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21张PPT+视频)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21张PPT+视频)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10:01:48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导入新课
山东河北一带民间歌谣:村村镇镇立了团,哪怕洋人闹得欢,百姓各个拿了刀,见了鬼子往上蹿。剁的剁,砍的砍,只要齐心就好办。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以上歌谣反映了中国近代哪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它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一、义和团运动
1.观看《义和团运动》视频,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义和团运动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材料:教会势力很大,新县官到任拜庙完后,就要去拜神南,神南出入都坐轿车。普通百姓不敢和教徒发生争执,教徒常常威胁说:“奶奶的,逮你去见神甫去!”百姓不能和教徒打官司,不论什么官司,无论谁有理,总是教徒打赢,连县令也怕教会路力。
——《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性质:
一、义和团运动
2.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具有怎样的性质。
义和团的主要成员是农民,也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义和团战士多头裹红巾、腰扎红带,手执大刀长矛。
兴起: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组织发展而来,主要成员是农民。
历史意义:
一、义和团运动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皇太后昨晚在宫内召集各大臣,密议团匪乱事,为时极久。旋即议定,决计不将义和团剿除。因该团实皆忠心于国之人,如与以上等军械,好为操演,即可成为有用劲旅,以之抵御洋人,颇为有用。
——【日】佐原笃介《拳乱纪闻》
义和团运动初期,山东冠县义和拳、平原县义和拳和清朝官兵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冲突和战斗。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对义和团采取剿杀的政策。
(1)态度变化:清政府对义和团时“剿”时“抚”。
(2)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深入京津地区,产生很大影响。
表现:
一、义和团运动
4.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的表现是什么?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杀洋人毁洋物)
清政府
招抚义和团
引发帝国主义不满,联合侵华
捣毁教堂
毁坏车站和铁轨
砍断电线
1900年6月20日 ,
义和团杀死了德国公使克林德
(1)“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评价:
一、义和团运动
5.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材料:(义和团)他们把西方的一切都排斥掉了……从街上抓来一个长得像学生的人,搜搜包,如果发现里边有一张洋纸,那么那个人的脑袋就没了。有一支铅笔也不行,钢笔更不行……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2)“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二、抗击八国联军
1.观看《八国联军侵华》视频,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它们是如何发动的?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西摩尔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感到他们的在华权益受到威胁。
原因: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1900年6月,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
发动:
2.识读《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及相关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概述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二、抗击八国联军
抵达廊坊的八国联军
大沽口炮台
义和团围困下的英国公使馆
被义和团用火药重创的西什库教堂
(1)义和团破坏沿线铁路,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
抗击:
(2)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
二、抗击八国联军
激战老龙头火车站
炮轰紫竹林租界
聂士成血祭八里台
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3)天津的义和团联合清军,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抗击:
(4)在天津保卫战中,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
被炮火毁坏的北京齐化门
联军屠杀义和团民
乾清宫的龙椅上……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城里居民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街巷尸首堆积如山。
——《庚子大事记》
八国联军在北京实际公开抢劫了8天,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对北京城进行了一年多的大洗劫。《永乐大典》307册,经史子集4.6万余册,国库藏书4.7万余本,宝物2000余件,镀金佛3000余尊等,被尽行劫毁。联军掠走库银达 6000万两之多。




联军抢夺的白银
二、抗击八国联军
3.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八国联军的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暴行:
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义和团运动的结局。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它有何历史作用?
二、抗击八国联军
“著都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胆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乃各督抚奏称,信其邪术以保固,亦不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矣。”
——《上谕》1900年6月26日
“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1)义和团运动的结局 :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主观因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2)失败原因:
(3)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识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列强名称。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西、荷、比11国签订。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危害。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主要内容 影响
文化
经济
政治
军事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惩办“首祸诸臣”,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大大增加了人民负担;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
对参与反抗列强的官员起到威慑作用;最能体现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清廷处于各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体现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但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打击中国知识分子阶层
3.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辛丑条约》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清政府已然成为
“洋人的朝廷”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
(1)特点:
(2)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40年
1842年
鸦片
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
1856年
1860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进一步加深
1894年
1895年
甲午中日
战争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
1900年
1901年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4.识读图示,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中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小结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
目的:
抗击八国联军:
结果:
义和团运动
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性质:
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积极局限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
时“剿”时“抚”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外国侵略者感到在华权益受到威胁
抗击:廊坊→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卫战
义和团: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影响:
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
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华北地区干旱严重
侵略:1900年6月,英、美、法等八国组织联军入侵
1.与“反洋教”“失业民众、下层百姓为主”和“山东、河南、直隶京津等地”要素相关联的史实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廊坊阻击战 D.中日甲午战争
2.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具有反帝爱国主义性质
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得到全国民众的全部支持
3.义和团运动前,西方媒体对中国人的评价是“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民族热望”;之后却多见诸如“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等议论。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B
B
当堂达标
D
4.这场战争中,日本派遣战舰20艘、海军陆战队540人、陆军2万多人,占了联军的一半兵力。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到了第一笔战争财——晚清内务府的三百万两白银。这场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4·山东烟台中考)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慈禧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D
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材料二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文武各等考试5年。
(1)写出材料一图1中所示旗帜代表的民间组织。从旗帜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斗争对象是谁
(2)材料一图2反映的是哪一战争 图中的洋人代表的是哪八个国家
(3)材料二出自哪一条约 材料一中图1、图2与材料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1)义和团。帝国主义或西方列强。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
(3)《辛丑条约》。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