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思维提升 (语言表达效果分析题)
复习任务一 词语表达效果
任务点一 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汇。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解题提示]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增强音韵美、画面美、描摹性及渲染强化效果。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结合语境分析“处处”“微微”“早早”在程度、范围等方面比“处”“微”“早”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
答案: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所指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①增强语气,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使语言更有力量;②准确表明某个事物的范围或程度,使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③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使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④语言更加优美、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⑤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
任务点二 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
有关人称代词表达效果的试题,综合性较强,往往兼顾考查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小说中人称的作用、句式的选用和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①考查人称代词确指与泛指(虚指)的区别;②考查人称代词用法和人称的作用;③有些试题虽然含有“我”“你”等代词,但实质上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第一步,识记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一人称“我” 称自己。如:我来自一个小村庄
泛指,自己一方。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我们的(作定语)。如:我国
跟“你”连用,表示泛指。如:你一言,我一语
第二人称“你” 称对方。如:你好
表示领属,如同你的、你们的,用在单位之前。如:你班、你校
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如:要想成绩好,那你就得努力
泛指,跟“我”或“他(她)”配合使用,表示“这个”或“那个”。如: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
第三人称“他” 形容词,别的,另外的。如:别无他物、他山之石
名词,另外的人或事物。如:这件事不是排他的
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实指。如:这段时间,他很辛苦
泛指,任何一个人。如: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很快乐
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如: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第二步,分析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既要考虑其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又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任务点三 特殊用法词的表达效果
特殊用法词是命题人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选取的新词语或构词方式比较特殊的词语,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分析其构词方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在我们的印象中,麦子、稻谷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们的“腰”都压弯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成熟的种子挂在母体上,不会掉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那就是:种子一旦掉下来,你就找不到它们了,因为掉下来的种子“会跑路”!
其中一种最会跑路的是不实野燕麦。不实野燕麦是小麦和大麦地里的常见野草,适应能力极强,除了南极洲,在其他哪个大洲都能找到它。不实野燕麦的种子从母体脱落掉到地面后,就会展现出与生俱来的功夫——一个“鲤鱼打挺”,再一个“凌波微步”,就跑出好远了。难怪不实野燕麦也叫“动麦”。
文中加点的“惊掉下巴”“功夫”,与“惊讶”“能力”相比,表达效果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①“惊掉下巴”运用了夸张手法,更加口语化,比“惊讶”表达的程度更深,更富有表现力。②“功夫”运用了比拟手法,与后文中的“鲤鱼打挺”“凌波微步”相呼应,比“能力”更形象。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解释词的本义→探究词语是否有深层含义→找到赏析的切入角度→联系原文语境,分析这个词体现了原文的什么特点、内容;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能否体现文章主旨;所在的句子是否有结构方面的作用;等等。
课时跟踪练34
(50分钟)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淄博烧烤,走的是小炉自烤、小饼卷葱的差异化路线,在众多烧烤品牌中,可谓独树一帜。尽管用餐往往要排长队,但只要尝过便是值得。人间烟火气,“熏得游人醉”。大学生、网红等群体纷纷“安利”,短视频裂变式传播,可以说,让冒着油花、滋滋作响的淄博烧烤声名远扬的,就是屏幕前的你我他。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极具形象感和感染力,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
答案:①“安利”,运用网络流行语,语言鲜活,有感染力。②“冒着油花、滋滋作响”视听结合以及叠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淄博烧烤的特点,富有现场感和画面感。
2.(2025·山西太原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INCLUDEPICTURE "目K.TIF"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叙事人称?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由“我不知道”可知是第一人称。①放在段首,引起下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②“我不知道”与下文的详细介绍一对比,更能突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以及作者独特的感受,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抒情。
