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思维提升特色复习任务语用三大命题新趋势课件(共40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题思维提升特色复习任务语用三大命题新趋势课件(共40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27:21

文档简介

特色复习任务 语用三大命题新趋势
新趋势一 新考向·创设新命题点
近几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点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命题者重视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考查语言基础时又进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旧命题点和新命题点的融合。
[边练边悟]
(2025·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重庆一年四季都有雾,但是主要集中在深秋到来年春季。大雾锁城时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____①____。抗战期间,日军曾出动大批飞机对重庆实施长时间、战略性的大轰炸,每到这时,市内的一切活动就会陷于停顿。只有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雾季,弥漫的浓雾会给山城罩上一层天然的防空网,使日军飞机的空袭无法肆虐。每到这时,是重庆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文艺界也会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重庆的雾,____②____,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那些因工业污染导致的雾霾。重庆位于平行岭谷谷地,受到狭长而不开阔地形的影响,白天地面气温高,蒸发作用比较强,导致城市空气中容纳了较多的水汽。而到了风速微弱的夜里,谷地保温保湿作用显著,在城市的上空常常出现逆温层,限制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热量、水汽的扩散,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夜间辐射降温幅度大,地面很快就冷却,____③____,当空气温度下降到使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就会凝结,从而形成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2)(根据语段补写流程图)下面是重庆多雾成因的示意图,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将示意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1)①但也并非没有好处 ②基本上是受地貌影响产生的辐射雾 ③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2)①白天地面气温高 ②保温保湿作用显著 ③较多的水汽 ④夜间辐射降温幅度大(第①处和第②处内容可互换)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图文结合”——既要会解读图,读懂图的内容,又要会概括文意,明确材料内容。对于流程图,要特别关注流程图的走向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新趋势二 新考法·创新命题形式
近几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出题越来越灵活,考查的还是原来的那些考点,但是会改变形式,创设新情境,设置新角度,这时候考生就要培养应对新考法的能力。
[边练边悟]
1.(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他仍____①____,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____②____。(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____③__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的四川经济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答案: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2)(诗句式语句衔接)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A项,诗句意思是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作者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抒写了作者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这是杜甫的诗句,意思是我们马上就要坐船出发,从巴峡顺流而下,穿过巫峡,往下就直到襄阳,然后转回到洛阳故乡。诗句抒发了作者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与语境不符。C项,词句意思是回头望一眼刚才走过的、一片风雨萧瑟的来路,还是回去吧!既没有风雨,也不是天晴呢!表现了作者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与语境不符。D项,词句意思是我将像魏尚一样,把弓拉得如满月形状,瞄准西北面,打击入侵者。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与语境不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揭示出……时代风貌”动宾不搭配,可改为“呈现出……时代风貌”;②成分残缺,“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应改为“使人们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答案: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2.(2025·龙岩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气雾栽培是当前无土栽培技术中备受人们关注的新技术,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科研转型。对企业来说,气雾栽培的高效化与工厂化是实现可控化与量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____①____,气雾栽培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表观遗传、形态构建、生态适应性及矿质营养等最佳的精准化平台。
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挂着植物的根茎。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____②____,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营养液,水滴通过箱底的水管分开收集后,经过杀菌,循环使用,这就是气雾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真正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技术,已被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认可。
③____?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洋、极寒高山等地区,让偏远地区的人们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该技术还走出国门,在撒哈拉沙漠、俄罗斯高寒地区等各类恶劣环境中种出了绿色蔬菜。
(1)(设置宣传技术情境,限定表述对象式压缩)农业技术员到丰收村宣传农业新技术,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帮他拟写一段简要介绍“气雾栽培技术”的文字。(不超过50个字)
答: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答案:(1)气雾栽培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无土栽培新技术,它通过电脑控制完成智能喷雾,它的经济价值巨大。
(2)①对科研工作者(科研院所)来说 ②如果(倘若)根茎有枯萎 ③气雾栽培技术价值(作用)有多大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理解语段情境的含意或理解题干情境的含意+压缩语段,提炼关键信息。
新趋势三 跨板块·强化大学科思维
虽然高考语文试卷分成了四大板块,但近两年高考的考查逐渐打破了这样的分类壁垒。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也会选取散文、科普文、论述文等材料,针对文体特征设题,其实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是相通的。如2022年新高考卷Ⅱ第21题要求考生分析“‘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同时发生、逐渐变化的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其实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命题角度。
[边练边悟]
1.(2025·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是较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存在较低温度环境,为了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自然因素,____①____。四川省2014年起在我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形成浅层地能、水冷、风冷及其组合而成的技术体系,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让储粮在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保持稳定,粮食效益随之得到提升。____②____,低温储粮每吨粮食能为企业增加100元左右的综合收益,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技术使用清洁、无味、对人体无毒的氮气作为绿色、环保的粮食储藏介质,用高浓度的氮气在粮仓内形成不利于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粮食呼吸,实现虫霉防治、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可有效保粮,____③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①给粮食仓储带来挑战 ②相比常规的储粮方式 ③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2)(分析说明段写作思路)材料中第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答:                                    
                                    
