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四如何论证课件(共60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写作复习任务四如何论证课件(共60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40:15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四 如何论证
[ INCLUDEPICTURE "挖教材F.TIF"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涉及采用什么方式论证,运用怎样的结构形式论证,以及运用怎样的技巧论证等问题。
INCLUDEPICTURE "关联考题csJ.TIF"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INCLUDEPICTURE "佳作呈现csJ.TIF"
跨越征程,青年同行(1)
如果说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惊艳了世界,那么2022年的中国则是创造了奇迹。十四年的时间,中国不断跨越发展,也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因此不断成长。跨越征程的迈进,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拼搏,新征程的路上,更要青年人不负韶华,砥砺前行。(2)
青年永不退缩。(3)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多青年选择了飞驰人生,他们将小我与大家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跨越发展添砖加瓦。(4)“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为了祖国大好河山不幸牺牲在战斗中,25岁的刘荣超用七年时光证明了航海舵手的价值,年仅24岁的周承钰身为文昌发射场指挥员每天一丝不苟地协调工作。青年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推动了祖国在跨越的征途上不断前行。(5)
卓越永无止境。(6)从籍籍无名到享誉世界,一笔笔体育的荣耀见证着强盛的国力,女排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谷爱凌获得了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大满贯,“中国飞人”苏炳添九秒八三的成绩是他成千上万次淬炼的结果,我国体育事业的卓越发展,是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不断跨越发展的确凿见证。(7)
跨越永不停歇。(8)从乡村振兴到全面小康,从改革开放到世界经济枢纽,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年间增加了83万亿元。中国跨越的每一小步都有迹可循,历史最好成绩一次次突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交通运输逐渐便捷,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打下一针强心剂,也展现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努力。(9)
“再跨越”是一段新的征程,承载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10)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青年永不退缩,勇担重任,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中国脚踏实地的前进,稳中求进,稳步跨越。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在个人的跨越中实现国家的跨越,在国家跨越的道路中一点点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11)
新跨越,新征程。我们生于跨越不止的时代,也就成就跨越不止的青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把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当好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做好伟大事业的生力军,成就一个跨越永不停歇的中国。(12)
(1)核心词“跨越”镶嵌于题目中,观点明确。
(2)首段由材料入题,行文自然,明确观点。
(3)分论点一切合任务。
(4)“青年”切合材料,“跨越”切合主题词,论证充分。
(5)举例论证,突出“青年”,分析突出主题“跨越”,切合题意。
(6)分论点二切合材料。
(7)举例论证,体育领域的事例切合表格中的材料;分析时再扣关键词“跨越”,论证充分。
(8)分论点三切合材料中的关键句,文本结构清晰。
(9)举例论证,暗合表格材料,都在突出中国的“跨越”。
(10)扣另外一个主题词“再跨越”。
(11)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由“小我”到“大我”,都在突出论述“跨越”的重大意义,分析到位,论证充实。
(12)结尾在“跨越,再跨越”的基础上,将“小我”与“大我”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论证充分。
INCLUDEPICTURE "思维培养csJ.TIF"
★ 立驳兼顾,思维多元
一、认识议论文的两种形式
议论文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立论和驳论,前者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者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言论,从而阐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谓立论文,就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文,就是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但并不是说,驳论文只用驳论的方式写,立论文只用立论的方式写。其实,不论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在写作中,都可兼用立论和驳论两种方法,只是主体不同而已。在现实写作中,考生大都写纯粹的立论文,从新课标要求及现实、未来需要看,考生应学会写立中有驳的立论文,或者驳中有立的驳论文。下面把这两种议论文的特征加以比较:
文体 常规结构 议论方式 写作重心
驳论文 树靶子→表态度→剖本质/指谬误/析弊端→立己论→作结论 驳论为主(驳主立次,先驳后立) 证伪
立论文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立论为主(立中亦可有驳) 证实
立论文的结构在后面的“思维方式二”中讲解,这里重点讲解驳论文。
二、掌握驳论文的思路
注意:在“驳”与“立”的环节中,可以先驳后立,也可以边驳边立。
三、掌握反驳方法
1.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就是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处。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或者揭示其错误实质,或者揭示其危害。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归谬法,就是对对方的一些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对方的论点露出马脚,以此达到驳倒对方的论点的目的。或者说,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反证法,就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2.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就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反驳论据,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进行反驳。
