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05: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材料表明( )
A.科技发明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D.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科技的发展
2.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 )
A.宋 B.周 C.贞观 D.后梁
3.郑和的远航( )
A.发生在1405年—1435年 B.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
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D.增进了中国与西欧各国的了解与往来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 )
A.隋唐时期 B.两宋时期 C.五代十国 D.元朝时期
5.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以下选项中,属于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管理而设置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元帅府 D.澎湖巡检司
6.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莆田市博物馆邀请你参与布展。下图物件应归入的主题展区是( )
A.科技发明 B.文学创作 C.艺术创造 D.生活用品
7.七年级(1)班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在准备有关明朝科技和文学方面试题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一道试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道试题是( )
A.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罗贯中
B.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C.《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施耐庵
D.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其代表作是《牡丹亭》
8.唐朝时期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友好和睦。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唐蕃关系示意图》,从表中可以看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 )
①册封 ②和亲 ③设置机构 ④会盟
A.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9.乾隆年间,北京前门大街一带,各色商铺林立,人来货往,几至“对面交盲听不真”;苏州间(chāng)门外的南液(háo)街地值寸金,“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这反映当时( )
A.海外贸易兴盛 B.人口增长加快 C.社会矛盾加剧 D.商业经济繁荣
10.“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粮食产量很高。这反映了宋代( )
A.人民勤劳 B.手工业兴盛 C.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11.元代,大批汉人入蒙古学校读书,不少汉族官僚精熟蒙古语、取蒙古名字,蒙古语的语法、词法还渗入汉语当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元代白话”文体。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中原文化不断扩展
C.中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 D.游牧文化成为主流
12.下图三幅图所反映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灿烂的唐朝文化 B.强大的秦汉时期
C.古代中外交流 D.中日贸易往来
13.他并不昏庸,反而勤勉为政,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但他的治世之心已无法力挽狂澜,无奈他随同大明王朝这艘巨轮一起沉没在历史浩海中。这位明朝末代君主是( )
A.明成祖 B.明神宗 C.崇祯帝 D.顺治帝
14.《陕西通志》曾记载明末(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尽矣,则剥树皮而食……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材料反映的状况导致了( )
A.李自成起义 B.吴三桂降清 C.金改国号清 D.崇祯帝登基
15.据史载,大运河开通后,每年从南方运到北方的粮食高达五六百万石,大运河几乎成为唯一的南粮北运的水路通道,运河沿岸兴起了二十余座繁华的都市。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 )
A.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有利于中外经济的交流
C.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16.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A.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 B.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台湾府的设置 D.倭寇侵扰——戚继光抗倭
17.史书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部史书是( )
A.《史记》 B.《元史》 C.《资治通鉴》 D.《贞观政要》
18.《元史》记载,云南行省长官“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当地)文风稍兴”。云南行省下辖37路、2府,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由此可知元朝( )
A.道路交通非常发达 B.改土归流取得成效
C.边疆管理因地制宜 D.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カ,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玄奘和鉴真的事例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宪宗)问宰相(崔群)“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对曰:“玄宗用姚崇、宋璟……则理,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司马光《资治通鉴》
(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宽,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材料二 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摘编自《新五代史》
(2)材料二中“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诗歌创作在唐朝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变为写诗赋取士。
材料二 公元712年到公元756年的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材料三 李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期间他写下大量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诗句,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材料四 公元755年,43岁的杜甫终于得到一个官职,可是刚过一个月,唐朝就发生了战乱。这段时期,杜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清醒。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诗歌繁荣的主要原因。
(2)阅读材料二,说说“盛唐时期”的皇帝是谁?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什么?从当时的国情和诗歌的繁荣中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3)阅读材料三、四,思考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的诗歌风格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你认为怎样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才能流传百世?
2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中的“世乱”指的是什么事件?此事件的领导人是哪两位?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2)材料一叛乱发生后,哪个皇帝逃往成都?唐肃宗继位后,重用哪位将领,在哪一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平定叛乱?
(3)材料一中事件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4)材料二中黄果发动起义后建立了哪一政权?
(5)唐朝由盛转衰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新部编版期末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A
7.A
8.C
9.D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16.D
17.B
18.C
19.(1)开放(或开明)
(2)示例:观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有所发展。
论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历经艰辛,十余年,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唐朝除了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如朝鲜、日本向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论:可见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既有向外学进来,也有向外传播出去,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发展到了较高水平。
20.(1)背景: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2)“王”:朱温。原因:统治腐败;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21.(1)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和睦,对外开放包容;唐朝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与吟诵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推动唐朝诗歌发展;社会风气开放,政治清明,推动文化发展等。
(2)唐玄宗。开元盛世。认识:国力强盛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
(3)原因:二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李白生活的时期唐朝正处于强盛时期;而杜甫则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百世。
22.(1)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藩镇割据。
(2)唐玄宗(李隆基)。郭子仪;回纥。
(3)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大齐政权。
(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