答案:首先介绍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作用,其次阐释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内涵,然后解释运用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原因及运用范围,最后举例说明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运用效果及应用前景广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①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存在”改为“处于”或“处在”;②误用介词,可将“为了”改成“从而”或“以”。
答案: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处于较低温度环境,从而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快速梳理说明文行文思路
1.找准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注意说明顺序
要整体把握,具体分析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3.指出说明方法
辨别语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并注意分析其作用。
2. (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节目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的那些历史人物。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红楼梦》《本草纲目》《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扬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即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动宾搭配不当。“发扬……创新潜质”不搭配,应将“发扬”改为“发挥”。二是偷换主语使前后语意不连贯。“完成了当代表达”的主语应是“跨时空讲述”,而不是“传统典籍”,因此应在“艰涩难读”前加“使”。
答案: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
(2)(结合材料概括措施)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答:                                    
                                    
答案:①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②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③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④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选用新闻标题+说明理由)如果给上述文字拟写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相比,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答:                                    
                                    
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第一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了“新标杆”的比喻修辞,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示例二)我喜欢第二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了“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的比拟修辞,语言富有文学性,更具有感染力。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新闻标题五大特征
1.题文一致
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
2.一语中的
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事实。
3.简洁明快
善于省略可有可无的内容,要会锤炼字句,可以适当采用简称,进行压缩概括。
4.旗帜鲜明
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
注意选择词语(如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等),运用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特色复习任务 语用三大命题新趋势
新趋势一
01
新趋势一 新考向·创设新命题点
近几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命题点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命题者重视考查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在考查语言基础时又进行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旧命题点和新命题点的融合。
[边练边悟]
(2025·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重庆一年四季都有雾,但是主要集中在深秋到来年春季。大雾锁城时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____①____。抗战期间,日军曾出动大批飞机对重庆实施长时间、战略性的大轰炸,每到这时,市内的一切活动就会陷于停顿。只有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的雾季,弥漫的浓雾会给山城罩上一层天然的防空网,使日军飞机的空袭无法肆虐。每到这时,是重庆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文艺界也会举行大规模的盛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
重庆的雾,____②____,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那些因工业污染导致的雾霾。重庆位于平行岭谷谷地,受到狭长而不开阔地形的影响,白天地面气温高,蒸发作用比较强,导致城市空气中容纳了较多的水汽。而到了风速微弱的夜里,谷地保温保湿作用显著,在城市的上空常常出现逆温层,限制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热量、水汽的扩散,有利于辐射雾的形成。夜间辐射降温幅度大,地面很快就冷却,____③____,当空气温度下降到使相对湿度达到或接近100%时,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就会凝结,从而形成雾。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但也并非没有好处 ②基本上是受地貌影响产生的辐射雾 ③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2)(根据语段补写流程图)下面是重庆多雾成因的示意图,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将示意图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白天地面气温高 ②保温保湿作用显著 ③较多的水汽 ④夜间辐射降温幅度大(第①处和第②处内容可互换)
“图文结合”——既要会解读图,读懂图的内容,又要会概括文意,明确材料内容。对于流程图,要特别关注流程图的走向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新趋势二
02
新趋势二 新考法·创新命题形式
近几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题出题越来越灵活,考查的还是原来的那些考点,但是会改变形式,创设新情境,设置新角度,这时候考生就要培养应对新考法的能力。
[边练边悟]
1.(2025·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生活极其艰苦,他仍____①____,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
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____②____。(    )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____③____。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代的四川经济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泰然处之 ②油然而生 ③不言自明
(2)(诗句式语句衔接)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A项,诗句意思是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作者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抒写了作者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这是杜甫的诗句,意思是我们马上就要坐船出发,从巴峡顺流而下,穿过巫峡,往下就直到襄阳,然后转回到洛阳故乡。诗句抒发了作者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与语境不符。C项,词句意思是回头望一眼刚才走过的、一片风雨萧瑟的来路,还是回去吧!既没有风雨,也不是天晴呢!表现了作者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与语境不符。D项,词句意思是我将像魏尚一样,把弓拉得如满月形状,瞄准西北面,打击入侵者。抒写了作者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与语境不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揭示出……时代风貌”动宾不搭配,可改为“呈现出……时代风貌”;②成分残缺,“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应改为“使人们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答案: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呈现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使人们能够走进他丰盈的精神世界。
