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同步练习2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同步练习2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04 21:1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GPS卫星星座的工作卫星和在轨备用卫星分别是(  )
A.21颗和3颗                   B.22颗和2颗
C.21颗和4颗                   D.24颗和4颗
【答案】 A
【解析】 GPS卫星星座有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
2.有关全球定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不属于信息技术
B.它属于遥感技术
C.它由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等简要程序组成
D.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全球定位技术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3.利用GPS卫星定位时,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  )
A.一颗GPS卫星                 B.二颗GPS卫星
C.三颗GPS卫星                 D.四颗GPS卫星
【答案】 D
【解析】 利用GPS卫星定位时至少要有4颗卫星才能行。
4.无论是在飞机上或汽车上,还是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自己所在地的季节               B.自己所在地的天气
C.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D.自己所在地的气候
【答案】 C
【解析】 GPS信号接收机能够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2011·四川模拟)2009年4月15日零点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它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北斗”的问世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打破美国GPS一统天下的局面。读右图,回答5~7题。
5.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
B.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D.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6.下列不属于卫星定位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
A.野外考察时用于空间定位
B.为行驶的汽车提供精密的速度、时间信息
C.为飞行的民航客机提供三维坐标
D.为无线移动电话用户提供实时的通信业务
7.2009年8月11日,“跨越—2009”系列跨区实兵检验性演习拉开帷幕,能为演习提供授时和定位、保密通讯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北斗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 5.C 6.D 7.B
【解析】 该组题侧重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及应用。第5题,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是遥感技术的应用。第6~7题,卫星定位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时间、速度。
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进到农业生产,即“精确农业”耕作,回答8~9题。
8.GP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是(  )
A.农田信息定位获取              B.分析处理获得的信息
C.管理措施决策                D.估算农业产量
【答案】 A
【解析】 B、C项为GIS技术的作用,D项为RS技术的作用。
9.“精确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  )
A.忽视农田内农作物的差异
B.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施肥
C.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
D.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答案】 D
【解析】 依据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和农作物病虫害分布图,设置有GPS接收机的“受控应用”的喷施器,在GPS的控制下,能够精确地给田地的各点施肥,并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状况精确地喷洒农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2011·乌鲁木齐测验)荒漠化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下图为我国部分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防治土地荒漠化需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①地区沙漠边缘的绿洲,适宜的措施是(  )
A.大力种植以乔木为主的植被,以防风固沙
B.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C.在缓坡地带,大力修建梯田
D.采取人工措施,增加冰川积雪的融化量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防治,难度中等。由题可知,①地边缘为绿洲,绿洲区主要是灌溉农业,因此应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但不同区域具体措施不同。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水源缺乏的地区,可利用柴草、树枝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11.科研人员利用手中的GPS信号接收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
A.测定①地的地理位置
B.测量①地的海拔
C.确定科研人员的行进方向
D.获取①地荒漠化土地分布的图片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难度中等。全球定位系统能够确定任何时间,任何地物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速度等,但是不能判断地物的分布,判断地物分布可采用遥感(RS)技术,故D项符合题意。
12.GPS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帮手,其原因正确的是(  )
A.GPS接收机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降低
B.GPS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旅游成本
C.GPS可使旅游者更具有安全感
D.GPS可以增加人们的旅游距离
【答案】 A
【解析】 随着GPS接收机的小型化以及价格的降低,GPS逐渐被人们接受和使用,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好帮手。
13.在地面部队配合下,美国对塔利班政权大至军事设施小至该组织重要成员的打击异常精确,其信息资料的精确性主要是依靠(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美国联邦特工的侦察
【答案】 C
【解析】 GPS技术最初是为军事应用而开发的,在对恐怖组织的打击中,GPS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14.在西部科学考察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其优点主要是(  )
A.能为科学家提供准确精密的三维坐标
B.对陆地、天空和地下可以直接拍摄图片
C.服务过程有定时、间断性的特点
D.通过GPS可以随时读取各种信息资料
【答案】 A
(2011·咸阳模拟)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7日晚8时,第16届广州亚运会顺利闭幕。广州市政府为保障交通的通畅,建立了智能调度与现场调度相结合的车辆调度指挥体系。同时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推进了广州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据此完成15~16题。
15.广州亚运会期间智能调度与现场调度相结合的车辆调度指挥体系,基于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
①GPS        ②GIS       ③RS       ④数字地球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难度中等。合理安排车辆的调度和指挥,需要对交通车辆进行定位,需要运用全球定位技术;而分析道路拥堵状况,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选项可知,B项正确。
16.有关广州中心城区“退二进三”产业转移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进一步提升广州对珠三角的辐射力,夯实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
②推进服务、金融等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③改善大气、交通环境
④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
⑤美化城市,改善居民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⑤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难度中等。“退二进三”指的是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二产业向外地转移的现象。广州目前不属于国家的中心城市,故①错误;应推进广州第三产业的发展,故②正确;广州第二产业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大气环境质量、交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故③错误;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故④错误;产业转移对美化城市作用不大,故⑤错误。结合选项可知,C项正确。
17.2011年国庆节期间,在八达岭长城上,游客利用手中的GPS信号接收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  )
A.了解古长城的地理位置            B.测量古长城的海拔
C.确定行进方向                D.测量古长城的长度
【答案】 D
【解析】 GPS信号接收机可以显示游客的地理位置,海拔及方向,但不具备测量长度的功能。
18.利用GPS卫星定位时,精确地确定地面上任何运动的点,在任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
(  )
A.1颗GPS卫星                B.2颗GPS卫星
C.3颗GPS卫星                D.4颗GPS卫星
【答案】 D
【解析】 利用4颗卫星,可以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一时刻,接收机所处的状态,如位置、速度等。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9.(2011·山东模拟)材料一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于2009年10月11日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先后完成了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科学考察任务,这是中国南极考察史上首次执行“一船三站”科考活动。2010年4月载誉归来。此次南极科考主要开展冰川、天文、测绘等科学观测与考察任务。其中天文项目需要完成四项任务:一是更新维护通讯、供电设备,以备接下来一年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完成自动观测任务;二是为明年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三……
材料二 在南极中山站前使用华测仪器的科考队员。
(1)南极科考队为明年安装大型望远镜设备选址并准备场地,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考察队员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利用,叙述错误的为(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答案】 (1)GPS和GIS 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高度,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
【解析】 第(1)题,选址过程中要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20.下图是某GPS接收机上的信息,读后回答问题。?(7分)?
(1)图中的东经度和北纬度表达的是(  )
A.GPS卫星的位置                B.GPS接收机的位置
C.地面监控系统的位置              D.某一地理事物的位置
(2)此地春旱较多,请分析原因及解决措施。

【答案】 (1)B
(2)原因:春季多大风,气温回升快,蒸发强;降水少;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用水多。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