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四 文意概述
任务点一 比对人物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4·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选项]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判断]
答案:张冠李戴。“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错误。根据原文中的“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可知,这四人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而是太子在其建议下派辩士请来
的,而且汉高祖没有另立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到了四位贤人的帮助。
【参考译文】
张良说:“回想皇上一直不能招来的,普天之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赐乘安车,并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恳切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这就是对太子的一种帮助。”……皇上起身离席而去,宴会就此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根本在于张良出主意请来的这四个人的功劳。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命题设误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误解形象 故意说错人物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来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任务点二 比对时间、地点[学生用书P171]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苏)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INCLUDEPICTURE "亶K.TIF"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选项]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判断]
答案:时序错乱。“同时又……以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
【参考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命题设误 时序错乱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写错或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关于人物行为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任务点三 比对关键词语[学生用书P172]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选项]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判断]
答案:曲解文意。“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参考译文】
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才几年,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了。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命令军队不要侵犯。”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事件的转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任务点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学生用书P172]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选项]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判断]
答案: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表述片面,以偏概全。李靖列举一正一反、一得一失两个例子:苻坚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大败;吴汉讨伐公孙述,既有分兵也有合击,全胜。吴汉战例是“得”,苻坚战例是“失”。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
【参考译文】
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大败敌军,这是兵力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太宗说:“是这样。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常常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等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词语或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副词)的情况
任务点五 比对关系[学生用书P173]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
[选项] 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判断]
答案:因果失当。“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是“因悉太夫人勤慎状”,即因为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而非“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
【参考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居到公安县,于是入籍定居,第四代传人是处士赵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赠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置办得非常迅速。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这样丰盛呢?”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命题设误 因果失当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83(单独成册)]
(40分钟)
一、对点练
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
[原文]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选项]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判断]
答案:曲解文意。“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说法错误。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参考译文】
于是张仪南行去见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十分深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我会劝说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于土地。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的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2.(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
[原文] 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选项]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判断]
答案:以偏概全。“正是因为臣不尽忠”错,原文为“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即有炀帝无道之错,又有臣不尽忠之错。
【参考译文】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涉有可疑之处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两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数量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止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
