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作
复习任务一 审题立意
[ INCLUDEPICTURE "挖教材F.TIF"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需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过渡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在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由材料构成的情境是写作考查的基本载体,高考材料作文题一般分为文字型材料作文题和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以下将这两类材料分别进行讲解。
任务点一 文字型材料作文
所谓“文字型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文字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进行作文。
一 紧扣关键词,“透视式”感悟
“关键词”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关键词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1.(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关键词为“好的故事”,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生发以下联想:
联想1:什么是“好故事”?
(1)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愚公移山”都是好故事,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和执着抗争的精神,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经典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有为。
(2)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革命先驱李大钊、蔡和森,革命战士赵一曼、董存瑞、黄继光,长征故事、抗战事迹……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故事: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人故事:科学家精神、航天英雄、劳动模范……
联想2:为什么要讲“好故事”?
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联想3:怎样讲“好故事”?
联系现实,直面问题,寻找措施。在这一部分中,要体现出“我”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当代青年在讲“好故事”的历程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文中有我”的写作理念。
[立意]
答案:(1)今日讲好中国故事,明朝书写青春故事;(2)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为青年;(3)讲好故事,传承时代印迹;(4)汲取故事力量,化极微于无穷。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透视式”感悟,就是由表及里,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感悟潜藏在作文材料背后的事物、问题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二 抓住重点句,“由果溯因追问式”感悟
“重点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一般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情境交际型作文题材料,属于“历史人物评说”,要求考生以“读书会上同学间交流发言”的形式谈感悟。审题时,思维应落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而这句话也就是这道作文题的重点句,抓住它,结合情境材料,并通过对三人的比较,选出感悟最深的人物,然后“由果溯因”多方追问:为什么对这个人物感悟最深?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这个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写出这些,立意就会高远新颖。
[立意] (1)我对鲍叔感触最深:
(2)我对管仲感触最深:
(3)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
答案:(1)①鲍叔辨才识才又甘居人下,成就一段千古佳话;②鲍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温暖了过去和现在。
(2)①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②要成为千里马,实力才是硬道理。
(3)①齐桓公有识才、用才、容才的王者之风;②宽容的胸襟,可以立大业、创辉煌。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由果溯因追问式”感悟,就是通过对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进行追根溯源,连续多向发问,进而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是一个立意点,最后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点来写。唯有如此,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分析,才能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写得精彩。
三 “聚焦式”感悟,把握“契合点”
“聚焦式”感悟,指的是在多则材料的作文题中,通过综合分析找到多则材料思想的“契合点”,进行感悟。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3.(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交际型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段,先逐段理解。第一段引用中外名言,墨子这段话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世界的角度谈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段材料意在表明世界各国与中国同命运,共风雨。第三段材料表达了中国投桃报李,与各国共渡难关的态度。然后把握三段材料的契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感悟出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发出中国声音,立意就显得新颖高远。
[立意]
答案:①当代青年要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共创未来。②青年是创造未来的主力,世界青年要荣辱与共,携手共进,实现人类的共赢。③青年一代唯有加强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共克时艰。④青年要有长远眼光和博大胸襟,把握世界的风向标,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此类作文在思考立意时,需要考生先逐个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然后再比较这几则材料内涵的异同,最后由浅入深找到思维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也就是说,对作文材料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顾及其余。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要明确几则材料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寻找聚焦点,把握契合点,并在立意方面力求做到新颖。
