”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其关联词语,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这类词语的考查,凸显了考题与教材的衔接之紧密。
把握这类词语的含义,最好的方法是积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
2.内引外联,合理推断
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大多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
(1)关联教材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知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20年新高考卷Ⅰ中第11题的D项,“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可联系教材必修下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一句进行印证。
(2)巧于归类联想。
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
(3)剖析词语推断。
解答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因此“黜陟”解释正确。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适当延伸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因此,备考时一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81(单独成册)]
(45分钟)
一、对点练
(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 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 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 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解析:前者是“屏障”的意思,后者是“被(受)蒙蔽”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中的“告”字含义相同。
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解析: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论贵贱,皆招致之, 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夜见孟尝君”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夜”字用法不同。
C.“地亦且岁危”与“正襟危坐”中的“危”字含义相同。
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解析:前者是“危险,危急”的意思,后者是“端正”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可得闻乎”意思是“可以说给我听听吗”,“闻”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
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与“而青于蓝”(《劝学》)中的“于”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D.“王何利”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利”字含义不同。
解析: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以此宣誓缔约。
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项伯许诺”(《鸿门宴》)中的“许诺”含义相同。
D.“岁不熟”的意思是“收成不好”。“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
解析: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
二、综合练
(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
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6.(改编)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字母标记出来。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答:
答案:BEG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解析:“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由原文中吴汉的表现看,“差强人意”应该是皇上用来肯定或赞扬吴汉的话,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
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
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奉,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
解析:“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错误,原文说的是“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昆弟”是指家族兄弟,“外家”是指母亲、妻子的娘家。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译文: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译文:
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少有能比得上的。”
(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
10.《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答:
答案:刚毅之处:①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做使者,(光武帝)让他拿着旌节,使河北降服。有人对韩鸿说:“吴子颜,是位奇异之人,可和他商议大事。”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文采,仓促间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阳人,逐渐与他亲近。光武帝已经攻下了邯郸,诛杀了王朗,召见邓禹同宿,夜里跟他交谈说:“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骑兵,各位将领谁能够胜任?”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少有能比得上的。”光武帝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认为邓禹能了解人。吴汉与苏茂、周建交战,亲自披上铠甲拿着戟,命令诸将说:“听到鼓声全部大呼前进,后退的斩。”于是击鼓进军,贼兵大败。向北进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的敌军,全部平定了他们。
吴汉攻打蜀地,在水南水北分开扎营,北营作战不利,于是让士兵衔枚前进与水南营会合,大败公孙述。吴汉带兵驻守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后面,袭击并打败了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拽着马尾巴才得以上来。吴汉性格忠诚敦厚,忠诚地侍奉皇上,自从当初跟随光武帝征战以来,常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没有安睡,吴汉就侧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实了他才退出去休息。武器不锋利,军营物资不充实,吴汉常常独自修缮矫正弓弩,检阅兵马,激励将士。光武帝有时派人看吴公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来说正在修整作战进攻的装备。皇上常常说:“吴汉还能振奋人的意志,他威重的样子好像一个人可以匹敌一个国家。”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有一次出征,妻子儿女们在后方购置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于是尽数分给了兄弟和母亲、妻子的娘家人。吴汉爵位奉赐尊贵显要,然而只修宅院,不另在巷子里建造府第。他的夫人先去世,他只是简单下葬,修了一座小坟,没有盖祠堂,他就像这样恭敬节俭。病重时,皇帝亲自看视,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吴汉回答说:“为臣愚昧而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陛下千万不要动辄大赦天下。”逝世后,有关部门上奏谥号说:“有司商议应该用‘武’。”光武帝下诏特意赐谥号为忠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7张PPT)
复习任务三 古代文化常识
1.回归课本,分类识记
古代文化词语,散见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文下一般有注释。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庙社”一词,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其关联词语,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这类词语的考查,凸显了考题与教材的衔接之紧密。
把握这类词语的含义,最好的方法是积累。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
2.内引外联,合理推断
从命题方式看,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并不主张“死记硬背”,因为考题大多放在文本中考查,而不是单独命制,加点的词语与前后文均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在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紧扣语境,合理推断。
(1)关联教材推断。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知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呈现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比如2020年新高考卷Ⅰ中第11题的D项,“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可联系教材必修下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一句进行印证。
(2)巧于归类联想。
由一点展开相似或相反的相关联想。比如记科举制度这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汉代实行察举征辟制,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明朝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像这样把与科举制相关的知识归纳整理,方便记忆。
(3)剖析词语推断。
解答此类题目,可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正误。如“黜陟”解释为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可知,“黜”应指降职,联系“陟罚臧否”一词可知,“陟”应指升职,因此“黜陟”解释正确。
适当延伸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因此,备考时一定要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因为任何一个知识点随时都有可能走进高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