[原文]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选项]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墙,拒绝接受劝谏。有位齐人提前保证自己只说三句话,才得以见到靖郭君并达到了劝谏目的。
[判断]
答案:曲解文意。“只说三句话”错误,文中“三言”指三个字,根据后文的“海大鱼”可推知。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墙,(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靖郭君对传达小吏说:“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有个齐国的门客请求拜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多一个字,我愿意领受烹煮的刑罚。”靖郭君于是接见他。门客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靖郭君说:“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靖郭君说:“我不怪罪你,先生请讲。”门客这才回答道:“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就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的荫庇,为什么还要在薛修筑城墙呢?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靖郭君说:“对。”于是停止修筑城墙。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
[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选项] 楚子询问王孙满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在回答时特意强调了君王之德及给百姓带来的利益。这跟楚王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没有关系。
[判断]
答案:曲解文意。“这跟楚王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没有关系”理解错误,王孙满反复强调君王之德,不在鼎之大小轻重,是间接告诉楚子要积善行德,对百姓有利。
【参考译文】
楚庄王攻打陆浑的戎族,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统治天下)在于德行,不在于鼎。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的东西都画成图像,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奇异的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像,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如果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即使大,也是轻的。”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述是否有误。
[原文]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选项] 新法有百姓什伍连坐、奖赏检举揭发罪犯、奖励军功、惩罚私下斗殴、鼓励耕织等规定,即使是王室成员,没有军功也不能入籍做官。
[判断]
答案:曲解文意。“没有军功也不能入籍做官”错误。根据原文“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即使是帝王宗室成员,没有军功也不能被载入宗室名册。“入籍”是“载入某种名册”的意思,而不是“入籍做官”的意思。
【参考译文】
(商鞅)下令将民众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什”“伍”中各家之间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检举,否则都要被牵连受罚。告发奸罪的人与战场上斩敌立功的人享受同样的奖赏,不告发奸罪的人与战场上向敌人投降的人受同样的刑罚。有军功的人,各按标准赏赐上等爵位;为私事斗殴的,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致力于农业生产、耕作织布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可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不务正业)及因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全家都收为官奴。宗室贵族里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宗室的名册。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张酺,字孟侯,祖父充与光武同门学,光武即位,求问充,充已死。永平①九年,诏为四姓小侯开学,置《五经》师,张酺以明经授于南宫。令入授皇太子,太子家时为奢侈物,未尝不正谏,甚见重焉。显宗以张酺受皇太子业,甚得辅导之体,章帝即位,出拜东郡太守,赐钱三十万。元和二年,东巡狩,幸东郡,引酺及门生并郡掾吏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时使尚书令王鲔与酺相难,上甚欣悦,然后修君臣之礼,赏赐殊特。酺为东郡太守,下车擢贤后,击豪强,赏赐分明,郡中肃然。青从此除步兵司马。酺伤青不遂,复举其子孝廉。迁魏郡太守,百姓垂涕送之盈道。和帝初,张酺下言:“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数十年以来,重其道归烦挠,故时止勿奏事,今因以为故事。 臣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事所闻见,考课众职,下章所告及所自举有意者,赏异之。其尤无状,逆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于以衰灭贪邪便佞。”张酺拜太尉,章帝诏射声校尉曹褒案汉旧仪制汉礼,酺以为褒制礼非祯祥之特达,有似异端之术,上疏曰:“褒不被刑诛,无以绝毁实乱道之路。”为太尉,父尚在,酺每迁转,乃一到雒。父来,适会正腊,公卿罢朝,俱贺岁,奉酒上酺父寿,极欣宴,莫不嘉其荣也。
(选自《东观汉记·卷十六》,有删改)
材料二:
郡吏王青者,祖父翁,与前太守翟义起兵攻王莽,及义败,余众悉降,翁独守节力战,莽遂燔烧之。父隆,建武初为都尉功曹,青为小史。与父俱从都尉行县,道遇贼,隆以身卫全都尉,遂死于难;青亦被矢贯咽,音声流渴。酺见之,叹息曰:“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乎?”遂擢用极右曹,乃上疏荐青三世死节,宜蒙显异。奏下三公,由此为司空所辟。
(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 ①永平:汉明帝刘庄在位时的年号,刘庄庙号显宗。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
答:
答案:BEH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诏为四姓小侯开学,置《五经》师”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含义不同。
B.“甚得辅导之体”和“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经·氓》)中的“体”含义不同。
C.“其尤无状,逆诏书”和“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中的“逆”含义相同。
D.“莽遂燔烧之”和“遂与秦王会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遂”含义相同。
解析:前者意为违逆,后者意为预料,含义不同,选项表述不正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张酺先是在南宫给四姓小侯教授明经,后来接受显宗的命令到东宫教授太子,每每看到太子有用度奢侈的地方,张酺就会直言规劝。
B.章帝出巡到东郡后,召集了张酺和他的学生、郡中的掾吏前来会见,以学生身份向张酺行弟子礼,并请张酺讲授《尚书》中的内容。
C.张酺之父在他担任太尉时还健在,有一次他的父亲到他任职之地,正赶上腊日,于是群臣都不上朝,到太尉府庆贺,这些足见张酺的荣光。
D.张酺感叹东郡郡吏王青一家三代忠义但没有得到应有的爵禄和赏赐,于是他上书举荐,陈明其事迹,皇帝奏文下达三公,最终王青被司空征辟。
解析:“于是群臣都不上朝”曲解文意。C项对应材料一中的“为太尉,父尚在,酺每迁转,乃一到雒。父来,适会正腊,公卿罢朝,俱贺岁,奉酒上酺父寿”。文中的“罢朝”应是指退朝后,不是不去上朝。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酺为东郡太守,下车擢贤后,击豪强,赏赐分明,郡中肃然。
译文:
(2)臣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
译文:
答案:(1)张酺担任东郡太守,刚到任就提拔贤能之人的后代,打击强横有权的人,赏赐清楚,东郡上下严肃谨慎。
(2)我认为刺史就职满一年,可以让他按照旧例奏事,询问州中的风俗。
