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思维提升复习任务二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件(共40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思维提升复习任务二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课件(共40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20:05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二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各种修辞手法内涵及表达效果在散文“复习任务三”已经复习过,这里重点复习修辞的构成及分类,便于考生准确把握修辞。
一、比喻
分类 构 成 示 例
明喻 有本体、喻词、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效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荷叶的风姿与挺拔,具有动态美
暗喻 有本体、喻词、喻体 母亲本体啊!你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效果:以荷叶为红莲遮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庇佑
续上表
分类 构 成 示 例
借喻 没有本体、喻词,只有喻体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喻体,冲出门外去上学。 (蓬草 = 凌乱的头发本体)效果:形象地写出他上学时因着急而不修边幅的状态
博喻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本体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喻体,如玉喻体,如飞溅的浪花喻体。效果:形象地写出了白丁香花开时洁白的颜色及开在屋顶灰色的瓦楞上的状态
二、比拟
分类 内 涵 示 例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效果:用“婆娑起舞”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动作
拟物 拟物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情态;二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效果:“飞”多用来形容动物,这里用来写“侄儿宏儿”出来的速度之快
INCLUDEPICTURE "修辞小贴士lll.TIF"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不同点二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不同点三 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三、借代
分 类 示 例
部分代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效果: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指整条船,写诗人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表达了不舍之情
具体代抽象 举酒欲饮无管弦。效果:以具体的“管弦”代指抽象的“音乐”,使表达更形象具体
特征代本体 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效果:以“花白胡子”代指老人,写出了人物年龄之大
续上表
分 类 示 例
专名代泛指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效果:以“杜康”代酒,使诗歌语言更加含蓄
作者、产地代本体 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效果:以“鲁迅”代指“鲁迅作品”,语言含蓄
官职代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效果:因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以“江州司马”代指自己,使诗人形象更加突出
INCLUDEPICTURE "修辞小贴士lll.TIF"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则不能
四、夸张
分类 内 涵 示 例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效果:运用扩大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的特点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效果:运用缩小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浑身黑色的人”眼光的犀利,塑造了华老栓一心想得到人血馒头而谨小慎微的形象
续上表
分类 内 涵 示 例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效果:运用超前夸张的手法,由“麦苗”想象“白面包子的香味”,写出了麦苗的长势喜人,引发联想
五、对偶
分 类 内 涵 示 例
按内容分 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按形式 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分 成分对偶 句子之中各个成分符合对仗要求 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句子与句子之间基本符合对仗要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INCLUDEPICTURE "修辞小贴士lll.TIF"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不同点二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需要注意的是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分类 示 例
成分排比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效果:“陶然亭的芦花”等五个定中短语构成排比,展现了北国之秋生动的美景,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神往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单句排比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效果:以多个单句“我梦着……”构成排比,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未来的期待
复句排比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效果:以三个“没有……怎能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了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雕琢出精品,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七、反复
分 类 示 例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效果:“沉默呵”反复连用,强调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所有人都选择沉默,如果在此时此刻,在这沉默之际,再不爆发出自己的能量,那么最终的结果,只有民族的灭亡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多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效果: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八、设问
分 类 示 例
一问一答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效果:运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句式,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引起读者注意
几问一答 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效果:采用两问一答形式,设置悬念,突出年轻人的勤奋及歌声的优美
九、反问
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效果:肯定的反问句,义正词严地表达出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
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效果:否定的反问句,指出人人都会被那桨声引入梦境
INCLUDEPICTURE "修辞小贴士lll.TIF"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内容结构不同 设问多是有问有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但可以从问句本身找出答案
表达意义不同 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否定,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
修辞作用不同 设问主要是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任务点一 给定方向型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语言文字运用Ⅰ】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解题提示] 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
答:                                    
                                    
答案: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比喻,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2.(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提示] 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意味着什么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可从排比的一般作用及对“这些失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答:                                    
                                    