反驳论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如果论据与论点之间毫无内在联系,那么论据必然不能证明论点。二是要紧扣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据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反驳论据的最终目的是反驳论点,因此,在反驳论据时要时时扣住论点进行反驳。
3.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就是驳斥对方在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上的错误,又叫矛盾法。
反驳论证,反驳的是对方的议论过程。因此,反驳之前要善于透视其议论过程,找出其破绽,反驳其逻辑上的荒谬。
反驳论证,一种是反驳“推不出”的错误。即反驳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如果硬推,就产生了逻辑错误。另一种是反驳“偷换概念”的错误。对方论证的是甲,但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这样当然证明不了甲。比如,“人人要爱护班集体”是大前提,“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是小前提,推出结论“人人要爱护我”。这个推理把“班集体”这个大概念偷偷换成了“我”这个小概念,两者内涵不同,结论当然错误。
★ 架构严谨,条理分明
“结构清晰”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谋好篇布好局,让阅卷老师一眼看清行文思路和逻辑是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保障。这里我们重点讲解立论文的结构。
一、掌握常用结构支架
(一)总分式——扬纲目之美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结构。
1.横向并列式结构——扬铺陈之美
在论证时,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这就是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并列式的优点在于具有铺陈之美,其特点是:各分论点平行列举,依次阐述,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不可重叠。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中,经常运用并列式来强调观点。各个分论点可以采用“类”“法”“因”“果”等方式提炼。
关联教材: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列出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是并列的,彼此并不交叉,而是从党八股文章的内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进行论述。
关联高考:2022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跨越征程,青年同行》就运用了“总分总”式,其中“分”又采用了“并列式”。
2.纵向层进式结构——扬逻辑之美
层进式结构指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关系的结构形式。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结构要想出彩,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
考虑到考场作文的特点,层进式作文一般需要有三至四个层级,确定“层”时应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等。
层进式结构出彩的关键在于“进”,因为“进”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语文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只要“进”得好,分数必然高。“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高歌猛进。“循序渐进”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台阶即铺垫,要符合读者的接受习惯;“高歌猛进”意味着层与层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跨越,不能让人感觉是并列陈述。
很多同学喜欢从“个人”“集体”“国家”或者“自然”“社会”“心灵”等角度去拟分论点,这也是很好的“进”。不过建议同学们不要固定模式,而应当根据作文话题,合理地安排“进”。
3.对比式结构——扬对立之美
对比式结构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在主体部分选用论据时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构形式。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论据都必须合理,用作对比的论据必须有统一的对比点,不能看似对立,其实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一般来说,运用对比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考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而这样的思维能力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就属于“发展等级”。
(二)引议联结式结构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入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在“联”的环节又有两种变式:
结构类型 方法要领
单向比联式 抓住一个角度联系典型事例,层层深入地阐述观点
多向比联式 在联系实际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联系典型事例,或对比,或并列,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
二、搭建语言支架,彰显论证思维的深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搭建好语言支架,就能沿着语言的思维思考下去,深入下去,从而写出分析具体、说理深刻的文章来。
(一)搭建好三组“词语”支架,推进说理内容
1.搭建“究其原因(根源)”类词语支架,追根溯源,分析因果
在行文过程中,要学会用好“原因在于”“究其原因”“是因为”之类表原因的词语,领起议论说理的原因分析、溯源探究。
例如有道作文题要求针对社交媒体几乎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发表看法。看法无非是支持“点赞派”和反对“点赞派”两种。这时,可以用“究其根源”类词语领起深入分析。
支持“点赞派”:之所以“点赞”,其心理根源是欣赏、赞同与鼓励。点赞是以一种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社会共识,表明价值观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点赞也是网络空间里一次简单而愉快的相逢,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抱团取暖。不约而同点赞,则意味着心有灵犀的认可,更意味着携手同心的默契。点赞的流行,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不断积聚。
