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六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课件(共80张PPT)+学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语文复习教材特色单元复习任务六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课件(共80张PPT)+学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5 20:44:14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六 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任务点一 掌握基本逻辑方法
一、掌握逻辑规律
(一)同一律
1.内涵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要始终保持一致。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论题。“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同一律要求: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2.违反同一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1.请分析下面语句中的错误。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
答:                                    
                                    
答案:“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里面的“人”,指的是作为物种整体存在的“人类”;而“所以你不是人”中的“人”,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种”。在这一句话里,两次用到“人”这个字,但指代的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说话的人,借助语言系统的缺陷,偷梁换柱,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更换了原判断的内容,使议论离开了论题的逻辑错误。偷换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将某个论题更换为另外的论题,并把这个论题当作原来论题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2.请分析下面两个文段的错误之处。
(1)左然说:“陆景和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
我说:“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答:                                    
                                    
(2)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答:                                    
                                    
答案:(1)左然的论题是“有钱人不该吃麻辣烫”,而“我”的论题是“吃麻辣烫要在路边”,这就是典型的“偷换论题”。
(2)这个文段的前两句话说的是学习方法,而第三句说的是学习兴趣,证明不了观点。这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二)矛盾律
1.内涵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做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2.违反矛盾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会出现思维上的前后不一,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注意:一定是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
①互相矛盾: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②互相反对: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边练边悟]
3.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请参照例句,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鉴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源头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煤炭燃烧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臭氧以气态为主,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应尽量远离公路、化工厂等产生臭氧的地方;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同时,政府采取的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使空气变得清洁。
例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与“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自相矛盾。
答:                                    
                                    
答案:①“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与“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自相矛盾。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与“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自相矛盾。
4.下面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歌,请找出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
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
我把你的青草带回故乡
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了
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
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
我要卖掉我的房子浪迹天涯
答:                                    
                                    
答案:“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与“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了”自相矛盾。
(2)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为选择否定,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逻辑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边练边悟]
5.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不当预设”谬误。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                                    
                                    
答案:这个说话人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你在毁谤我”,而这个预设可能是虚假的。
(三)排中律
1.内涵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人们在进行思考和表达思想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应该肯定其中的一个,既不能把两个都否定掉,也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2.违反排中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模棱两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不做明确的选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边练边悟]
6.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模棱两可”谬误。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                                    
                                    
答案:“我都不赞成”违反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因而这段文字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2)假二择一。把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当成相互矛盾的判断,错误使用排中律,把明明存在的多种可能,当成只有两种可能,从而做出选择,这就叫作“假二择一”,也叫“虚假两难”。
[边练边悟]
7.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不薄谓之厚,不白谓之黑。
答:                                    
                                    
答案:“薄”与“厚”、“白”与“黑”,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矛盾,在“薄”与“厚”、“白”与“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可能,如除“白”外,还有“黄”“红”等可能性,不能只当成两种,从而做出二择一,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1.“矛盾律”“排中律”比较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
(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2.反证法
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那只要证明这两个观点中,有一个是错的,就能证明另一个是对的。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是可信的。
[边练边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清朝宰相刘墉得罪了乾隆皇帝,皇帝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待来日问斩。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决定用纸做两个阄,分别写上“生”“死”,由刘墉抓阄决定自己的生死。和珅得知后,买通做阄的官员,在两个阄上都写了“死”字,想置刘墉于死地。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情况偷偷地告诉了刘墉。第二天,刘墉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抓了一个阄吞进肚里。这下便没人知道刘墉吃掉的纸阄标注的是“生”还是“死”,因此只好拿出另一个纸阄来断定刘墉的生死。结果自然是免去一死。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价刘墉的作为。
答:                                    
                                    
答案:此阄名曰“生死阄”,但实际上在这两张纸上写的都是“死”字。刘墉不管抽到哪一张,都会被处死。但是根据“排中律”,只要证明自己没有抽到的那张是“死”,就等于证明了自己抽到的这张是“生”。刘墉将抽到的纸吞下去,大家只能通过刘墉没有抽到的那张“死”,来反证他抽到的那张是“生”。
(四)充足理由律
1.内涵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2.违反充足理由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前提虚假。充足理由律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充足的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如果理由是虚假的,那么论断自然也是虚假的。
(2)强加因果。推断和理由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否则,就容易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9.请大家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推理上存在怎样的问题。
①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
②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答:                                    
                                    