答案:①使用设问,引人注意,引发人们对失败的思考,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强调了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②使用排比,三个“意味着……”依次从失败的直接后果、下一步工作的艰难和航天事业的走向介绍了失败的影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栾恩杰的科研精神。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两步分析“给定方向型”修辞手法赏析题
第一步,分析修辞的构成。
结合修辞的定义,根据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使用的。不同修辞的构成是不同的,考生需紧扣定义找到构成要素。
第二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可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阅读效果等角度具体分析。分析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常用答题模式:①内容上,对……起强调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的特点。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抒情意味浓厚。③句式上,整齐有序、整散结合等。④语言上,生动、活泼、典雅、具有音乐美等。⑤语气上,增强语气、增强气势。⑥阅读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思考。
任务点二 不给定方向型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比拟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提示] 首先判定手法:画波浪线的部分连用三个“那……是不是还……”这一句式,由此可以判断,此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细腻,描绘了早晨、午间、黄昏的景物。从语势上看,连用三个“那……是不是还……”的句式,细数作者记忆深刻的事物,强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答:                                    
                                    
答案: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使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题提示] 先判断文中的“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助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结合借代的特点分析各个选项。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不给定方向型”修辞手法题解题“两步走”。
第一步,结合语境,确认修辞。
高考常把修辞手法放在一个语段中进行考查,因此,需细读语段,根据语境仔细分析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命题者往往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放在语段中设置“陷阱”,如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这时需要结合平时掌握的易混手法的辨析知识仔细揣摩语段,反复辨析。另外,对于一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综合分析,不可“定于一格”。
第二步,理解赏析,抓住要点。
在明确了修辞手法后要按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修辞自身特点、特性的分析。如: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借代,用什么代指什么;反复,反复的是哪个词语、哪个成分,是连续性的还是间隔性的。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把该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与在语段中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
课时跟踪练35
(40分钟)
一、对点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神坛”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传统文化大多庄重严肃,但文创产品却能以可爱搞怪的形式,使高高在上的文物走下神坛,深入人心。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解析:文中的“神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物走近大众比作走下神坛。A项,“粉黛”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是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把柳枝比作绿丝绦(绿丝带)。C项,把雪花比作梨花。D项,把圆月比作玉盘。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害羞”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金灿灿的害羞地低下了头的麦穗、红彤彤的绚烂的枫叶等都可以成为凸显节气色彩特征的重要元素。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解析:文中的“害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睡”,赋予花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垂泪”,赋予蜡烛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商量”,赋予云、山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吴钩”代指“武器”,“带吴钩”代指“从军出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下面文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古代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的确这样,山顶越发给你这种感觉。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乎乎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况,一个光秃秃的地方会有一块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处”。有的山池叫作洗头盆,据说玉女往常在这里洗过头发;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白云,如今不冒白云了,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A.比喻、排比、夸张   B.比喻、排比、比拟
C.比喻、夸张、借代 D.比喻、比拟、借代
解析:“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项,和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存在的语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C )
筷子在民俗、礼仪活动中的应用也很普遍。一些地方在举行婚礼时,长辈会以红绳系一双红筷送给新人,寓意成双成对,生活快乐。
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生活快乐”的“快”与“筷”谐音,送筷子就是祝对方生活快乐,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A项,国势如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护”和“送”,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晴”和“情”谐音,“有晴”是“有情”,“无晴”是“无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D项,“鸭先知”,赋予鸭子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2020·新高考卷Ⅰ)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
答: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6.(2021·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                                    
                                    
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表达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7.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日渐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村史馆逐渐成为村民们寄托乡愁、留住历史的“纽带”。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修村史、扬村风,久久为功,方能将乡村精神文明传承、保护下去。
答:                                    
                                    
答案:①构成:“耕耘桑梓”代指农事,“烟火百态”代指农家生活百态。②表达效果:“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使“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章简洁精练;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投射出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
8.文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是太平洋岛国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风雨同舟的好兄弟、并肩前行的好伙伴。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我们始终尊重岛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岛国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岛国内政,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谋取所谓“势力范围”。真心换取真心,尊重赢得尊重。
答:                                    
                                    