反对“点赞派”:之所以反对“点赞”,是因为目前“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点赞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上的认可,或是礼节上的表态,甚至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泡沫化的点赞已使点赞沦为一种廉价的社交工具,沦为巩固世俗人情的工具,沦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2.搭建“反观当下”类词语支架,进行现实针对性分析
在写作中,论述如果转入阐述现状,常见的切入语就是“反观当下”或“看看现实”。使用这类词语显示了写作者的当下意识和现实情怀,反映了写作要针对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的本质要求,是一种优良的写作意识和习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强调考生要关注时代,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呼唤考场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用好这类词语,也正好契合这一时代要求和命题趋势。
当然,用好这类词语,还需要写作者平时多关注社会,这样才能从社会生活中找准议论现象和问题,才能写出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的内容。同时,用这类词语时,不一定非要写反面现象,也可以表现社会的“正能量”。
3.搭建“诚然”“固然”“当然”类词语支架,做辩证分析
在行文过程中,既要承认肯定某个事例或观点正确的一面,又要辩证分析其不合理、不恰当的一面,这时就会用到“诚然”“固然”“当然”类词语以彰显文章的思辨性。
例如:“诚然,教师节开庆祝大会,表彰一批优秀教师,电视报刊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是引导社会尊师的重要举措。但是……”。
(二)搭建好三类“句式”支架,展开有力论证
1.用好“对于……(来说)”句式支架
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多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可以进行多方面论述,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例如,每年到教师节都会谈到“尊师”话题,如果以“尊师面面观”为题来论述,运用“对于学生,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劳动”“对于家长,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老师培育人才”“对于社会,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老师办好教育”这样的句式,可以全面地、有层次地、清楚地展开论述。
2.用好“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等句式支架
一般来说,在提出一个正面的观点或论题后,要“反过来想想”“换个角度想想”,就可以借助“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列出不同(相反)的观点,通过分析论证(或驳斥),使自己正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例如,论述什么是“真正的尊师”时,用“也许有人会说……”摆出几种不同的尊师观点,加以分析论证,就会使论述的过程全面而深刻,使正面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全文论述就有了立体感。
3.用好“不是……而是……”句式支架
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支架分析需要阐发的话题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对一些相近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概念更加清楚,论述更加深入。例如,“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与,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融、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这里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
★ “四法齐下”,论证严密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运用典型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运用举例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举例论证一定要处理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对事例的记叙一定要简洁、概括,明确其为议论服务的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以例代议。
(2)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生辉。同类事例较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
(3)事例列举之后的简短分析要紧扣论点。
(4)勤于积累,精于筛选。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积累的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2.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警句等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名言是著名人物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而得出的真知灼见,警句是人们对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这些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恰当地引用对议论说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运用引用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4)引用论证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分析,分析+论点”,这样才能使理论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3.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突出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叫作对比论证。对比既可以是观点之间的对照,也可以是论据材料之间的对照。例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越。
把“悲观”与“乐观”对照着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的道理不言自明。
使用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2)找准论证重心。如果观点是正面的,说理时要把重点放在赞扬正确观点的一方,谈其好处。如果文章要求批驳一个错误的观点,如“忌妒心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就要把重点放在论证“忌妒心对成长造成的危害”上,着重批驳错误的态度,与之形成对比的“宽容心的好处”则要稍略。
(3)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4.比喻论证
运用打比方和作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的论证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易使人理解和接受。
