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五文言翻译课件(共104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五文言翻译课件(共104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05:01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五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道主观题,设题角度比较明确,考生要想获得高分,需要具备三种意识:赋分点意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识、语境推断意识。
任务点一 赋分点意识——找准翻译“三大赋分点”
高考阅卷,是按照每一句中的关键得分点给分的,因此,翻译题得高分的关键是能够捕捉到句子中的有效赋分点。
一、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是指对句子意思起决定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一旦译错,就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重要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以及一些需要根据语境临场推测意思的词语。
(1)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2)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并且将其正确地翻译出来。
[边练边悟]
1.(2024·新高考卷Ⅰ)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①重要实词:                                    
②译文:                                    
                                    
(2)①重要实词:                                    
②译文:                                    
                                    
答案:(1)①当(率领)、分(分散)、乡(同“向”,面向、朝着,引申为“与……对抗”)
②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使匈奴专门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对抗。
(2)①报(报答)、愧(因……感到惭愧)、辞(借口)
②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这不过是因见到苏武感到惭愧而说出的好听话罢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一个孙子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李陵有李广的风范,派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那些屯驻在边境的士兵,都是荆楚之地的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使匈奴专门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对抗。我愿意以少击众,就着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
材料二:
……高尚的节操已丧失,那么其余的就无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这不过是因见到苏武感到惭愧而说出的好听话罢了。他的背叛忤逆,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够掩饰的。
二、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首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不必译出。
[边练边悟]
2.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①关键虚词:                                    
②译文:                                    
                                    
(2)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①关键虚词:                                    
②译文:                                    
                                    
答案:(1)①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以(来)
②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的时候来攻打燕国。
(2)①莫[没有人(谁)];岂(怎么);而(表修饰,可不译);哉(句末语气词,呢)
②天下没有人不感到震动。我怎敢一天就忘记将军的功劳呢?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克七十多座城池,全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还有三座城池没有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惠王即位,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怀疑起乐毅来,便派骑劫去代替他带领军队。乐毅逃到赵国,赵国封他做望诸君。齐国田单用计欺骗骑劫,终于打败燕军,又收回七十多座城池,恢复齐国的领土。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的时候来攻打燕国。燕王就派人去责备乐毅,并且对他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攻破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没有人不感到震动。我怎敢一天就忘记将军的功劳呢?”
三、文言句式
(1)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2)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译句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不能生硬地翻译,固定句式有固定的译法,需在平时掌握好。
[边练边悟]
3.(2024·全国甲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①句式类型:                                    
②译文:                                    
                                    
答案:①判断句(……者,……也 )
②曹操让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就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曹操在兖州,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大乱,徐翕、毛晖都叛变,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都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就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曹操赞叹他有德行。
任务点二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识——“六字法”的运用[学生用书P175]
“直译”就是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就需要“留”“换”的方法;发语词、语气词等无法直接译出的词,可不必译出来,就需要“删”法。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表达不出原文意蕴的时候,要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采用“调”“补”“变”的方法,让语句文从句顺,明白通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1.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保留的词语,并翻译语句。
(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①保留词语:                                    
②译文: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①保留词语:                                    
②译文:                                    
                                    
答案:(1)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齐安、临汝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
(2)①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
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选自《说苑·贵德》)
①保留词语:                                    
②关键词语:                                    
③文言句式:                                    
④译文:                                    
                                    
答案:①武王、太公
②克(攻克);召(召见);士众(将士和民众)
③固定句式(奈……何)
④武王攻破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该拿那些商朝的将士和民众怎么办?”
【参考译文】
武王攻破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该拿那些商朝的将士和民众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恨一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墙壁。把他们全部杀掉,不剩一个,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来,武王问:“你看应该怎么办?”邵公回答:“把有罪的杀掉,没有罪的就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保留词语 对接教材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鸿门宴》)保留词语:封闭、宫室。参考译文: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
专有名词(如人、物、地名、朝代、年号、帝号、国号、官职、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保留词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项羽。参考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成语可以保留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保留词语:劳苦而功高、封侯。参考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选自《曹冲救库吏》)
①保留词语:                                    
②重要实词:                                    
③关键虚词:                                    
④文言句式:                                    
⑤译文:                                    
                                    
答案:①太祖、马鞍
②啮(咬);面缚(双手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首(自首);罪(请罪)
③而(表转折)
④被动句(为鼠所啮、犹惧不免)
⑤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
【参考译文】
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曹冲说:“你在家里等待三天,到中午的时候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衣服,就像被老鼠咬了一样,装出内心不高兴的样子,看上去愁眉苦脸的。太祖问他为什么,曹冲回答说:“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太祖说:“这是一派胡言罢了,你不必为此烦恼。”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太祖,太祖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
二 换(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2.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并翻译语句。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                                    
②译文: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                                    
②译文:                                    
                                    
答案:(1)①思(想);厥(他们的);先(死去的);祖父(泛指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斩(斩断);以(才);尺寸之地(一点土地)
②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2)①以(用);赂(贿赂);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
②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①画线句中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                                    
②译文:                                    
                                    
答案:①笃(深厚);以此(因此);负(辜负,对不起)
②我以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深厚,因此对不起你。
【参考译文】
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诬陷,悲愤忧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他的儿子陆抗,哭泣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深厚,因此对不起你。”身为人主却能悔恨自己的过失,如此真诚地诉说,谁能不感动哭泣?孙氏兄弟这样的用人之法,就是所说的凭借意气来感动别人。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替换词语:思(思考)。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续上表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替换词语: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参考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要替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替换词语:山东(崤山以东)。参考译文: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吾从而师之。(《师说》)替换词语:师(以……为师)。参考译文: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替换词语:则(就是)。参考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选自《说苑·辨物》)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                                    
                                    