答案:句①的前提“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就不对,错误前提推出的结论“金丝猴是人变的”肯定就不成立。这句话前提是假的,它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前提虚假”的错误。
句②的前提“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好好的”怎么会是病人?“好好的”怎么会来医院?即使说“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这个前提勉强成立,也推不出病危是医院造成的,因为病情是会变化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到你们医院”与“发生危机”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到医院,不能构成病危的理由。这属于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出个别)
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要得到必然真的结论,必须具备前提真实和形式正确两个条件。
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含: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判断。
如:大前提——凡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一般—个别)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成: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以,所有的S都是P。
注:习惯上一般用M表示中项,用P表示大项,用S表示小项。
[边练边悟]
10.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结 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新事物都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②改革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二)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推理是以一类事物中若干个别对象的具体知识为前提,推出有关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成: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
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例1 北京市是缺水城市,天津市是缺水城市,上海市是缺水城市,重庆市是缺水城市,看来中国的直辖市都是缺水城市。
2.不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例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也有可能为假。
比如你看到的天鹅,在亚洲看到的是白色,在欧洲看到的是白色,在美洲看到的也是白色,于是你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只要找出一只黑天鹅,甚至在地球之外找到一只黑天鹅,那么这个假设就自动瓦解了。事实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三)类比推理(从个别到另一个个别)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或类比。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A(类)对象具有属性a、b、c、d
B(类)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类)对象可能具有属性d
例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例2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    齐王
妻→私―→ 宫妇左右
妾→畏―→ 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     ↓
受蔽   王之蔽甚矣
INCLUDEPICTURE "温馨提示F.TIF"
推理分类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是否有必然联系
演绎推理 一般—个别 前提范围大结论范围小 必然性推理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前提范围小结论范围大 或然性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
类比推理 个别—另一个个别 前提结论范围大小相同 或然性推理
任务点二 主题预测训练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需要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以和谐为美是中国古代的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刚柔相济是实现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刚、柔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错误。由材料二“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可知,原文为“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即“诗、词、小说、散文体现了大团圆结局所具有的中和之美”,不是“均以大团圆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材料一中毕达哥拉斯派与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最美、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这不仅是出于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
C.喜剧和悲剧因素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关汉卿的杂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D.“中和”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强调平衡、统一,过于保守,对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有制约性。
解析:“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错误。由材料二“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可知,“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是追求形式上的和谐美,“大团圆结局”才是获得情感和谐美的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C )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解析:A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谈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学说。C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说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观。D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指出的学《诗》的益处,他认为兴、观、群、怨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答:                                    
                                    
答案:①基本原则不同: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对称。②功能不同: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③思维方式不同: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美学为一分为二、主客二分的思维。④起源不同: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美学起源于商业文明。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答:                                    
                                    
答案:①“家道复兴”与“中举出家”“雪天拜别”(这组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的文艺思想)。②在贾府衰败,宝玉出家的悲剧中,增添了“家道复兴”的大团圆因素,调节了人们过于悲伤的感情。③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家道复兴”的喜剧和“出家”的悲剧相互制约、渗透、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表现面,加深了小说的力度。④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有利于维护旧制度(或“科考”“中举”“家道复兴”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小说对封建大家族衰朽制度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请调整这两句诗的语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答:                                    
                                    
②表现一种比较合理的社会逻辑。
答:                                    
                                    
答案:①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②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7.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写出存在逻辑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于201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②这本书很有特色。③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⑥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答:                                    
                                    
答案:④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并在“书”后加“之一”。⑤把“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⑦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改为“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⑧把“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改为“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把“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提到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了。……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BE )
A.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C.“家里的”“家门”“自家人”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D.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一事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内涵。
E.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会使今天的差序格局发生变化。
解析:A项,“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错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的,不是人格平等。C项,“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家里的”“家门”“自家人”不一定都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如妻子及其家人。D项,“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内涵”错误,“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是根据家族关系中的远近判定的,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内涵。
(2)《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即将结束,高一一班策划开展“《乡土中国》研读微报告展示”活动。他们邀请了语文教研室张主任参与活动。下面是展示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语句(填写序号即可)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衷心地感谢张主任接受我们的邀请。②并感谢张主任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③惠顾我们微报告展示活动现场。
④张主任是一位学富五车且有风骨、有思想的老师。⑤近几年,发表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出版教育教学拙著一部。⑦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的到来。
⑧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乡土中国》研读成果。
答:                                    
                                    