(2)要找准拿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关联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以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观点直接、明确。
[边练边悟]
(2025·天津河西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围炉夜话》是晚清文学评论家王永彬的著作,该书品评处世哲理寓意深刻。王永彬有云:“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自古以来,“炉火”颇得文人们的青睐。如今,“围炉煮茶”悄然兴起,二三好友,促膝而谈,于炉火氤氲处寻找一缕诗意,于茗杯美器中寻找一种庄重,于喧嚣嘈杂中寻找一处宁静,于岁月凉薄处寻找一份宽慰,于苦涩艰辛中寻找一个寄托……
“围炉煮茶”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怎样的感悟?传递出人们对生活怎样的期许?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主题鲜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高分范本]
围炉享清茗,共话至美情
一考生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古人有流觞曲水共叙才情的佳话,今人亦有围炉煮茶夜话桑麻的美谈。“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围炉相聚,吾侪青年且以一盏香茗品鉴人生百态,共话至美真情。
炭火呢喃,茶香弥漫,百世清欢,诗意人生。
“红泥路边,静听雪;人间新冬,慢煮茶。”酒浮翠色,茶润玉薄,在跃动的炉火中,我们看到汪曾祺以身尝尽俗世欢浓情多,为凡俗的生活增添一抹情趣;温茶慢煮,轩窗静思,在朦胧的月光中,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以《我们仨》咀嚼柴米油盐小日子的深味,让未老的年华焕发出浓浓亲情。围炉煮茶,我们话的不仅仅是“田家妇子之乐”,更是在那诗意冥想中洞悉深情款款的至美真情。
茶香袅袅,烟火氤氲,言笑晏晏,人心向暖。
生一炉烟火,围一方天地,岁寒围炉暖,何惧世道凉。茶汤微沸,薪火正燃。可曾想,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陋巷厨房中烹煮焦虑与苦涩,用热乎乎的盒饭为病患和家属端出一份温暖;未曾忘,残疾创业者陆鸿带领 150 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在雨中为他人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巨伞;亦曾念,林占熺咬定青山不放、立根黄沙破岩,用菌草技术为福建山区人民传递文明与幸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人生最美不过一碗人间温情。言笑晏晏,我们话的不仅仅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更是在那人心向暖中深味大爱无疆的至美真情。
清茗一盏,且坐烹茶,山中岁月,杯中世界。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炉火细细,跃动的不仅是人们心中的慰藉,更是世界的悲欢与共。君可见,在偏远的黎巴嫩山区,中国医疗队为当地民众义诊,将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小合唱”汇成“大洪流”;君且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与各国共绘世界华裳,共同擘画新世界的鸿猷蓝图。茶淡香远,风月同天,我们话的不仅仅是“诗酒趁年华”的个人理想,更是在那美美与共中领悟同唱华章的至美真情。
时序漫漫移华,不改炉暖;光阴遥遥随风,不断茶缘。最是人间共清欢。“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愿吾侪青年于此华光溢彩、河清海晏的盛世潮头,能饮一杯清茶净心,簇一方炉火暖心,感知凡世百态之美,共叙家国天下至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复习任务四 如何论证
[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涉及采用什么方式论证,运用怎样的结构形式论证,以及运用怎样的技巧论证等问题。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北京:双奥之城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跨越征程,青年同行(1)
如果说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中国惊艳了世界,那么2022年的中国则是创造了奇迹。十四年的时间,中国不断跨越发展,也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因此不断成长。跨越征程的迈进,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拼搏,新征程的路上,更要青年人不负韶华,砥砺前行。(2)
(1)核心词“跨越”镶嵌于题目中,观点明确。
(2)首段由材料入题,行文自然,明确观点。
青年永不退缩。(3)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多青年选择了飞驰人生,他们将小我与大家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跨越发展添砖加瓦。(4)“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陈祥榕为了祖国大好河山不幸牺牲在战斗中,25岁的刘荣超用七年时光证明了航海舵手的价值,年仅24岁的周承钰身为文昌发射场指挥员每天一丝不苟地协调工作。青年们点点滴滴的努力,推动了祖国在跨越的征途上不断前行。(5)
(3)分论点一切合任务。
(4)“青年”切合材料,“跨越”切合主题词,论证充分。
(5)举例论证,突出“青年”,分析突出主题“跨越”,切合题意。
卓越永无止境。(6)从籍籍无名到享誉世界,一笔笔体育的荣耀见证着强盛的国力,女排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谷爱凌获得了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大满贯,“中国飞人”苏炳添九秒八三的成绩是他成千上万次淬炼的结果,我国体育事业的卓越发展,是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不断跨越发展的确凿见证。(7)
(6)分论点二切合材料。
(7)举例论证,体育领域的事例切合表格中的材料;分析时再扣关键词“跨越”,论证充分。
跨越永不停歇。(8)从乡村振兴到全面小康,从改革开放到世界经济枢纽,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十四年间增加了83万亿元。中国跨越的每一小步都有迹可循,历史最好成绩一次次突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交通运输逐渐便捷,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打下一针强心剂,也展现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努力。(9)
(8)分论点三切合材料中的关键句,文本结构清晰。
(9)举例论证,暗合表格材料,都在突出中国的“跨越”。
“再跨越”是一段新的征程,承载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10)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青年永不退缩,勇担重任,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中国脚踏实地的前进,稳中求进,稳步跨越。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在个人的跨越中实现国家的跨越,在国家跨越的道路中一点点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11)
