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复习任务K 文言文阅读命题新趋势
新趋势一 形式“群文阅读”,选材“百花齐放”
2024年新高考卷Ⅰ和新高考卷Ⅱ文言文阅读试题均采用了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多则文言文组合而成。单一材料变成复合材料后,阅读的文字量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增加,但是阅读的要求显著提高:考生要对多则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二者的异同,并按题干要求解决相关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
除材料形式有所变化外,文言文选材类型也更加多样:2023年新高考卷中,《韩非子》《孔丛子》为先秦诸子百家作品;《百战奇略》是古代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军事问题言论辑录,二者均关注军事问题。2024年新高考卷Ⅰ《资治通鉴·汉纪》、卷Ⅱ《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为史书,新高考卷Ⅰ《读通鉴论》、卷Ⅱ《论衡·非韩》为史论。
由此可见,从文本类型到文本内容,每年都会有变化,且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考生全面备考,最好的方法是立足教材,关注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型,如论说类、应答类、序跋类、奏议类、杂记类等,这些都有可能考查。
[边练边悟]
[《鲁穆公问子思》+《孔丛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能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的字母标记出来。
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
答:
答案:FMU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与“食不果腹”中的“果”含义不同。
解析:两个“审”字含义相同,都是“知道”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任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解析:“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错误,根据材料一“成孙弋见,公曰……”可知,是成孙弋觐见时,鲁穆公趁机向他求教,而非主动召见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译文: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译文:
解析:(1)“远”,远离;“非子思”,(如果)不是子思;“恶”,怎么。(2)“官之”,给他们安排官职;“见”,被。
答案:(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是真实的啊。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子思对鲁穆公的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的进言则是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敢于直言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揖手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啊,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您能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使您辱没威严,多次光临寒舍,那是我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任用他们来治国理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才,但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之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想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听后哈哈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可以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是真实的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在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后,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任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资治通鉴》+《左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①,绛水可以灌平阳②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③帅师围郑。将门,智伯谓赵孟④:“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⑤智伯。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选自《左传》)
【注】 ①安邑:魏国都城。②平阳:韩国都城。③荀瑶:即智伯。④赵孟:即赵襄子。当时与智伯共同围攻郑国。⑤惎:憎恨。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的字母标记出来。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答:
解析:“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应在“辨”后断开;“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
答案:BDF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意思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恶,指丑陋,与成语“深恶痛绝”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解析:“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为“偕同”,二者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最终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侧面攻打,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总结的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解析:“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译文: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
答案:(1)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是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
(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10.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答:
答案:①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②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③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也不能胜任,人们能够制服他。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使他决然施暴,危害更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向智伯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逃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是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后送他回城。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了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患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于是杀了智伯,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矫正它,不磨砺它,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也不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使他决然施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担心呢!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襄子说:“攻进去。”赵襄子说:“主人在这里。” 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襄子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 智伯不肯悔改,赵襄子因此而憎恨智伯。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新趋势二 试题命制“考教衔接”,能力要求“迁移运用”[学生用书P189]
文言文阅读题型一直相对稳定,但从2023年开始就“稳”中有“变”。一方面,突出考教衔接的趋势,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对此考生要注意积累运用;另一方面,考查范围扩大,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及推断能力。如 2023 年新高考卷Ⅱ的第11题D项考查的实词理解涉及初中教材《桃花源记》,证明高考对初中所学经典篇目依然重视;B项中涉及“金”“刁斗”等相关文化常识,关联考查诗歌《燕歌行》,可见文言文阅读中关联篇目的考查范围扩大。这些知识点都出现在教材的注释中,可见高考选文虽是课外,但考查点依然在课内,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于“考教衔接”知识点的考查范围更大了,不仅涉及初、高中的教材篇目,还有与成语中字意的比对。可以预测,以后在简答题中,也有可能涉及“教材”内容。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选自《?老子?四章》)
【注】 ①庄蹻(qiáo):楚国将军,后建立滇国,自立为王。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的字母标记出来。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答:
答案:DKO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同“早”,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C.“过”,经过,与《项脊轩志》“大母过余曰”中的“过”意思不同。
D.“假”,意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的“假”意思不同。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两个“伐”分别译为“讨伐”和“夸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的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解析:“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应是说明要在事变出现迹象前加以图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
解析:(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
答案:(1)我很愚昧地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答:
答案: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是通假字,同“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地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的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军事衰弱、政治混乱,并不在越国之下,大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庄王听后便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
扁鹊拜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表皮上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表皮,用药物熏敷可以治好;病在肌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虞王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的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二人都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材料二: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3张PPT)
特色复习任务 文言文阅读命题新趋势
新趋势一 形式“群文阅读”,选材“百花齐放”