②文言句式:                                    
③译文:                                    
                                    
答案:①过(拜访);暴疾(突然得病);造(到);活(使……活,救活)
②省略句(入言)
③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
【参考译文】
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中庶子进宫禀告赵王,赵王光着脚快步走来,出了宫门,话没说完,眼泪就沾湿了他的衣襟。于是扁鹊就给太子诊治。太子于是就活过来了。天下人听到这件事,都说:“扁鹊能够使死人复活。”扁鹊告诉大家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活着罢了。那些死了的人仍然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可悲呀!乱国的君主治理国家的弊病却不是用药物可以医治的。
三 删(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3.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删去的词语,并翻译语句。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①删掉词语:                                    
②译文: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①删掉词语:                                    
②译文:                                    
答案:(1)①“出入”是偏义复词,需要删去“入”
②(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①删去音节助词“之”
②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走过的人。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3.(2022·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①删掉词语:                                    
②关键词语:                                    
③译文:                                    
                                    
答案:①之(第一个)
②与(给予);之(第二、三个,均为代词,他们);徒(仅仅)
③而且那些君子给予他们的,难道仅仅说是给予他们而已?
【参考译文】
圣人不这样,他们认为天下之人,不幸而犯了罪过,可以处罚,可以不处罚,处罚他,会对仁义有损伤;侥幸而有功劳,可以奖赏,可以不奖赏,不奖赏,会对信义有损害。与其不屈从我的法令,倒不如使百姓保全他们的肌肤和头颅,从而对他们的君主没有怨恨;与其不僭越等级,倒不如使百姓为得到做善事的好处而快乐,从而没有失望不满足的想法。唉!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而且那些君子给予他们的,难道仅仅说是给予他们而已?给予他们并趁机来勉励他们罢了。所以舍弃有罪的而听从无罪的,这是用羞耻之心来勉励他们;舍去赏赐轻的而趋就赏赐重的,这是用仁义来勉励他们。大概是想要他们进行思考后领悟到这一点。所以尧舜、三代有此盛况,舍弃这个,那么忠厚的教化,也没有办法在百姓中表现出来。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删除词语 对接教材
结构性助词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删掉词语:之。参考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的虚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删掉词语:夫。参考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
语气词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删掉词语:也。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同义词中的某个词语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删掉词语:父、弟。译文:我有母亲(的劝说),还有兄长的逼迫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桴,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桴端,奈何无重将也。
(选自《尉缭子》)
①删掉词语:                                    
②保留词语:                                    
③关键词语:                                    
                                    
④文言句式:                                    
                                    
⑤译文:                                    
                                    
答案:①夫
②父兄 子女
③利(占有);臣妾(奴役)
④判断句
⑤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杀害无罪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因此,军队是用来平定动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所到之处,能让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国君军事上的英明谋略与决策,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在危难关头与敌军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四 调(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4.判断句式类型,调整语序并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
②调整语序:
③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①句式类型:                                    
②调整语序:
③译文:                                    
答案:(1)①定语后置句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
(2)①宾语前置句
③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4.(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句式类型:                                    
②译文:                                    
                                    
答案:①状语后置句(断之以法)
②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参考译文】
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选自《说苑·杂言》)
①句式类型:                                    
②关键词语:                                    
③译文: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判断句(是丘之过也)
②习(学习);修(修行);是(代词,这);过(过错)
③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参考译文】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为什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俗气呢!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撤围了。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5.判断下列语句的补充情况,并翻译。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①增补词语:                                    
②译文: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①增补词语:                                    
②译文:                                    
                                    
答案:(1)①“甚急”前加主语“今日之事”
②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
(2)①两句“军”后加介词“于”
②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的南面驻扎。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5.(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增补词语:                                    
                                    
②关键词语:                                    
                                    
③译文:                                    
                                    
答案:①句前加主语“这些规定”
②覆视(复核查验);可(值得);矜(怜悯);状(情况);闻(使……知道)
③(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依据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参考译文】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在外地各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依据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进行一次回奏就行了。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补充词语 教材对接
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译文:(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了,你再进去
省略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数词后补充量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兵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吕)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①增补词语:                                    
②关键词语:                                    
③译文:                                    
                                    
答案:①“已服矣”前加主语“我(布)”
②患(忧虑);服(投降)
③您所忧虑的人就是我吕布,现在(我)已经投降了。
【参考译文】
吕布见到曹操说:“从今以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曹操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吕布说:“您所忧虑的人就是我吕布,现在(我)已经投降了。如果让我率领骑兵,您率领步兵,平定天下没问题。”又回头对刘备说:“玄德,你是座上客,我是投降的俘虏,绳子把我捆得太紧,难道不能替我说句好话吗?”曹操笑着说:“捆猛虎,不能不捆紧。”于是命人把捆吕布的绳子放松一点。刘备说:“不能放松。您没看到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原、董卓的吗?”曹操点头称是。吕布瞪眼看着刘备说:“你这个大耳朵的家伙,最不可信。”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时,就需要考虑运用“变”的方法。
INCLUDEPICTURE "链接教材csJ.TIF"
6.翻译下列语句。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译文: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译文:                                    
                                    
