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七 学写小小说
[ INCLUDEPICTURE "挖教材F.TIF"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关于小小说的特点,有评论家总结出三点: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但它的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在于以小见大,文短意长。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白描,寥寥几笔,便使人物活起来。同时,讲究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INCLUDEPICTURE "佳作呈现csJ.TIF"
亮 相
“再这么搞,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
手机“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李巧吓得往沙发里缩了一截。父亲青铜雕塑般的脸此时格外凌厉,每处转折都昭示着愤怒。(1)
“可是,爸,”李巧慢慢坐起来,为自己辩解,“咱这是稀有剧种,哪像京剧昆曲什么的……不在网上发视频,就更没人看了。”(2)
父亲僵着身子咽了一口唾沫,喉结带动青筋分明的血管上下移动,像是在往后退。
“我不管,反正不许你这样搞。这样一截一截的视频,人不人、鬼不鬼,哪是什么宣传,分明是在败坏戏班百年来的名声!”(3)
父亲李文是稀有剧种汉调桄桄的最后一代传人。这种融合了秦腔激越之美与汉调婉转柔和之韵的戏,如今已到了观众门可罗雀的境地。李巧在父亲练戏时偷偷录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父亲扮演的刘高舞着大刀亮相,在细细的凳子扶手上娴熟跳跃——正是桄桄戏的绝活“跳凳子”。视频出人意料地收获了很好的反响,短短几天便有几千个赞,李巧原本觉得自己已经看到桄桄戏起死回生的希望了。(4)
又到了开戏的日子,临开场,戏园里也只寥寥坐了三四个人。李巧扶着幕布叹了口气,父亲又要失望了。
灯光渐暗,帘幕开启,父亲在舞台上亮相了。他身着五彩的将军战袍,威风凛凛、声如洪钟。宛如翻动巨浪一般,以一己之力把凝滞的空气带得活了起来。但随着时间拉长,那几名观众还是陆陆续续离开了。李巧望向父亲,他仍在表演,仍在以最雄壮的气力吼出每一句词,仍在用最投入的姿态完成每一个动作。灯光就这样打在他身上,使他成为空旷戏园中唯一一处明亮。从那里,他望向黑暗中一排排空座位,它们由舞台绵延至视线尽头,仿佛广袤深邃的海洋。(5)
那天晚上,父亲沉默着,坐在阳台抽了大半夜的烟。李巧看着他死盯着地板的砖缝,像是要把它看穿。最后他张开干裂的嘴唇,沙哑着嗓子缓缓道:“你说的那个视频……是怎么搞?”(6)
李巧默默地把手机递给他,父亲颤抖着手指向下翻评论,布满皱纹的眼角竟流出泪水。“他们这么喜欢我的戏……他们这么喜欢我的戏……”(7)
父亲第一次直播演戏那天李巧从早忙到晚。她跟摄影师确定了好几遍拍摄流程,又把机位调了又调。开播前直播间便有了好几百观众,而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李巧趴在摄像机前,看到镜头中幕布拉开,父亲饰演的梁王朱温戴金冠、穿龙袍亮相,举手投足间尽是一代帝王的沉稳狠辣,听闻儿子被杀却大惊失色。摄影师把镜头拉近,李巧看到父亲脸上每块肌肉都融进了戏里。只听父亲唱道:
“冷汗淋淋湿衣裳。灵魂儿正向十里往,耳听两旁喘声忙。慢挣扎双眼用目望,原是还在金殿上……”(8)
(1)开篇父亲的“亮相”就设置了悬念。
(2)女儿李巧对话继续设疑,紧扣时代热点“网络视频”。
(3)抓住特点“一截一截的视频”,以小见大,折射社会。
(4)揭示父亲愤怒原因,解疑。
(5)环境烘托,表现剧种现在的惨淡现状。
(6)以小见大,人物随时代发展而进步。
(7)细节描写,符合人物特点。
(8)紧扣题目“亮相”写父亲的装扮、唱词,含蓄蕴藉,引人回味。
INCLUDEPICTURE "思维培养csJ.TIF"
★ 以小见大,折射人生与社会
学写小小说,首先要明确立意。小小说立意强调“以小见大”。“小”是指所选的题材截取生活面要小,比如一个小事件、一个小场面、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种情绪、一种人物内心的颤动。“大”是指意蕴丰富,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即它反映的内容、体现的意义并不小。一般来说,学写小小说要注意精选生活场景,以独特的眼光去挖掘、透视,在故事中折射人生百态,揭示新鲜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作品贬恶扬善,体现真善美,充满正能量。
要想立意深刻新颖,我们必须深挖细掘某个事件、某一现象所蕴含的多种意义中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那一层意义。
关联教材:《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的“成长”为线索,选择他的人生经历为折射点,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及人性。
★ 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小说是要讲故事的,不讲故事就难以称得上“小说”。而小小说限于篇幅和容量,对所讲故事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情节的曲折,讲究一步一转,引人入胜。所以,在构思方面,小小说要注意“讲出一个好听的故事”。
一、创新叙事方式
创新叙事方式包括变换叙述顺序、利用“道具”、巧设悬念、铺设伏笔等。
1.变换叙述顺序
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性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可以运用倒叙、补叙或插叙,在以上种种“瞬间镜头”中起到描写和串联的作用。
2.利用“道具”
“道具”原本是戏剧中的术语,戏剧中的道具指的是表演时所用的器物,比如桌椅、扇子都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道具,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种戏剧语言。如果在小小说中巧妙设置道具,用道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指代人物或暗示人物心理,会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蕴藉风格,拓展作品的表达空间。
3.巧设悬念
关于如何设置悬念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4.铺设伏笔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运用伏笔要注意三点:一是伏笔必须要有照应;二是伏笔要自然,不能为伏笔而伏笔;三是伏笔的内容应点到为止。
5.要注意写好结尾
一般来说,小小说创作者喜欢“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是指文章结尾时突然产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这种结尾艺术,在美国作家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代表作中有充分体现,所以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使主题得到更好的突出、深化。
关联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有“店小二”的插叙,也有“林教头买刀”中“刀”这一道具与悬念设置,更有“大石头”的伏笔设置。
