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课后练习+课件(共21张ppt)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任务单+教学设计+课后练习+课件(共21张ppt)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6 18:09:41

文档简介

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业练习
学习了本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圆明园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一)追忆圆明园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乙两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用意。(3分) 答案:1.【答案】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2.【答案】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3.【答案】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答案】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今日圆明园 被遗忘的圆明园
卢江良 ①曾经有人问我:“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我脱口而出:“圆明园。”那个时候,我并未游过圆明园。之所以这么回答,缘于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它的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在我的印象中最著名,并不因为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是由于其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
②终于,我启动北京之行。这趟行程我最向往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圆明园。这倒不是想一睹它“万园之园”的风采,只是想瞧瞧它“断垣残壁”的遗迹。在我的心里,前者是风景,后者是历史,而历史总比风景具有厚重感。
③游罢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终于来到让我魂牵梦萦的圆明园。可是,在圆明圆游荡的近两小时里,满目尽是碧水青山、葱茂林木和芬芳花草,很难目见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的疮痰景象。我怀疑是否搞错了地方,问身边的妻子:“圆明园是不是被火烧过的那个?“妻子回答:“是呀。”我纳闷:“那怎么一点看不出来?“
妻子说:“应该被修复过了。”
④我不禁愕然。是旅游开发的需要,还是要忘却曾经的屈辱?就在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当儿,不经意来到了西洋楼景区遗址售票处。那里停着一排观光车,但坐车的游客寥若晨星。妻子说:“你说的火烧过的遗址,应该就在那边吧。'
⑤这时已近黄昏,游玩了一整天,孩子开始喊累,母亲便提议道:“那个遗址就不要看了,我们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我们不约而同地响应了母亲的“号召”。在走向公园出口的道上,母亲不以为然地说:“这个公园也没什么的,只是比杭州那边的大一点,没什么花头。”
⑥我很想告诉母亲:这个公园,本应该用来凭吊,而不是用来游玩的。但最终,我还是忍住了。是呀,我凭什么说服母亲呢?在这里面的,能修复的都已经修复,修复不了的给“圈”起来了,全然丧失了象征国耻的物证和氛围,俨然一个毫无特色的庞大公园,我们还拿什么来凭吊?
⑦返回杭州的火车上,我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后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网站上,对景点的介绍文字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段描述:“1977-1992年间,西洋楼各遗址得以清理,廓清殿座基址,整修喷泉池,归位柱壁石件,并修复了迷宫“黄花阵'。”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园别处,就是西洋楼景区遗址,也已经进行过修复。
⑧至于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有人说:重新修复圆明园,对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塑造中国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彻底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更是一个世界宣言: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任人欺压的民族,他已经再次站到世界强国之林,是一个富有竞争力、充满自信的强国。
⑨但其实,只要良知未泯,历史的耻辱都应该刻在心灵最深处。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一本《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告诉这个世界: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怎样的人间浩劫,又有着如何难以形容的刻骨铭心之痛。她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⑩记住历史才能谈未来,牢记耻辱才能讲尊严。没有对苦难的记忆与感受,何来对幸福的存在意义上的理解与追求;没有对耻辱的强烈体味,何来对民族尊严的捍卫与坚守?而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缺乏对苦难的沉痛记忆与对耻辱的刻骨铭怀;烛照当下,我们这个民族又是多么缺乏对苦难的深刻感受与对耻辱的蚀骨反思!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中国哪个公园最著名?网友众说纷纭,但令人遗憾的是,无一提到圆明园。圆明园,这个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历经战乱劫掠,被视作中华民族耻辱象征的公园,只历经了短短的160余年时光,就被轻易地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这算不算是一种新的国耻呢?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1)文章记述了作者游览圆明园前后的情感变化。阅读全文,将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摘抄下来。
游览前:______
游览中:______
游览后: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是“被遗忘的圆明园“?