答案:(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2)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走向而建,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屋角互相对峙。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6.(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
(选自《〈宗子相集〉序》)
①变通词语:                                    
②译文:                                    
                                    
答案:①“无毛发之用”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没有丝毫的用处”
②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参考译文】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颇有声望,因为不愿依附权贵,不久就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变通类型 对接教材
对比喻句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 金城千里。 (《过秦论》)译文: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
变通类型 对接教材
对借代句进行翻译时,一般只要把所代指的事物写出来即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译文: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本句还是互文句)
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即可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边练边悟]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①变通词语:                                    
②译文:                                    
                                    
答案:①“暮”指傍晚、天要黑了,这里比喻学习“晚”“迟”了
②晋平公向师旷询问:“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和他的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亮的蜡烛的光亮。’在点上蜡烛的光明里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任务点三 语境推断意识——“三法”破解翻译“卡壳”处[学生用书P181]
一、联想推断法
联想渠道 考教衔接
联想教材。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 2022年新高考卷Ⅱ要翻译的句子“诸将鲜能及者”中,“鲜”是个多义词,可以联想到“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从而判断“鲜”是“少”的意思
联想成语。不少成语来源于文言文,其中个别字词的解释就是古汉语中相应词语的解释,所以在翻译时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 2022年新高考卷Ⅰ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折节”的意思,从而确定“折节”是屈服于别人的意思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汉书·晁错传》)
(1)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①推敲词语:                                    
②译文: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①推敲词语:                                    
②译文:                                    
答案:(1)①相,联想《孔雀东南飞》中的“嬉戏莫相忘”,解释为“我”,偏指一方。王,联想《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释为“使……称王”
②吴王和楚王给我送来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
(2)①始,联想《六国论》中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解释为“才”。内、外,联想《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②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
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给我送来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担任攻打吴、楚叛军的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后,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生气削夺了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二、语境整合法
整合类型 考教衔接
相邻推断法。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近义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较为熟悉的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义。另一种是反义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反向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教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答案:“陟”与“罚”反义,意为“晋升”;“臧”与“否”反义,意为“赞扬”。(2)高考:(2023·新高考卷Ⅱ)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答案:“平易”,根据“宽广”和“地”,可以理解为“地形平坦”
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教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答案:由与“弥”处于同一位置的“愈”推断出“弥”的意思,意为“越,更加”。(2)高考:(2022·全国乙卷)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答案:“老弱之不养”与“鳏寡之不室”是对偶句。“老弱”指年老体弱之人,“鳏寡”与之意近,指年龄大又失去伴侣的人
[边练边悟]
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推敲词语:                                    
                                    
②译文:                                    
                                    
答案:①恶(厌恶);乐(喜欢)
②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三、语法分析法
内涵阐释 考教衔接
除了特殊句式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相应成分对应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定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形容词、副词。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1)教材: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答案:之:到。“所”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因此,“之”在这里译成动词“到”。(2)(2021·新高考卷Ⅰ)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因此,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答案:“赇”在谓语动词“受”的后面,可以断定它是个名词;由后文“密使左右试赂之”中的“赂(‘贿赂’的意思)”,断定“赇”是“贿赂”的意思
[边练边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詹)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选自《逊志斋集》)
(1)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译文:                                    
                                    
解析:“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出“被”字;“之”“其”都是代词,指方国珍;“廉”,译为“廉洁”;“名”,译为“名声”。
答案: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于是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
(2)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译文:                                    
                                    
解析:“会众于庭”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于庭会众”,译为“在庭内会见众官员”;“引”,译为“拉”;“责以不奉公”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为“以不奉公责”,译为“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斩”,译为“杀”;“之”,代词,译为“他”。
答案: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
【参考译文】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庆元府府署,寻找人才为自己所用。他听说詹鼎有才干,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于是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时,有人犯法,(方国珍的弟弟)交给詹鼎惩办此事,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国珍想发动起义,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完全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政事呢?”没有应允。平章事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狱,半年后才释放出来。
詹鼎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将士和权贵大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边防军事,屡次违反规约。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发抖,跪着行走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站不起来,才停止。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直身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堆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判决完了。
课时跟踪练
[学生用书P85(单独成册)]
(50分钟)
一、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________________
(2)晏子辞曰________________
(3)吾君好治宫室________________
(4)安国而度家________________
(5)君商渔盐________________
(6)关市讥而不征________________
(7)若死者刑________________
(8)齐不加我矣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赏赐 (2)推辞 (3)修筑 (4)考虑 (5)动词,经营 (6)盘查 (7)动词,判刑 (8)凌驾,欺凌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
译文:                                    
                                    
(2)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译文:                                    
                                    
(3)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译文:                                    
                                    
答案:(1)(国君)又喜欢游乐,爱好玩物,给宫中妃嫔妆饰。
(2)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
(3)虽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参考译文】
景公把平阴和藁邑赏赐给晏子。晏子推辞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人力已经十分困乏了;(国君)又喜欢游乐,爱好玩物,给宫中妃嫔妆饰,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国君)还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您的话说得不错。虽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先考虑国君,后考虑自身,先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奉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不想富有和显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促进渔业、盐业的买卖,对关市盘查但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人就处罚,如果是该处罚的人就免去处罚。像这样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国君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之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国君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不有以究极其理________________
(2)即所谓体之充者________________
(3)本自浩然,失养故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推究,探究 (2)充实,充盈 (3)衰竭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
译文:                                    
                                    
