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课件(共48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上册·第五单元)课件(共48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41:12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前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
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地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
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的朋友给我的信:
以前农民“拔田”(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20担,农民花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
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地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
材料二:
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
贾珍看完,便命带进他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
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我受用些,就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贾珍笑道:“那又是你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狠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此法使人知道,说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说着,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不在话下。
(摘编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
B.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
C.拉斯基教授忠告英国特权阶层自动放弃特权,才能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D.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解析:A项“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可知,“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并非真正原因。B项“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可知,不仅仅在土地权的重分配,还有其他方面。C项“才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地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知,选项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都是“被迫放弃特权”的前提条件,故二者之间不是条件关系。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地主阶层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并转变为生产者,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
B.苏州附近的地主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田地的事例,说明乡土衰落让地主阶层感觉到了自己固有特权的松动。
C.最后一段中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只有地主阶层转变为生产者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
D.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说服力强。
解析:“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分别从两种情况论述问题:一是地主们“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二是地主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二者并没有进行对比论证。
3.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乌进孝跟贾珍辩解因天灾导致收成不好,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从侧面说明地主阶层的特权越来越不可靠。
B.贾府需要黑山村的地租才能顺利过年,说明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稳定的生产基础,地主阶层依然会寄生在农民身上。
C.从“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大致可以推知贾府有过卖地的行为,其性质跟材料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
D.从乌进孝和贾珍父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贾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解析:“其性质跟材料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可知,贾府卖地是因为家庭衰败,入不敷出,与苏州附近地主“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愿意用“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性质不同。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                                    
                                    
答案:土地收益减少,经济模式单一,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贾府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田庄的地租,经济模式非常单一,这使得贾府在面对田庄歉收等问题时缺乏其他的收入渠道来弥补损失。
5.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乡土工业衰落导致地主阶层面临着土地权重新分配的困境。②地主阶层面临自动放弃特权的问题,否则将会面临更大损失。③地主阶层很难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
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
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教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的下面。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而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
“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老三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接到老三派人送来的纸条,瑞宣“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的内容,这个细节表现了瑞宣紧张、激动的心情。
B.“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这句话突显了北平的天气特征,也表现出瑞宣即将见到老三时的舒畅、骄傲的感受。
C.瑞宣正直有气节,在老三的开导下,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
D.作者综合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叙事,既展现了瑞宣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瑞宣的视角表现了老三的革命者形象。
解析:“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错,由“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可知,瑞宣此时是听了老三的话,还没有真正克服性格弱点。
7.关于文中瑞宣跑进屋中到出门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瑞宣感到自豪,他觉得老三能成为英雄与当初自己让他出逃的决定有很大关联。
B.瑞宣因没保住父亲的命和没能报仇而深深自责,这为后文去冒险抗争做了铺垫。
C.“惨笑了一下”,这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
D.瑞宣为不能向亲人与邻居宣扬自家英雄而感到难过,为自己能严守秘密而高兴。
解析:“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错误,原文为“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惨笑了一下”表明瑞宣意识到先前担心老三对自己的责问是多余的,老三是明白人,会原谅自己的。
8.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答:                                    
                                    
答案:(示例)①对话语言的性格化。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瑞宣软弱多虑,瑞全敢作敢为。②语言的暗示性。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大哥,你怎么办呢”这句,瑞全暗示大哥勇敢地投身于反抗。③对话具有冲突性。兄弟俩的对话集中反映了两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矛盾冲突。④语言的心理活动性。语言反映内心的活动,如“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反映了瑞宣内心的纠结。
9.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                                    
                                    
答案:①在乡土社会,家族要遵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孝悌)的家族之礼。②老舍理解瑞宣的选择,瑞宣是祁家的长孙,在“尽孝”与“尽忠”两难之间,他选择了“尽孝”,承担家庭责任。③在现实困境中,传统家庭思维被消解,瑞宣开始向弟弟学习,走出家族伦理的束缚,去承担国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①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②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③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④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
11.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答案:①如火如荼 ②纷至沓来 ③踌躇满志 ④饱经风雨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答案: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复习任务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必修上册·第五单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前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
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
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地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
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的朋友给我的信:
以前农民“拔田”(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20担,农民花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
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
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地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
材料二:
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
贾珍看完,便命带进他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
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道:“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我受用些,就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
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贾蓉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里穷了。
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贾珍笑道:“那又是你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狠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此法使人知道,说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说着,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不在话下。
(摘编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
B.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
C.拉斯基教授忠告英国特权阶层自动放弃特权,才能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D.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解析:A项“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可知,“表面化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并非真正原因。B项“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可知,不仅仅在土地权的重分配,还有其他方面。C项“才能……”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地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可知,选项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都是“被迫放弃特权”的前提条件,故二者之间不是条件关系。

解析:“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分别从两种情况论述问题:一是地主们“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二是地主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二者并没有进行对比论证。

解析:“其性质跟材料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可知,贾府卖地是因为家庭衰败,入不敷出,与苏州附近地主“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愿意用“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性质不同。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土地收益减少,经济模式单一,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贾府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田庄的地租,经济模式非常单一,这使得贾府在面对田庄歉收等问题时缺乏其他的收入渠道来弥补损失。
5.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乡土工业衰落导致地主阶层面临着土地权重新分配的困境。②地主阶层面临自动放弃特权的问题,否则将会面临更大损失。③地主阶层很难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
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
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教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的下面。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而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
“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
老三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

解析:“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错,由“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可知,瑞宣此时是听了老三的话,还没有真正克服性格弱点。

解析:“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错误,原文为“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惨笑了一下”表明瑞宣意识到先前担心老三对自己的责问是多余的,老三是明白人,会原谅自己的。
8.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对话语言的性格化。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瑞宣软弱多虑,瑞全敢作敢为。②语言的暗示性。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大哥,你怎么办呢”这句,瑞全暗示大哥勇敢地投身于反抗。③对话具有冲突性。兄弟俩的对话集中反映了两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矛盾冲突。④语言的心理活动性。语言反映内心的活动,如“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反映了瑞宣内心的纠结。
9.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乡土社会,家族要遵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孝悌)的家族之礼。②老舍理解瑞宣的选择,瑞宣是祁家的长孙,在“尽孝”与“尽忠”两难之间,他选择了“尽孝”,承担家庭责任。③在现实困境中,传统家庭思维被消解,瑞宣开始向弟弟学习,走出家族伦理的束缚,去承担国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
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①____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②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③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经历劫难而不亡,____④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

11.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火如荼 ②纷至沓来 ③踌躇满志 ④饱经风雨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