二、巧借环境增加亮点
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为了提高高考作文得分率,巧借环境描写增加文章亮点是一项重要策略。
(一)巧借景物描写添亮点
1.景物局部映衬法
局部映衬是指在作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时,可在任何部分用自然环境映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暗示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使文章品格得到提升。使用局部映衬法,对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不求多,而求“精”且“得体”。使用局部映衬法,要注意根据自己描写自然环境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描写何种景物,以及将描写置于何处。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背景。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
[边练边悟]
1.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能体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人物活动场所。
答:
[参考示例]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一片淡淡的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2)渲染故事气氛,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边练边悟]
2.用一句景物描写烘托“空巢老人”期盼孩子回家的凄凉氛围。
答:
[参考示例] 腊月二十八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人站在门口透过雪幕遥看。
(3)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环境描写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边练边悟]
3.下面语段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有何不妥?请试着修改。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儿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着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答:
[参考示例] 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
修改:仰望天空,空中飘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地站在山坡上。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故事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发展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边练边悟]
4.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表现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要求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能烘托人物沮丧、凄楚的心情。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委屈:下午的历史课上,同桌偷偷地看课外书,当我小声地提醒他注意听讲时,历史老师却把我叫了起来,指责我随便说话。我向老师讲明事情的真相,不料老师却阴阳怪气地说:“我真想不到你还有这样的觉悟,但愿你有这种觉悟呀!请坐!”我忽然有了一种无力感。我几乎不是坐在,而是瘫在了椅子上,整个下午都郁郁寡欢的。放学后,我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校门。外面的景象也让我感到压抑, 回到家,我趴在床上哭了。
[参考示例] 冬云压得很低,天阴阴的,却欲雪不雪,空气湿冷。
(5)深化(升华)作品主题。一般放在文章的结尾处。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环境描写的语句,深化主题。
深夜,灯还亮着。窗,开着;窗边的树,静静地立着。
笔还在手上,可上下眼皮却来了个轻吻。
“唉!”难道我真如外公所说的是“朽木不可雕”吗?望着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我不禁又锁紧了眉头。“又被卡住了,这该死的数学题怎么这么难!”我怀疑爱迪生是否另有成才之路,为什么“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在我身上得不到验证呢?我凝视着窗外……
我恍然有所悟,这就是树叶的坚持。
[参考示例] 风,渐渐吹起,树叶在风中起舞。慢慢地,风越来越大,树叶变成了狂舞;风好像着了魔,要把树叶从树上扯下来,然而树叶用尽自己所有的气力,紧紧地咬着树枝……
2.景物整体烘托法
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发生的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最常见的是“连串式描写”,即将一两个环境描写贯穿全文始终。在这种情况中,在文章开头便需要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开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为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好,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末尾则变成阳光灿烂。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
[边练边悟]
6.根据文章内容和括号内的提示,在文中(1)(2)(3)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细雨真情
(1) (开篇扣题目写景并用景来烘托心情)
想起刚才的那一幕,心中不禁涌起阵阵委屈和酸楚。
今天,我穿了同学刘菲一件很时尚的衣服回到家,爸爸一见就发了火。“咋穿这么件扎眼衫子,快脱了扔掉。”妈妈也一反常态开始数落我:“这么一件前露肚皮后露脊背的衫子,谁见了谁都要笑话,快换了去。”说着她拿出一件早已褪色的旧T恤,和刘菲那件漂亮流行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我一见,便呛了一句:“这么旧的衣服谁还穿?你们就这么抠,不怕别人笑话吗?”接着爸妈开始唠叨,我拗不过他们,最后流着泪换了T恤就跑出门……
(2)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用景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且景与情要和谐统一)
“爸爸——”一声清脆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停下脚步注视着雨中的父女俩。父亲穿着一件单薄的衬衣,嘴唇冻成了乌青色。小女孩套着一件大得出奇的外套——显然是她爸爸的。
“爸爸,你冷吗?”