答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有用来明晓道义的办法,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才有用来辅助道义的方法,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
【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力了解事物的原理,对天下所有的言论,都探究挖掘它的根本原理来了解它对错得失的原因。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时的情状。气,是使身体充盈的东西。本来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有用来明晓道义的办法,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才有用来辅助道义的方法,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②,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选自《吕氏春秋·赞能》)
【注】 ①欧冶:欧冶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工。②此句应为“舜得皋陶而尧受之,禹得伯益而舜受之”。受:同“授”。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管子束缚在鲁________________
(2)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________________
(3)衅以牺猳焉________________
(4)因顾而命管子曰________________
(5)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________________
(6)凡行赏欲其本也________________
(7)耦世接俗,说义调均________________
(8)十二年而庄王霸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被囚禁 (2)用胶粘住 (3)祭祀 (4)回头看 (5)做,行 (6)根本 (7)附和世俗 (8)称霸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
译文:                                    
                                    
(2)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译文:                                    
                                    
(3)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译文:                                    
                                    
(4)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译文:                                    
                                    
答案:(1)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
(2)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
(3)陈述主张能让君主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
(4)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做事能力,品行不好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尧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禹得到伯益,舜就把帝位禅让给了禹;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能够获得的土地哪里能用里数来衡量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齐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别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任用他为臣,那么,他也会为您射别人。”齐桓公不听,坚持要任用鲍叔为相。鲍叔坚决拒绝为相,最后,齐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住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驱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祭祀,让他自由地跟自己一起回到国都。(齐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打扫宗庙,设置座席与几案,把管仲举荐给祖先,说:“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齐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齐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齐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齐桓公可以说是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生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所了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述主张能让君主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来迎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任用他为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之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去接孙叔敖,任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就称霸了,这是沈尹茎的功劳啊!没有比举荐贤才更大的功劳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刑部侍郎从伯伯刍尝言:某所居安邑里,巷口有鬻饼者,早过户,未尝不闻讴歌而当炉,兴甚早。一旦,召之与语,贫窘可怜,因与万钱,令多其本,日取饼以偿之。欣然持镪而去。后过其户,则寂然不闻讴歌之声,谓其逝矣。及呼乃至,谓曰:“尔何辍歌之遽乎?”曰:“本流既大,心计转粗,不暇唱《渭城》矣。”从伯曰:“吾思官徒亦然。”因成大噱。
(选自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刑部侍郎从伯伯刍尝言________________
(2)巷口有鬻饼者________________
(3)未尝不闻________________
(4)讴歌而当炉________________
(5)谓其逝矣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堂房伯父 (2)卖 (3)不曾 (4)唱 (5)去,往,离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召之与语,贫窘可怜,因与万钱,令多其本,日取饼以偿之。
译文:                                    
                                    
(2)谓曰:“尔何辍歌之遽乎?”曰:“本流既大,心计转粗,不暇唱《渭城》矣。”
译文:                                    
                                    
答案:(1)有一天早晨,我叫他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贫困可怜,就给了他一万文钱,使他增加本钱,我每天去取饼作为偿还。
(2)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不唱歌了?”那人说:“本钱多了,心里变得复杂起来,没有时间唱《渭城曲》了。”
【参考译文】
刑部侍郎堂房伯父刘伯刍曾说过:我居住的安邑坊,巷口有个卖饼的人,每天早上经过我家,没有哪一天不听见他唱着歌卖饼的,他起身很早。有一天早晨,我叫他来和他交谈,知道他贫困可怜,就给了他一万文钱,使他增加本钱,我每天去取饼作为偿还。他高兴地拿着钱走了。这以后再经过我家,却静悄悄的,听不见唱歌的声音,以为他离开这里了。一喊他,他却来了,问他:“你怎么这么快就不唱歌了?”那人说:“本钱多了,心里变得复杂起来,没有时间唱《渭城曲》了。”堂房伯父说:“我想做官的人也是这样。”于是这事成了一个大笑话。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姓陶氏,名永恕,字廷德,系出晋渊明之后。永恕生于正统丙辰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仁厚,笃于孝友。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官道经铜梁山麓约一里许,地多卑洼沮洳,一雨则泥淖没胫,公为鸠工伐石,畚土筑堤,栉比方石修砌之,道路遂平,行者称便。他若名山福地,有所兴造,辄捐资助力,以相其成。其乐善好施又如此。弘治戊申大旱,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选自《大明故义官陶公墓志铭》)
9.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为人性仁厚,笃于孝友________________
(2)地多卑洼沮洳________________
(3)地多卑洼沮洳________________
(4)一雨则泥淖没胫________________
(5)公为鸠工伐石________________
(6)畚土筑堤________________
(7)栉比方石修砌之________________
(8)行者称便________________
(9)以相其成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2)低洼 (3)潮湿
(4)淹没 (5)召集工人 (6)用簸箕 (7)排列整齐 (8)称赞 (9)帮助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有乏则周济之,力弗克偿,取券还之,人感其行惠,率称为长者。
译文:                                    
                                    
(2)出白金若干两,助官籴谷以济民,奉例拜八品散官。
译文:                                    
                                    
