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6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6张PPT+视频)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5 10:07:59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导入新课
第11课 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唤醒民众的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观看视频《新青年创刊》,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第二卷起改名
从上海迁往北京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7年单期最高发行量1.6万份
“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识读图片和人物信息表,并结合教材知识,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代表人物: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横眉冷对千夫指”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获有35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陈独秀36岁 胡 适24岁 李大钊26岁 鲁 迅34岁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胡适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识读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蔡元培,字鹤卿,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和革新,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奠定了北大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
从图片可以看见持不同甚至相反政见的人同时在北大任教,有激进的胡适,也有保守的辜鸿铭,显示了北大博大的胸怀与新思想的魅力,所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蔡元培(1868-1940)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5.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思想革命:①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导致人民愚昧,麻木
一个14岁的望门寡阿毛,被强迫绝食。父亲劝说道“这样殉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旧道德草菅人命
主要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思想革命:②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
主要内容: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专制
愚昧和迷信
口号
民主
德先生
Democracy
科学
赛先生
Science
VS
VS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的科学精神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内容:
(2)文学革命:白话文和新文学普及开来,更多人接受了新思想。
《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起开始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成为了当时第一个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潮的刊物。
胡适
陈独秀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材料:某日,一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历史影响:
6.识读图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运动前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 ……
运动后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 ……
14 孔子 1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
PK
(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上海妇女志》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历史影响:
(2)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材料:《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广大青年知识分子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他(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经常夜谈此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回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乡》上册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历史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材料: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7.分析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有何特点。
高 度
时 期
19C60—90S
19C90—20C初
20C初
先进技术/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初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识读对话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引燃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巴黎和会上,有五个国家的代表在谈话:
美国(拍着胸脯说):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英国(拍了一下胳膊上的土):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日本(指着中国)说:它偷了我的怀表!
法国(做一个打的动作):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中国(低着头说):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
英美法日(齐拍桌子):不行!
美国(冷笑到):哼!我们已经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了日本!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2.观看视频《五四运动的过程》,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五四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口号有哪些?提出了哪些要求?
过程——第一阶段: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各队学生手持白旗,纷纷由东西南各方云集而来。(代表称)等大家到齐我们便要游街,叫我们国民也都知道有这种事体。游街后再到东交民巷英、美、法、意各国使馆提出说贴,表述我们的意思。
——摘编自程平原、夏晓红《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五四运动》油画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3)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3.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1919年6月起,五四运动的扩大有什么表现?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心有什么变化?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表现:
过程——第二阶段: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
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上海理发馆贴出的广告
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学生罢课
青年学生→工人。
主导力量:
北京→上海。
中心: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4.识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说明了什么?
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 上签字。
初步胜利:
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说明: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性质。
(1)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性质:
材料2:“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1:“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3)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材料3:1938年,陈独秀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五四运动”过去吗》,……据他理解,“五四”时期民众要求的是民主和民族独立,可以列举如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卖国贼。反对旧礼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除封建的残余。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建设工业。反对古典文,提倡语体文,以为普及教育和文化的工具。提倡民权,反对官僚政治。——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识读图示,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历史意义:
材料1: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2: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3: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 …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2)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材料: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你认为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中心、主力变化:北京→上海;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没有在“巴黎和约” 上签字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
意义: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特点: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社会革命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精神:爱国(核心精神)、进步、民主、科学
1.(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里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下列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是( )
A.邹韬奋《生活》 B.陈天华《警世钟》
C.邹容《革命军》 D.陈独秀《新青年》
2.(2024·湖南中考)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3.胡适认为,《新青年》创造了一个新时代;恽代英说,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申报》提到,《新青年》是“新思想的源泉,可以不穷究吗?可以不读吗?”以上说明《新青年》(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D.拉开了中国救亡图存的序幕
D
C
当堂达标
C
4.(2024·山东济宁中考)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2024·山东潍坊中考)1919年,“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提倡国货”“抗日救国”等成为社会热词。这说明当时(  )
A.工农运动高涨 B.封建军阀割据 C.民族企业发展 D.爱国运动兴起
6.(2024·青海中考)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后,以青年爱国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B
D
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尽管运动中还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斗争的目标是反对西方列强所强加的巴黎和约。这场群众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团体。而从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到拒签和约的成功,无一不是群众运动作用的结果。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到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和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运动”之间的联系。
(1)思想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以人为本,反对旧道德、旧文化。说明: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发动文学革命,彻底荡涤了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中国在思想领域的近代化。
(2)表现: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原因:群众运动的力量。
(3)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