答案:①设问。采用设问的方式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含有强调的意味。“中国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提出这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接着自行回答,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②排比。回答部分中用两个“尊重”、三个“从不”回答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太平洋岛国的,这五个句子涵盖了中国与岛国交往所倡导的国际准则,内容全面而充实,整齐的句式增强了气势,令人信服。
二、综合练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流纵横处,山川屹立,巍峨挺拔;林间山野中,花儿绽放,灵动芬芳;田间阡陌里,稻浪欢腾,生机勃勃。走进垫江,置身于山川、花海与稻田之中,可以感受这里的乡村之美。
垫江美起来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垫江县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开展“康养垫江”行动,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美丽新垫江。如今的垫江县,阡陌交通,畅行无阻;田畴载绿,花木扶疏。在高峰镇,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改造成了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地坝平整、推窗见绿;太平镇,以牡丹闻名天下,每到牡丹花开遍山野之时,会引无数游人尽欢颜;水利资源丰富的沙坪镇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而开展摸鱼比赛、划船比赛等特色活动。每逢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____①____地来到垫江县游玩,品悠久的农耕文明,赏旖旎的乡村风光,享闲适的田园生活。产业繁荣兴旺、村民安居乐业,在垫江这片____②____的土地上,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红火。如今,放眼垫江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村子更美了,产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____③____的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答案:①不约而同 ②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③脚踏实地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解析:由画波浪线句前面的分号可知,前后内容是并列关系,句式应该相近,所以由前面“太平镇,以牡丹闻名天下”可知,“水利资源丰富的沙坪镇”应改为“沙坪镇,以水利资源丰富闻名”;由前面“每到牡丹花开遍山野之时,会引无数游人尽欢颜”可知,应先说当地特点,后说对游人的吸引,所以“为了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而开展摸鱼比赛、划船比赛等特色活动”应改为“开展摸鱼比赛、划船比赛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答案:沙坪镇,以水利资源丰富闻名,组织开展摸鱼比赛、划船比赛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意思对即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解析:首先找出拟人体现在何处,“欢腾”本是人的动作,这里形容稻浪,赋予其人的特点,写出了稻浪的生机勃勃。三个地点及其后面的事物形成排比,从后文可知,这与体现“乡村之美”和“乡村振兴的梦想”有关。由此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用“欢腾”来形容稻浪翻滚的场面,赋予了稻浪人的特征,写出了田野间生机勃勃的场面。分号前后并列的三个句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从多个方面写出了垫江的乡村之美,暗示了乡村振兴梦正在逐步实现。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文中①②③处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
答:                                    
                                    
(2)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                                    
                                    
答案:(1)(示例)①还是 ②当之无愧 ③镌刻
(2)(示例)①以“我们”后辈的感受,侧面烘托了“你”作为先驱者、引领者为时代进步、国家富强的无私付出。②用第一人称“我们”,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将读者带入其中。③如果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
(3)①“悲愤”“思考”本是无形的,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它们比作“秋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或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②“悲愤”“感悟”“思考”本是无形的,作者运用“瘦、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复习任务二 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01
必备知识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
各种修辞手法内涵及表达效果在散文“复习任务三”已经复习过,这里重点复习修辞的构成及分类,便于考生准确把握修辞。
一、比喻
分类 构 成 示 例

喻 有本体、喻词、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效果: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荷叶的风姿与挺拔,具有动态美

喻 有本体、喻词、喻体 母亲本体啊!你是喻词荷叶喻体,我本体是喻词红莲喻体。效果:以荷叶为红莲遮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庇佑
分类 构 成 示 例

喻 没有本体、喻词,只有喻体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喻体,冲出门外去上学。 (蓬草 = 凌乱的头发本体)效果:形象地写出他上学时因着急而不修边幅的状态