答案:叙事人称:第一人称。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名字”引出了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了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解析:①“她”为人称代词,用于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此处用来写“极细小的粉红花”,是有意突出其柔弱、美丽、坚忍的特征。②“他”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只用来称男性,此处用来写“枣树”,是有意突出其强壮、经受磨难而依旧不屈向上的特质。③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使用,都暗中将“粉红花”和“枣树”分别比拟为女人和男人,赋予其人的特征,生动鲜明地塑造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的形象。
答案: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各自的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却坚忍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却顽强不屈的特征。
3.(2025·河南郑州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里不比平原,没有一望无际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不同的地方,地势不同,山里人因地制宜,开垦出形状各异的农田,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多次使用叠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写山里人开垦土地不怕辛劳,其中叠词“一次次”“一趟趟”的使用,突出了劳作次数的频繁,写出了山里开垦田地的不易和山里人的勤劳和艰辛,表现出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珍惜。“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写出了山里土地的形状,正如后文所说的“大的能顶得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不过三五尺见方……开垦出形状各异的农田,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叠词的使用突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使用这些叠词,可以舒缓语气,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第一处:“一次次”“一趟趟”,表现了劳作次数的频繁,更能体现出山里人开垦耕地的辛劳。第二处:“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量词的多样性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山中耕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特点。这些叠词的使用,舒缓了语气,强化了情感。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有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文中加点叠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段具体说明。
答:
答案:①三个叠词的使用,强调了花、草、杨柳在春季生机勃发的形貌特征,融入作者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②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萦回耳际,有精妙的音乐美感,达到了韵律和谐的效果。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
请赏析文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飞溅的本义是“向四周溅出,向四处迸射”,在这里化静为动,写出了夜空之上群星闪烁的美丽画面,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重现在眼前的河湾里。
请简析文段中加点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扑飞”一词充满动感,准确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与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请从两个角度赏析语段中的加点词“瑟瑟缩缩”。
答:
答案:“瑟瑟缩缩”形容畏缩、不大胆,这里指月亮不够明亮皎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春之交月色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并不喜欢此时的月光。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二、综合练
8.(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____①____。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____②____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____③____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1)①顺理成章 ②难以言喻 ③迫不及待
(2)①第一处三句话,表现了个体“我”在照相时对自我各方面形象的急切关注,只在第一句开头标出主语“我”,后两句连贯紧承,突出急切关注的心理,语势贯通,情感充沛。②第二处三句话,是在陈述旁边别的人给“我”的提示,七嘴八舌,突出了旁边的人对“我”的热情关心,连用三个“你”,不但不烦琐,反而使表达更自然顺畅,更好地体现照相时大家互相提示、互相帮衬的热闹亲切的氛围。
9.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江南,到处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一座房子,到了屋顶覆瓦的环节,一般是先把屋脊做好,然后从屋脊开始,由上而下覆瓦。覆瓦一般将底部的小青瓦凹槽朝上,每一块小青瓦上从中间等分,覆以两块凹槽朝下的小青瓦,这种环环相扣的方式使雨水顺着瓦楞下的小水沟直溜溜地流淌到房檐的滴水处,倾泻而下。江南的雨,尤其是春夏之交的雨,多下得不大,淋在建筑的屋顶上,或成为断了线的珠子,或汇聚成一条条水渠,淋漓在江南的屋檐上,浪漫而雅致。
江南的雨太细密了,有一种说法,江南的水田里有多少米,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江南的烟雨像梳子一样细细打理着季节的天地,若要论滴来数,恐是数不胜数。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那就是江南有多少片鱼鳞瓦,天上就会落多少雨滴。绵延开来的江南古镇,一座紧挨着一座,一场又一场的雨,如玉琳琅,落在青石板上,落在稻田里,落在屋檐上,落在乌篷船上,落在小桥流水中,落在每一顶油纸伞上,也落在星星点点的蛙鸣声里。
(1)文中三处加点的“小青瓦”,若改成“瓦片”则表达效果减弱,说说“小青瓦”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答:
(3)下面句子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她比我葛朗台还葛朗台。你起码不会把金子白扔吧。你倒是说呀!
答:
答案:(1)“小青瓦”相较于“瓦片”,语意更加明确;且三处连用“小青瓦”,强调江南的屋顶大多是由小青瓦盖成,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六个逗号将“青石板”“稻田”“屋檐”“乌篷船”“小桥流水”“油纸伞”“蛙鸣声”等不同雨落之处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地点之后进行停顿,突出了一场又一场江南细雨“落”下所涉及对象之多。