(10)扣另外一个主题词“再跨越”。
(11)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由“小我”到“大我”,都在突出论述“跨越”的重大意义,分析到位,论证充实。
新跨越,新征程。我们生于跨越不止的时代,也就成就跨越不止的青春。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把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当好伟大理想的追梦人,做好伟大事业的生力军,成就一个跨越永不停歇的中国。(12)
(12)结尾在“跨越,再跨越”的基础上,将“小我”与“大我”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论证充分。
★ 立驳兼顾,思维多元
一、认识议论文的两种形式
议论文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立论和驳论,前者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者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言论,从而阐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谓立论文,就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文,就是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但并不是说,驳论文只用驳论的方式写,立论文只用立论的方式写。其实,不论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在写作中,都可兼用立论和驳论两种方法,只是主体不同而已。在现实写作中,考生大都写纯粹的立论文,从新课标要求及现实、未来需要看,考生应学会写立中有驳的立论文,或者驳中有立的驳论文。下面把这两种议论文的特征加以比较:
立论文的结构在后面的“思维方式二”中讲解,这里重点讲解驳论文。
文体 常规结构 议论方式 写作重心
驳论文 树靶子→表态度→剖本质/指谬误/析弊端→立己论→作结论 驳论为主(驳主立次,先驳后立) 证伪
立论文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立论为主(立中亦可有驳) 证实
二、掌握驳论文的思路
注意:在“驳”与“立”的环节中,可以先驳后立,也可以边驳边立。
三、掌握反驳方法
1.反驳论点
反驳论点就是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是荒谬的、虚伪的。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又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直接反驳即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之处。这种方法有的是引用确凿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有的是从理论上进行透彻的解剖和分析,或者揭示其错误实质,或者揭示其危害。
间接反驳又分为两种方法:
一种是归谬法,就是对对方的一些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对方的论点露出马脚,以此达到驳倒对方的论点的目的。或者说,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另一种是反证法,就是证明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相反也就证实了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2.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就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
反驳论据,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进行反驳。
反驳论据,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如果论据与论点之间毫无内在联系,那么论据必然不能证明论点。二是要紧扣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据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反驳论据的最终目的是反驳论点,因此,在反驳论据时要时时扣住论点进行反驳。
3.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就是驳斥对方在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上的错误,又叫矛盾法。
反驳论证,反驳的是对方的议论过程。因此,反驳之前要善于透视其议论过程,找出其破绽,反驳其逻辑上的荒谬。
反驳论证,一种是反驳“推不出”的错误。即反驳论证过程中违反推理原则,运用的论据推导不出要证明的论点,如果硬推,就产生了逻辑错误。另一种是反驳“偷换概念”的错误。对方论证的是甲,但在论证的过程中却偷偷换成了乙,这样当然证明不了甲。比如,“人人要爱护班集体”是大前提,“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是小前提,推出结论“人人要爱护我”。这个推理把“班集体”这个大概念偷偷换成了“我”这个小概念,两者内涵不同,结论当然错误。
★ 架构严谨,条理分明
“结构清晰”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要求,谋好篇布好局,让阅卷老师一眼看清行文思路和逻辑是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保障。这里我们重点讲解立论文的结构。
一、掌握常用结构支架
(一)总分式——扬纲目之美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结构。
1.横向并列式结构——扬铺陈之美
在论证时,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这就是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用到的。并列式的优点在于具有铺陈之美,其特点是:各分论点平行列举,依次阐述,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不可重叠。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中,经常运用并列式来强调观点。各个分论点可以采用“类”“法”“因”“果”等方式提炼。
关联教材: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列出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这八条罪状是并列的,彼此并不交叉,而是从党八股文章的内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进行论述。
关联高考:2022年全国乙卷优秀作文《跨越征程,青年同行》就运用了“总分总”式,其中“分”又采用了“并列式”。
2.纵向层进式结构——扬逻辑之美
层进式结构指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关系的结构形式。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结构要想出彩,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
考虑到考场作文的特点,层进式作文一般需要有三至四个层级,确定“层”时应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等。
层进式结构出彩的关键在于“进”,因为“进”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语文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只要“进”得好,分数必然高。“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高歌猛进。“循序渐进”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台阶即铺垫,要符合读者的接受习惯;“高歌猛进”意味着层与层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跨越,不能让人感觉是并列陈述。