喻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本体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喻体,如玉喻体,如飞溅的浪花喻体。效果:形象地写出了白丁香花开时洁白的颜色及开在屋顶灰色的瓦楞上的状态
二、比拟
分类 内 涵 示 例
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效果:用“婆娑起舞”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动作
拟物 拟物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情态;二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效果:“飞”多用来形容动物,这里用来写“侄儿宏儿”出来的速度之快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不同
点一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不同
点二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不同
点三 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三、借代
分 类 示 例
部分代
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效果: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指整条船,写诗人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表达了不舍之情
具体代
抽象 举酒欲饮无管弦。效果:以具体的“管弦”代指抽象的“音乐”,使表达更形象具体
特征代
本体 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效果:以“花白胡子”代指老人,写出了人物年龄之大
分 类 示 例
专名代
泛指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效果:以“杜康”代酒,使诗歌语言更加含蓄
作者、产地
代本体 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效果:以“鲁迅”代指“鲁迅作品”,语言含蓄
官职
代人 江州司马青衫湿。效果:因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以“江州司马”代指自己,使诗人形象更加突出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则不能
四、夸张
分类 内 涵 示 例
扩大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效果:运用扩大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的特点
缩小
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的老栓缩小了一半。效果:运用缩小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浑身黑色的人”眼光的犀利,塑造了华老栓一心想得到人血馒头而谨小慎微的形象
分类 内 涵 示 例
超前
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看见这鲜绿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效果:运用超前夸张的手法,由“麦苗”想象“白面包子的香味”,写出了麦苗的长势喜人,引发联想
五、对偶
分 类 内 涵 示 例
按内
容分 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分 类 内 涵 示 例
按形式 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分 成分
对偶 句子之中各个成分符合对仗要求 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
对偶 句子与句子之间基本符合对仗要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 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不同
点二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需要注意的是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分类 示 例
成分
排比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效果:“陶然亭的芦花”等五个定中短语构成排比,展现了北国之秋生动的美景,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神往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单句
排比 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效果:以多个单句“我梦着……”构成排比,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未来的期待
分类 示 例
复句
排比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效果:以三个“没有……怎能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了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能雕琢出精品,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七、反复
分 类 示 例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效果:“沉默呵”反复连用,强调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所有人都选择沉默,如果在此时此刻,在这沉默之际,再不爆发出自己的能量,那么最终的结果,只有民族的灭亡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多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效果: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八、设问
分 类 示 例
一问
一答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效果:运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句式,指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引起读者注意
几问
一答 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效果:采用两问一答形式,设置悬念,突出年轻人的勤奋及歌声的优美
九、反问
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效果:肯定的反问句,义正词严地表达出太阳不会从西边出来
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效果:否定的反问句,指出人人都会被那桨声引入梦境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内容结
构不同 设问多是有问有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但可以从问句本身找出答案
表达意
义不同 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否定,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
修辞作
用不同 设问主要是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任务点一
02
任务点一 给定方向型

1.(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语言文字运用Ⅰ】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解题提示] 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比喻,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2.(2022·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提示] 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意味着什么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可从排比的一般作用及对“这些失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设问,引人注意,引发人们对失败的思考,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强调了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②使用排比,三个“意味着……”依次从失败的直接后果、下一步工作的艰难和航天事业的走向介绍了失败的影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栾恩杰的科研精神。
两步分析“给定方向型”修辞手法赏析题
第一步,分析修辞的构成。
结合修辞的定义,根据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使用的。不同修辞的构成是不同的,考生需紧扣定义找到构成要素。
第二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可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阅读效果等角度具体分析。分析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常用答题模式:①内容上,对……起强调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的特点。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抒情意味浓厚。③句式上,整齐有序、整散结合等。④语言上,生动、活泼、典雅、具有音乐美等。⑤语气上,增强语气、增强气势。⑥阅读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思考。
任务点二
03
任务点二 不给定方向型

1.(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比拟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题提示] 首先判定手法:画波浪线的部分连用三个“那……是不是还……”这一句式,由此可以判断,此句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表达效果:从内容上看,画波浪线的部分描写细腻,描绘了早晨、午间、黄昏的景物。从语势上看,连用三个“那……是不是还……”的句式,细数作者记忆深刻的事物,强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使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题提示] 先判断文中的“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借助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结合借代的特点分析各个选项。
“不给定方向型”修辞手法题解题“两步走”。
第一步,结合语境,确认修辞。
高考常把修辞手法放在一个语段中进行考查,因此,需细读语段,根据语境仔细分析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命题者往往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放在语段中设置“陷阱”,如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这时需要结合平时掌握的易混手法的辨析知识仔细揣摩语段,反复辨析。另外,对于一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综合分析,不可“定于一格”。
第二步,理解赏析,抓住要点。
在明确了修辞手法后要按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点有两个:一是对修辞自身特点、特性的分析。如: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借代,用什么代指什么;反复,反复的是哪个词语、哪个成分,是连续性的还是间隔性的。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分析时要把该修辞手法的自身效果与在语段中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