答案:(1)(陶公)遇到穷困的就周济他们,没有能力偿还的,就取出借据还给他们,人们被他做的善事感动,都称他是有德行的人。
(2)(陶公)拿出白金若干两,帮助官府买进粮食来救济百姓,按惯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
【参考译文】
公姓陶,名永恕,字廷德,是晋代陶渊明的后人。永恕出生在正统丙辰年十月二十八日,为人性情仁爱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陶公)遇到穷困的就周济他们,没有能力偿还的,就取出借据还给他们,人们被他做的善事感动,都称他是有德行的人。经过铜梁山麓的官道大约有一里,地面大多低洼潮湿,一下雨泥淖就淹没小腿,陶公为此召集工人开挖石方,用簸箕运土修筑堤坝,将方石排列整齐进行修筑,道路于是平整了,行路的人都称赞方便。其他像名山福地,有修建的,就捐钱出力,来帮助他们完成。他乐善好施也像这样。弘治戊申年大旱,(陶公)拿出白金若干两,帮助官府买进粮食来救济百姓,按惯例被授予八品的散官。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怀终隐之志。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创义田义塾。讳言人过,喜称人善。又善莳药,故得药物最真,凡乞者即与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凡数百里内,僧刹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为之。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所居近沧漭溪,种树数十万株,如云封雾接。居士跨蹇往来其间,与田夫野老,坐草莱,说耕耘事。手种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酿醇酒,清洌异常。居士性不多饮,少饮即酣畅,任意潇洒。久之裒集成帙,自号曰《樵歌》云。
嗟乎,诗之累于应酬也久矣!居士隐于樵,故谢绝一切人间应酬。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与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无有。故落笔即有烟云之趣,依稀与陶元亮、王无功①相似。今春,予由当阳玉泉得晤居士,一见欢然订交。盖居士与予友刘孝廉玄度最相知。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朔望必奠,谈及必泣,其急友谊如此。樵乎,樵乎,其真有隐德侠骨者耶!后之人读《樵歌》,居士之清标逸致,亦可想见其一斑也。
(选自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有删改)
材料二:
嗟夫!诗道之不古久矣!世之号善吟者,往往流连光景,使人驰骛于玄虚荒忽之场,控之非有,挹之非无;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此何为者哉?殊不知诗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则②民彝③者也。舍此而言诗,诗之道丧矣!濂也不敏,自童年习为比兴之学,腥秽填阏而襟灵弗舒,形于言辞,则平凡为已甚。今幸获读先生之诗,庶几其有发哉!
(选自宋濂《霞川集序》,有删改)
【注】 ①陶元亮、王无功:陶元亮,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王无功,王绩,字无功,初唐隐逸诗人。②物则:物理,事物的法则。③民彝:人伦,人与人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标记出来。
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
答:                                    
答案:BDF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去,指放弃,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B.莳,指栽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莳也若子”的“莳”意思相同。
C.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不敏,文中指行动缓慢,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
解析:“文中指行动缓慢,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错误。两个“不敏”都意为“不聪敏、没有才能”。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徐乐轩少年时以儒学为业,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未能考中,于是怀有终身隐居的志向。
B.徐乐轩大公无私,常施舍药物给他人,这些药物治病大多有效果;得到奇方,他必分享于人。
C.徐乐轩喜好读书,著书很多,看到友人的好诗文,担心自己不能长久欣赏,总要把它们刻在石上。
D.宋濂认为自己所作诗歌过于平凡,有幸读到《霞川集》,希望这本集子能对自己写诗有所启发。
解析:“担心自己不能长久欣赏”无中生有。由材料一“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可知,文中只是说徐乐轩会将友人的好诗文刻在石上,并没有表明其原因和目的。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
译文:                                    
                                    
(2)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
译文:                                    
                                    