答案: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拙著”改为“著作”。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____①____,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____②____。“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____③____。“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C )
A.甲句关于对联的表述完全正确。
B.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丁句中逗号与问号应互换位置。
解析:A项,甲句中“形成于汉代”表述错误,对联形成于唐代;B项,乙句中的并列成分不可调换顺序,内容有递进关系;C项,丙句中的“钟灵”意为灵秀之气汇聚,与“静谧”一词不能并列,运用不当;D项,丁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尾句表反问,不能互换位置。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①内容多种多样 ②意境上的恬静幽远 ③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
(3)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许多回目完全可以当作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两个回目,请你任选一个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①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②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答:                                    
                                    
答案:①“花解语”指袭人劝诫宝玉以功名为重,“玉生香”指宝黛情投意合笑诉情话;巧用双关,生动且富有情趣,用叠词表现人物情感,细腻动人。
②此回目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以杨玉环代指,林黛玉婀娜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表达含蓄形象,并富含诗意。
三、写作考查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安徽“90后”青年小王,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公职。一年后,小王毅然辞职,到市场去卖菜。对小王的这一决定,家人一致反对,女友也因卖菜不体面而离开了他。
小王诚信经营,创新营销策略,他的摊位销量大、回头客多,收入颇丰。四年过去了,如今小王已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最近,小王又开始在网上直播卖菜。
小王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0张PPT)
复习任务六 逻辑的力量(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任务点一 掌握基本逻辑方法
一、掌握逻辑规律
(一)同一律
1.内涵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要始终保持一致。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论题。“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同一律要求: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2.违反同一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1.请分析下面语句中的错误。
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而你,没有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了”里面的“人”,指的是作为物种整体存在的“人类”;而“所以你不是人”中的“人”,指的是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人种”。在这一句话里,两次用到“人”这个字,但指代的却不是同一个概念。说话的人,借助语言系统的缺陷,偷梁换柱,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谬误。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更换了原判断的内容,使议论离开了论题的逻辑错误。偷换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故意将某个论题更换为另外的论题,并把这个论题当作原来论题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2.请分析下面两个文段的错误之处。
(1)左然说:“陆景和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
我说:“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左然的论题是“有钱人不该吃麻辣烫”,而“我”的论题是“吃麻辣烫要在路边”,这就是典型的“偷换论题”。
(2)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比如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习题做得多,学习成绩就比较好;而对英语,我没有兴趣,怕读怕背,成绩就比较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文段的前两句话说的是学习方法,而第三句说的是学习兴趣,证明不了观点。这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二)矛盾律
1.内涵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做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2.违反矛盾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会出现思维上的前后不一,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注意:一定是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
①互相矛盾: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不是湖南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
②互相反对:是指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如“小张是湖南人”和“小张是江西人”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边练边悟]
3.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请参照例句,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鉴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源头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煤炭燃烧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臭氧以气态为主,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应尽量远离公路、化工厂等产生臭氧的地方;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同时,政府采取的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使空气变得清洁。
例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与“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自相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与“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自相矛盾。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与“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自相矛盾。
4.下面是一首大家熟悉的歌,请找出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
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
我把你的青草带回故乡
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了
我只是个匆忙的旅人啊
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
我要卖掉我的房子浪迹天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斑马斑马你睡吧睡吧”与“斑马斑马你不要睡着了”自相矛盾。
(2)不当预设。如果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就不能使用矛盾律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中选择否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为选择否定,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这种逻辑错误叫作“不当预设”。
[边练边悟]
5.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不当预设”谬误。
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说话人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即“你在毁谤我”,而这个预设可能是虚假的。
(三)排中律