“不冷!”深沉的男中音回答,“你暖和,爸爸就暖和了!”父亲下意识地摸摸小女孩的肩头,又帮她扯了扯外衣。
“爸爸,你背着我吧?”我怔怔地看着那女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样我们就可以共同穿这件衣服了。”听小女孩说完这话,我的脸不知为何一下子红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那个父亲已经笑着背起了小女孩。小女孩用手绢擦拭着父亲额头上的雨水。父女俩满脸漾着幸福的笑容。
我呆呆地伫立在雨雾中,想起去年父亲刚刚下岗,我又得了肺炎。父亲为给我治病,卖掉了心爱的机动三轮摩托……爸爸也是这样背着我,一路小跑,他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妈妈跟在后面紧护着我……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父母一次次在雨中为我送伞,一次次在风雪中给我送衣服的身影一一浮现在雨幕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真最爱父母情。我渐渐理解了他们的唠叨……
(3)
(结尾用环境描写来呼应前文并暗示心情的转变,深化中心)
[参考示例] (1)细雨绵绵,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长线,我们的烦恼也似这悠长的雨丝,没有尽头。
(2)雨水打湿了我的头发,也打湿了刚穿上的单薄的T恤。我感到阵阵凄凉,泪水和着雨滴流过脸颊。雨丝牵着我的脚步在风中游荡……
(3)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变成了母亲的手指,在轻抚奔跑的我;也像父亲爱抚的目光,擦过我的面颊。我不知不觉走进自家的小巷,只见家里亮起了暖暖的灯光。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只见院子里的月季花经过雨滴滋润更加清新芬芳……
(二)巧借场面描写设亮点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包含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为点面结合法。既从宏观上写出场面的概貌,又从微观上写出几个典型代表。
[边练边悟]
7.描写一段学校运动会的场面,要求运用点面结合法。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示例] 高中男子组三千米决赛开始了,穿黄色运动服的5号运动员冲在了最前面。紧跟在他身后的是穿红色运动服的18号运动员。再后面一点,七八名不甘示弱的运动员在奋力追赶着。
到了第四圈的时候,运动员们的距离拉开了,整个四百米跑道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运动员在奔跑。到了第六圈的时候,场上突然爆出冷门儿,一个身穿黑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一连超过八名选手,而且把居于第二位的18号也超过了,并且渐渐向一直领先的5号逼近。这时跑道外边各班参观的同学都兴奋起来了,呐喊声响成一片,男同学们挥舞着帽子,女同学们挥舞着手绢,好像他们这样用力挥舞,运动员就可以借点儿劲去一样。
“砰”,最后一圈的警示枪响了。穿黑衣的运动员和5号只差一步了。在跑过最后一个弯道,向终点冲刺的时候,18号突然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超过了黑衣运动员和5号,第一个撞了线。5号屈居第二,黑衣运动员获得第三名。整个操场欢声雷动。18号借着惯性又向前慢跑了一段,并不时抬起手来向欢呼的同学致意。
(三)运用技巧绘亮点
景物描写要注意描写技巧:明确写景的目的→合理的想象和情绪的调遣→动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或定景换点,或移步换景)对描写对象本身进行全方位(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的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运用描绘性词语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
关联教材:《祝福》中,既有对“祝福”场面的描写,以烘托整体环境,也有对局部景物“雪”的描绘,以形成映衬。
[边练边悟]
8.请围绕“秋叶”这一主体,运用多种手法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不少于100字。
答:
[参考示例] 飘雨的秋日,我独自漫步在铺着鹅卵石的小径上。周围那高大树干上的盈盈绿意已经褪尽,秋的使者把绿叶染成了金黄。
风,缓缓吹来,漫天的落叶在空中摆着优美的舞姿翩然而下。我弯下腰轻轻地拾起一枚落叶,放于掌心,它宛如一只轻盈的蝶,上面的斑斑点点,每一处印痕,都刻着岁月的沧桑。
★ 写“活”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小小说也要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但不求展现出其完整性格,多用白描手法,勾勒轮廓,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点来写,删去冗杂,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以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具体来说,小小说人物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描写人物不宜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是用一个生活镜头、一个生活片段,或是用一点感情抒发、一点意识流动来把人物写“活”。写作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写人物的闪光点(最容易感人的那一点);二是写能突出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
关联教材:《百合花》就抓住了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坚持为他缝合刮破了的衣衫这一闪光点及细节来塑造新媳妇的形象。
[边练边悟]