解析:(1)“周”,周济,救济;“不啻”,不异于,如同。(2)“没”,去世,死;“编次”,按次序编排。
答案:(1)他每天把布施恩德作为要事,救济他人的急难,如同自身有急难一般。
(2)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设法寻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编排后把它交给我。
15.徐乐轩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宋濂“诗者本乎性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他的诗言为心声,没有违心之言。②他的诗源自隐居生活,落笔即有隐逸之趣。③他的诗体现其“隐德侠骨”“清标逸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一位隐士,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年时以儒学为业,因为多次科考不中,于是放弃秀才身份,怀有终身隐居的志向。他每天把布施恩德作为要事,救济他人的急难,如同自身有急难一般。依照范仲淹的旧例,创立义田、义塾。不愿谈论他人的过错,喜欢称扬他人的优点。又擅长栽种药草,因此所得药物最真,只要有人乞求就施舍给他,用来治病大多见效。(如果)得到一个奇方,必定普遍地传及众人。方圆几百里内,所有的寺庙和道院,只要有能力翻新的,都尽力去做。居士虽置身于世外,隐逸无迹,但是爱好读书,撰写的奇书最多,遇到友人的好诗和好文章,就刻写在石头上保存。住所靠近沧漭溪,栽种了几十万株树,仿佛连云接雾。居士骑着蹇驴往来其中,与田野父老坐在草地上,谈说些耕种之事。亲自种植茶树,(所产之茶)无异于天池、虎丘等名茶。家中酿造的醇香美酒,异常清洌。居士天生不多饮酒,饮酒少许就很畅快,肆意潇洒。久而久之,将写成的文字辑集成册,自己将其命名为《樵歌》。 
唉,诗歌受应酬的牵累已经很久了!居士隐居于樵采之间,因而对人间应酬一概谢绝。凡是心里所不想说却不得不说和口中所不愿言却不得不言的话,居士全都没有。所以一落笔就有隐逸山林的意趣,与陶渊明、王绩相类似。今年春天,我有幸在当阳玉泉见到居士,初次见面就高兴地结为朋友。这是因为居士与我的友人刘玄度最为知心。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设法寻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编排后把它交给我。朔日与望日必定祭奠(玄度),谈到他时必定哭泣,居士就像这样重视友谊。樵夫啊樵夫,他真是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具有侠者风骨的人啊!后来的人读了《樵歌》,对居士清高的人格、超逸的兴致,也可以有所领略和想象了。
材料二:
唉!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不淳朴已经很久了!当今世上那些号称善于作诗的人,(其题材或诗句)往往局限于美好的景象,使人在玄虚、荒诞之境中奔走,若有若无,难以把握;甚至造出一些奇谈怪论,说是诗歌有生命,须得有人亲手握住,不然(它)便会飞去。这说的是些什么话?(他们)尚不知道诗歌以真性情为根本,而不出于物理、人伦。抛弃这些去谈论诗歌,诗道就沦丧了!我不聪敏,自童年起就学习比兴等诗学,腥秽之气填塞胸中而襟怀、心灵不得舒展,写成诗歌来呈现,则过于平凡。如今有幸能读到先生的诗,希望会对我有所启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04张PPT)
复习任务五 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作为一道主观题,设题角度比较明确,考生要想获得高分,需要具备三种意识:赋分点意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识、语境推断意识。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赋分点意识——找准翻译“三大赋分点”
高考阅卷,是按照每一句中的关键得分点给分的,因此,翻译题得高分的关键是能够捕捉到句子中的有效赋分点。
一、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是指对句子意思起决定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一旦译错,就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重要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以及一些需要根据语境临场推测意思的词语。
(1)重要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2)把重要实词翻译到位,需要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以及多义词,并且将其正确地翻译出来。
[边练边悟]
1.(2024·新高考卷Ⅰ)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重要实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①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当(率领)、分(分散)、乡(同“向”,面向、朝着,引申为“与……对抗”)
②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使匈奴专门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对抗。
(2)①报(报答)、愧(因……感到惭愧)、辞(借口)
②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这不过是因见到苏武感到惭愧而说出的好听话罢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一个孙子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李陵有李广的风范,派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那些屯驻在边境的士兵,都是荆楚之地的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南边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使匈奴专门与贰师将军李广利对抗。我愿意以少击众,就着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
材料二:
……高尚的节操已丧失,那么其余的就无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这不过是因见到苏武感到惭愧而说出的好听话罢了。他的背叛忤逆,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够掩饰的。
二、关键虚词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首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不必译出。
[边练边悟]
2.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关键虚词,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燕王悔,惧赵用乐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①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①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以(来)
②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的时候来攻打燕国。
(2)①莫[没有人(谁)];岂(怎么);而(表修饰,可不译);哉(句末语气词,呢)
②天下没有人不感到震动。我怎敢一天就忘记将军的功劳呢?
【参考译文】
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攻克七十多座城池,全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还有三座城池没有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惠王即位,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怀疑起乐毅来,便派骑劫去代替他带领军队。乐毅逃到赵国,赵国封他做望诸君。齐国田单用计欺骗骑劫,终于打败燕军,又收回七十多座城池,恢复齐国的领土。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的时候来攻打燕国。燕王就派人去责备乐毅,并且对他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将军,将军替燕国攻破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没有人不感到震动。我怎敢一天就忘记将军的功劳呢?”
三、文言句式
(1)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2)要掌握各种句式的翻译格式。①判断句:必须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必须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译句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不能生硬地翻译,固定句式有固定的译法,需在平时掌握好。
[边练边悟]
3.(2024·全国甲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判断句(……者,……也 )
②曹操让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就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曹操在兖州,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大乱,徐翕、毛晖都叛变,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都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就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曹操赞叹他有德行。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识——“六字法”的运用
“直译”就是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一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就需要“留”“换”的方法;发语词、语气词等无法直接译出的词,可不必译出来,就需要“删”法。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表达不出原文意蕴的时候,要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采用“调”“补”“变”的方法,让语句文从句顺,明白通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 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1.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保留的词语,并翻译语句。
(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①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齐安、临汝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①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
②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选自《说苑·贵德》)
①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武王、太公
②克(攻克);召(召见);士众(将士和民众)
③固定句式(奈……何)
④武王攻破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该拿那些商朝的将士和民众怎么办?”
【参考译文】
武王攻破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该拿那些商朝的将士和民众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恨一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墙壁。把他们全部杀掉,不剩一个,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来,武王问:“你看应该怎么办?”邵公回答:“把有罪的杀掉,没有罪的就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
保留词语 对接教材