四 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如果是“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命题者往往提供有关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4.(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材料提供的既有名人名言,也有诗句,颇耐人寻味。审题时,注意写作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在充分理解每句名句内涵的基础上,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进行自主组合,来确定立意,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
[立意] (1)以①⑤为基础,探讨
(2)以①③⑤为基础,讨论
(3)以②⑤为基础,表现
(4)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
为了使立意深刻,考生在组合时注意不要偏颇,最好将强调个人与家国的材料组合起来,以此写出个人品格与家国天下的关系。
答案:(1)自强奋发、敢作敢为。(2)自信与敢于正视、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3)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为家乡出力,为社会做贡献。(4)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做时代先锋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意往往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只看表面,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抓住关键语句或意象,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意,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立意。
五 多元思辨,梳理关系
元,即概念。一元为一个概念或一个关键词,多元为多个概念或多个关键词。多元思辨类作文指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对或相关的,但并非是非褒贬分明,而是各自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从中提炼出两个或多个概念。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5.(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提炼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
(2)把握三个关键词的内涵。“选择”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好的选择要符合个人兴趣,符合社会需要,符合现实需要;“创造”要在探索中发现,要针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美好“未来”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要造福人类。
(3)辨析三个关键词的关系,确定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中有一个句子,“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里明确地提出“选择”和“未来”的依存关系,但没有涉及“创造”。将“创造”补进去,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选择有价值的创造,创造成就美好未来。
[立意]
答案:①选择心之所向,创造时代辉煌。②不负热爱,创造未来。③心选择勤奋发,潜心创造启未来。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审题时,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后(可以采用“思维方式一”提炼关键词),把握概念内涵,然后辨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确定立意,进而在构思和行文中阐述关系。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
(1)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主次关系。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3)取舍/选择关系。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条件关系。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发展关系。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6)转化关系。如“强可以弱,弱可以强”。
(7)对立统一关系。如“自由与纪律”“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激流勇进与顺其自然”“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8)整体与部分关系。如“个人与家庭、社会”“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任务点二 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
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一般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或几幅漫画(图画),并配以适当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图画)表达的寓意、价值取向等做出全面分析。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的图画材料包括图和文字两个部分。图分为四张小图片,可细分为两类,前三张图片为一类,讲解书写要领;后一张图片单独一类,介绍描红。两者构成分总关系,即前三张图片组合起来才有第四张图中的“人”字,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写成完整的“人”字。明白此点,才能正确理解题干中“整体”的意思,才能明白“鉴别与取舍”中的“取舍”的意思,即不是让写作者对四张小图片加以取舍,而是对其中包含的意思进行取舍,如舍弃“不偏不倚”或“停滞迂回”的说法。不管是取还是舍,都必须写出理由。同时考生也要关注“整体”,整体是个“人”字。如果写作时仅凭两张或者三张图片大发议论,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将使作文出现巨大漏洞,造成失分现象。
[立意] 材料表面上在讲书法运笔和描红写字,实际上寓意如何做“人”。立意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细处着手,可分别针对漫画中的起笔法、中锋笔法、收笔法、描红进行联想:
(2)从整体上把握,可以把四幅漫画连起来,整体思考描红与人生、成长的关系:
答案:(1)①做人要逆锋起笔,藏锋守拙,不可盛气凌人;②做人要守正持重,公正客观,不偏不倚。(2)①人生如同描红,写“人”需要写好每一笔,走好每一步;②一撇一捺,书写青春的精彩。
INCLUDEPICTURE "解题策略csJ.TIF"
1.看标题,把握寓意
漫画(图画)的标题就是漫画(图画)的“眼睛”,有时透过它可以洞察整幅画的主题。因此,在审视漫画时,如果所提供的漫画(图画)有标题,首先要读懂标题的含义,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悟出漫画(图画)的寓意所在,进而得出观点。
2.观画面,明确主旨
观察漫画画面,是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考生观察漫画画面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基本点,紧扣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画中人(物)的形象点、画中人(物)的关系点和画中人(物)细节对比点;一个中心,即画中人(物)所呈现的寓意。也就是要把握画面中的人、物、景、情,并分析其关系,悟出它们的含意,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明确漫画的主旨。
3.悟关键句,提炼观点