9.(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座城,是一个人身心栖居的家园;一个人,又会给一座城带来温度与活力,甚至会影响一座城的气质与精神……人和城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着。
请以“一个人和一座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高分范本]
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件橙黄色的背心,一顶淡麦子色的草帽,一把不起眼的扫帚,这是老张的全部装备。一张破旧的木桌上摆放着一盏昏黄的台灯,还有一本纸页早已褶皱的笔记本。木桌旁边还有一张小床,这就是老张的家。
老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或者说,北京城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
自小时候拽着母亲的大红棉袄逛闹市,到青年时爬上屋顶眺望瓦浪一片,再到如今“征战胡同四方”,都饱含着他对这座城市最真切的记忆。
“今儿比昨儿早了几分钟,提前巡逻去呀?”“今儿起得早,不出来不得劲儿呀!”老张不是警察,也不是负责维持治安的居民代表。他呀,不过是拿着竹子编成的扫把,穿梭于胡同之间,做北京城最忠诚的守护者。每当老张出门,总会整理衣领,对着镜子挺挺胸,意气风发,眉宇间充斥着坚毅,有股壮士出征的豪迈劲儿。傍晚回家,他更有衣锦还乡的快感,至于为什么,大概都写在他嘴角泛出的自得上了。
一天晚上,狭窄的胡同中,老张的背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还真有那身披铠甲、收刀入鞘的将军范儿。
北京城的四季有着不同的风韵。老张见过北京城的春燕秋鹊、夏荷冬雪,但无论时节如何更替,老张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在络绎不绝的游客看来,他的工作十分辛苦而又枯燥,可他竟乐此不疲。每天睡前,老张都会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记下北京城的自然变化、人情风味。换句话说,老张不仅是守护者、见证者,还是北京城的记录者、传承者。随笔的扉页上是他画的巷子口,封底是自家小院的白描,至于中间的内容,想必不用我说,您也能了解一二。
老张的脸上被岁月无情地刻下印记,但他的心仍旧炽热。孩子们在家门口结伴游戏,老张每天都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他总是在“打下一片疆域”之后教他们滚铁圈、抖空竹,孩子们被这些于现代生活而言十分新鲜的玩具吸引,请他教授这些神奇的玩意儿。一来二去,就连刚读小学的孩子也与他以兄弟相称。
玩累了,老张会带孩子们爬上自家的屋顶,对着曾矗立着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而今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的地方,久久凝视。那片儿的人都说,老张是胡同的“守护神”,他给胡同带来了活力与温度。而老张端详着手中的关二爷像,回想起赠予他雕像的小男孩的纯净眼眸,嘴角微微上扬。那一刻,没能分清是他守护了这座城,还是城共鸣了他的魂。
“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他养我,我守他。”老张郑重地在本子上写了几行字,随后他放下笔,爬上屋顶,再次看向远方。这时,老张的身躯化作了北京城的雄伟,化成了淳朴浑厚的人情,也聚成了无尽的感激与感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复习任务七 学写小小说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关于小小说的特点,有评论家总结出三点:一是立意奇特,二是情节完整,三是结局出人意料。但它的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在于以小见大,文短意长。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白描,寥寥几笔,便使人物活起来。同时,讲究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2023·北京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亮 相
“再这么搞,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
手机“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李巧吓得往沙发里缩了一截。父亲青铜雕塑般的脸此时格外凌厉,每处转折都昭示着愤怒。(1)
(1)开篇父亲的“亮相”就设置了悬念。
“可是,爸,”李巧慢慢坐起来,为自己辩解,“咱这是稀有剧种,哪像京剧昆曲什么的……不在网上发视频,就更没人看了。”(2)
父亲僵着身子咽了一口唾沫,喉结带动青筋分明的血管上下移动,像是在往后退。
(2)女儿李巧对话继续设疑,紧扣时代热点“网络视频”。
“我不管,反正不许你这样搞。这样一截一截的视频,人不人、鬼不鬼,哪是什么宣传,分明是在败坏戏班百年来的名声!”(3)
(3)抓住特点“一截一截的视频”,以小见大,折射社会。
父亲李文是稀有剧种汉调桄桄的最后一代传人。这种融合了秦腔激越之美与汉调婉转柔和之韵的戏,如今已到了观众门可罗雀的境地。李巧在父亲练戏时偷偷录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父亲扮演的刘高舞着大刀亮相,在细细的凳子扶手上娴熟跳跃——正是桄桄戏的绝活“跳凳子”。视频出人意料地收获了很好的反响,短短几天便有几千个赞,李巧原本觉得自己已经看到桄桄戏起死回生的希望了。(4)
又到了开戏的日子,临开场,戏园里也只寥寥坐了三四个人。李巧扶着幕布叹了口气,父亲又要失望了。
(4)揭示父亲愤怒原因,解疑。
灯光渐暗,帘幕开启,父亲在舞台上亮相了。他身着五彩的将军战袍,威风凛凛、声如洪钟。宛如翻动巨浪一般,以一己之力把凝滞的空气带得活了起来。但随着时间拉长,那几名观众还是陆陆续续离开了。李巧望向父亲,他仍在表演,仍在以最雄壮的气力吼出每一句词,仍在用最投入的姿态完成每一个动作。灯光就这样打在他身上,使他成为空旷戏园中唯一一处明亮。从那里,他望向黑暗中一排排空座位,它们由舞台绵延至视线尽头,仿佛广袤深邃的海洋。(5)
(5)环境烘托,表现剧种现在的惨淡现状。
那天晚上,父亲沉默着,坐在阳台抽了大半夜的烟。李巧看着他死盯着地板的砖缝,像是要把它看穿。最后他张开干裂的嘴唇,沙哑着嗓子缓缓道:“你说的那个视频……是怎么搞?”(6)