很多同学喜欢从“个人”“集体”“国家”或者“自然”“社会”“心灵”等角度去拟分论点,这也是很好的“进”。不过建议同学们不要固定模式,而应当根据作文话题,合理地安排“进”。
3.对比式结构——扬对立之美
对比式结构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在主体部分选用论据时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构形式。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论据都必须合理,用作对比的论据必须有统一的对比点,不能看似对立,其实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一般来说,运用对比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考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而这样的思维能力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就属于“发展等级”。
(二)引议联结式结构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入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在“联”的环节又有两种变式:
结构类型 方法要领
单向比联式 抓住一个角度联系典型事例,层层深入地阐述观点
多向比联式 在联系实际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联系典型事例,或对比,或并列,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
二、搭建语言支架,彰显论证思维的深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搭建好语言支架,就能沿着语言的思维思考下去,深入下去,从而写出分析具体、说理深刻的文章来。
(一)搭建好三组“词语”支架,推进说理内容
1.搭建“究其原因(根源)”类词语支架,追根溯源,分析因果
在行文过程中,要学会用好“原因在于”“究其原因”“是因为”之类表原因的词语,领起议论说理的原因分析、溯源探究。
例如有道作文题要求针对社交媒体几乎都是正能量满满的“点赞派”发表看法。看法无非是支持“点赞派”和反对“点赞派”两种。这时,可以用“究其根源”类词语领起深入分析。
支持“点赞派”:之所以“点赞”,其心理根源是欣赏、赞同与鼓励。点赞是以一种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某种社会共识,表明价值观的契合和情感的共鸣;点赞也是网络空间里一次简单而愉快的相逢,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抱团取暖。不约而同点赞,则意味着心有灵犀的认可,更意味着携手同心的默契。点赞的流行,实质上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不断积聚。
反对“点赞派”:之所以反对“点赞”,是因为目前“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点赞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更多的是源于一种情面上的认可,或是礼节上的表态,甚至是源于盲目的从众心态。泡沫化的点赞已使点赞沦为一种廉价的社交工具,沦为巩固世俗人情的工具,沦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2.搭建“反观当下”类词语支架,进行现实针对性分析
在写作中,论述如果转入阐述现状,常见的切入语就是“反观当下”或“看看现实”。使用这类词语显示了写作者的当下意识和现实情怀,反映了写作要针对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的本质要求,是一种优良的写作意识和习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强调考生要关注时代,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呼唤考场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用好这类词语,也正好契合这一时代要求和命题趋势。
当然,用好这类词语,还需要写作者平时多关注社会,这样才能从社会生活中找准议论现象和问题,才能写出真实地反映“现在进行时”的内容。同时,用这类词语时,不一定非要写反面现象,也可以表现社会的“正能量”。
3.搭建“诚然”“固然”“当然”类词语支架,做辩证分析
在行文过程中,既要承认肯定某个事例或观点正确的一面,又要辩证分析其不合理、不恰当的一面,这时就会用到“诚然”“固然”“当然”类词语以彰显文章的思辨性。
例如:“诚然,教师节开庆祝大会,表彰一批优秀教师,电视报刊大力宣传尊师重教,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也是引导社会尊师的重要举措。但是……”。
(二)搭建好三类“句式”支架,展开有力论证
1.用好“对于……(来说)”句式支架
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的诸多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可以进行多方面论述,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例如,每年到教师节都会谈到“尊师”话题,如果以“尊师面面观”为题来论述,运用“对于学生,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劳动”“对于家长,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老师培育人才”“对于社会,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老师办好教育”这样的句式,可以全面地、有层次地、清楚地展开论述。
2.用好“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等句式支架
一般来说,在提出一个正面的观点或论题后,要“反过来想想”“换个角度想想”,就可以借助“有人说(也许有人会觉得)……”“假如说(如果)……”列出不同(相反)的观点,通过分析论证(或驳斥),使自己正面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例如,论述什么是“真正的尊师”时,用“也许有人会说……”摆出几种不同的尊师观点,加以分析论证,就会使论述的过程全面而深刻,使正面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全文论述就有了立体感。
3.用好“不是……而是……”句式支架
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支架分析需要阐发的话题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对一些相近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概念更加清楚,论述更加深入。例如,“同情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接,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同情不是一种荣誉、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可为求名而施与,因为只有达到主客相融、物我两忘,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这里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把“同情”与一系列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比较,表达了对“同情”这种美德的深刻认识。