漫画类作文审题,关注漫画当然重要,因为它是材料的主体;文字也不可忽略,因为它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题字、旁白性文字等),或起着帮助读者全面解读画面的作用(如画中物件的暗示性、解释性文字等)。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进行感悟,悟出其含意,并悟透其与画面上的人、事、景、物等的联系,从而提炼出观点。
4.整体细节,双管齐下
要精准审视画面,既要把握画面整体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把握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细节,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
[边练边悟]
1.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作议论文,下列标题中,最不适合的两项是( AC )
很多年前,盛夏的夜晚,村子里的人都将椅子、凉床搬到晒谷场去,一边享受夜凉如水,一边听老人讲故事、妇女聊闲天。孩子们嬉戏打闹,或者做着数星星的游戏,沉浸在对辽远的夜空、古老的传说的想象中。这就是我们旧日的闲暇时光。
世界正在快速地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手机的联姻正在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无情地掠夺我们的“闲暇”。各种聊天软件也会挤榨你的时间,它们以休闲的名义让你处于忙碌之中,而我们也与自我、想象、思考越来越远。
A.《让“闲暇”栖居于心》
B.《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C.《闲暇教育亟待关注》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E.《莫被“网”住一切》
解析:A、C两项都有“闲暇”字眼。“闲暇”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我们很容易将这个高频词汇划归为材料的关键词。但是应注意,第二段材料才是正题。它探讨的是“网络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因此,标题应是如何处理“网络时代”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作议论文,下列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BD )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我国安徽萧县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盛行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在某综艺节目上,一位年轻歌手将“渔鼓道情”的曲词进行改编,用汉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交替的形式演唱渔鼓道情的《要荆州》。
这次改编引来了老艺术家的不满:“我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用外语唱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年轻歌手却有不同的看法:“音乐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中国人,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了。”二人的辩论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论战。
A.《中西方结合引领新时代》
B.《艺术创新该有“度”》
C.《文化的继承》
D.《艺术不分国界,创新值得鼓励》
E.《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A项没有针对性;C、E两项太宽泛,把材料中的重点扩大化了。
3.(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审题与立意。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由漫画和文字组成。漫画中正面刻画的是戴着眼镜的老师形象,老师注视着学生讲着话;图中有男女两名学生在听老师讲话。漫画下有两句话,第一句“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第二句“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第二句为关键句。抓住这句关键句,悟透其中的“再”字:“再”字隐含着过去“长期”“经常”“频繁”等信息,并有“期待”“要求”“眷念”“不舍”的意思。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句话充满了深情,有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希望,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眷念和不舍;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对师生情深的回忆,还有对老师过去给予关爱的无限感激。
显然,“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句关键句是这道作文题的中心。综合图画和文字可知,漫画的内容指向教育,侧重表达对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关爱学生的深情赞颂。
[立意] (1)从老师的角度立意:
(2)从学生的角度立意:
答案:(1)①社会呼唤有温度的教师;②知识传播者,人生摆渡人;③守望学生,期许学生能够实现梦想,不负青春。
(2)①在款款深情下扬鞭远行;②铭记师恩,勿负韶华;③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恩老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写 作
复习任务一 审题立意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审题是立意的前提,需审清命题材料的层次、关系、内涵、性质、情感、意图、褒贬,审清过渡语对对象、情境、表现形式等层面的界定,审清写作要求对主题、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的规定。立意是审题的结果,是在作文题目要求之下所要明确的看法和态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由材料构成的情境是写作考查的基本载体,高考材料作文题一般分为文字型材料作文题和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以下将这两类材料分别进行讲解。
任务点一
01
任务点一 文字型材料作文
所谓“文字型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文字材料并略作提示,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进行作文。
一 紧扣关键词,“透视式”感悟
“关键词”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关键词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
1.(2023·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关键词为“好的故事”,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生发以下联想:
联想1:什么是“好故事”?
(1)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刑天舞干戚”“愚公移山”都是好故事,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和执着抗争的精神,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经典故事,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有为。
(2)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革命先驱李大钊、蔡和森,革命战士赵一曼、董存瑞、黄继光,长征故事、抗战事迹……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故事: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人故事:科学家精神、航天英雄、劳动模范……
联想2:为什么要讲“好故事”?
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联想3:怎样讲“好故事”?