(6)以小见大,人物随时代发展而进步。
李巧默默地把手机递给他,父亲颤抖着手指向下翻评论,布满皱纹的眼角竟流出泪水。“他们这么喜欢我的戏……他们这么喜欢我的戏……”(7)
(7)细节描写,符合人物特点。
父亲第一次直播演戏那天李巧从早忙到晚。她跟摄影师确定了好几遍拍摄流程,又把机位调了又调。开播前直播间便有了好几百观众,而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李巧趴在摄像机前,看到镜头中幕布拉开,父亲饰演的梁王朱温戴金冠、穿龙袍亮相,举手投足间尽是一代帝王的沉稳狠辣,听闻儿子被杀却大惊失色。摄影师把镜头拉近,李巧看到父亲脸上每块肌肉都融进了戏里。只听父亲唱道:
“冷汗淋淋湿衣裳。灵魂儿正向十里往,耳听两旁喘声忙。慢挣扎双眼用目望,原是还在金殿上……”(8)
(8)紧扣题目“亮相”写父亲的装扮、唱词,含蓄蕴藉,引人回味。
★ 以小见大,折射人生与社会
学写小小说,首先要明确立意。小小说立意强调“以小见大”。“小”是指所选的题材截取生活面要小,比如一个小事件、一个小场面、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种情绪、一种人物内心的颤动。“大”是指意蕴丰富,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即它反映的内容、体现的意义并不小。一般来说,学写小小说要注意精选生活场景,以独特的眼光去挖掘、透视,在故事中折射人生百态,揭示新鲜深刻的思想内涵,让作品贬恶扬善,体现真善美,充满正能量。
要想立意深刻新颖,我们必须深挖细掘某个事件、某一现象所蕴含的多种意义中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那一层意义。
关联教材:《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的“成长”为线索,选择他的人生经历为折射点,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及人性。
★ 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小说是要讲故事的,不讲故事就难以称得上“小说”。而小小说限于篇幅和容量,对所讲故事的要求更高,更注重情节的曲折,讲究一步一转,引人入胜。所以,在构思方面,小小说要注意“讲出一个好听的故事”。
一、创新叙事方式
创新叙事方式包括变换叙述顺序、利用“道具”、巧设悬念、铺设伏笔等。
1.变换叙述顺序
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性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可以运用倒叙、补叙或插叙,在以上种种“瞬间镜头”中起到描写和串联的作用。
2.利用“道具”
“道具”原本是戏剧中的术语,戏剧中的道具指的是表演时所用的器物,比如桌椅、扇子都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道具,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一种戏剧语言。如果在小小说中巧妙设置道具,用道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指代人物或暗示人物心理,会使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蕴藉风格,拓展作品的表达空间。
3.巧设悬念
关于如何设置悬念前面已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4.铺设伏笔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运用伏笔要注意三点:一是伏笔必须要有照应;二是伏笔要自然,不能为伏笔而伏笔;三是伏笔的内容应点到为止。
5.要注意写好结尾
一般来说,小小说创作者喜欢“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是指文章结尾时突然产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这种结尾艺术,在美国作家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代表作中有充分体现,所以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欧·亨利式结尾”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构思精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使主题得到更好的突出、深化。
关联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就有“店小二”的插叙,也有“林教头买刀”中“刀”这一道具与悬念设置,更有“大石头”的伏笔设置。
二、巧借环境增加亮点
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常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为了提高高考作文得分率,巧借环境描写增加文章亮点是一项重要策略。
(一)巧借景物描写添亮点
1.景物局部映衬法
局部映衬是指在作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时,可在任何部分用自然环境映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暗示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使文章品格得到提升。使用局部映衬法,对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不求多,而求“精”且“得体”。使用局部映衬法,要注意根据自己描写自然环境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描写何种景物,以及将描写置于何处。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背景。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
[边练边悟]
