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优点有( )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的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限制少,避免人员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遥感技术的优点是获取资料快,受地面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探测范围大。
2.利用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到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过程,充分显示了遥感卫星具有的特点是( )
①监测范围广 ②时效快、精度高
③连续性强 ④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遥感监测沙尘暴的起源、移动和扩散过程显示了遥感的监测范围广,时效快,连续性强,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优点。
3.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后,该国无人驾驶飞机迅速对该地区的灾情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计算机技术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国利用无人驾驶飞机获取的是遥感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解译、处理,从而达到对灾情的了解、监测。
4.(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此次干旱对冬小麦影响较大。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估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对冬小麦估产可通过遥感图像了解干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遥感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对小麦进行估产。
5.遥感影像分析人员看到易贡湖周围高山上的雪线下降,得出的结论是( )
A.大气降水减少了 B.大气降水增多了
C.高山冰雪融水增多了 D.湖水减少了
【答案】 B
【解析】 雪线下降说明降雪较多,使得终年积雪增多,降雪增多是大气降水增多了。
读下图,回答6~7题。
6.上图地物,对各波段反射率都很低的是( )
A.松林 B.草地 C.泥浆 D.红砂岩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泥浆的各波段反射率都最低。
7.如果要对大兴安岭居中南段的林草分布进行遥感普查,则传感器最好调至哪个波段( )
A.0.4~0.5 B.0.5~0.7 C.0.8~0.9 D.1.0~1.2
【答案】 C
【解析】 对林草进行普查要找林草反射率差异显著的波段,由图中可得出在0.8~0.9波段差异显著。
8.遥感技术的优点有( )
①用途广 ②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③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④成本低,效益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遥感受地面限制小,并不是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9.对印尼海啸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
A.遥感技术 B.人工监测 C.水上快艇监测 D.航空目测
【答案】 A
【解析】 遥感应用于灾情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对印尼海啸进行监测,最理想的手段是遥感技术。
(2011·山东模拟)2009年12月30日凌晨,中石油柴油管发生泄漏,有大量漏油进入赤水河,并流入渭河(见下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为迅速检测和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保证沿黄河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可以借助的现代化技术是
( )
①全球定位系统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雷达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而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准确定位,地理信息系统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对水污染的检测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11.图中渭河汇入的黄河干流河段所具有的水文特征是( )
①水流平稳 ②含沙量大 ③多凌汛 ④流量季节变化大 ⑤多支流 ⑥有结冰期
A.①②④⑤ 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黄河的中游地区主要有渭河和汾河两大支流,渭河注入的中游地区支流较多,多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该河段为温带季风气候,有结冰期,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干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无凌汛。
对植物来说,同类植物由于生长状况、健康程度不同,其反射率也有较大差异。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遥感彩色红外线图片上能把健康的和受病害的松树区分开来,其原理是( )
A.健康松树的反射率在任何波段都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B.健康的松树在0.4~0.76微米波长范围内反射率高于有病害的松树
C.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D.在波长大于1.6微米时,健康松树的反射率高于有病害松树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可得出在波长0.8~1.4微米范围内有病害松树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健康的松树,病害越重,此波段反射率越低。
13.松树属针叶林,要把松树与阔叶林区分开可利用( )
A.GIS技术 B.RS技术 C.GPS技术 D.计算机技术
【答案】 B
【解析】 由于松树和阔叶林的反射波谱特征不同,所以可用遥感技术。
(2011·江苏模拟)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4~15题。
14.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30天后差别最大,对比最鲜明,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30天后。
15.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答案】 B
【解析】 松嫩平原既生产大豆,也生产玉米,二者都是主要的农作物,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16.对农作物进行估产属于遥感技术应用的哪一领域( )
A.资源普查 B.灾害监测 C.环境监测 D.工程建设及规划
【答案】 A
【解析】 农作物估产属于资源普查方面。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对地物的分辨率呈正相关
B.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对地物的分辨率呈反相关
C.遥感对地物的分辨率除与飞行高度有关外,还与传感器的性能有关
D.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没有影响
【答案】 C
【解析】 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与探测的范围、获得资料的速度、周期呈正相关,而与对地物的分辨率呈反相关。
18.有关遥感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探测的范围大,能动态反映事物的变化
B.用途广,可广泛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军事等领域
C.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
D.它要用24颗卫星才能快速、准确完成各项任务
【答案】 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9.王旭同学在判读某地区卫星影像后,用透明纸蒙在上面准确地绘出了主要道路、城市、村庄、河流的位置和范围,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从原卫星影像图上该同学区分河流和道路的直接解译标志有①
;②
;③
。根据直接解译标志判断B处为
(道路、河流)。
(2)在原卫星影像图上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那么城市为
状,道路、河流为
状。
(3)A处为道路,C处为河流,在原卫星影像图上间接解译标志是
。
(4)在2011年3月和2011年8月的卫星影像图上D处的色调是否一致?
。原因可能有
。
【答案】 (1)色调 形状 大小 河流 (2)面 线
(3)A与城市相连 (4)不一致 D处为河流,季节不同时水深不同,含沙量不同,表现在卫星影像图上的色调就不一样
20.读冬小麦生长阶段的波谱特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冬小麦各生长阶段的电磁波能量差异最大的是
波段。区分冬小麦生长阶段常常采用
影像。
(2)遥感能区分不同作物及作物生长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
(3)请简述如何利用遥感技术估计全球冬小麦的产量。
。
【答案】 (1)近红外(红外线) 红外遥感
(2)同一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情况下对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和吸收的情况不同。(3)根据冬小麦与其他物体的波谱特性不同,确定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波谱特性不同,通过遥感获得某地冬小麦某一生长阶段波谱数据并与正常年份比较,即可判断出冬小麦的生长状况,进而对产量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