(3)阅读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你对她的话有什么看法?请写下你的感想或评论。(80字左右) (5)“中国政府拟斥资4.6亿元重修圆明园”这一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围绕"圆明园是否该重建"这一话题,九年级(2)班的同学们也纷纷发表了意见。请你也围绕该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 (1)魂牵梦萦;不可思议;耿耿于怀 (2)网络调查无一提及圆明园;耻辱的历史痕迹难寻其踪。 (3)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圆明园;进一步叙述“被遗忘的圆明园”的具体内容。 (4)示例:“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表明忘记历史耻辱的严重危害。只有铬记历史耻辱,才能对过去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侵略者的行径更加警觉。只有铭记历史耻辱,才能自省自强捍卫与坚守民族尊严。 (5)圆明园应该重建,这样可以让国人一睹昔日圆明园的风采,增强民族自豪感! 圆明园不应该重建,要让后人牢记这段沉痛的历史,以史为鉴,催人奋进! (三)学习展示 (1)你所在的小组准备围绕该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是负责人,你将策划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①展示圆明园曾经的辉煌。②陈述帝国主义对圆明园的暴行。③呈现圆明园的残垣断柱。④对圆明园未来的寄托。 (2)有感而生 ①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 ②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马克思 ③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 ⑤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 阅读上述材料,经典语句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总能激起读者思维的火花。引发了你什么联系与思考,任选其中一句或多句(可全部涉及),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 写作助手(仅供参考) ①选取其中一句或多句进行思考与探究。 ②结合初中阅读体验(名著阅读和课本阅读)和生活进行读后感创作。 ③可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材料进行辨析。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2.通过鉴赏分析铺陈、类比、反语等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掌握作者的写法特征。 3.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感悟跨越国籍为人类文明发出呼声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课前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 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特匠心;
2.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并体会反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追忆 圆明园之美 1. 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寻找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评价。请用“圆明园是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回答。 (要求:圈划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2.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想象并描绘了圆明园之美。 3.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如何具体地描摹圆明园之美并对圆明园进行深情赞美。 请用“圆明园之美,美在 ,你看作者使用了 ,从而深情赞美了圆明园 。”的句式表达。 (提示:请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习任务二】揭露 英法联军丑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句子,思考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在文中,同学们还能找到哪些字词句体现了大文豪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批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雨果先生的立场在5-9自然段已经鲜明的体现,为何雨果先生还要在前文用如此大幅的笔墨赞美圆明园呢?我们可以把第三自然段给删去吗? 【学习任务三】 感悟 人道主义光辉 雨果是法国人,不仅对法国的“胜利”没有丝毫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称自己的法兰西为强盗,雨果的行为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任务四】 升华 摒弃狭隘观念 在2019年法国当地4月15日,巴黎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了火灾。面对这一事件,网友们发表了如下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也有人认为巴黎圣母院被毁是人类的损失,我们不该幸灾乐祸。在学习了雨果的文章后,我们应如何看待巴黎圣母院失火的事件呢?请同学们写下你的看法。
推荐的学习资源
程曾厚《雨果和圆明园》。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废墟》(共21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ZUO ZHE JIE SHAO
雨果:法国作家
1802年2月-1885年5月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活动一 追忆 圆明园之美
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寻找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评价。请用“圆明园是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回答。
(要求:圈划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世界奇迹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
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活动一 追忆 圆明园之美
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想象并描绘了圆明园之美。
静态结构:神殿,后宫,城楼,花园,水池,
动态景物:喷泉,天鹅、朱鹭和孔雀
圆明园的外观与规模
圆明园的建筑材料与装饰材料
圆明园的静态结构与动态景物
外观:外貌是神庙,是宫殿
规模: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
建筑材料: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装饰材料:宝石,绸缎,神像,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
活动一 追忆 圆明园之美
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如何具体地描摹圆明园之美并对圆明园进行深情赞美。
请用“圆明园之美,美在 ,你看作者使用了 ,从而深情赞美了圆明园 。”的句式表达。
(提示:请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圆明园之美,美在神秘梦幻,你看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抽象和不可感的“月宫”和“梦”比喻具体可感的圆明园,突出了圆明园的美好和诗意,从而深情赞美了圆明园。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铺陈、排比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小贴士
· 铺陈:铺陈就是诗经中的“赋”,作者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或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句群。从而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类 比