1.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能体现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人物活动场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月色很美,月亮洒下一片淡淡的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2)渲染故事气氛,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
[边练边悟]
2.用一句景物描写烘托“空巢老人”期盼孩子回家的凄凉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腊月二十八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人站在门口透过雪幕遥看。
(3)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环境描写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边练边悟]
3.下面语段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有何不妥?请试着修改。
来到公园的假山上,我依然很郁闷,并觉得有点儿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举目四望,天上漂浮着几朵悠悠的白云,阳光虽不太热情,却也因此更明媚。一阵风吹来,竹叶轻吟,杨叶欢唱。我苦恼极了,于是闭上了双眼。这时妈妈的叮嘱声在耳边回响起来:“竞争的年代,英语至关重要,你一定要……”可现在,我这66分的成绩,怎么有脸见父母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不一致。
修改:仰望天空,空中飘浮着淡淡的薄云,太阳的脸阴沉沉的;俯视山间,那些曾经快乐的竹子和杨树也都不声不响,忧郁地站在山坡上。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故事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发展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
[边练边悟]
4.在文中的横线处加上表现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要求既能推动情节发展,又能烘托人物沮丧、凄楚的心情。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委屈:下午的历史课上,同桌偷偷地看课外书,当我小声地提醒他注意听讲时,历史老师却把我叫了起来,指责我随便说话。我向老师讲明事情的真相,不料老师却阴阳怪气地说:“我真想不到你还有这样的觉悟,但愿你有这种觉悟呀!请坐!”我忽然有了一种无力感。我几乎不是坐在,而是瘫在了椅子上,整个下午都郁郁寡欢的。放学后,我心情沉重地走出了校门。外面的景象也让我感到压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到家,我趴在床上哭了。
[参考示例] 冬云压得很低,天阴阴的,却欲雪不雪,空气湿冷。
(5)深化(升华)作品主题。一般放在文章的结尾处。
[边练边悟]
5.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环境描写的语句,深化主题。
深夜,灯还亮着。窗,开着;窗边的树,静静地立着。
笔还在手上,可上下眼皮却来了个轻吻。
“唉!”难道我真如外公所说的是“朽木不可雕”吗?望着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我不禁又锁紧了眉头。“又被卡住了,这该死的数学题怎么这么难!”我怀疑爱迪生是否另有成才之路,为什么“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在我身上得不到验证呢?我凝视着窗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恍然有所悟,这就是树叶的坚持。
[参考示例] 风,渐渐吹起,树叶在风中起舞。慢慢地,风越来越大,树叶变成了狂舞;风好像着了魔,要把树叶从树上扯下来,然而树叶用尽自己所有的气力,紧紧地咬着树枝……
2.景物整体烘托法
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发生的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最常见的是“连串式描写”,即将一两个环境描写贯穿全文始终。在这种情况中,在文章开头便需要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开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为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好,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末尾则变成阳光灿烂。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
[边练边悟]
6.根据文章内容和括号内的提示,在文中(1)(2)(3)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细雨真情
(1) (开篇扣题目写景并用景来烘托心情)
想起刚才的那一幕,心中不禁涌起阵阵委屈和酸楚。
今天,我穿了同学刘菲一件很时尚的衣服回到家,爸爸一见就发了火。“咋穿这么件扎眼衫子,快脱了扔掉。”妈妈也一反常态开始数落我:“这么一件前露肚皮后露脊背的衫子,谁见了谁都要笑话,快换了去。”说着她拿出一件早已褪色的旧T恤,和刘菲那件漂亮流行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我一见,便呛了一句:“这么旧的衣服谁还穿?你们就这么抠,不怕别人笑话吗?”接着爸妈开始唠叨,我拗不过他们,最后流着泪换了T恤就跑出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用景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且景与情要和谐统一)
“爸爸——”一声清脆的呼唤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停下脚步注视着雨中的父女俩。父亲穿着一件单薄的衬衣,嘴唇冻成了乌青色。小女孩套着一件大得出奇的外套——显然是她爸爸的。
“爸爸,你冷吗?”