联系现实,直面问题,寻找措施。在这一部分中,要体现出“我”的思考和认识,体现当代青年在讲“好故事”的历程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文中有我”的写作理念。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日讲好中国故事,明朝书写青春故事;(2)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为青年;(3)讲好故事,传承时代印迹;(4)汲取故事力量,化极微于无穷。
“透视式”感悟,就是由表及里,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感悟潜藏在作文材料背后的事物、问题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二 抓住重点句,“由果溯因追问式”感悟
“重点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一般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我们可以将其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情境交际型作文题材料,属于“历史人物评说”,要求考生以“读书会上同学间交流发言”的形式谈感悟。审题时,思维应落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而这句话也就是这道作文题的重点句,抓住它,结合情境材料,并通过对三人的比较,选出感悟最深的人物,然后“由果溯因”多方追问:为什么对这个人物感悟最深?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品质?这个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写出这些,立意就会高远新颖。
[立意] (1)我对鲍叔感触最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鲍叔辨才识才又甘居人下,成就一段千古佳话;②鲍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温暖了过去和现在。
(2)我对管仲感触最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适时变通,英雄方有用武之地;②要成为千里马,实力才是硬道理。
(3)我对齐桓公感触最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齐桓公有识才、用才、容才的王者之风;②宽容的胸襟,可以立大业、创辉煌。
“由果溯因追问式”感悟,就是通过对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进行追根溯源,连续多向发问,进而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是一个立意点,最后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点来写。唯有如此,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分析,才能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写得精彩。
三 “聚焦式”感悟,把握“契合点”
“聚焦式”感悟,指的是在多则材料的作文题中,通过综合分析找到多则材料思想的“契合点”,进行感悟。
3.(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交际型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段,先逐段理解。第一段引用中外名言,墨子这段话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名言从个人与集体、国家与世界的角度谈团结的重要性。第二段材料意在表明世界各国与中国同命运,共风雨。第三段材料表达了中国投桃报李,与各国共渡难关的态度。然后把握三段材料的契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感悟出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发出中国声音,立意就显得新颖高远。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代青年要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共创未来。②青年是创造未来的主力,世界青年要荣辱与共,携手共进,实现人类的共赢。③青年一代唯有加强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才能共克时艰。④青年要有长远眼光和博大胸襟,把握世界的风向标,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此类作文在思考立意时,需要考生先逐个分析每则材料的内涵,然后再比较这几则材料内涵的异同,最后由浅入深找到思维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也就是说,对作文材料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顾及其余。切忌把几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事论事;要明确几则材料间的联系,由浅入深,寻找聚焦点,把握契合点,并在立意方面力求做到新颖。
四 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如果是“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命题者往往提供有关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
4.(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材料提供的既有名人名言,也有诗句,颇耐人寻味。审题时,注意写作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考生在充分理解每句名句内涵的基础上,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进行自主组合,来确定立意,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
[立意] (1)以①⑤为基础,探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2)以①③⑤为基础,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信与敢于正视、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
(3)以②⑤为基础,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为家乡出力,为社会做贡献。
(4)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使立意深刻,考生在组合时注意不要偏颇,最好将强调个人与家国的材料组合起来,以此写出个人品格与家国天下的关系。
答案: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做时代先锋
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意往往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只看表面,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参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抓住关键语句或意象,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意,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立意。
五 多元思辨,梳理关系
元,即概念。一元为一个概念或一个关键词,多元为多个概念或多个关键词。多元思辨类作文指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对或相关的,但并非是非褒贬分明,而是各自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从中提炼出两个或多个概念。
5.(2022·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1)提炼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
(2)把握三个关键词的内涵。“选择”要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好的选择要符合个人兴趣,符合社会需要,符合现实需要;“创造”要在探索中发现,要针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美好“未来”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要造福人类。
(3)辨析三个关键词的关系,确定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中有一个句子,“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里明确地提出“选择”和“未来”的依存关系,但没有涉及“创造”。将“创造”补进去,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选择有价值的创造,创造成就美好未来。
[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选择心之所向,创造时代辉煌。②不负热爱,创造未来。③心选择勤奋发,潜心创造启未来。