1.内涵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人们在进行思考和表达思想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应该肯定其中的一个,既不能把两个都否定掉,也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2.违反排中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模棱两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不做明确的选择,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边练边悟]
6.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模棱两可”谬误。
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都不赞成”违反排中律。《红楼梦》“值得读”和“不值得读”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必有一真,不能同假。因而这段文字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2)假二择一。把两个相互对立的判断当成相互矛盾的判断,错误使用排中律,把明明存在的多种可能,当成只有两种可能,从而做出选择,这就叫作“假二择一”,也叫“虚假两难”。
[边练边悟]
7.请分析下面文字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不薄谓之厚,不白谓之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薄”与“厚”、“白”与“黑”,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矛盾,在“薄”与“厚”、“白”与“黑”之外还存在着很多可能,如除“白”外,还有“黄”“红”等可能性,不能只当成两种,从而做出二择一,犯了“假二择一”的逻辑错误。
1.“矛盾律”“排中律”比较
(1)侧重点不同:矛盾律规定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规定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2)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互相否定(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这是因为,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可以同假,不必非得有一个为真。
(3)逻辑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得同时肯定;排中律要求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得同时否定。
2.反证法
根据“排中律”,既然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这种中间状态,那只要证明这两个观点中,有一个是错的,就能证明另一个是对的。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是可信的。
[边练边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清朝宰相刘墉得罪了乾隆皇帝,皇帝盛怒之下,把刘墉打入死牢,待来日问斩。由于众大臣求情,乾隆决定用纸做两个阄,分别写上“生”“死”,由刘墉抓阄决定自己的生死。和珅得知后,买通做阄的官员,在两个阄上都写了“死”字,想置刘墉于死地。一位好心的太监,把这情况偷偷地告诉了刘墉。第二天,刘墉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坦然地抓了一个阄吞进肚里。这下便没人知道刘墉吃掉的纸阄标注的是“生”还是“死”,因此只好拿出另一个纸阄来断定刘墉的生死。结果自然是免去一死。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评价刘墉的作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阄名曰“生死阄”,但实际上在这两张纸上写的都是“死”字。刘墉不管抽到哪一张,都会被处死。但是根据“排中律”,只要证明自己没有抽到的那张是“死”,就等于证明了自己抽到的这张是“生”。刘墉将抽到的纸吞下去,大家只能通过刘墉没有抽到的那张“死”,来反证他抽到的那张是“生”。
(四)充足理由律
1.内涵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2.违反充足理由律会出现的逻辑谬误
(1)前提虚假。充足理由律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充足的理由,二是理由必须真实。如果理由是虚假的,那么论断自然也是虚假的。
(2)强加因果。推断和理由之间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否则,就容易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边练边悟]
9.请大家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推理上存在怎样的问题。
①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金丝猴是猴子,所以金丝猴是人变的。
②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到你们医院之后就不行了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句①的前提“所有的猴子都是人变的”就不对,错误前提推出的结论“金丝猴是人变的”肯定就不成立。这句话前提是假的,它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前提虚假”的错误。
句②的前提“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不可能是真的,因为“好好的”怎么会是病人?“好好的”怎么会来医院?即使说“送来的时候还好好的”这个前提勉强成立,也推不出病危是医院造成的,因为病情是会变化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知道“到你们医院”与“发生危机”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到医院,不能构成病危的理由。这属于犯了“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出个别)
由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要得到必然真的结论,必须具备前提真实和形式正确两个条件。
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作为结论的演绎推理。它包含: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判断。
如:大前提——凡人都会死,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一般—个别)
[边练边悟]
10.改革是新事物,当然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大前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改革是新事物。
结 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事物都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改革避免不了要遇到前进中的困难。
(二)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推理是以一类事物中若干个别对象的具体知识为前提,推出有关该类事物的普遍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成:S1是P→S2是P→……Sn是P→所有S是P。
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例1 北京市是缺水城市,天津市是缺水城市,上海市是缺水城市,重庆市是缺水城市,看来中国的直辖市都是缺水城市。
2.不完全归纳推理
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例2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归纳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结论却未必真实,也有可能为假。
比如你看到的天鹅,在亚洲看到的是白色,在欧洲看到的是白色,在美洲看到的也是白色,于是你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但只要找出一只黑天鹅,甚至在地球之外找到一只黑天鹅,那么这个假设就自动瓦解了。事实上,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三)类比推理(从个别到另一个个别)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或类比。
其推理形式可以概括为:
A(类)对象具有属性a、b、c、d
B(类)对象具有属性a、b、c
所以,B(类)对象可能具有属性d
例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例2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    齐王
妻→私―→ 宫妇左右
妾→畏―→ 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     ↓
受蔽   王之蔽甚矣
推理
分类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 前提与结论
是否有必然联系
演绎
推理 一般—个别 前提范围大
结论范围小 必然性推理
归纳推理 个别—一般 前提范围小结论范围大 或然性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
类比推理 个别—另一个个别 前提结论范围大小相同 或然性推理
任务点二 主题预测训练
03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
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需要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
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
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
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解析:“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错误。由材料二“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可知,原文为“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即“诗、词、小说、散文体现了大团圆结局所具有的中和之美”,不是“均以大团圆结局”。