“不冷!”深沉的男中音回答,“你暖和,爸爸就暖和了!”父亲下意识地摸摸小女孩的肩头,又帮她扯了扯外衣。
“爸爸,你背着我吧?”我怔怔地看着那女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样我们就可以共同穿这件衣服了。”听小女孩说完这话,我的脸不知为何一下子红了。我还没有回过神来,那个父亲已经笑着背起了小女孩。小女孩用手绢擦拭着父亲额头上的雨水。父女俩满脸漾着幸福的笑容。
我呆呆地伫立在雨雾中,想起去年父亲刚刚下岗,我又得了肺炎。父亲为给我治病,卖掉了心爱的机动三轮摩托……爸爸也是这样背着我,一路小跑,他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妈妈跟在后面紧护着我……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父母一次次在雨中为我送伞,一次次在风雪中给我送衣服的身影一一浮现在雨幕中。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真最爱父母情。我渐渐理解了他们的唠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用环境描写来呼应前文并暗示心情的转变,深化中心)
[参考示例] (1)细雨绵绵,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长线,我们的烦恼也似这悠长的雨丝,没有尽头。
(2)雨水打湿了我的头发,也打湿了刚穿上的单薄的T恤。我感到阵阵凄凉,泪水和着雨滴流过脸颊。雨丝牵着我的脚步在风中游荡……
(3)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变成了母亲的手指,在轻抚奔跑的我;也像父亲爱抚的目光,擦过我的面颊。我不知不觉走进自家的小巷,只见家里亮起了暖暖的灯光。不知什么时候,雨已经停了,只见院子里的月季花经过雨滴滋润更加清新芬芳……
(二)巧借场面描写设亮点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包含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最常用的方法为点面结合法。既从宏观上写出场面的概貌,又从微观上写出几个典型代表。
[边练边悟]
7.描写一段学校运动会的场面,要求运用点面结合法。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高中男子组三千米决赛开始了,穿黄色运动服的5号运动员冲在了最前面。紧跟在他身后的是穿红色运动服的18号运动员。再后面一点,七八名不甘示弱的运动员在奋力追赶着。
到了第四圈的时候,运动员们的距离拉开了,整个四百米跑道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运动员在奔跑。到了第六圈的时候,场上突然爆出冷门儿,一个身穿黑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一连超过八名选手,而且把居于第二位的18号也超过了,并且渐渐向一直领先的5号逼近。这时跑道外边各班参观的同学都兴奋起来了,呐喊声响成一片,男同学们挥舞着帽子,女同学们挥舞着手绢,好像他们这样用力挥舞,运动员就可以借点儿劲去一样。
“砰”,最后一圈的警示枪响了。穿黑衣的运动员和5号只差一步了。在跑过最后一个弯道,向终点冲刺的时候,18号突然像一只离弦的箭一样,超过了黑衣运动员和5号,第一个撞了线。5号屈居第二,黑衣运动员获得第三名。整个操场欢声雷动。18号借着惯性又向前慢跑了一段,并不时抬起手来向欢呼的同学致意。
(三)运用技巧绘亮点
景物描写要注意描写技巧:明确写景的目的→合理的想象和情绪的调遣→动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或定景换点,或移步换景)对描写对象本身进行全方位(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的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运用描绘性词语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
关联教材:《祝福》中,既有对“祝福”场面的描写,以烘托整体环境,也有对局部景物“雪”的描绘,以形成映衬。
[边练边悟]
8.请围绕“秋叶”这一主体,运用多种手法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飘雨的秋日,我独自漫步在铺着鹅卵石的小径上。周围那高大树干上的盈盈绿意已经褪尽,秋的使者把绿叶染成了金黄。
风,缓缓吹来,漫天的落叶在空中摆着优美的舞姿翩然而下。我弯下腰轻轻地拾起一枚落叶,放于掌心,它宛如一只轻盈的蝶,上面的斑斑点点,每一处印痕,都刻着岁月的沧桑。
★ 写“活”一个丰富圆满的人物