10.张酺为何认为郡吏王青一门忠义?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祖父王翁起兵攻打王莽,失败后守节不降,被王莽用火焚烧;②父亲王隆在跟随都尉巡视时遇到贼人,为护卫都尉而死;③王青在护卫都尉战斗时,被箭射中咽喉而声音嘶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酺,字孟侯,祖父张充与光武帝是同学,光武帝即位后,(派人)探访张充,张充已经去世。永平九年,朝廷下诏为樊、郭、阴、马四姓子弟开办学堂,设置教授《五经》的学官,张酺在洛阳南宫教授明经。皇帝命张酺入东宫教授皇太子,太子居室中时常使用奢侈物品,张酺没有不直言规劝的,(于是)特别被看重。显宗认为张酺教授皇太子学业,特别符合辅佐引导的规则,章帝即位,张酺出任东郡太守,皇帝赏赐他三十万钱。元和二年,皇帝到东面巡视,亲临东郡,请张酺和他的学生以及郡中的辅助官吏一起在官署中会见。皇帝先向张酺行了弟子之礼,请张酺讲授《尚书》中的一个篇章,有时让尚书令王鲔与张酺相互辩驳,皇帝非常高兴,然后张酺行君臣之礼,(得到的)赏赐特别丰厚。张酺担任东郡太守,刚到任就提拔贤能之人的后代,打击强横有权的人,赏赐清楚,东郡上下严肃谨慎。王青从这时候被授任步兵司马一职。张酺为王青的不顺遂感到难过,又举荐王青的儿子为孝廉。张酺调任魏郡太守时,百姓流着眼泪站满道路为他送行。和帝初年,张酺进言说:“我听说皇帝应该效法自然与天道,荧惑星向太微星奏事,所以州牧刺史要入朝向皇帝奏事,这样皇帝才能通晓下面的情况,知道外面的事情。几十年来,深感这种方法特别繁杂,所以当时就停下来不让奏事,现在于是把这作为旧例。我认为刺史就职满一年,可以让他按照旧例奏事,询问州中的风俗。事情能够听说看到,对所有职务都按照标准考核政绩,有意上奏告发以及自我检举的人,特别奖赏他们。那些行为特别无礼,违逆诏书的,施行罪罚,希望警诫其余的人,让他们各自恭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职位,如此才能消灭贪婪邪恶、阿谀逢迎之人。”张酺担任太尉,章帝下诏让射声校尉曹褒依照汉朝旧有的礼仪制定汉礼,张酺认为曹褒制定礼仪没有突出吉祥的征兆,有些类似异常的征兆的礼制,就上书说:“曹褒不被按律诛杀,就没有办法杜绝毁坏事实、扰乱道义的途径。”张酺担任太尉时,他的父亲还健在,张酺多次调任后,才到了一次雒地。他的父亲来到雒地,恰逢腊日祭祀,王公大臣退朝后,都来庆贺岁末,捧着酒送上,祝张酺的父亲长寿,(众人都)特别欢乐,没有不称赞张酺的荣光的。
材料二:
东郡郡守属官王青,他的祖父王翁曾与前太守翟义起兵攻打王莽,等到翟义失败,剩下的人全部投降,只有王翁独自坚守气节努力奋战,王莽就用火焚烧他。他的父亲王隆,建武初年担任都尉功曹,(当时)王青是小史。他与父亲都跟随都尉巡行县里,路上遇到贼人,王隆用身体护卫保全都尉,于是自己遇难;王青也被箭射中咽喉,声音嘶哑。张酺见到王青,叹息道:“怎么能一家忠义却得不到爵位奖赏呢?”张酺就提拔任用王青为极右曹,然后上疏举荐王青一家三代以死守节之事,应该使王青受到特别的赏赐。奏文(由皇帝)下达给三公,王青因此被司空征召授予官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复习任务四 文意概述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比对人物
(2024·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选项]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张冠李戴。“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错误。根据原文中的“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可知,这四人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而是太子在其建议下派辩士请来的,而且汉高祖没有另立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到了四位贤人的帮助。
【参考译文】
张良说:“回想皇上一直不能招来的,普天之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赐乘安车,并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恳切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这就是对太子的一种帮助。”……皇上起身离席而去,宴会就此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根本在于张良出主意请来的这四个人的功劳。
命题
设误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误解
形象 故意说错人物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来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任务点二
02
[选项]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序错乱。“同时又……以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
【参考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命题
设误 时序
错乱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写错或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关于人物行为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比对关键词语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选项]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是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
【参考译文】
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上王位才几年,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了。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命令军队不要侵犯。”
命题
设误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事件的转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任务点四
04
任务点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2023·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2023·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选项]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表述片面,以偏概全。李靖列举一正一反、一得一失两个例子:苻坚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大败;吴汉讨伐公孙述,既有分兵也有合击,全胜。吴汉战例是“得”,苻坚战例是“失”。唐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
【参考译文】
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大败敌军,这是兵力能分而又能合导致的。”太宗说:“是这样。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无中生有
以偏
概全 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常常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等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词语或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副词)的情况
任务点五
05
任务点五 比对关系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判断选项概述是否有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辏?畔嗷兑玻?蛳ぬ?蛉饲谏髯矗?唬骸笆钦嫖壹腋尽!彼烀?讲???菅伞T?邢芄?允纫??召芍罹迫擞危?艘陨?葡羰瑁?晃拮韬ǔ┮病W杂懈静诽?蛉耍??驶??福?“爝袜怠V罟示迫司?嘤铮骸扒按臃蚍蛞??疑裒俨硕??窈瓮恢麓诵b衎者?”
[选项] 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果失当。“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是“因悉太夫人勤慎状”,即因为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而非“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
【参考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居到公安县,于是入籍定居,第四代传人是处士赵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赠中宪公生性喜欢饮酒,天天与酒友交游,只是生活用度匮乏空虚,难免妨碍了畅饮之欢。自从选择太夫人为儿媳后,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了几案,置办得非常迅速。各位老酒友惊奇地对他说:“从前我们跟你饮酒,很少有鱼类菜肴,现在怎么突然这样丰盛呢?”
命题
设误 因果
失当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