(3)①“我倒是觉得另一种说法更合适”表示“我”的内心更赞同另一种说法,“倒是”在这里表示与一般情理相反。②“你倒是说呀”是说话人让“你”赶快说话,“倒是”在这里表示追问、催促。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终日当窗作文。低头写几行,就抬头看窗外。窗外是坡,坡平缓。坡根有泉,泉长流。泉边生草,草茂密。草间长树,树高大。树那边是林,林是青青绿绿____①____,分不清这棵那棵。以人作比,树是个人,林是群众;群众是万头攒动,能认出谁?千万个人挤在一起,不是好风景;千万棵树汇集一起,越发引人爱。林后是山,山色浅绛,如黄公望的画。山后是蓝天,天上飘白云;蓝得很净,白得很净,这才是蓝天白云……窗外是静悄悄的世界,活生生的自然。看窗外,很舒服,越看神越清,越看心越静,隐隐感到来自山野的脉脉关爱。清静中作文,文思忒顺畅,语言也水灵,那么多美妙的句子纷至沓来。不是我一下子____②____,而是山水草木酿就的无边清静感染了我,浸润了我,一时间消释了我的浮躁和庸俗。忽地憬然有悟,世间的好文章,大都是清静的产物。清静中,才宜于品察人情物理、世事沧桑,才能够字斟句酌、从容经营。终日酱在官场、商场、情场、歌舞场、名利场、是非场,即使____③____,也会销铄殆尽;若硬写,只能弄些粗鄙文字,断然写不出精粹、隽永之作。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文中加点词的运用生动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
答案:(1)①浑然一体 ②文思泉涌 ③才高八斗
(2)①水灵,常用来形容女孩漂亮或水果新鲜,文中用比拟的修辞来形容“语言”,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写出了语言的鲜活生动。②酱,本指一种糊状黏稠的发酵食品,文中将名词活用作动词,描绘了一个人终日混迹于各类喧嚣浮华场合不能自拔的情景,生动形象。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娱乐贵族化”看似是一个新词,却已然代表着一种长期现象。____①____,一些影视资本痴迷于“流量至上”,把某些浮夸的自我认知不加任何掩饰地传递给观众,其中颇具代表的就是脱离于现实的内容创作和人设打造。当流量泡沫和争议榜单形成交织,就更让一些人陷入虚假的繁荣,以至于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上升到“贵族化”的层面。诚然,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都是极好的,但主动忽略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则更像是一种傲慢。当影视艺术、娱乐综艺随着“去流量化”的推进而更显本真,那么之前已经“自我贵族化”已久的人,是否又能及时地抽身呢?答案恐怕____②____。影视剧里有“贵族”____③____,但如果内容输出总是带着贵族视角,则有些不应该了。老百姓喜欢的文艺作品,当然要有对真实的回归、对生活的贴近、对深度的开掘。当文艺作品饱含真情、深情,观众才能动情、共情。一个个优秀的作品已然表达出这个朴素的道理,文艺创作者也当对此“入眼入心”。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使用了多个关联词,请分析“诚然……但……则……”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1)①曾几何时 ②不言而喻 ③无可厚非
(2)①“诚然”肯定了“精致的生活、典雅的人设”,“但”语意转折,否定了“主动忽略观众的感受而不自知”的行为,“则”表示承接上文进一步评价。②关联词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有利于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板块二 主观题思维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分析题)
复习任务一 词语表达效果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指在表达上将同一个字(词)重复使用,形成新的词汇。命题人往往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设题,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出现的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解题提示]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增强音韵美、画面美、描摹性及渲染强化效果。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结合语境分析“处处”“微微”“早早”在程度、范围等方面比“处”“微”“早”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所指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使用叠词可以达到的表达效果:①增强语气,强调某个词的重要性,使语言更有力量;②准确表明某个事物的范围或程度,使读者对其有更加直观的理解;③削弱或加强一些贬义词语的韵味,使读者对其理解得更为客观;④语言更加优美、和谐,增强其音韵效果;⑤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出特定的语言氛围。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
有关人称代词表达效果的试题,综合性较强,往往兼顾考查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作用、小说中人称的作用、句式的选用和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设题:①考查人称代词确指与泛指(虚指)的区别;②考查人称代词用法和人称的作用;③有些试题虽然含有“我”“你”等代词,但实质上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
第一步,识记人称代词的常规用法。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一人
称“我” 称自己。如:我来自一个小村庄
泛指,自己一方。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我们的(作定语)。如:我国
跟“你”连用,表示泛指。如:你一言,我一语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二人称“你” 称对方。如:你好
表示领属,如同你的、你们的,用在单位之前。如:你班、你校
泛指,任何人,包括说话人自己。如:要想成绩好,那你就得努力
泛指,跟“我”或“他(她)”配合使用,表示“这个”或“那个”。如: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
人称代词 用法及举例
第三人称“他” 形容词,别的,另外的。如:别无他物、他山之石
名词,另外的人或事物。如:这件事不是排他的
指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实指。如:这段时间,他很辛苦
泛指,任何一个人。如: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很快乐
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如: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第二步,分析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既要考虑其一般意义上的作用,又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任务点三
03
任务点三 特殊用法词的表达效果
特殊用法词是命题人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选取的新词语或构词方式比较特殊的词语,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结合语境分析其构词方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
文中加点的“惊掉下巴”“功夫”,与“惊讶”“能力”相比,表达效果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惊掉下巴”运用了夸张手法,更加口语化,比“惊讶”表达的程度更深,更富有表现力。②“功夫”运用了比拟手法,与后文中的“鲤鱼打挺”“凌波微步”相呼应,比“能力”更形象。
解释词的本义→探究词语是否有深层含义→找到赏析的切入角度→联系原文语境,分析这个词体现了原文的什么特点、内容;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能否体现文章主旨;所在的句子是否有结构方面的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