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同步练习1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同步练习1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04 22:1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同步练习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湿地和森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态系统。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包括(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云南的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如图)是我国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4℃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是(

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B.受河流流向的影响
C.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D.受热带季风的影响
3.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4.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贫困山区的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6.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此回答7-8题。
7.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各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8.里海东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B.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大量引用湖泊水灌溉土地
D.处于大高加索山脉的雨影区
错那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青藏铁路沿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在湖畔、谷地,随时都会有野生动物出没。错那湖是一个“神湖,每到藏历龙年,成千上万的信徒就会四面八方拥来错那湖朝拜。读图,完成9-10题。
9.青藏铁路是全球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建设
青藏铁路的首要目的是(

A.发展与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B.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C.维护民族团结与国防安全
D.方便藏教信徒出行朝拜
10.下列关于错那湖及其附近地区的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湖泊为咸水湖

湖泊水面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气温年较差很大

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目前,甲、乙、丙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是(

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
B.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森林减少
C.森林减少、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
D.湿地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
12.导致甲所在区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放牧
B.过度开垦
C.过度砍伐
D.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丙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水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
C.人均耕地多
D.光热资源充足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4-15题。
14.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水土流失
C.人口迁出
D.全球气候变暖
15.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A.湿地规模扩大
B.降水减少
C.农业减产
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读下图回答16-8题。
16.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

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
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
17.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

A.耕地面积减少
B.地下水位下降
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
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
18.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
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
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县西北,系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近年来,红碱淖的水位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由7.4~7.8上升到9.0~9.42,这超出了鱼类生存极限。下图为“红碱淖湖区域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②上游建拦水坝,使入湖径流减少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④湖区生态环境恶化,pH上升
⑤工业生产如采矿、洗矿排放废水,使水质下降
⑥湖区周边林地被砍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⑥
20.关于保护红碱淖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利于调节气候

利于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利于调节河流径流

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利于吸烟滞尘、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A.
①④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②
二、综合题(20分)
21.(5分)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
)(2分)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和嫩江源头。(2分)
(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
)(2分)
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2分)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22.(15分)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始于南宋……史载“沅湘间多山,农家唯种栗,且多在岗阜,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明清两代,人口压力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更为加剧……从雍正末至乾隆初开始,人们对两湖地区的开发转向原始林木茂密的湘鄂西山区。
材料二:乾隆末年,王昶在总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湖北万城堤溃的原因时指出:“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林处,今皆砍伐为种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淤日积,水势年增。”清人赵仁基也认为:“水溢由于沙积,沙积出于山垦……江底日高,而容水之地浅矣。”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进我国。由于玉米、甘薯对土质、水分的要求不高,在丘陵、山区广泛种植。”
材料四:面积为31.6万平方千米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在青海省建立,49%的黄河水、25%的长江水,15%的澜沧江水都来自这一地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三江流域的生态敏感地区。
(1)下列曲线中,与洞庭湖的面积变化最相符合的是(

(2)1950—1958年间,洞庭湖面积迅速缩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
B、需要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
C、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
D、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
(3)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湘江
②三峡水库
③渤海滩涂
④青海湖
⑤江南水稻田
⑥东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4)湿地的功能有(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5)以现代地理学的原理来分析材料中清人赵仁基的观点。(3分)
(6)从国家生态安全的角度来分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4分)
选作:23.(10分)根据下列资料,完成(1)~(3)题。
博斯腾湖(淡水湖)位于新疆天山南麓,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源地。湖西北部是中国内陆芦苇(纤维板原料)最集中的分布区。湖泊所在的博湖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已有8家10个项目的企业落户该县光伏发电(指利用太阳能发电)产业园区。图1为博斯腾湖周边简图,图2为博湖县湿地面积变化资料。
(1)博湖县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有利区位是

。(2分)
(2)据图1中信息推测该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地的位置,并说明推测依据。(6分)
(3)据图2说明博湖县湿地变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2分)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
2.
C
3.D
4.A
5.C
6.B
7.B
8.A
9.B
10.D
11.A
12.C
13.C
14.B
15.C
16.B
17.C
18.D
19.D
20.A
二、综合题
21.
(1)(2分)
C
(2)(2分)
三江
松嫩
(3)
(2分)B(4)(2分)C(5)(2分)D
22.
(1)C
(2)B
(3)A
(4)B
(5)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变浅,水位抬高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三江源头的水土保持,减少其下游旱涝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烈度,从而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下游各省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
(1)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荒地面积广(地租低廉),利于光伏项目建设;政策支持。(三点中取两点即可)
(2)分布在湖泊西侧(西部地区)。(2分)西侧有交通线(铁路、省道)分布(必须写,2分);河湖较多(水资源丰富);(生物或工业原料)资源丰富;利于农业生产(地势低平)。(后面三点答对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得分)
(3)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小气候趋向干旱;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