★ “四法齐下”,论证严密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运用典型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运用举例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举例论证一定要处理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对事例的记叙一定要简洁、概括,明确其为议论服务的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以例代议。
(2)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生辉。同类事例较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
(3)事例列举之后的简短分析要紧扣论点。
(4)勤于积累,精于筛选。平时多读书报,摘记、剪贴是积累的主要手段。积累多了,自然能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2.引用论证
引用名言、警句等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名言是著名人物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而得出的真知灼见,警句是人们对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概括。这些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恰当地引用对议论说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运用引用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4)引用论证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分析,分析+论点”,这样才能使理论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3.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突出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叫作对比论证。对比既可以是观点之间的对照,也可以是论据材料之间的对照。例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越。
把“悲观”与“乐观”对照着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的道理不言自明。
使用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2)找准论证重心。如果观点是正面的,说理时要把重点放在赞扬正确观点的一方,谈其好处。如果文章要求批驳一个错误的观点,如“忌妒心是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就要把重点放在论证“忌妒心对成长造成的危害”上,着重批驳错误的态度,与之形成对比的“宽容心的好处”则要稍略。
(3)切勿简单罗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观点,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强调正面事例的益处,才能把论证的问题谈清楚。
4.比喻论证
运用打比方和作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的论证方法叫作比喻论证。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以下事项:
(1)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易使人理解和接受。
(2)要找准拿来作比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议论。
(4)要把比喻义和文章议论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议论时抛开比喻。
关联教材:《谏太宗十思疏》以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主旨,劝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观点直接、明确。
[边练边悟]
(2025·天津河西高三模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围炉夜话》是晚清文学评论家王永彬的著作,该书品评处世哲理寓意深刻。王永彬有云:“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
自古以来,“炉火”颇得文人们的青睐。如今,“围炉煮茶”悄然兴起,二三好友,促膝而谈,于炉火氤氲处寻找一缕诗意,于茗杯美器中寻找一种庄重,于喧嚣嘈杂中寻找一处宁静,于岁月凉薄处寻找一份宽慰,于苦涩艰辛中寻找一个寄托……
“围炉煮茶”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怎样的感悟?传递出人们对生活怎样的期许?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主题鲜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
[高分范本]
围炉享清茗,共话至美情
一考生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古人有流觞曲水共叙才情的佳话,今人亦有围炉煮茶夜话桑麻的美谈。“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围炉相聚,吾侪青年且以一盏香茗品鉴人生百态,共话至美真情。
炭火呢喃,茶香弥漫,百世清欢,诗意人生。
“红泥路边,静听雪;人间新冬,慢煮茶。”酒浮翠色,茶润玉薄,在跃动的炉火中,我们看到汪曾祺以身尝尽俗世欢浓情多,为凡俗的生活增添一抹情趣;温茶慢煮,轩窗静思,在朦胧的月光中,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以《我们仨》咀嚼柴米油盐小日子的深味,让未老的年华焕发出浓浓亲情。围炉煮茶,我们话的不仅仅是“田家妇子之乐”,更是在那诗意冥想中洞悉深情款款的至美真情。
茶香袅袅,烟火氤氲,言笑晏晏,人心向暖。
生一炉烟火,围一方天地,岁寒围炉暖,何惧世道凉。茶汤微沸,薪火正燃。可曾想,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陋巷厨房中烹煮焦虑与苦涩,用热乎乎的盒饭为病患和家属端出一份温暖;未曾忘,残疾创业者陆鸿带领 150 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在雨中为他人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巨伞;亦曾念,林占熺咬定青山不放、立根黄沙破岩,用菌草技术为福建山区人民传递文明与幸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人生最美不过一碗人间温情。言笑晏晏,我们话的不仅仅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更是在那人心向暖中深味大爱无疆的至美真情。
清茗一盏,且坐烹茶,山中岁月,杯中世界。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炉火细细,跃动的不仅是人们心中的慰藉,更是世界的悲欢与共。君可见,在偏远的黎巴嫩山区,中国医疗队为当地民众义诊,将唇齿相依、守望相助的“小合唱”汇成“大洪流”;君且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兼济天下的大国担当,与各国共绘世界华裳,共同擘画新世界的鸿猷蓝图。茶淡香远,风月同天,我们话的不仅仅是“诗酒趁年华”的个人理想,更是在那美美与共中领悟同唱华章的至美真情。
时序漫漫移华,不改炉暖;光阴遥遥随风,不断茶缘。最是人间共清欢。“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愿吾侪青年于此华光溢彩、河清海晏的盛世潮头,能饮一杯清茶净心,簇一方炉火暖心,感知凡世百态之美,共叙家国天下至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