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可以保留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鸿门宴》)
保留词语:封闭、宫室。
参考译文: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
保留词语 对接教材
专有名词(如人、物、地名、朝代、年号、帝号、国号、官职、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保留词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项羽。
参考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保留词语 对接教材
成语可以保留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保留词语:劳苦而功高、封侯。
参考译文: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选自《曹冲救库吏》)
①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要实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关键虚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太祖、马鞍
②啮(咬);面缚(双手反绑在背后而面向前);首(自首);罪(请罪)
③而(表转折)
④被动句(为鼠所啮、犹惧不免)
⑤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
【参考译文】
太祖的一副马鞍放在仓库里,可是被老鼠咬坏了。守仓库的官吏害怕极了,以为自己死定了,和大家商议想要反绑双手当面向太祖自首请罪,又怕不能被赦免。曹冲说:“你在家里等待三天,到中午的时候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了衣服,就像被老鼠咬了一样,装出内心不高兴的样子,看上去愁眉苦脸的。太祖问他为什么,曹冲回答说:“世人认为被老鼠咬破衣服,它的主人不吉祥。现在,我的衣服被咬破了,因此悲伤。”太祖说:“这是一派胡言罢了,你不必为此烦恼。”不多时守仓库的官吏就把马鞍被咬这件事报告给了太祖,太祖笑着说:“我儿的衣服放在身边,尚且被咬破了,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对这件事丝毫不加追究。
二 换(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2.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并翻译语句。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思(想);厥(他们的);先(死去的);祖父(泛指祖辈、父辈);暴(同“曝”,暴露);斩(斩断);以(才);尺寸之地(一点土地)
②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用);赂(贿赂);封(封赏);事(侍奉);礼(礼遇)
②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2.(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①画线句中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笃(深厚);以此(因此);负(辜负,对不起)
②我以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深厚,因此对不起你。
【参考译文】
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诬陷,悲愤忧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他的儿子陆抗,哭泣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深厚,因此对不起你。”身为人主却能悔恨自己的过失,如此真诚地诉说,谁能不感动哭泣?孙氏兄弟这样的用人之法,就是所说的凭借意气来感动别人。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替换词语:思(思考)。
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替换词语: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
参考译文: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要替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替换词语:山东(崤山以东)。
参考译文: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吾从而师之。(《师说》)
替换词语:师(以……为师)。
参考译文: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替换词语 对接教材
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替换词语:则(就是)。
参考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边练边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选自《说苑·辨物》)
①需要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过(拜访);暴疾(突然得病);造(到);活(使……活,救活)
②省略句(入言)
③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
【参考译文】
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国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中庶子进宫禀告赵王,赵王光着脚快步走来,出了宫门,话没说完,眼泪就沾湿了他的衣襟。于是扁鹊就给太子诊治。太子于是就活过来了。天下人听到这件事,都说:“扁鹊能够使死人复活。”扁鹊告诉大家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活着罢了。那些死了的人仍然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可悲呀!乱国的君主治理国家的弊病却不是用药物可以医治的。
三 删(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3.指出下列语句中需要删去的词语,并翻译语句。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①删掉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出入”是偏义复词,需要删去“入”
②(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①删掉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删去音节助词“之”
②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走过的人。
3.(2022·浙江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①删掉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之(第一个)
②与(给予);之(第二、三个,均为代词,他们);徒(仅仅)
③而且那些君子给予他们的,难道仅仅说是给予他们而已?
【参考译文】
圣人不这样,他们认为天下之人,不幸而犯了罪过,可以处罚,可以不处罚,处罚他,会对仁义有损伤;侥幸而有功劳,可以奖赏,可以不奖赏,不奖赏,会对信义有损害。与其不屈从我的法令,倒不如使百姓保全他们的肌肤和头颅,从而对他们的君主没有怨恨;与其不僭越等级,倒不如使百姓为得到做善事的好处而快乐,从而没有失望不满足的想法。唉!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而且那些君子给予他们的,难道仅仅说是给予他们而已?
给予他们并趁机来勉励他们罢了。所以舍弃有罪的而听从无罪的,这是用羞耻之心来勉励他们;舍去赏赐轻的而趋就赏赐重的,这是用仁义来勉励他们。大概是想要他们进行思考后领悟到这一点。所以尧舜、三代有此盛况,舍弃这个,那么忠厚的教化,也没有办法在百姓中表现出来。
删除词语 对接教材
结构性助词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删掉词语:之。
参考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的虚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删掉词语:夫。
参考译文: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
删除词语 对接教材
语气词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删掉词语:也。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同义词中的某个
词语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删掉词语:父、弟。
译文:我有母亲(的劝说),还有兄长的逼迫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桴,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桴端,奈何无重将也。
(选自《尉缭子》)
①删掉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夫
②父兄 子女
③利(占有);臣妾(奴役)
④判断句
⑤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杀害无罪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因此,军队是用来平定动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所到之处,能让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国君军事上的英明谋略与决策,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在危难关头与敌军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四 调(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4.判断句式类型,调整语序并翻译下列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
②调整语序: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和强健的筋骨。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调整语序: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
③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断之以法)
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参考译文】
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的威严执行法律,奏答的言论像泉水一样涌出,皇上都听从他的意见,天下没有冤案。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至谓语的前面。
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
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甲士以围孔子之舍。子路怒,奋戟将下斗。孔子止之曰:“何仁义之不免俗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是丘之过也。若似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夫!由歌,予和汝。”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甲罢。
(选自《说苑·杂言》)
①句式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修);判断句(是丘之过也)
②习(学习);修(修行);是(代词,这);过(过错)
③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
【参考译文】
孔子到宋国去,匡简子正要杀阳虎。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士兵因此包围了孔子的房舍。子路很生气,举起戟要去和他们搏斗。孔子阻止他说:“为什么讲究仁义的人也不能避免俗气呢!不学习《诗经》《尚书》,不修行礼乐,这是我孔丘的过错。如果我的相貌像阳虎,那不是我的罪过,这是天命呀!仲由来唱歌,我来和你。”于是子路唱起歌来,孔子跟着唱,唱完三遍,士兵就撤围了。
五 补(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