2024年新高考卷Ⅰ和新高考卷Ⅱ文言文阅读试题均采用了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多则文言文组合而成。单一材料变成复合材料后,阅读的文字量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增加,但是阅读的要求显著提高:考生要对多则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二者的异同,并按题干要求解决相关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
除材料形式有所变化外,文言文选材类型也更加多样:2023年新高考卷中,《韩非子》《孔丛子》为先秦诸子百家作品;《百战奇略》是古代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军事问题言论辑录,二者均关注军事问题。2024年新高考卷Ⅰ《资治通鉴·汉纪》、卷Ⅱ《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为史书,新高考卷Ⅰ《读通鉴论》、卷Ⅱ《论衡·非韩》为史论。
由此可见,从文本类型到文本内容,每年都会有变化,且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考生全面备考,最好的方法是立足教材,关注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型,如论说类、应答类、序跋类、奏议类、杂记类等,这些都有可能考查。
[边练边悟]
[《鲁穆公问子思》+《孔丛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能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
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答案:FMU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与“食不果腹”中的“果”含义不同。
解析:两个“审”字含义相同,都是“知道”的意思。
√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任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
解析:“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错误,根据材料一“成孙弋见,公曰……”可知,是成孙弋觐见时,鲁穆公趁机向他求教,而非主动召见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远”,远离;“非子思”,(如果)不是子思;“恶”,怎么。(2)“官之”,给他们安排官职;“见”,被。
答案:(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是真实的啊。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思对鲁穆公的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的进言则是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敢于直言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揖手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啊,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您能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使您辱没威严,多次光临寒舍,那是我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能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任用他们来治国理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才,但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之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
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想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听后哈哈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可以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
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是真实的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在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后,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任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资治通鉴》+《左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①,绛水可以灌平阳②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解析:“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应断开;“莫之能辨”是主谓宾结构,且为宾语前置句,应在“辨”后断开;“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断开。
答案:BDF
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意思相同。
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恶,指丑陋,与成语“深恶痛绝”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解析:“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为“偕同”,二者意思不同。
√
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最终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侧面攻打,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总结的智伯失败的原因。
D.《左传》中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
解析:“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是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
(2)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
10.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简述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②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③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也不能胜任,人们能够制服他。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使他决然施暴,危害更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向智伯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伯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逃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是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后送他回城。
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了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救水患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于是杀了智伯,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
臣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矫正它,不磨砺它,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德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
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能力也不能胜任,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气足够使他决然施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人多被人的才能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失去人才的事又哪里值得担心呢!
材料二:
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襄子说:“攻进去。”赵襄子说:“主人在这里。” 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襄子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 智伯不肯悔改,赵襄子因此而憎恨智伯。智伯贪婪而刚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
新趋势二 试题命制“考教衔接”,能力要求“迁移运用”
文言文阅读题型一直相对稳定,但从2023年开始就“稳”中有“变”。一方面,突出考教衔接的趋势,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对此考生要注意积累运用;另一方面,考查范围扩大,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及推断能力。如 2023 年新高考卷Ⅱ的第11题D项考查的实词理解涉及初中教材《桃花源记》,证明高考对初中所学经典篇目依然重视;B项中涉及“金”“刁斗”等相关文化常识,关联考查诗歌《燕歌行》,可见
文言文阅读中关联篇目的考查范围扩大。这些知识点都出现在教材的注释中,可见高考选文虽是课外,但考查点依然在课内,考查的是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202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对于“考教衔接”知识点的考查范围更大了,不仅涉及初、高中的教材篇目,还有与成语中字意的比对。可以预测,以后在简答题中,也有可能涉及“教材”内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选自《〈老子〉四章》)
【注】 ①庄蹻(qiáo):楚国将军,后建立滇国,自立为王。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答案:DKO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同“早”,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C.“过”,经过,与《项脊轩志》“大母过余曰”中的“过”意思不同。
D.“假”,意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的“假”意思不同。
解析:“意思相同”错误,两个“伐”分别译为“讨伐”和“夸耀”。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的谏言,最终为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
解析:“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应是说明要在事变出现迹象前加以图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
答案:(1)我很愚昧地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5.《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是通假字,同“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为: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地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的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却不能加以禁止,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军事衰弱、政治混乱,
并不在越国之下,大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庄王听后便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看清自己。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
扁鹊拜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表皮上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肤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拜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小病在表皮,用药物熏敷可以治好;病在肌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虞王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接受晋国的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
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二人都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材料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