解析:“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错误。由材料二“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可知,“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是追求形式上的和谐美,“大团圆结局”才是获得情感和谐美的手段。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解析:A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谈的是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学说。C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说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观。D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指出的学《诗》的益处,他认为兴、观、群、怨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基本原则不同: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对称。②功能不同: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③思维方式不同: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美学为一分为二、主客二分的思维。④起源不同: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美学起源于商业文明。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家道复兴”与“中举出家”“雪天拜别”(这组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的文艺思想)。②在贾府衰败,宝玉出家的悲剧中,增添了“家道复兴”的大团圆因素,调节了人们过于悲伤的感情。③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家道复兴”的喜剧和“出家”的悲剧相互制约、渗透、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表现面,加深了小说的力度。④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有利于维护旧制度(或“科考”“中举”“家道复兴”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小说对封建大家族衰朽制度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考查
6.“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请调整这两句诗的语序,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②表现一种比较合理的社会逻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7.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请写出存在逻辑错误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①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于2016年由三联书店出版。②这本书很有特色。③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④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⑤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⑥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⑧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④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并在“书”后加“之一”。⑤把“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改为“许多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⑦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改为“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以一口气读完它”。⑧把“你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改为“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得到一定的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滋养”。⑨把“你只要读完了它,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改为“你读完了它,也许就能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
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提到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了。……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A.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
B.“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说是“差序格局”的一种表现。
C.“家里的”“家门”“自家人”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D.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一事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内涵。
E.网络时代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会使今天的差序格局发生变化。


解析:A项,“肯定了团体中人格平等的可能性”错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远近的,不是人格平等。C项,“都只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家里的”“家门”“自家人”不一定都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如妻子及其家人。D项,“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内涵”错误,“探春拒绝多给赵姨娘的弟弟安葬费”是根据家族关系中的远近判定的,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内涵。
(2)《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即将结束,高一一班策划开展“《乡土中国》研读微报告展示”活动。他们邀请了语文教研室张主任参与活动。下面是展示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语句(填写序号即可)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衷心地感谢张主任接受我们的邀请。②并感谢张主任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③惠顾我们微报告展示活动现场。
④张主任是一位学富五车且有风骨、有思想的老师。⑤近几年,发表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出版教育教学拙著一部。⑦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张主任的到来。
⑧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乡土中国》研读成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改为“从百忙之中抽身”;③“惠顾”改为“莅临”;⑤“语文有关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改为“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若干篇”;⑥“拙著”改为“著作”。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____①____,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____②____。“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____③____。“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句关于对联的表述完全正确。
B.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丁句中逗号与问号应互换位置。
解析:A项,甲句中“形成于汉代”表述错误,对联形成于唐代;B项,乙句中的并列成分不可调换顺序,内容有递进关系;C项,丙句中的“钟灵”意为灵秀之气汇聚,与“静谧”一词不能并列,运用不当;D项,丁句中的标点使用正确,尾句表反问,不能互换位置。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多种多样 ②意境上的恬静幽远 ③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
(3)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许多回目完全可以当作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中的两个回目,请你任选一个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①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②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花解语”指袭人劝诫宝玉以功名为重,“玉生香”指宝黛情投意合笑诉情话;巧用双关,生动且富有情趣,用叠词表现人物情感,细腻动人。
②此回目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以杨玉环代指,林黛玉婀娜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表达含蓄形象,并富含诗意。
三、写作考查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安徽“90后”青年小王,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公职。一年后,小王毅然辞职,到市场去卖菜。对小王的这一决定,家人一致反对,女友也因卖菜不体面而离开了他。
小王诚信经营,创新营销策略,他的摊位销量大、回头客多,收入颇丰。四年过去了,如今小王已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最近,小王又开始在网上直播卖菜。
小王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驳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