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一家乡文化生活(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课件(共44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一家乡文化生活(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课件(共44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42:37

文档简介

第五部分 教材特色单元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特色单元有六个,在“教考融合”的形势下,这六个特色单元在高考中一定会有所涉及,只不过考查的方式不确定,在现代文阅读板块、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写作板块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考查。分析考查方式,是为了明确复习备考的方向。针对六个特色单元的考查方式不一,但考查能力在前面几个任务群已经培养,本部分将充分挖掘这些特色单元的价值,以利于我们全面备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因此,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因此,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使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
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60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缺少“不断适应”,说法片面。B选项的“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重点应在后半部分“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选项的“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了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它不只注重发展经济,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解析:“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解析:材料三的观点是乡村遗产保护要走“内源型”发展道路,即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而A项认为原有的乡村习俗需要完全破除,则是完全否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因此A项说法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不能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                                    
                                    
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②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的价值转化。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                                    
                                    
答案:①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③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故乡的山泉
徐 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词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坚守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次回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消失,碾子沟被填平了,它两边的土地已被开发商“征走”。
B.作者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找回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心中被山泉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C.作者尽管热情呼唤故乡的山泉,却也无力改变故乡的现状,凸显了新时代乡村变化对人们心灵的冲击。
D.文章结尾,作者由山泉写到养育并送走自己的人,写自己渴望听到他们曾经的呼唤声,表达了对故乡人的深深感恩之情。
解析:“这次回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消失,碾子沟被填平了”不正确。根据文意,故乡山泉消失、碾子沟被填平,应该是作者以前知道的,而此次回乡知道的是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五段画线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写出了故乡的美好,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B.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从故乡的山泉切入,回忆了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颇具匠心。
C.文章将故乡往日的美好、幸福、富足与当今的满目疮痍、充满艰辛进行对比,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日益衰落的现状。
D.文章多处运用第二人称来写山泉,呈现出了一种对话效果,既便于抒情,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亲切感。
解析:故乡以前的生活并不“富足”,作者那一代人的童年甚至很贫穷;当今的故乡也并非“满目疮痍”,只是提及土地被开发商“征走”;文中也没有描写人们的生活“充满艰辛”。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答:                                    
                                    
答案:①相同处:照应题目,并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写出了故乡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山泉消失的痛惜、遗憾和对消失的山泉的怀念之情。②不同处:开头主要是交代事实,引出下文的回忆;结尾主要是总结、照应上文,收束全篇。
9.文章的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示例一)不能。①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以“故乡的山泉”为题,题文相符;②作者虽然写到它的消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自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③以“故乡的山泉”为题,更能表达出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示例二)能。①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深思;②虽然文章内容多是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迫切要表达的是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以“消失的山泉”为题,就更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③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能表达出作者警醒世人关注并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不能以让美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的心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在故乡,过新年有舞龙灯的乡俗。
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1)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2)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3)舞一舞,摇一摇,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4)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自发地就会有一群人,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头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0.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1)句中“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2)句中“各有类别,各有所用”中的逗号应改成顿号。
C.(3)句中的“舞一舞”“摇一摇”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D.(4)句中“玩得十分开心”的“得”不能换成“的”或“地”。
解析:“各有类别”“各有所用”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用逗号。
11.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答案: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四、写作考查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文化生活包括家乡人物、自然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展现家乡文化风貌,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剖析家乡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第五部分 教材特色单元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特色单元有六个,在“教考融合”的形势下,这六个特色单元在高考中一定会有所涉及,只不过考查的方式不确定,在现代文阅读板块、古诗文阅读板块、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写作板块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考查。分析考查方式,是为了明确复习备考的方向。针对六个特色单元的考查方式不一,但考查能力在前面几个任务群已经培养,本部分将充分挖掘这些特色单元的价值,以利于我们全面备考。
复习任务一 家乡文化生活(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任务点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因此,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
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
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因此,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
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使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
田野中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60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缺少“不断适应”,说法片面。B选项的“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语义重点应在后半部分“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选项的“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解析:“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解析:材料三的观点是乡村遗产保护要走“内源型”发展道路,即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而A项认为原有的乡村习俗需要完全破除,则是完全否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因此A项说法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不能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②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的价值转化。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②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③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故乡的山泉
徐 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词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坚守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有删改)

解析:“这次回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消失,碾子沟被填平了”不正确。根据文意,故乡山泉消失、碾子沟被填平,应该是作者以前知道的,而此次回乡知道的是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

解析:故乡以前的生活并不“富足”,作者那一代人的童年甚至很贫穷;当今的故乡也并非“满目疮痍”,只是提及土地被开发商“征走”;文中也没有描写人们的生活“充满艰辛”。
8.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相同处:照应题目,并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写出了故乡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山泉消失的痛惜、遗憾和对消失的山泉的怀念之情。②不同处:开头主要是交代事实,引出下文的回忆;结尾主要是总结、照应上文,收束全篇。
9.文章的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不能。①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以“故乡的山泉”为题,题文相符;②作者虽然写到它的消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自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③以“故乡的山泉”为题,更能表达出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示例二)能。①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发深思;②虽然文章内容多是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迫切要表达的是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以“消失的山泉”为题,就更便于突出文章的中心;③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能表达出作者警醒世人关注并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不能以让美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的心声。
三、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在故乡,过新年有舞龙灯的乡俗。
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1)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2)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3)舞一舞,摇一摇,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4)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自发地就会有一群人,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头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解析:“各有类别”“各有所用”是两个并列的分句,中间应用逗号。

11.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四、写作考查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文化生活包括家乡人物、自然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展现家乡文化风貌,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剖析家乡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