5.判断下列语句的补充情况,并翻译。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
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甚急”前加主语“今日之事”
②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句“军”后加介词“于”
②晋军(在)函陵驻扎,秦军(在)氾水的南面驻扎。
5.(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句前加主语“这些规定”
②覆视(复核查验);可(值得);矜(怜悯);状(情况);闻(使……知道)
③(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依据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
【参考译文】
(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在外地各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依据法律应当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完成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进行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进行一次回奏就行了。
补充词语 教材对接
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了,你再进去
省略的介词“于”等要补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补充词语 教材对接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数词后补充量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兵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吕)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①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已服矣”前加主语“我(布)”
②患(忧虑);服(投降)
③您所忧虑的人就是我吕布,现在(我)已经投降了。
【参考译文】
吕布见到曹操说:“从今以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曹操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吕布说:“您所忧虑的人就是我吕布,现在(我)已经投降了。如果让我率领骑兵,您率领步兵,平定天下没问题。”又回头对刘备说:“玄德,你是座上客,我是投降的俘虏,绳子把我捆得太紧,难道不能替我说句好话吗?”曹操笑着说:“捆猛虎,不能不捆紧。”于是命人把捆吕布的绳子放松一点。刘备说:“不能放松。您没看到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原、董卓的吗?”曹操点头称是。吕布瞪眼看着刘备说:“你这个大耳朵的家伙,最不可信。”
六 变(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时,就需要考虑运用“变”的方法。
6.翻译下列语句。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2)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走向而建,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屋角互相对峙。
6.(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
(选自《〈宗子相集〉序》)
①变通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无毛发之用”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意思是“没有丝毫的用处”
②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参考译文】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担任考功郎时颇有声望,因为不愿依附权贵,不久就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变通类型 对接教材
对比喻句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 金城千里。 (《过秦论》)
译文: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
变通类型 对接教材
对借代句进行翻译时,一般只要把所代指的事物写出来即可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译文: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本句还是互文句)
变通类型 对接教材
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即可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边练边悟]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①变通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暮”指傍晚、天要黑了,这里比喻学习“晚”“迟”了
②晋平公向师旷询问:“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和他的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亮的蜡烛的光亮。’在点上蜡烛的光明里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语境推断意识——“三法”破解翻译“卡壳”处
一、联想推断法
联想渠道 考教衔接
联想教材。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 2022年新高考卷Ⅱ要翻译的句子“诸将鲜能及者”中,“鲜”是个多义词,可以联想到“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从而判断“鲜”是“少”的意思
联想渠道 考教衔接
联想成语。不少成语来源于文言文,其中个别字词的解释就是古汉语中相应词语的解释,所以在翻译时遇到不懂的词语,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 2022年新高考卷Ⅰ有“魏王折节割地”的句子,可由“折节”联想成语“折节下士”“低头折节”中“折节”的意思,从而确定“折节”是屈服于别人的意思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谪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
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选自《汉书·晁错传》)
(1)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
①推敲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联想《孔雀东南飞》中的“嬉戏莫相忘”,解释为“我”,偏指一方。王,联想《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解释为“使……称王”
②吴王和楚王给我送来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①推敲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始,联想《六国论》中的“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解释为“才”。内、外,联想《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②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参考译文】
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给我送来书信,说高皇帝让子弟称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封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
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担任攻打吴、楚叛军的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后,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生气削夺了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二、语境整合
整合类型
相邻推断法。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近义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时可以借助其中一个较为熟悉的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的实词的词义。另一种是反义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这时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反向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考教衔接
答案:“陟”与“罚”反义,意为“晋升”;“臧”与“否”反义,意为“赞扬”。
答案:“平易”,根据“宽广”和“地”,可以理解为“地形平坦”
整合类型
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考教衔接
答案:由与“弥”处于同一位置的“愈”推断出“弥”的意思,意为“越,更加”。
答案:“老弱之不养”与“鳏寡之不室”是对偶句。“老弱”指年老体弱之人,“鳏寡”与之意近,指年龄大又失去伴侣的人
[边练边悟]
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根据后面的提示完成题目。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①推敲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恶(厌恶);乐(喜欢)
②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三、语法分析法
内涵阐释
除了特殊句式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相应成分对应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定语一般是名词、代词、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形容词、副词。
考教衔接
答案:之:到。“所”与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因此,“之”在这里译成动词“到”。
内涵阐释 考教衔接
因此,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思 答案:“赇”在谓语动词“受”的后面,可以断定它是个名词;由后文“密使左右试赂之”中的“赂(‘贿赂’的意思)”,断定“赇”是“贿赂”的意思
[边练边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詹)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选自《逊志斋集》)
(1)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出“被”字;“之”“其”都是代词,指方国珍;“廉”,译为“廉洁”;“名”,译为“名声”。
答案: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于是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
(2)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会众于庭”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于庭会众”,译为“在庭内会见众官员”;“引”,译为“拉”;“责以不奉公”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为“以不奉公责”,译为“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斩”,译为“杀”;“之”,代词,译为“他”。
答案: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
【参考译文】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庆元府府署,寻找人才为自己所用。他听说詹鼎有才干,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于是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时,有人犯法,(方国珍的弟弟)交给詹鼎惩办此事,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国珍想发动起义,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完全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政事呢?”没有应允。平章事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狱,半年后才释放出来。
詹鼎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将士和权贵大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边防军事,屡次违反规约。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发抖,跪着行走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站不起来,才停止。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直身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堆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判决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