审题时,从作文材料中提炼出核心概念后(可以采用“思维方式一”提炼关键词),把握概念内涵,然后辨析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关系确定立意,进而在构思和行文中阐述关系。核心概念或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
(1)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主次关系。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3)取舍/选择关系。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条件关系。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发展关系。如“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6)转化关系。如“强可以弱,弱可以强”。
(7)对立统一关系。如“自由与纪律”“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激流勇进与顺其自然”“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8)整体与部分关系。如“个人与家庭、社会”“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
任务点二
02
任务点二 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
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一般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或几幅漫画(图画),并配以适当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漫画(图画)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漫画(图画)表达的寓意、价值取向等做出全面分析。
(2021·新高考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的图画材料包括图和文字两个部分。图分为四张小图片,可细分为两类,前三张图片为一类,讲解书写要领;后一张图片单独一类,介绍描红。两者构成分总关系,即前三张图片组合起来才有第四张图中的“人”字,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写成完整的“人”字。明白此点,才能正确理解题干中“整体”的意思,才能明白“鉴别与取舍”中的“取舍”的意思,即不是让写作者对四张小图片加以取舍,而是对其中包含的意思进行取舍,如舍弃“不偏不倚”或“停滞迂回”的说法。不管是取还是舍,都必须写出理由。同时考生也要关注“整体”,整体是个“人”字。如果写作时仅凭两张或者三张图片大发议论,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将使作文出现巨大漏洞,造成失分现象。
[立意] 材料表面上在讲书法运笔和描红写字,实际上寓意如何做“人”。立意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从细处着手,可分别针对漫画中的起笔法、中锋笔法、收笔法、描红进行联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做人要逆锋起笔,藏锋守拙,不可盛气凌人;②做人要守正持重,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2)从整体上把握,可以把四幅漫画连起来,整体思考描红与人生、成长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生如同描红,写“人”需要写好每一笔,走好每一步;②一撇一捺,书写青春的精彩。
1.看标题,把握寓意
漫画(图画)的标题就是漫画(图画)的“眼睛”,有时透过它可以洞察整幅画的主题。因此,在审视漫画时,如果所提供的漫画(图画)有标题,首先要读懂标题的含义,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悟出漫画(图画)的寓意所在,进而得出观点。
2.观画面,明确主旨
观察漫画画面,是由形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考生观察漫画画面的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基本点,紧扣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画中人(物)的形象点、画中人(物)的关系点和画中人(物)细节对比点;一个中心,即画中人(物)所呈现的寓意。也就是要把握画面中的人、物、景、情,并分析其关系,悟出它们的含意,把握其性质,抓住画面所包含的褒贬对象,这样才能全面领会漫画的寓意,明确漫画的主旨。
3.悟关键句,提炼观点
漫画类作文审题,关注漫画当然重要,因为它是材料的主体;文字也不可忽略,因为它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题字、旁白性文字等),或起着帮助读者全面解读画面的作用(如画中物件的暗示性、解释性文字等)。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进行感悟,悟出其含意,并悟透其与画面上的人、事、景、物等的联系,从而提炼出观点。
4.整体细节,双管齐下
要精准审视画面,既要把握画面整体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把握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细节,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
世界正在快速地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手机的联姻正在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无情地掠夺我们的“闲暇”。各种聊天软件也会挤榨你的时间,它们以休闲的名义让你处于忙碌之中,而我们也与自我、想象、思考越来越远。
A.《让“闲暇”栖居于心》
B.《网络改变了我们什么》
C.《闲暇教育亟待关注》
D.《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E.《莫被“网”住一切》
解析:A、C两项都有“闲暇”字眼。“闲暇”在材料中出现了两次,我们很容易将这个高频词汇划归为材料的关键词。但是应注意,第二段材料才是正题。它探讨的是“网络新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思考。因此,标题应是如何处理“网络时代”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
√
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作议论文,下列标题中,最适合的两项是( )
“渔鼓道情”又称“梆梆筒子”,是我国安徽萧县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盛行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在某综艺节目上,一位年轻歌手将“渔鼓道情”的曲词进行改编,用汉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交替的形式演唱渔鼓道情的《要荆州》。
这次改编引来了老艺术家的不满:“我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用外语唱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位年轻歌手却有不同的看法:“音乐面对的听众不只是中国人,如果太原汁原味,外国人可能就听不懂了。”二人的辩论也引发了网友们的论战。
A.《中西方结合引领新时代》
B.《艺术创新该有“度”》
C.《文化的继承》
D.《艺术不分国界,创新值得鼓励》
E.《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A项没有针对性;C、E两项太宽泛,把材料中的重点扩大化了。
√
√
3.(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审题与立意。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道作文题由漫画和文字组成。漫画中正面刻画的是戴着眼镜的老师形象,老师注视着学生讲着话;图中有男女两名学生在听老师讲话。漫画下有两句话,第一句“毕业前最后一节课”,第二句“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第二句为关键句。抓住这句关键句,悟透其中的“再”字:“再”字隐含着过去“长期”“经常”“频繁”等信息,并有“期待”“要求”“眷念”“不舍”的意思。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句话充满了深情,有老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希望,还有老师对学生的眷念和不舍;从学生的角度看,有对师生情深的回忆,还有对老师过去给予关爱的无限感激。
显然,“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这句关键句是这道作文题的中心。综合图画和文字可知,漫画的内容指向教育,侧重表达对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关爱学生的深情赞颂。
[立意] (1)从老师的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社会呼唤有温度的教师;②知识传播者,人生摆渡人;③守望学生,期许学生能够实现梦想,不负青春。
(2)从学生的角度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款款深情下扬鞭远行;②铭记师恩,勿负韶华;③亲其师而信其道,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