2.(2025·龙岩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气雾栽培是当前无土栽培技术中备受人们关注的新技术,各大科研院所及企业都纷纷投入研究与应用,以实现产业升级与科研转型。对企业来说,气雾栽培的高效化与工厂化是实现可控化与量化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____①____,气雾栽培是研究植物生理、生化、表观遗传、形态构建、生态适应性及矿质营养等最佳的精准化平台。
大棚内部,钢筋搭建成“蜂巢”结构,支撑起的铁丝网面绕着大棚盘旋向上,可以供人行走。两侧摆着一排排箱子,箱内挂着植物的根茎。植物根茎连着传感器,____②____,电脑就会启动喷雾器自动喷出含营养液的水雾。不同的植物搭配不同的营养液,水滴通过箱底的水管分开收集后,经过杀菌,循环使用,这就是气雾栽培技术。这项技术是真正帮助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技术,已被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认可。
③____?仅其中一项快繁技术,就被评估价值1.4亿元。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沙漠、海洋、极寒高山等地区,让偏远地区的人们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该技术还走出国门,在撒哈拉沙漠、俄罗斯高寒地区等各类恶劣环境中种出了绿色蔬菜。
(1)(设置宣传技术情境,限定表述对象式压缩)农业技术员到丰收村宣传农业新技术,请你根据文段内容,帮他拟写一段简要介绍“气雾栽培技术”的文字。(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雾栽培技术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无土栽培新技术,它通过电脑控制完成智能喷雾,它的经济价值巨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科研工作者(科研院所)来说 ②如果(倘若)根茎有枯萎 ③气雾栽培技术价值(作用)有多大
理解语段情境的含意或理解题干情境的含意+压缩语段,提炼关键信息。
新趋势三
03
新趋势三 跨板块·强化大学科思维
虽然高考语文试卷分成了四大板块,但近两年高考的考查逐渐打破了这样的分类壁垒。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题也会选取散文、科普文、论述文等材料,针对文体特征设题,其实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是相通的。如2022年新高考卷Ⅱ第21题要求考生分析“‘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同时发生、逐渐变化的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其实这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命题角度。
[边练边悟]
1.(2025·平顶山联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是较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存在较低温度环境,为了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多阴雨天气、年平均温度偏高等自然因素,____①____。四川省2014年起在我国率先大规模应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形成浅层地能、水冷、风冷及其组合而成的技术体系,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让储粮在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保持稳定,粮食效益随之得到提升。____②____,低温储粮每吨粮食能为企业增加100元左右的综合收益,这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一技术使用清洁、无味、对人体无毒的氮气作为绿色、环保的粮食储藏介质,用高浓度的氮气在粮仓内形成不利于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粮食呼吸,实现虫霉防治、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可有效保粮,____③____。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给粮食仓储带来挑战 ②相比常规的储粮方式 ③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2)(分析说明段写作思路)材料中第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介绍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作用,其次阐释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内涵,然后解释运用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原因及运用范围,最后举例说明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的运用效果及应用前景广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①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存在”改为“处于”或“处在”;②误用介词,可将“为了”改成“从而”或“以”。
答案:在储粮过程中,利用自然冷却或者人工制冷使仓内粮食处于较低温度环境,从而防止或减缓有害生物的侵袭和粮食品质劣变,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
快速梳理说明文行文思路
1.找准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注意说明顺序
要整体把握,具体分析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3.指出说明方法
辨别语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并注意分析其作用。
2. (2025·巴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节目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的那些历史人物。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红楼梦》《本草纲目》《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形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典籍里的中国》开创性地利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在第一期中为我们展示了典籍《尚书》的精华,体现出艺术的匠心和创新的转化。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扬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即成为文化类节目“爆款”,锦上添花的演员表演同样功不可没。从第一期伏生的饰演者,到第二期宋应星的饰演者,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实力派演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动宾搭配不当。“发扬……创新潜质”不搭配,应将“发扬”改为“发挥”。二是偷换主语使前后语意不连贯。“完成了当代表达”的主语应是“跨时空讲述”,而不是“传统典籍”,因此应在“艰涩难读”前加“使”。
答案:伏生等历史人物故事的跨时空讲述,充分发挥了舞台艺术的创新潜质,使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通过舞台演绎完成了当代表达。
(2)(结合材料概括措施)请结合以上材料从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积极创新表达方式;②匠心,发扬匠人精神,对节目(作品)精打细磨;③共情,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④实力派演员,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同样功不可没。(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选用新闻标题+说明理由)如果给上述文字拟写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和“《典籍里的中国》创新开启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相比,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喜欢第一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了“新标杆”的比喻修辞,语言既简洁,又生动。
(示例二)我喜欢第二个标题,该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该标题使用了“古今对话”“让厚重的典籍活起来”的比拟修辞,语言富有文学性,更具有感染力。
新闻标题五大特征
1.题文一致
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
2.一语中的
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最本质的事实。
3.简洁明快
善于省略可有可无的内容,要会锤炼字句,可以适当采用简称,进行压缩概括。
4.旗帜鲜明
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
注意选择词语(如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等),运用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