强调其重要地位
活动二 揭露 英法联军丑行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句子,思考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1.“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2.“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雨果的立场:
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焚毁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活动二 揭露 英法联军丑行
在文中,同学们还能找到哪些字词句体现了大文豪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批注。(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辛辣的讽刺:
·漂亮的反语
·恰切的比喻
·漫画似的手法
活动二 揭露 英法联军丑行
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雨果先生的立场在5-9自然段已经鲜明的体现,为何雨果先生还要在前文用如此大幅的笔墨赞美圆明园呢?我们可以把第三自然段给删去吗?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圆明园越美好,它的毁灭就越可惜,如此巨大的反差,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做了铺垫,更能激起世界人民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痛惜之情。
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
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
鲜明对比
引出论点
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活动三 感悟 人道主义光辉
雨果是法国人,不仅对法国的“胜利”没有丝毫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称自己的法兰西为强盗,雨果的行为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1.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活动四 升华 摒弃狭隘观念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微博
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
文物的损毁、消失不仅带走了文物本身,更带走了文物所承载的千年文明。一场文化之殇,带来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警醒与重视,文明是脆弱又坚韧的。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力的守护它,尽量延缓它的消逝,传承它的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
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作业布置
学了这篇文章,想必同学们一定感触颇深,请从下面的对象中选择一个,给它、他或他们写一封短信,表达你读了本文后的真实感受。
要求:语意连贯,情真意切,500字左右。
对象:1、雨果 2、被毁的圆明园 3、英法联军
感 谢 聆 听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2.通过鉴赏分析铺陈、类比、反语等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掌握作者的写法特征。 3.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感悟跨越国籍为人类文明发出呼声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特匠心;
2.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并体会反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1) 1.展示圆明园如今的照片和复原图,介绍背景。 2.介绍写作背景与作者维克多·雨果。 二、活动一 追忆 圆明园之美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对中国犯下了许多罪行,为何在这封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中,雨果先生着重提到了圆明园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3段,寻找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评价。请用“圆明园是_____。”的句式进行回答。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划出雨果对这座圆明园评价的关键字词、短语。) 2.雨果先生凭借着自己超人的想象描摹出了圆明园,让我们回顾第三自然段,看看雨果先生从哪些方面想象并描绘了圆明园之美。 3.阅读第3段,思考作者如何具体地描摹圆明园之美并对圆明园进行深情赞美。 请用“圆明园之美,美在 ,你看作者使用了 ,从而深情赞美了圆明园 。”的句式表达。 示例:圆明园之美,美在神秘梦幻,你看作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抽象和不可感的“月宫”和“梦”比喻具体可感的圆明园,突出了圆明园的美好和诗意,从而深情赞美了圆明园。 小贴士:铺陈就是诗经中的“赋”,作者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或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句群。从而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 三、活动二 揭露 英法联军丑行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句子,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在文中,同学们还能找到哪些字词句体现了大文豪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谴责呢?请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做批注。(同学们可从写作手法、修辞、字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作为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雨果先生的立场在5-9自然段已经鲜明的体现,为何雨果先生还要在前文用如此大幅的笔墨赞美圆明园呢?我们可以把第三自然段给删去吗? 总结作者的论证思路: 四:活动三 感悟 人道主义光辉 1.有人质疑,“雨果是法国人,不仅对法国的“胜利”没有丝毫喜悦和赞美,反而谴责批判这次“胜利”,称自己的法兰西为强盗,雨果的行为是不是不够爱国?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 五、活动四 升华 摒弃狭隘观念 在2019年法国当地4月15日,巴黎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巴黎圣母院发生了火灾。面对这一事件,网友们发表了如下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也有人认为巴黎圣母院被毁是人类的损失,我们不该幸灾乐祸。在学习了雨果的文章后,我们应如何看待巴黎圣母院失火的事件呢?请同学们写下你的看法。 补充材料:圆明园遗址公园官微回应,官微在这篇《文明不能承受之殇》中写到:“这一刻的中国人,怎能不想起,背负了一百多年圆明园烧毁的心灵创伤,何其艰难、何其罔然,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被消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六、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是数百年前的“火烧圆明园事件”还是如今的“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其实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我们为本国的损失而流泪的同时,也应为世界文明的消亡而悲鸣,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心灵永远生活在过去的野蛮之中,而是要保有对人类共同文明的热爱、尊重与敬仰。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愿如今的巴黎圣母院和163年前的圆明园,都能化作两颗守护人类文明的星辰,也愿人类消除私欲,让文明生生不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