小小说也要刻画人物,塑造形象,但不求展现出其完整性格,多用白描手法,勾勒轮廓,写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要抓住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点来写,删去冗杂,留些“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以期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具体来说,小小说人物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由于篇幅短小,小小说描写人物不宜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是用一个生活镜头、一个生活片段,或是用一点感情抒发、一点意识流动来把人物写“活”。写作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写人物的闪光点(最容易感人的那一点);二是写能突出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
关联教材:《百合花》就抓住了小战士牺牲后,新媳妇坚持为他缝合刮破了的衣衫这一闪光点及细节来塑造新媳妇的形象。
[边练边悟]
9.(2025·北京海淀区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座城,是一个人身心栖居的家园;一个人,又会给一座城带来温度与活力,甚至会影响一座城的气质与精神……人和城的故事,一直都在上演着。
请以“一个人和一座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高分范本]
一个人和一座城
一件橙黄色的背心,一顶淡麦子色的草帽,一把不起眼的扫帚,这是老张的全部装备。一张破旧的木桌上摆放着一盏昏黄的台灯,还有一本纸页早已褶皱的笔记本。木桌旁边还有一张小床,这就是老张的家。
老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或者说,北京城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
自小时候拽着母亲的大红棉袄逛闹市,到青年时爬上屋顶眺望瓦浪一片,再到如今“征战胡同四方”,都饱含着他对这座城市最真切的记忆。
“今儿比昨儿早了几分钟,提前巡逻去呀?”“今儿起得早,不出来不得劲儿呀!”老张不是警察,也不是负责维持治安的居民代表。他呀,不过是拿着竹子编成的扫把,穿梭于胡同之间,做北京城最忠诚的守护者。每当老张出门,总会整理衣领,对着镜子挺挺胸,意气风发,眉宇间充斥着坚毅,有股壮士出征的豪迈劲儿。傍晚回家,他更有衣锦还乡的快感,至于为什么,大概都写在他嘴角泛出的自得上了。
一天晚上,狭窄的胡同中,老张的背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还真有那身披铠甲、收刀入鞘的将军范儿。
北京城的四季有着不同的风韵。老张见过北京城的春燕秋鹊、夏荷冬雪,但无论时节如何更替,老张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在络绎不绝的游客看来,他的工作十分辛苦而又枯燥,可他竟乐此不疲。每天睡前,老张都会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记下北京城的自然变化、人情风味。换句话说,老张不仅是守护者、见证者,还是北京城的记录者、传承者。随笔的扉页上是他画的巷子口,封底是自家小院的白描,至于中间的内容,想必不用我说,您也能了解一二。
老张的脸上被岁月无情地刻下印记,但他的心仍旧炽热。孩子们在家门口结伴游戏,老张每天都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他总是在“打下一片疆域”之后教他们滚铁圈、抖空竹,孩子们被这些于现代生活而言十分新鲜的玩具吸引,请他教授这些神奇的玩意儿。一来二去,就连刚读小学的孩子也与他以兄弟相称。
玩累了,老张会带孩子们爬上自家的屋顶,对着曾矗立着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而今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的地方,久久凝视。那片儿的人都说,老张是胡同的“守护神”,他给胡同带来了活力与温度。而老张端详着手中的关二爷像,回想起赠予他雕像的小男孩的纯净眼眸,嘴角微微上扬。那一刻,没能分清是他守护了这座城,还是城共鸣了他的魂。
“我生在这儿,长在这儿,他养我,我守他。”老张郑重地在本子上写了几行字,随后他放下笔,爬上屋顶,再次看向远方。这时,老张的身躯化作了北京城的雄伟,化成了淳朴浑厚的人情,也聚成了无尽的感激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